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的初中生心理作业设计及应用探析

2023-03-15杨正辉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理课应用探析作业设计

杨正辉

[摘    要]本文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作业设计及应用的重要性,从观念要转变、形式要多样、过程要指导、课后要拓展等方面探究了初中生心理作业设计的要求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式、情景式、实践式等作业类型及应用方法,强调科学、合理、适量的心理作业有助于初中生正向心理的矫正,有利于学校德育的内涵式改革,有利于“双减”政策的高效落地。

[关键词]双减;心理课;作业设计;应用探析

时下,“双减”工作已进入“协同推进、综合治理、多元参与的新阶段”。所谓“协同、综合、多元”是指“减负增效”不仅仅指向学校,也指向家庭与社会;不仅仅指向体力上的减负,也指向心理上的减负。就作业而言,是指减去过重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那些能够开阔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养、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作业,不仅不能减去,还要进一步细化与强化。说到底,“减”与“增”中,必要的倾斜不可或缺——学科类作业适当少一些,精神成长、素养提升与心理健康方面的作业适当多一些。

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非学科类的作业可有可无,心理作业更是少之又少。遇到公开课,教师设计一些形式多样、新颖合理的作业,有助于智商与德育的双提升。然而,更多的常态课,无心理作业的现象时有存在。“双减”政策下,抱着为学生减负的目的,德育实践活动或心理作业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与“双减”的初衷是不相符的,无益于减负增效的价值依归。唯有教师正视心理作业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全面成长的重要性,方能为“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觅得良策。

一、“双减”视角下心理作业的作用和意义

(一)“双减”的落脚点在于提质

提质不仅仅指提高教学质量,也包括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德育质量。一方面,“双减”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时间和多余的精力,上网时间有所增加。网络中良莠不分的资源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呈现出一种危险的关系——正面激励作用较少,负面消极因素较多。另一方面,“五项管理”背景下,因为手机、作业、睡眠等管理中出现一些消极因子时,初中生也会出现焦虑心理,比如不让看动画片,学生就焦躁不安,无法安心学习。这种状况不容小觑。由此,引导学生消除焦虑感、提升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与道德成长的内生力,成为心理教师的应然职责。通过一定的心理作业和德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减压,促使学生进行心理调整与矫正,于学校与家长而言是双赢。就家庭而言,因为“双减”与“五项管理”而带来的学生情绪变化方面的调节,不再成为家长单方面的“重担”与“麻烦”——家校共育是必然,校内外一盘大旗是趋势。可见,必要的、合理的心理作业,有可能为“双减”视角下改善整体教育生态而提供一定的动能。

(二)“双减”的落脚点在于增效

心理作业的适量设计及应用,彰显着学校非考试科目的优化改革。毋庸置疑,目前,心理课并非超占其他课时,七年级与八年级每两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九年级安排很少。次数有限的心理活动课中,作业多为当堂完成,课外完成次数很少。悉心观察心理作业的类型,或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思考、或一次意蕴十足的实践活动,或指向性明确的调查与探索等,几乎不占用学生的学科学习时间。因而,适量而科学的心理作业,反而是初中作业内涵式、精细化改革的重要部分,是学生沉思、心灵感悟和践行心理品质的必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印证学生心理实践、提升正向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是记录学生心路变化及积累心理矫正经验的过程性经历;是心理教师、家长与学生高效沟通的平台与桥梁。可见,心理作业的功效不仅仅指向心理课,更是指向多个因子的糅合与合力,指向和谐校园、家庭与社会的构建。因此,初中生心理作业设计及应用,在“双减”背景下的今天,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双减”视角下心理作业的要求和特点

(一)观念要转变

“双减”背景下,心理教师的观念转变不可或缺,要切实把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放在首位,要把心理作业的功效由单一的体验性变为成长的浸润性。内容上,由知识背记到素养提升,由拘囿限制到拓展探究,完成人文生态的架构;评价上,由“白与黑”的简单或定性评价转向具有正向、开放、鼓励等特点的多元评价。心理实践体验类作业,不再追求形式上的花哨与热闹,更注重思想内化生成与现实中的真实印证;心理艺术展示类作业,不仅仅让几个优等生演绎精彩,更要让学困生或者需要心理矫正的学生“上上镜”;心理文学创作类作业,不仅仅是对某种特殊心理的宣泄与张扬,更是创新思维的激发与高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心理综合应用类作业,旨在运用跨学科解决问题策略,完成高质量的跨界行动。以上转变符合“双减”政策精神,不仅能够凸显心理课作用,更为学生所有学科的轻松学习与减负增效奠定基础。

(二)形式要多样

“双减”背景下,出于轻松、快乐、高效的考虑,初中生心理作业的实施形式一定要多种多样。口头能完成的作业,就不再布置书面作业;能够通过小卡片或便笺做完的,就不再上交正式的作业本。心理教师应秉持如下的作业分配观:以随堂作业为主,课外作业为辅;以口语交际为主,手写作业为辅;以实践印证和细小实的体验为主,以相关概念的背记默写为辅……心理作业要有弹性,考慮学生的个体性与差异性,可多可少,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毕竟,不同的学生,其心理适应力、学习负荷力与情绪调适力都是不一样的。心理作业的呈现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聚焦性很强的心理健康小报,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宣传画报,可以是形象生动的心理趣图,可以是随意性的房树人绘画或意味深刻的校园心理剧本等。总之,既要高质量地完成心理作业,亦要符合“双减”政策与精神,应该成为心理教师设计心理作业的一个基本视点。

(三)过程要指导

教师将心理作业布置下去,更应注重过程指导和后续管理。那种光有布置而无过程指导与后续检查的做法应该予以摈弃。诸如如何从作业实践中汲取正能量、如何规范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如何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开阔思维等,都应教给学生必要的技巧与方法。心理作业或心理转化的过程应该是简洁的,而不是烦琐的。因而作业实践中的注意力训练与头脑风暴训练不可或缺。必要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联想训练,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不断被丰富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的眼界与心界不断拓展;进行放松技巧训练,让学生以轻松心态面对所谓的“艰难险阻”;进行深呼吸训练,让紧张、胆怯、不安等情绪渐渐消除……在此基础上,教师把作业中精彩的部分通过网络和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实践、体验、展示、评价成为一个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循环系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后要拓展

上文提到,心理课中的随堂作业应多一些,课后作业应少一些。但是,某些作业却必须要在课后完成。从心理健康的长效性而言,知道于课内,作用于课外,在学生以后人生的分分秒秒中发挥浸润与奠基作用,应该成为教师进行心理作业设计与应用的落脚点。比如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等健康小调查,就需要课后长时间的跟踪观察。还比如不良心理现象观察,也是一个不断辗转与迂回的过程,非长时间观察不可。诸如心理影片赏析等,更需要足够的课外时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向生活与现实的深处去了解广阔的人生,通过户外心理现象观察,通过了解“他者”的经历与经验,不断丰富内心体验,不断积累心理矫正经验,更好更快地提升心理品质。假以时日,如果学生能以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所思与所得,并且更好地促进了“双减政策”的落实,那么,心理课的增值或者附加值就是必然的。

三、“双减”视角下心理作业的类型和应用

(一)开放式心理作业

时代是开放的,心理作业也应该以“开放多元”为特征。开放性的心理作业中,学生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固定的、机械的,而是灵活、多元、富有创造力与较多可能性的。开放性的心理作业也是有趣的,既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与挑战心,亦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完成由消极到积极、由灰心丧气到精神抖擞的转变。比如“我能行”的心理课中,笔者设计以下心理作业:“这个年龄段,大家喜欢一些流行歌曲,崇拜一些歌星,那么有没有一些表现‘我能行的歌曲?请你搜集这样的歌曲,合适的时候给大家唱出来,不妨配以一定的表情动作,强烈地体现自信,由此激励自己,也激励他人。或者还可以谈谈这首歌给你的启发与影响,请大家自由发挥。”

既然强调心理作业的开放性,那么,从作业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扩散性、灵活性与创新性就应该被大力提倡。当学生的思维不再僵化,不再拘囿,而是摆脱固有认知的束缚,朝着灵活、多维而开阔的方向发展时,学生正向心理的形成也就在必然之中。当学生碰到挫折时,不再依赖固有经验,而是不断刷新原有认知,接纳新的途径与方法,尝试新的可能与解决方案,于是,较快地产生了积极心理。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以下等式看似不可能,但括号中加上一个词,等式就成立了,相信你自己,一切皆有可能:1(斤)+1(斤)=1(公斤);2()+1()=1();3()+4()=1();5()+7()=1()……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继续把这个题目往下编,既检验自己的反应能力,也适度考察别人,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放、更加灵活。”

(二)情景式心理作业

“入境始于亲。”引领学生沉浸于鲜活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能够更好地释放压力,悦纳自我,其心理矫正与正能量的蓄积变得自然而然。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少一些理论宣讲,多一些具体情境。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校园心理剧、小品、課本剧、辩论赛、演讲会等。不妨通过评选“最佳编剧奖”“最佳主角奖”“最佳配角奖”等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到情境实践中,进而提高心理品质,拥有正向心理。

以“逆流而上”为主题的心理课中,教师先引领学生观看“白衣天使逆流而上”的视频,然后布置了以下作业:“钟南山等白衣天使为什么会逆行而上呢?他们不知道被传染的危险吗?他们的行动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支撑?面对这样的英雄,你最想说些什么?请以微作文或倡议书或演讲稿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以“专心致志”为主题的心理课中,教师创设以下情景:“乐乐(化名)是某个歌星的忠实粉丝,痴迷于他所唱的音乐之中,以至于做作业时都要塞上耳机,表面上做到‘作业音乐两不误,实际上错题满篇,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家庭矛盾由此产生,乐乐与母亲吵得不可开交。现在,请几个同学扮演乐乐、母亲、同学、老师等不同角色进行情境表演,从一心二用的坏处,专心致志的好处等多方面劝劝乐乐。”在此过程中,被劝者与劝人者都明白,喜欢音乐没有错,但一心二用,耽误学习就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情境表演中,学生不知不觉完成了心理与道德成长,效果事半功倍。

(三)实践式心理作业

通过动手实践完成心理调整与情感浸润应被大力提倡。因为,当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时,学生才有可能得到真体验与真收获。心理作业一旦与实践挂上钩,学生积极投入就是必然的,心理转向也是必然的。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学校,可以在家庭,可以在网上,可以进行趣味连连的实验,可以进行亲力亲为的制作,可以进行地毯式的资料搜集等。还可以面对全班学生讲一个励志小故事,源于深刻理解而进行心理名言朗诵,源于亲身经历而绘制心理思维导图等。这样的实践类心理作业,扩充了学生的心理外部环境,强化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及实践过程,促使学生走向积极、健康、快乐的人生。

在以“爱的天平”为主题的心理课之后,笔者布置了如下作业:“调查家中亲人最喜欢吃什么菜肴,然后或上网查阅,或请教他人,掌握炒菜的要领与方法,为亲人做一道菜并录制其过程。当然,也可以是当一天家庭小管家,从家务劳动、开销支出、事务处理等亲身经历中,体味‘主人的辛苦与责任,适当写体会感想,总结劳动技巧与经验,从中体会父母亲的辛苦,懂得付出的价值与意义。”

除了以上作业,诸如审美式心理作业、阅读式心理作业、社会交际式作业、多学科融合式作业,皆可以介入到初中心理活动课中,亦可以对“双减”政策的落地与“五项管理”的落实起到助力,真正发挥心理作业的激励性、总结性、浸润性作用,真正促进学生正向心理的转化与精神世界的重建。

总之,“双减”并非不要负担,而是“减去不必要、不合理的以及额外的负担”。心理作业不属于“额外负担”,因而应该精细化设计,应该创新性运用,力争使其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所必须的“维生系”。心理作业要少而精,要科学、合理、适量;心理教师要探索最适合于本班学生的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心理作业新模式,要在了解学生真实心理的基础上灵活选择心理作业类型。心理教师应切实克服“量不足而质也不足”的弊端,确保心理作业对于“双减”政策有效落地的推动作用。当然,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更阳光、更自信、更积极。

参考文献:

[1]韩晓敏.“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双减”减负增效的路径探索[J].中国德育,2021(20):29-32.

[2]程国超,方意,王延涛.“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作业设计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2):30-34.

[3]刘露.“教育减负”的生态治理策略探析 [J].基础教育研究,2020(07):14-16.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心理课应用探析作业设计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