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赋能立德树人的创新发展*

2023-03-15舒志定

中国德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中国式立德

舒志定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道路的深刻思考和系统谋划,科学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我们要为世界贡献什么样的现代化等重大时代课题。对这些事关民族强盛、国家振兴和人类文明发展基本走向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两个大局”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战略高度,深刻反思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利与弊,总结我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为我国实现新型现代化、人类文明走向新形态提供了理论遵循,显示了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是关于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必须要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把造就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人才作为办学使命,自觉承担起培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此,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内涵、要求、路径,使之成为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确立前提,明确方向,落实要求,展示路径。这无疑是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根人根本任务要研究的基本议题,它意味着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为指引,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赋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特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主动把握,彰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必然性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趋势。每一个国家、地区在实现本国、本地区的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与历史条件、不同国家的国情和人民的需要,形成有差异的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目标。这意味着世界各国都有选择符合国情、民情的现代化道路,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路和可复制的模式,更不可能只有独一无二的标准。同样,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和其他国家追求的现代化目标和路径有共同的特征,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我们的现代化特色。这是符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和观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年,成功探索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被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证实能够解放社会生产力、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现代化道路。“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1]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命力和真理性,也证实了这种生命力和真理性是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社会进步、历史发展规律的主动把握。对此,党的二十大已做出庄严宣告: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2]这种历史性胜利的取得,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新的发展要求和实践条件,创造新的理论,进行新的实践,体现出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主动,成功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体系和制度基础。

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主动把握,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选择、制度安排、文化创新的理论自觉。把握历史规律、实现理论创新的思想根源,是因为我们拥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3]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4]是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是因为马克思在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思考基础上,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规律,阐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是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也不是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科学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善于从战略上研究和谋划社会发展制度、道路、理论与文化的优势。“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5]“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6]从战略上研究问题,前提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顺应规律的战略,才能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才能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引领时代发展潮流。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是已被一百年来党的发展历史所证实的真理。

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7]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要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使命。这是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则高度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从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工作的必然性,以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推动立德树人根本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自觉增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首先,深刻领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以历史思维把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动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自觉增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这也意味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学会运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养成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这是学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应该确立的历史思维。

坚持以历史思维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要求学校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到社会历史发展大格局中谋深谋实,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前瞻性地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新需要、新要求,使立德树人工作的合理性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体现学校谋划立德树人工作的历史深度,增强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强调学校要以历史思维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也是要求学校运用历史眼光去认识与掌握立德树人工作基本规律,从历史与未来、学校与社会、国内与国际等多个维度系统研究和总结人才培养的成就与经验,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提高破解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提升立德树人工作的自信,增强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工作的历史担当。

其次,深刻领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以战略思维把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动权。

任何一所学校或教师,决不可以把立德树人当作“软任务”,当成德育知识的讲授、思想教育的“灌输”,不能把立德树人的工作,归结为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工作任务。这样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必须要转向从社会发展规律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思维上来。这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是一个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做出战略布局,明确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战略谋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自觉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体,要求学校和教师以战略思维、战略眼光看待立德树人工作,要从世界变革与中国社会发展大格局看待立德树人,不能局限于一校一地、一师一生,要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出发,研究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新要求、新思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8]

再次,深刻领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变革性实践的意义,以创新思维把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民族复兴伟业作为初心使命,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成功创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成为探索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典范实践。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前进道路必定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进行有机结合,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实现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9]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思维,敢想敢做,灵活机动,随机而变,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握解决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同样,各级各类学校也要把创新摆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突出位置,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变革性实践中学会以创新思维研究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以积极的识变、应变、求变的态度,牢牢把握创新的主动权,以创新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提升人才质量,以创新增强人才培养新动能。

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主动把握,提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建设美好人类社会做出的历史定位,是对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的主动回应,体现着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时代课题主动权的把握。

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中创造的宝贵历史经验,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功的重要政治保障和独特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重点是“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11];关键是“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12],从而更好地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这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指明的工作方向。

首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政治前提。

各级各类学校要始终牢记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初心使命。其首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宗旨不动摇,坚持德育为先,把学校建成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阵地。学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坚强的基层组织,就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13]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全体师生党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是纯粹的、无条件的,不能打折扣、耍小聪明搞小动作。”[14]要教育引导学校领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推动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15]。

其次,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工作之魂。

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青年学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联系师生思想动态,创造性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以生动丰富的形式、鲜活的案例让青年学生愿学、愿信、愿用。

再次,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培养忠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校领导和优秀师资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

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建设一支心怀国之大者的学校校长、教师队伍。要重视这两支队伍的政治教育和政治能力建设,严格把好教师入口关,确保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专业素质。要重视加强校长、教师队伍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要严管厚爱,使校长、教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能够跳出教育看教育,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研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从政治上研究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问题的能力,成为引领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四有”好老师。

三、中国式现代化根本遵循是对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的主动把握,展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特征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各个国家结合本国实际,探索了多样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家进步、推动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丰富和完善现代化理论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它们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风险和挑战。比如,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发展动力不足,单边主义、生态环境等发展问题突出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现代化进程的良性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正确走向。这就迫切需要建构发展的理论,回答“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等重大时代课题,才能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对这些时代命题的解答,前提是建构新的发展理念。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16]面对新时代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的确立,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17]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也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基本思路、基本要求: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协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人民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根本目的。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发展奇迹,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的发展观,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主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愿景,为引领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理论与丰富的思想资源。

首先,矢志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视野的时代新人,领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8]。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以中国智慧、世界格局创建了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的现代化理论。要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项开创性事业,必须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入人心,成为行动的根本遵循。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中国式现代化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要把新发展观转变成立德树人的思想资源,既要培养学生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又要培养学生能够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责任,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辩证统一起来。培养家国情怀,就是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教育青年学生,要求青年学生坚持“四个自信”,守正创新,始终把牢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就是要教育学生“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9]使青年学生立志在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清洁美丽的世界中贡献力量。

其次,着力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激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新动能。

新的发展观重视科技创新,强调创新是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服务的优秀人才,必须是具有创新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代特色的彰显。一是要求学校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目标,树立以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把创新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谋划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此变革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体制机制的建立。二是要求挖掘学校拥有的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激发全校教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要求研究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改变培养“会考试的人”“会考高分的人”的观念,改变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路,建立适合创新教学、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和工作平台。

再次,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建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多元协同新机制。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学校“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目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20]。这就要求学校调整育人理念与人才观念,把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工作融入中国式现代建设的浪潮,主动对接社会发展需要,打通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产业链的联络通道,以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岗位锻炼等切实可行的方式,为学生走进社会构建无缝对接的桥梁;要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新要求,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去基层、去车间田头第一线,培养一支有理论素养、专业知识扎实,又有实践关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组织力量从实践中开发可供教师、学生学习的材料,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的多维度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个方面的育人优势,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汇聚力量。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中国式立德
中国式民主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
中国式失败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