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传统民居民宿化改造策略研究
2023-03-15卜倩
卜 倩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1 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于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日益增高,进而促使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私家车拥有量与互联网普及度的提高,过去传统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客群对于高品质文旅生活的需求。因此,种类繁多的旅游度假形式应运而生,如民俗文化深度体验游、个性化私人订制游等,对于民宿产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传统村落中生产力流失及传统农产业消逝,导致大量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出现破败、村民自拆自建、改建扩建等现象不断出现。因此,这就促使我们通过规划以及建筑的设计方法来对于这类村庄的民居院落等环境进行保护与开发。从而改善村落内部的空间环境结构以及满足村民对于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美学等功能上的诉求[1]。传统民居建筑受制于建设年代较久的原因,在空间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无法满足现代日常生活需求,单纯的修复原貌和增加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如何将现有传统民居建筑与民俗客栈进行有机结合,如何将保护与有效利用的关系进行平衡,做到保护性开发从而体现辽西地区的地域性特色进行研究。
2 辽西传统民居建筑分析
2.1 建筑
辽西地区传统村落大多坐落在山地丘陵区域,因此民居建筑大多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盛产的青山石、素夯土、木材作为主要建材。这类民居的建造结构主要由木质的过梁、柱子、檩条、檐组成。屋顶多为囤顶和坡屋顶,由秸秆、黄土、稻草、草木灰等材料建造,墙体由土坯、青砖、毛石砌筑。其中囤顶式为两侧向中间隆起,整体较为平缓的形式。该结构可充分利用自有结构形成很强的抗压能力,并通过覆土进而达到保暖和防雨的目的。
2.2 院落
辽西地区由于70%以上地表空间被山地环境所覆盖,大量传统特色民居建筑坐落在山地沟壑之中,继而形成一进式院落以及单侧或双侧厢房构成的二合院、三合院(见图 1)。辽西地区因地理区位环境受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因此出现与北京四合院相似又不同的建筑院落形式。为提高室内的采光率前后排建筑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东北人民率真的性格特征。村落中民居建筑整体呈现坐北朝南逐层升高的态势,依据周边高低错落的地形环境,依山就势的形成层次错落变化多样的空间环境。
2.3 环境
街巷空间作为村庄内外的交流通道,与此同时是承载着村民的日常交流、娱乐、生活等多种活动功能的载体。山林与民居聚落交错的空间环境,使得辽西地区的传统街巷空间大多由山林溪流生态空间和建筑院落围合而成。传统村落中的道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两种,连接内部各组团的生活性道路以及与外部沟通的主干道。依就山形地势,地形高低起伏变化又形成了变化多样的街巷形制。
3 民宿化改造目标与方法
3.1 保护性更新原则
1)保护性原则: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承载当地居民生活劳作技艺、传统文化传承与研学的物质性载体。因此在进行旅游化活动开发过程中要遵循“保护优先、开发支撑”原则。在保护传统风貌空间格局的同时适度改善提升居住环境及配套设施,以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改造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民居单体建筑的保护,另一个就是建筑群体场地环境保护。对于村落中现存条件质量不同的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性修缮、加固翻新以及重建。
2)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多样,受地域气候环境、地形地貌、文化民族背景等因素影响从而形成了变化多样的传统民居形式,因此在进行改造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因地制宜的改造模式。辽西地区有着中原与东北地区交融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因此首先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深入挖掘当地传统的工艺技法,再进行接下来的保护、更新、新建等活动,避免出现更新性破坏,得到不伦不类的“四不像”的风貌。
3)个性化原则:民宿作为一种非标注化住宿方式,大多以鲜明的特色和主题吸引旅客,传统民居因建造时间、建造者不同呈现出多样的房间建筑形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一特征,赋予每个房间不同的主题,从而为旅客带来多样化的体验与感受。最终要上升到一个整体的设计开发理念上,从而体现出民宿经营者与民居聚落的个性与品位,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和保护意义。在设计打造过程中,为实现空间风格的个性化与高品质化,要对传统的地域传统进行现代化演绎。主要打造的内容包括室外的休憩活动娱乐空间、室内门厅、卧室空间、建造材料及选型、室内装修设计色彩选择搭配等,要处处体现其个性与情怀元素。
3.2 民宿化改造方式
1)空间重构:民宿打造的基础是传统民居,而大部分传统民居坐落在传统村落之中,因此就形成了“聚落-建筑群-单体”这一空间层级。因为传统村落具有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尺度宜人、生态生活空间交融等特征,很容易让身处其中的人身心放松。但与此同时这种较小的空间尺度的传统聚落又会造成旅游接待能力的限制。在进行民宅民宿化改造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建筑这一单体,其所处的空间环境以及室内空间相互之间的和谐也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外部空间现状建立起“聚落-建筑-室内”空间层级序列。
2)功能重组:如何合理保护以及利用,实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化留存是对于这类具有文化价值建筑存续保护的核心要点。但由于传统民居建造年代生活方式与当下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其存在空间布局单一、采光通风不畅、生活设施简陋等问题,完全无法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因此一般性的修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这就需要我们在延续传统建筑外形风貌的基础上,对建造材料方式、内部功能等进行调整,使其由内而外的焕发活力。提高其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最终实现其可持续性的长远化的保护与发展。
3)场所精神:民宿化改造后的传统民居要表现出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的文化记忆,这种场所精神主要通过利用传统乡土材料和技艺来实现[3]。建筑材料主要选择辽西当地的青石、夯土、木材,通过运用传统施工技法与适当的现代手段进行翻新或新建。在周边环境的营造中,对于保留下来的石磨、古井、晒谷场等,通过营造场所记忆将这些老物件陈列出来。
4 朝阳市裂山梁村民居民宿化改造策略
4.1 传统建造形式延续
1)材料选择:为实现裂山梁村传统生活场景、方式及记忆的传承,最适宜方式就是运用村落民居传统的青石、夯土、茅草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以及传统的建造工艺来实现。在建筑材料、纹理样式、形态质感等方面通过新旧材料融合使用,进而形成兼具朴素与精致的空间氛围。针对新旧材料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新材料运用整体、直白的方式,进而塑造原始粗犷质感,旧材料主要应用于建筑形态细节上的处理以及传统空间环境的表达(见表1)。
表1 新旧建筑材料对建筑构件改造利用方式
2)墙体维护:裂山梁村的传统民居及院落墙体主要建造材料为就地取材的天然山石和泥土混合制成,这种建造方式可以保证短时间之内居住需求以及牢固程度,但身处生态环境之中的裂山梁村民居更易受到风雪的侵蚀,从而出现破损以及坍塌的现象。并且由于传统的石块泥土等建材密封性不足、导热过快等问题造成室内居住空间冬季保暖性能差,暖空气易流失的现象。因此针对这类民居进行更新时主要通过对现有墙体进行加固改良,从而提高其抗压性能和保温性(见图 2)。对于传统青石建材容易出现空隙较大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与其成分较为相似的石材打粉作为缝隙填充物,并混合胶水加以凝固。传统屋面材质主要为稻草等植物纤维配合当地盛产的黄黏土建造而成。这类屋面因为草泥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室内温度的流失,减少热损耗,并且具有较好的隔音效果[4]。
3)屋顶维护:村落内现有传统民居的屋顶建材主要以当地的秸秆、黄土、稻草等为主,但存在易燃、易腐、稳固性较差等问题,针对稳固性较差问题,通过内外双层加固的方式提高稳定性(见表2)。针对易腐问题,居民大多采用烟熏、干烤、干蒸以及在材料表面涂抹灰等方式进行防虫防潮处理,很好的隔绝了空气中的水汽避免因潮湿腐烂问题出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为增加屋顶的使用年限以及其防腐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喷擦防腐剂,另一方面通过将传统茅草编织方法进行改进增强其紧密性[5]。雨水是导致屋顶腐坏的最根本原因,可以将茅草理顺,避免产生排水阻力,进而提高排水效率延长茅草使用寿命可达20 a~30 a。
表2 屋顶加固改造模式
4.2 保留建筑功能提升
对于要保留进行民宿化处理的传统民居,首先是对老旧建筑进行更新与加固,另一方面要满足其生活环境质量以及舒适度的需求。裂山梁村未来主要开发方向为休闲度假旅游,打造复合型民宿满足客群居住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保留的传统民居在建筑功能配置与采光供暖方面无法满足度假游客对于高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因此针对室内空间布局方面,利用原有的东屋西屋进行改造,打造成大床房和标准房型供不同客群选择。原有厨房位置改造成为公共门厅,用以阻挡冬季寒风入侵卧室空间,并在每个卧室内设置独立卫浴。室内空间大量保留原生态的建筑材料,从而形成历史文脉肌理,并对原有破损或不适合的结构进行修复与调整(见图3)。
4.3 新建建筑传承创新
1)院落功能传承与更新。对于裂山梁村独具特色的满汉融合式一进或二进式山地民居院落,以原有建筑空间形式作为基础模板进行新建,并按照“公共-私密”“动态-静态”的空间形式合理的规划各功能布局及流线。
针对所处环境不同以及是否与原有建筑结合的区别,设计两种标准型民居院落空间。新旧建筑结合:通过院落空间提升围合感、趣味性进而营造富有生活氛围的空间场所,从而提升户外活动娱乐空间的共享性、体验性(见图4)。引入山田景观,感受田园休闲生活:这类民居庭院坐落在梯田与生态空间环绕的场所,庭院大面积向山林田园敞开,外界景观环境引入,采用与大地景观环境相符合的地铺,设置观景休闲空间,感受惬意的田园生活(见图5)。
2)建筑形态传承与更新。针对裂山梁村中要新建的建筑,首先就是要对其传统结构保持尊重。在新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的生活方式对于空间的需求,在延续传统青石夯土屋面预计木质茅草屋顶形式,遵循模数化建筑营造原则,在传承传统营造手法的同时对于室内空间的布局以及尺度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扩展[6-7]。在建筑进深方面,通过增加建筑的南向进深扩展建筑基础,并且增加的部分空间可以作为后续的共享活动空间,扩展了活动空间场景和丰富度促进交流。将建筑整体层高适当增加20 cm~50 cm,设置可透光材质的高侧窗或将该墙体整体更换为玻璃,从而增加室内采光[8]。与此同时的高侧窗的设置一方面丰富了建筑的立面形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室内的空气流通(见图6)。
5 结语
针对大量传统村落中的民居进行旅游民宿化改造,这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并且需要整合多方需求以及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环境文化特色的复杂性工作。本文以辽西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进而形成独具辽西特色的传统民居文化,伴随着旅游行业发展,民宿产业也逐渐兴起,使其成为当前在保护传统民居一个新的方向。“多元化”与“活化”是传统民居进行民宿化改造最基本的原则,尤其要注重地域性文化的表达,并适当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理念、材料对传统空间进行再解读,提高村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为游客带来新的体验。对于传统村落民居进行民宿化改造的目的不仅仅是抓住当下乡村旅游的热点,为久居城市中的人提供一个体验传统乡土人情的场所,更在于为这些传统民居聚落提供一个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发展方向。并以朝阳市裂山梁村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进行民宿化改造工作三个方面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对现有遗存民居模式的挖掘与分析,主要包括传统建筑材料、屋顶、墙面等方面。二是对于现状条件良好或具有保护要求及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性更新及功能性提升修缮。三是新建建筑对于传统建筑形式的延续与创新,在院落功能布局以及建筑形态方面进行现代化调整,提升其舒适性。这些研究对于辽西地区其他民居聚落的民宿化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此来解决大量传统村落中特色民居建筑衰败以及保护不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