APP下载

学会学习

2023-03-15王淦生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六国论六国诸侯

王淦生

【文化——积累传承】

六国论

◎〔宋〕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②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③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④也。

夫秦之所以與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⑤;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⑥秦之冲⑦,而弊山东⑧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⑨,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⑩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輥?輯?訛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輥?輰?訛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輥?輱?訛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山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輥?輲?訛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輥?輳?訛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輥?輴?訛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輥?輵?訛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輥?輶?訛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①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称为世家。“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②山西:秦汉时期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③咎:怪罪。④势:大势、形势。⑤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故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郊,邑外为郊野,后泛指城外、野外,与“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郊外、野外的意思。⑥塞:阻塞、阻挡。⑦冲:要冲,军事要道。⑧山东:崤山以东。⑨心:归心。⑩乘:乘势攻击。?輥?輯?訛附:依附。?輥?輰?訛当:抵挡。?輥?輱?訛折:损折。?輥?輲?訛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輥?輳?訛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輥?輴?訛出身:献身。?輥?輵?訛疆埸:边界。?輥?輶?訛伺其隙:窥测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解读

苏洵的《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观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苏辙的这篇《六国论》则借批评齐、楚、燕、赵不明天下形势,不懂得支援韩、魏以抗秦,讽刺了当时北宋王朝不抵御辽和西夏的威胁和侵略,而是妥协、赂财、割地以求苟安;揭露了不顾前方受敌的危急,而是在后方安乐、在偏安中醉生梦死的黑暗现实。当然,由于时代局限,本文不可能全面、科学地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也未能看到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文章抓住了是抗敌还是苟安这一带有战略性的根本问题加以论证,立意峻拔,高屋建瓴,且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难能可贵的。苏辙的这篇《六国论》虽不及其父兄论文的深远宏博、纵横恣肆,但亦能自成一家,“汪洋澹泊,深醇温粹”“有一唱三叹之声”,足以与其父兄之文并立。

【审美——鉴赏创新】

培根随笔(二则)

◎〔英国〕培 根

论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才,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才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而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了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亦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必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论 美

美德如同宝石一般,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更加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高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是完人。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不会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所以有许多人,他们容颜俊秀却一无作为,因为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也不都是这样,诸如罗马大帝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菲力普王、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的阿尔西巴底斯、波斯的伊斯梅尔等,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探寻的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不能被直观地描绘出来。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天真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但这样就能描绘出最高的美吗?其实这样画出来的美人,大概只有画家本人会喜欢。我并不否认有的画像可以十分美丽,但终究是达不到极致的——就如同名曲的诞生并不是靠模仿、拼凑来完成的一样。美是没有固定套路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单看脸上某一部分可能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也显得很可爱,他们因为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伫立晚秋,尽享秋色。”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貌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青春时放荡无度,晚年时却羞愧难当。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选自《培根随笔》)

◆解读

这里选了培根的二则随笔——《论读书》《论美》。《论读书》以形象凝练的语言介绍了读书的意义、要领及实用价值。《论美》强调了“美”有高下之分,只有内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才令人倾心。培根的随笔善于运用精当的譬喻、鲜明的对比、精彩的铺陈、经典的史实来陈述事理,阐述观点,提出告诫,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语言——运用表达】

史书上被列入“战国四公子”而饱受赞誉的孟尝君田文,很被王安石瞧不起。王安石以异于传统的“士”的标准,反驳了“孟尝君能得士”之说,对于“士”的独特理解和对传统之说断然否定。对于不同的声音,我们在阅读与学习中应该也常常听到。你对此怎么看?

◆启示

有一个成语叫“盖棺论定”,意思是盖上棺材盖,才能给一个人一生的是非功过作出定论。可事实上,很多人棺材盖已盖上数千年,人们对其所作所为的评价依然是各执一词,难以“统一思想”。细想想,人是社会的动物,一言一行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去看待不同的人、事、物,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甚至截然相反的差异。

猜你喜欢

六国论六国诸侯
《六国论》核心素养导学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锅盔助秦灭六国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