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视角的小学语文课堂活力生长教育
2023-03-15蒋春晖
【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有必要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活力生长。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小学语文
作者简介:蒋春晖(1985—),女,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解放路小学。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对我国的教育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生活教育理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针对这一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观点,倡导教师关注生活元素,主动地基于生活视角做好教育资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提升活动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能够看出,一些语文课堂仍然存在与生活割裂的情况,导致语文知识“高高在上”,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较远,因而学生对语文知识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为改变这样的情况,在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应当主动地引入生活元素,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密切联系生活,做好准备
备课阶段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前的准备阶段,优质的前期准备能够为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高品质课堂的生成。在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引入语文课堂的同时,教师也应当细致地分析教材,主动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并做好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便开展活力生长教育。
(一)细致分析教材,挖掘生活元素
教材是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性材料,也是学生获取文学知识、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载体。随着生活化教育思想的渗透,在编写教材时,编者也会有意识地增添生活元素,让教材充满生活的气息[1]。基于此,在以语文教材为素材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应当主动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并搭建连接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桥梁,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主动地亲近语文知识,获得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授《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以挖掘课文中的生活元素,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也描写了人的生长,并基于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人要把握时间”等哲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并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夏日景色,让学生明白夏日里万物都在生长,以便学生真正地基于生活现象理解“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含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由浅及深地体会到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也可以汲取精神养分,形成积极向上的美好品格。
可见,教师主动地对教材进行分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能够推动生活化课程的生成,促使学生在深度分析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自然现象,懂得做人的道理[2]。
(二)优化目标设计,彰显生活色彩
教学目标犹如整个课堂教学体系的“领头羊”,后续的教学活动、教学流程都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准设计,确保推动教学目标落实,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在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开展语文学科的活力生长教育时,教师也应当意识到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主动地基于教学内容,设计指向生活的教学目标,并在依据教学目标安排学习活动、准备教学素材时,有意识地添加生活元素,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
比如,在教授《观潮》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以通过设计指向生活的教学目标为生活化的教學指明方向。由于“钱塘江潮的神奇壮丽”“作者描写大潮的语言”等是学生需要着重掌握的知识,而这些内容本身与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文章中的生字,理解“宽阔”“笼罩”等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文章的第三段、第四段;3.基于作者的语言,想象出相应的画面;4.结合生活经验,体会作者描写的景色;5.理解形成钱塘江潮的原因,产生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教师可以在课前围绕上述内容准备有关潮汐的资料,并下载记录钱塘江潮的图片,丰富课堂的生活气息。这样,在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更好地落实生活教育理念,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师主动地基于教材内容设计带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整个课堂的教学指明方向。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增添生活元素。
二、基于生活元素,拉近距离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并针对这一理念提出了“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等观点,指出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也应当意识到,生活中有许多可用于教育的元素,教育中也随处可见生活的影子。因此,教师不仅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也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对生活事物进行观察,为阅读、写作等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促使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有效成长[3]。
(一)创设生活情境,弱化理解难度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在理解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关系不够密切的文本内容时,许多学生难以联系生活经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以至于学习的质量与预期相差甚远。而现代教育资源能使学生接触生动且直观的画面、声音,改变学生理解知识的方式。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直面所学的知识,教师有必要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创设直观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在灵动的视听画面中提高理解的质量。
在教授《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降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难度。现如今的学生大都没有种植花生的经验,也没有观察过花生的生长过程,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介绍课文内容,学生会因为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关系不够密切而难以理解文章中的深刻道理,也难以体会到花生的朴实无华。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种花生、花生生长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为后续的教学做好素材准备。在正式上课后,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花生是如何生长的吗?”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顺势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本篇课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在为学生详细介绍课文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辅助学生学习,促使学生真正地基于花生的生长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师巧妙地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使用视频、图片等素材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在生活气息浓厚的课堂上提升学习的品质。
(二)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写作素材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但是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也是让学生利用写作的方式记录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组织学生练习写作时,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便学生在写作时游刃有余,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真实情感[4]。
比如,在组织学生参与“写观察日记”的习作活动前,教师便可以布置积累生活经验的任务,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际开展习作指导前,教师先布置“利用课余时间,选定事物进行观察”的任务,让学生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选定一个事物进行观察。在习作活动开始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提问:“你选定的是什么呢?你是如何进行观察的呢?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总结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再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基于自己的观察过程、观察结果完成写作练习。在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还应当组织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以便学生逐步摸索出写观察日记的技巧。在活动的最后,教师需要再次号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生活现象、生活事物,并鼓励学生自行书写观察日记,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事物,再引导学生书写观察日记,不仅能帮助学生体会到习作的乐趣,也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更具真实性,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体验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辙,强调了学生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位置,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基于自身的动手实践完成对知识的汲取。在语文课堂开展活力生长教育时,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与生活相关的实践类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基于亲身体验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感知,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
(一)做好情境还原,引导感知
陶行知先生在提出生活教育理念时,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提倡教与学的统一,倡导学生基于亲身实践深入感知知识。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倾向于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让学生难以直接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精彩之处,也难以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还原课文中的生活情境,以便学生基于自身实践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真正地从文本主人公的角度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授《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还原生活情境。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先组织学生通读文本,让学生确定文章主人公以及主要情节。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并引导学生与扮演不同角色的同学组成小组。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将课堂交給学生,让学生还原主要情节。透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能够亲历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互动,从而深入感知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理清主要角色;再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还原课文中的生活情境,能够促使学生透过自身实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二)参与生活实践,增强体验
在教授语文知识时,如果教师单纯采用口述等传统形式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上的知识,学生将难以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需要依靠“做”来完成对知识的感知,这也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也应当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实践类活动,以便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语文知识[5]。
比如,在教授《竹节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先询问学生是否玩过竹节人,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据此向学生介绍竹节人。随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提供材料,组织学生自主制作竹节人。在学生制作了竹节人,并参与“斗竹节人”的游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以便学生精准感受玩竹节人的快乐。
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引入生活素材有利于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地基于亲身体验理解作者笔下的世界。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主动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并做好生活情境的创设、实践活动的设计,以便搭建活力课堂,真正地助推学生的生长。
【参考文献】
[1]谢迪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27):24-25.
[2]徐文佳.让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植根语文课堂[J].新课程,2021(28):106.
[3]周丽.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65):58-60.
[4]白丽霞.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家长,2021(28):107-108.
[5]袁红强.以“陶”引路,营造生活化语文课堂
[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