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游戏式儿童参与适儿化空间设计方法探究★
2023-03-15孙思敏刘俊文黄娉婷
孙思敏,周 婷,刘俊文,赵 庆,黄娉婷
(1.中铁建工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2.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100)
1996年,联合国儿基会(UNICEF)和人居署(UN-Habitat)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指出少年儿童福祉是衡量人居环境健康与否、民主社会文明程度和政府良好治理水平的终极目标,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并指出儿童有权“表达自己对城市的愿景”及“影响城市决策”。儿童权利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核心,保障儿童参与也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核心技术[1],随着城市空间环境恶化而产生的儿童肥胖、视力障碍、认知能力降低、社交障碍等问题频发[2],对于儿童友好的空间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让儿童参与空间设计的意识逐渐增强。2021年,“儿童友好”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联合22个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城市规划建设要从儿童视角出发,促进儿童参与,推进城市建设满足儿童需求[3],但强化儿童参与的办法仍在摸索与完善之中。本文以长沙桂花公园适儿化改造为例构建“情景游戏式”儿童公众参与模式,为城市空间适儿化设计与改造提供参考。
1 城市空间设计与儿童游戏参与
1.1 儿童参与的情景游戏理论解读
1989年,联合国发布《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参与权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4],在城市规划领域,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儿童的使用和制造城市空间的“城市权利”[5],但现阶段的规划和设计仅仅将儿童的空间简化为简单的游戏设备或物质设施,而忽视在空间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Wridt指出,儿童权利的空间化不仅仅是将儿童视为空间服务的接收者,要将其视为有能力帮助空间提升和改善的行动者[6],通过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参与工具,使其有效地参与城市和社区的发展进程[7]。
在城市环境中实现儿童权利的方法已经得到了运用,参与设计的空间类型涵盖游戏场、社区花园、街道、中小学和青少年机构等[8-13],儿童参与的实践模式和途径包括以儿童为对象的研讨会、讨论会、儿童现场调查、绘图的空间表达等儿童参与方式[14-17]。研究指出,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能够帮助儿童提升语言发展、数字知识、社交技巧、情绪控制等能力,城市的空间设计应当通过游戏设置最大化地提升儿童的参与机会[18]。情景游戏式参与设计通过学习儿童的活动和语言,运用游戏的方式将孩子融入已有的空间中,激发其参与的能动性。
1.2 儿童游戏式参与方法的缺失
哈特提出儿童从被动参与到高度主动参与的八个阶梯[19],儿童参与公共领域是保障其学习和发展机会的必要手段,给予儿童讨论的自主权,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20-21]。但由于面向儿童的设计主要依托其他空间项目进行[22],再加上成人的限制与干涉、儿童缺少表达的渠道等,儿童以被动方式参与为主[23]。在长沙2018年举办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改造”大赛中,共有50个优秀方案设计入围,其设计对象涵盖市民广场、学校、医院、开放式小区儿童活动空间、滨水空间、公园、街头绿地等各类公共空间。对其中34个引入公众的参与方案进行分析,其中,家长参与的人数较多,占比为66%,儿童参与人数仅占34%。从参与阶段来看,儿童在现状调研阶段的参与率为100%,随着设计阶段的提升儿童参与程度降低,项目中期、后期邀请儿童参与的比例分别为35%,17.6%,儿童未能全程充分参与方案设计。从调研方式来看未充分考虑儿童特性,以问卷、走访和行为观察为主,设计了游戏参与的方案仅占24%(见图1)。此外,游戏环节以画画、活动策划、愿望纸条等被动游戏为主,占比分别为34%,17%,17%,缺乏能激发孩子创造力的主动性游戏,专门设计场景游戏的更是凤毛麟角(见图2)。
2 “情景游戏式”儿童参与设计的方法
“情景游戏式”儿童参与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儿童特性设计游戏,帮助儿童理解规划设计的意图或在游戏中体验规划设计成果,使儿童在规划过程中能有效传达其对城市发展的诉求的参与方法。在设计环节的儿童参与方法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2.1 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
设计师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选取不同的观察方法对儿童活动进行观察。调研初期,以扫描观察和追踪观察为主,在较短时间内轮流依次观察特定场地内的孩子们,重点把握其活动路径和活动区域,了解其活动方式与活动需求;中期阶段主要采用定点观察和综合图示两种方法来全面观察孩子反应,设计师需要在游戏中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点和平挫点,以便构思与完善设计方案(见表1)。
2.2 设计并邀请儿童参与游戏
首先,设计师应基于设计目标与内容选择儿童聚集和活跃区域或设计师需要改造的空间作为游戏空间,并在项目不同阶段设计与儿童能力相匹配的游戏。如在规划设计的前期、中期阶段选择主动性游戏,在规划设计的后期成果展示阶段则采用观看、聆听等被动性游戏形式。
其次,在游戏中要确保游戏场地相对安全、保证游戏时间的有效性,基于儿童年龄特点、场地设计目标准备游戏材料,并随时用简易材料调整场地和游戏,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游戏自主性。
表1 各类观察方法的运用方法与适用范围
最后,设计师应在平等、平和的状态邀请儿童参与,在保证儿童自主游戏的基础上,通过平行介入、交叉介入、垂直介入等方式介入游戏。如当孩子不会、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设计师通过示范引导孩子模仿从而进行平行式的隐形指导;或设计师自己扮演加入,或被邀请加入作为游戏角色与儿童进行互动的交叉介入参与;当儿童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危险时,设计师垂直介入直接干预儿童行为。在情景游戏式的儿童参与模式下完全可以激发出孩子们自主游戏和表现的欲望,之后设计师便可以在游戏中观察孩子们的反应。
2.3 根据孩子的游戏反应修改设计方案
设计师应注重与孩子们亲切平等交流、虚心请教、换位思考,观察和理解其独有的表达语言和表达方式,并将其需求、感受、意见等反馈到设计方案之中。重点观察儿童的表情特征:如当其表现出愤怒、哭、厌烦无聊和茫然发呆等非游戏的表情特征时,设计师应寻找原因、修正游戏并调整场地设计方案;当其出现专注认真、平和轻松、微笑甚至大笑等游戏的表情特征时,设计师应记录下当时的游戏内容、游戏方式、兴奋点等内容,从而将其融入设计打造友好而又充满童趣的游戏场地(见图3)。
3 长沙市桂花公园的情景游戏参与式更新设计
3.1 桂花公园概况
长沙市桂花公园位于长沙市雨花区中心城区(见图4),公园服务覆盖区域约2 km2,该区域以桂花村住宅区、民航桂花新村住宅区、赤岗社区等老旧住区为主,公共空间缺乏,儿童及其监护人对其适儿化改造的意愿强烈。
3.2 儿童情景游戏参与式设计的工作路径
3.2.1 邀请儿童代表共同缔造设计方案
为了保证儿童在规划的不同阶段都能参与其中,项目组建立了“5+2”的人员梯队,“聘用”2名能够独立玩耍、自由表达需求的小规划师进场,在现状调研、目标制定、方案修订以及详细设计等环节直接或间接听取小规划师们的改造意见(见图5)。
首先,通过长时期分人群观测(见图6)、利用“户外”调研软件收集孩子动态轨迹(见图7),掌握不同人群不同时段在场地内的活动规律,并结合小规划师们的现场参观和体验,寻找需要改进的场地。如通过观测和交流,规划师们精准定位到了孩子们经常使用、喜爱光顾的小石头区域和小广场区域作为重点设计对象。其次,规划师绘制改造区域的草图并向小规划师讲解基本规划原则,通过让小规划师手绘涂鸦的方式提出修改建议(见图8)。最终,在公园原有功能结构基础上,结合观察结论和小规划师们的建议,对公园提出改造方案。
3.2.2 设计“还原场景式”儿童动态游戏反馈进方案
通过“交叉式介入法”和“平行式介入法”还原上述两处重点设计区域的游戏主场景,由儿童来判定规划师的场景设计是否有趣,并尽可能开创更多的游戏内容与方法,进而完善该区域的场景设计。遵守规则并能够准确示范或表述出来新的游戏想法的儿童能够获得额外奖励。规划师们在游戏中根据小规划师以及其他儿童现场参与游戏的态度与反馈反复推敲改造方案。
在石头游戏区的游戏现场,规划师们想办法吸引儿童注意力,组织他们玩“数字猜谜”“比比谁最大”等游戏。在调动起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之后,儿童便自发组织游戏,比如将一棵树看成一个儿童的家,玩过家家的游戏,还有儿童建议玩字母游戏,以方便其在公园学字母。基于上述游戏反馈在方案中设计了“童与石斗”大型户外游戏场地,不仅在大石头上布列数字或字母,为孩子们喜欢的“数字猜谜”“找字母”等游戏提供场地;还将每棵树周围的若干石子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围合成形似桂花的区域,为孩子们在游戏时营造“家”的场地感(见图9,图10)。
在小广场区域,设计师在小广场上用粉笔还原方案绘上游戏格子,并采取“平行式介入法”示范游戏玩法吸引儿童参与。随后陆续有儿童参与到游戏中来,有大点的孩子捡起粉笔修改游戏格子,并提出“跳房子”游戏的格子不应只是“T形”。基于上述游戏反馈,设计团队在设计“魔方广场”时,除了在其内设置跳房子区、Mirror Me游戏区,满足孩子围树跑、躲猫猫以及爱模仿等活泼好动的活动需求外,还设置留白区供孩子施展想象和创造(见图11,图12)。
3.2.3 静态观察场地内儿童行为对方案进行再深化
对儿童行为作出正确理解和判断,并根据不同行为做出及时、恰当反馈是有效回应儿童需求、引导儿童行为的基础。根据儿童行为特征,可将儿童行为分为基于正当需求的正面行为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反面行为两类。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顺应儿童的正向行为对方案进行提升以满足其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反思儿童的反面行为以减少安全隐患。
1)基于儿童正面行为进行方案提升以满足其需求。
根据儿童的游戏行为习惯,完善现有游戏场景。如设计师在调研中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在一处小树林中冲坡奔跑,尤其喜欢攀爬里面低矮多叉的小树。设计师根据孩子们的这一行为习惯,利用小土丘的微地形,设计了儿童攀爬区、组合秋千、桂花蹦床、滑滑坡等游戏设施,并结合攀爬坡体、休憩石凳、景观花池等设计符合儿童审美的喷水的蓝鲸、鼓泡的小红鱼等作为装饰(见图13,图14)。
提供满足各年龄段儿童成长需求及尺度的游戏场所。比如:针对婴幼儿活动场地缺失以致活动受限的情况,在竹群树池下铺设软胶垫,面向景观良好区域打造婴幼儿活动的爬爬乐园;设计儿童成长馆,以陪伴成长、收纳童年为主题,以年轮作为主要设计元素,环状设置玩具回收屋、科普交流馆、儿童游乐场三大主题功能区,建造一个供孩子们游戏交流、循环奔跑的大玩具(见图15,图16)。
2)基于儿童反面行为激发方案整改以适应其需求。
针对儿童在游戏时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对游戏场所安全改造。比如:设计师在调研中发现儿童常跟家长一起在成人健身区使用健身设施,但由于儿童个子小,在使用常规的健身设施时存在安全隐患。设计师观察到健身区东侧围墙窗花的尺寸、高度与儿童身高契合,经常成为孩子攀爬练手的场所,基于这一现象,设计师将健身区东侧围墙改造为趣味攀爬墙,将攀爬设施高度控制在1 m“儿童尺度”安全范围之内,地铺软胶垫,以保障儿童安全(见图17,图18)。
3.2.4 调研多方意见并形成方案
方案审查阶段,“5+2”规划团队组织策划点赞请愿书活动(见图19),详细咨询、收集儿童和家长的改进意见,邀请其为整改设想点赞。此外,团队还探访周边和管理单位,了解通往公园的主要“爱心线路”和公园管理现状,最终综合多方意见形成设计方案(见图20)。
4 结语
创建更加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美好环境,是人居环境改善的一把标尺。儿童的天性使得他们对空间认知及用途再开发尤为热衷与擅长,确保孩子这一特殊群体有效地参与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来,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和重要环节。儿童的参与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不同设计阶段孩子应如何有效参与到设计中没有一个通用的模式,此外,“情景游戏式”儿童参与不局限于设计环节,还能够贯穿建设、管理、运营全过程,本文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儿童心理学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以期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