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权威印章到爱情信物——戒指旅行记

2023-03-15刘小方

百科知识 2023年5期
关键词:指环戒指印章

刘小方

戒指是常见的首饰,材质可金银可玉石,可兽骨可竹木;可象征财富地位,亦可表达爱情。戒指器型娇小,却价值不菲,更能于方寸之间展现无穷的艺术形态。在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戒指都已成为婚恋男女不可或缺的互赠礼物,它环束于指,形象表达着情比金坚和永不背叛。最新的《全球结婚戒指市场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结婚戒指市场的规模达到8154.89亿元人民币。

公元前4000年,生活在小亚细亚地区的苏美尔人率先创制出可以戴在手指上的印章,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戒指雏形。随后,这种戒指旅行到古埃及,法老将工匠们设计成圣甲虫形象的戒指戴在手指上,以象征至高的权威。根据犹太经典《圣经·旧约》记载,古埃及法老曾将这样的戒指赠与犹太首领约瑟,委托他全权治理埃及。就这样,戒指融入到了犹太教、基督教甚至伊斯兰教的文化中,成为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器物,并衍生出凭证、信用、契约与爱情等多种含义。

毕达哥拉斯、普林尼、莎士比亚、托尔金等众多名家都曾对戒指进行书写与歌咏,如莎士比亚的名言“我珍视我的戒指,它是我手指的一部分”,托尔金创作的《魔戒》三部曲等。在古老的东方,戒指多称指环,最早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女性小饰品,并不具有神圣或权威的意义。伴随着朝贡体系的延续,来自域外的“金刚”戒指或玉石戒指作为贡物旅行到中原,逐渐丰富了中国人对戒指的认识。

印章戒指,戒指的西方旅行

在西方,有关戒指诞生的故事众多,且故事的主角多为男性。在古希腊神话里,戒指的诞生与普罗米修斯有关。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天神宙斯将他捆绑在寒冷的高加索山上,让他每天经受秃鹫啄食肝脏的痛苦。数百年后,普罗米修斯获救,但仍不甘心的宙斯将捆绑普罗米修斯的铁链化成一枚戒指,并将高加索山上的一块小石子镶嵌在戒指上。宙斯命令普罗米修斯必须一直佩戴这枚戒指,这也意味着对他的惩罚永远没有终结。

不过,根据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爱德华在《指环的历史与诗歌》一书中的记述,戒指诞生于西方人对曲面印章的发明和使用。“印章最早诞生于小亚细亚的苏美尔人,后来随着古代贸易的繁荣传播到埃及地区。许多埃及和其他早期环形印章都是可以转动的,我们认为这种便捷的设计起源于穿孔的圆柱形印章,即用一根绳子穿过它们,就可以戴在脖子、手腕或手指上。” 由于印章具有权威意义,所以早期西方戒指主要由位高权重的男性佩戴。如在古罗马历史学家科提斯的笔下,当被突发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时,3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便将自己的戒指交给了最信任的将军佩尔迪卡斯,并命令其把自己的遗体运送到阿蒙神庙,佩尔迪卡斯也由此获得帝国合法的继承权。

“印章戒指最初是男性的专有物,罗马帝国时代的人们习惯把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日本学者浜本隆志在《戒指的文化历史》中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还指出,因为戒指的丢失、冒用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军事、政治风险,所以古罗马时期的戒指佩戴有着非常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金戒指或铁戒指都根据佩戴者的身份、地位来发放和使用。“据古罗马时代的传说,在公元前217年对汉尼拔的战斗中,罗马执政官马塞卢斯阵亡,他的印章戒指被汉尼拔缴获。汉尼拔冒用马塞卢斯的印章,发出给邻国的信,企图施展扰乱战术,但被马塞卢斯的友人识破。”可能正是由于印章戒指本身所蕴含的权威意义,才加速了戒指在西方不同地区之间的旅行。随着在生活中的流行,戒指還演化出钥匙、顶针箍和装饰等功能,这让佩戴戒指的女性也越来越多。

有一种观点认为,犹太人在戒指的西方旅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圣经·旧约》中就有多处提及戒指,显示出戒指与古代犹太人的紧密联系。如在“创世纪”篇中:“法老就摘下手上打印的戒指,戴在约瑟的手上……又叫约瑟坐他的副车,喝道的在前呼叫说‘跪下!这样,法老派他治理埃及全地。”在这则记录中,法老给约瑟的戒指是一枚“打印”的戒指,通过这枚戒指,法老将治理埃及的主要权力授予了约瑟。另外,在“以斯帖记”篇,波斯国王亚哈随鲁以同样的方式将他的印章戒指交给了末底改:“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从哈曼追回的,给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现在你们可以随意奉王的名写谕旨给犹太人,用王的戒指盖印,因为奉王命所写、用王戒指盖印的谕旨,人都不能废除。”

犹太教文化中对于戒指的重视也深刻影响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8世纪末,在法国查理曼大帝的坚持下,欧洲地区性天主教主教的任命典礼上,就增加了将戒指和手杖放在手心这一仪式。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第六十七篇“婚姻”篇中也有“你有何物为聘礼,哪怕是一枚铁戒指也可”的记载。从社会行为模式看,由于犹太人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他们无法将生存发展的重心投资于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只能将自己的财富变相打造为方便携带的戒指等金银首饰;加上“契约精神”是犹太教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头尾相连、浑然一体的戒指正是契约精神的最好物质再现。所以,各种昂贵材质制作的戒指便成为犹太人最为看重的小器物。

在西方,戒指作为订婚信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如《晋书·大宛国传》中就说:“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聘。”但交换结婚戒指的习俗是到11世纪初才出现的。1027年,德国学者M.缪尔在《罗马结婚戒指的起源》一书中记述,当时“新郎把金戒指送给新娘,新娘则用铁戒指交换”。浜本隆志认为,11世纪后,欧洲人逐渐接受了戒指作为订婚和婚姻信物这一习俗,“人们相信,夫妻交换佩戴的戒指,不仅是双方爱情誓言的证明,而且还有监视对方行动的力量”。在随后的1000多年中,伴随着西方文化和西式婚礼的流行,婚戒逐步完成了全球旅行。

女性专属,中国戒指的前世今生

戒指的英语表述为ring或者circle,原意为圈,中文则称指环,意为手指上的圈环,两者异曲同工。不过与西方早期滚筒形曲面印章不同,中国古代印章以平面方形为主,故而中国的印章没有走向戒指的形态。与西方男性佩戴或男女共同佩戴戒指的习俗不同,古代中国戒指的佩戴者大多为女性。笔者通过对《大唐类要》《渊鉴类涵》《奁史》等类书史料中“戒指”相关条目的整理,发现戒指要么是皇室女性的专属品,要么是富商大贾、文人墨客赐予女性的饰品,男性主动佩戴或使用戒指的记录极少(古时男子有佩戴扳指的记录,但多限于拉弓射箭等需要,并不普及)。此外,作为首饰的一种,戒指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清代之前的地位并不高。皇室成员或权贵阶层并不以佩戴戒指为必须,以《大明会典》为例,在“皇帝纳后仪”的礼单中,镯钏、耳环、面花、玉佩、玎珰、霞帔、坠头等首饰一应俱全,但就唯独不见戒指的踪影。

民国时期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总结说:“指环,以贵金属或宝石制之,约之于指,以为美观。初惟左手第三、第四两指,后则惟所欲矣,亦谓之戒指。纣作宝干指环。汉宫人御幸,赐银指环。盖古宫禁中本用以为嫔妃进御或有所避忌之符号,后世遂用普通之指饰,故曰戒指……今乃以为订婚之纪念品,则欧风所渐也。”

依照徐珂的观点,商纣王时期先有“指环”,到了汉代才有“戒指”这个称谓。那么,第一枚戒指是中国人自行发明的还是从域外传入的?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从字形起源角度看,“环”字从王从玉,早先指的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玉器。语言学教授黄金贵解释道:“环可以戴,如指环、臂环……‘环,以与‘还谐音而可暗示归还意,故在上古、秦汉常作人际交往中的婉曲示信物。”事实上,指环的“归还”之意延续颇久,如《后魏书》中就记载:“咸阳王禧子树位宗正卿,后奔梁武帝,尤器之。后复位归魏,初辞梁,其爱妹玉儿以金指环与别。树常著之,寄以还梁,表必还之意。”戒指的“戒”则主要表达了“戒绝”的含义,意为女性月经期或妊娠期佩戴戒指以戒绝同房。由此不难看出,在古代中国,无论是指环还是戒指,都没有权威、财富等西方意味。

从清代开始,戒指开始受到皇室的重视,男性也开始主动佩戴戒指,这一习俗的变化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相关。满族人崇尚武功,擅长骑射,拉弓时为了避免弓弦摩擦割伤手指,便在手指上佩戴扳指。入主中原后,满洲贵族佩戴扳指的习俗得到发扬,扳指甚至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皇室结婚的礼单中也出现了戒指的身影。如《清实录》中记载顺治皇帝订婚时,“行纳币礼……戒指十枚”。

贡物远来,戒指的中国旅行

翻开史书我们发现,域外戒指多是以“贡物”之名来到中国的。从进贡的戒指材质看,东南亚国家向中央王朝进贡的戒指以金为主,如《林道记》中记载“林邑(今越南北部)王献金指环于吴王”。根据明代黄省的《西洋朝贡典录》和中山大学刘文锁教授的《指环记》,我们可以发现,到了明代,暹罗国(今泰国)、浡泥国(今加里曼丹岛)、满剌加国(今马六甲)、锡兰山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北)等国的朝贡之物已经离不开金戒指。这些国家进贡金戒指,首先与当地佩戴戒指的习俗和传统关系密切。元代周达观在《真腊风土志》中记载了当时柬埔寨国王和普通妇女佩戴金戒指的情况:“惟国王……手足及诸指上皆戴金镯,指环,上皆嵌以猫儿眼石,其下跣足。”“寻常妇女,椎髻之外,别无钗梳头面之饰。但臂中带金镯,指中带金指环。”《皇清职贡图·暹罗国》中也有泰国人戴戒指的记录:“妇人以金银为簪、钏、约指,上衣披五色花缦,下衣五彩织金。”其次,也可能与这一地区作为东西方海上贸易中转站的地理位置有关。2007年,位于柬埔寨东南部萝勉省的波赫墓地(公元100年前后)中出土了12枚罗马希腊风格的戒指,这些戒指与中国两广地区出土的戒指风格非常相似,这也证明了东南亚地区在东西方戒指旅行中的中转站角色。

猜你喜欢

指环戒指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两枚戒指
掉戒指
指环“寻亲”记
自制橡皮印章
戒指算盘
戒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