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天天见
2023-03-15郭耕
郭耕
观鸟人的幸福感,不在于物欲的满足,而在于自然的丰富,有鸟可观,此心即安。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笔者实现了“大鸨天天见”的心愿。北京鸟人心心念念,同悲同乐,此情此景,全都缘于这种奇特的鸟—大鸨。
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有20多种,中国有大鸨、小鸨和波斑鸨三种。大鸨原属鹤形目,现归鸨形目鸨科鸨属,共两个亚种,分别是分布于新疆的大鸨指名亚种和在东北、内蒙古草原繁殖的大鸨普通亚种。其中,全球范围内的大鸨普通亚种数量仅约2000只。
“草原最大的飞行精灵”
大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干旱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草原。成年雄鸟体重10~15千克,最重者可超18千克,是目前世界上能飞翔的鸟类中体重最重的一种,被誉为“草原最大的飞行精灵”。
大鸨上体呈棕色且杂以黑色虫纹斑;翅呈灰白,飞羽呈黑色;头颈和前胸呈深灰色,头颈部满被细长的毛状纤羽,在喉侧突出如须;下体近于白色。腿长而粗,仅具前3个脚趾,脚和趾呈暗黑色。嘴呈铅黑色,具有喉囊,雄鸟的喉囊在发情期甚为发育,能充气鼓起,露出裸皮。雌雄大鸨羽色相似,但雌鸟体形较小,体重约为雄鸟的一半,且喉侧无须。
大鸨以植物嫩叶和种子、蜥蜴、蛙、小鱼及其他小动物为食,嗜食蝗虫。在繁殖期,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一般是站在高地上向数只雌鸟展示羽饰,将翅和肩羽向前倒翻并转动,尾羽高竖,露出鲜白色的尾下覆羽,同时向喉囊内大量吸气,使整个鸟体外观似球。每次炫耀可持续三四分钟。筑巢则全由雌鸟担任,雌鸟会在地面挖一浅穴,然后垫上草茎。每窝产卵2、3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0余天。雏鸟出壳后不久即可离巢。
由于体形较大,肉和羽的经济价值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鸨都是人们的狩猎对象,这致使它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大鸨已经绝迹或成为濒危种。大鸨在中国的越冬分布地也一直在萎缩,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大鸨越冬的栖息地,但现在长江流域已经十几年没有发现过大鸨的踪迹了。
鸨缘再续
笔者和大鸨的缘分其实开始得挺早,但一直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笔者曾有过一段引以为傲的救护大鸨的经历。约30年前,笔者所在的北京濒危动物中心接到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的电话,说是位于河套地区的临河公安人员解救了一只大鸨,让我们火速去救援。辗转抵达巴彦淖尔,接上这只落难的亚成年雄鸨后,笔者随即返京将其送到救护中心。之后,这只雄鸨在北京生活了好几年,发情期时,还不断地面对饲养员做出“翻花”式炫耀。可惜,那时笔者心在野兽不在鸟,更不会观鸟,白白浪费了那么好的观鸟条件,今天想起,深感遗憾。
后来,作为自然之友(中国成立最早的环保社会组织之一)观鸟小组的成员,笔者在观鸟摄鸟方面渐入佳境。不过,虽然观鸟经历增多了,但对大鸨的感觉却变得更陌生,因为多年观鸟以来,居然从未见过野生大鸨,直到2021年底某天在北京市通州区见到大鸨,才与大鸨情缘再续。尽管那是个雨雪交加的阴霾天,尽管那天只看到了一对大鸨,但也算如愿以偿。大鸨停留的那片农田位于通州区桑园村,面积不过1.5平方千米,却是大鸨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唯一已知的稳定越冬地。2021年底至2022年春,大鸨多次停歇于桑园村,开始是三只,后增至四只,其间夭折一只,后又飞来一只,之后一直保持着四只,直到2022年4月。
沧州探鸨
在将近半年断断续续与鸨共舞的岁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2月28日—3月1日的两日沧州之行。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对沧州范围内的大鸨进行搜寻与探查,并对大鸨生存环境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向沧州师范学院大鸨研究专家孟教授和路致远博士进行讨教,笔者对大鸨越冬地为何倾向选择华北农田有了新的认识,其间还协助央视摄制组完成了相关节目的采访和录制。
两日沧州探鸨之旅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鸨,还看到了其他数十种鸟,包括凤头麦鸡、楔尾伯劳、黑翅鸢、云雀、蜡嘴、麻雀、红隼……收获丰硕。与通州区桑园村数量稀少的四只大鸨相比,沧州之鸨动辄百八十只一群,不免让人感叹—沧州,大鸨之福地也!几十年来,仅以孟教授为首的科研保护团队救治的大鸨就有百余只,护鸨的地缘优势无出其右,畢竟此地为大鸨在黄河流域越冬的东沿,再往东就入海了,这或许正是沧州堪称中国鸨地、世界鸨地的缘由!沧州政府、农田的主人、广大农民,以及众多爱鸟护鸟人士多年来为保护大鸨做出的努力,令人钦佩不已!
鸨地,保地!
沧州探鸨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到大鸨是一种可与人类和谐共生的鸟类。冬季时,大鸨依赖农田越冬,农闲鸨来,农忙鸨走,互不干扰,和平共处,此乐何极!经常有人指责爱鸟人士为了“保护几只鸟,让几亿元的项目停产”,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落后的工业文明财富资本思维和先进的生态文明自然资本思维的竞争。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对大鸨的疯狂捕杀和对它们生存地的肆意侵占,大鸨已经处于濒危甚至极危状态。中国境内大鸨普通亚种的数量仅有几百只,加上俄罗斯、蒙古等国的大鸨普通亚种,总数量也不过2000只。它们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至西欧的北方原野,但现在几乎消失殆尽。据记载,英国也曾有大鸨分布,但早在1838年就已局部灭绝。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作为地球生命史上独特的种质资源,人类花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和使其复生。
物种的多样性取决于生态的多样性,没有家园,何以为生?环顾北京桑园大鸨越冬地的家园处境—高楼林立、地铁通达,已经将这块可作为大鸨越冬的农田环伺和包围,大有鲸吞蚕食之势,难怪众多环保人士和爱鸟人士纷纷呼吁成立“大鸨保护小区”。
正当我们在为这片鸨地有无可能保留下来而发愁时,2022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该文件提到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2022年10月22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城市副中心在全国率先编制非建设空间管控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文章,提出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
本次规划范围为通州区全域非建设空间,用地规模约56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用地占比约11%、耕地用地占比约16%、林地用地占比约59%,呈现“一水两田六分林”的总体特征,是支撑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绿色本底。
规划以非建设空间为突破口,突出耕地保护优先,统筹各要素协同发展,实现数量、空间、质量、生态、配套、产业“六位一体”,以规划引领落实“稳耕保粮”目标。同时提升非建设空间整体品质,完善景观游憩体系和产业布局方案,建立“礼让自然”的大田、大林、滨水等景观游憩体系。系统化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下首都地区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
虽然规划对大鸨只字未提,却直指大鸨赖以栖息的农田。毕竟,冬闲的农地并非无用之地,大鸨就可视为越冬农田保护的旗舰物种。
此刻,笔者终于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护意义,对大鸨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意义,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理念,有了全新的认知。
【责任编辑】谌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