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以2013—2023年国内科研育人研究文献为视角

2023-03-14梁小利王红艳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育人文献研究

曹 俊, 梁小利, 王红艳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a.学科科研处;b.党政办公室,四川 成都 610100)

科研育人在十大育人体系中排名第二,是“三全育人”重要组成部分[1]。科研育人是通过科研活动实现育人功能的一种方式,高校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及政治素养提高,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促进师生共同研究与创新创造[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科研育人是响应国家和政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1]。在此背景下,科研育人研究也快速增长,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国内对于科研育人整体发展与趋势研究较少,也没侧重研究科研育人改革研究的演进过程与热点主题,基于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2013—202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科研育人相关文献为数据样本,对高校科研育人研究的演进过程与主题聚类进行论述分析,为高校科研育人工作提供更清晰的信息链条和研究方向。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高级检索为检索过程,检索式为“主题=科研育人”,检索时间为2013年4月1日—2023年4月1日。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是主题为科研育人的相关研究文献。排除标准包括:经验交流、新闻、报纸、征订启示、会议论文等非学术类文献;信息不全文献;重复发表论文。

(三)质量控制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86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安排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档匹配度初筛,然后再交叉核对,对于有分歧文献应讨论并确定,最终共纳入666篇有效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并以Refworks格式导出存入input文件夹下download txt 文件中。

(四)文献分析方法

使用CiteSpace 6.2.R 2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深入剖析,其中设置时间范围为2013年4月—2023年4月,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选择Top50,选择节点类型为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等。

二、研究结果

(一)文献年份的分布情况

通过统计2013—2023年文献数量篇数,描述这期间国内科研育人研究文献数量趋势图(见图1),从2013年的12篇增加到2023年的211篇,2013—2016年科研育人相关文献甚少,从2017年起,科研育人文献数量明显上升。

图1 2013—2023年国内科研育人文献数量趋势图

(二)期刊来源分布和基金资助分布情况

在科研育人的期刊分布上,发文量前8名的期刊分别是为《教育教学论坛》(17篇)、《高教学刊》12篇、《教育现代化》(12篇)、《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12篇)、《中国高校科技》(11篇)、《科技视界》(10篇)、《思想理论教育》(9篇)、《大学(研究版)》(9篇)。所查文献中,被省级以上基金支持的文献数量不多,其中被国家级基金支持的文献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7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篇,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率为6.91%。

(三)研究作者分布情况

可视化分析以作者为节点,获得263个节点(N)、100条连线(E),并且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29。运行CiteSpace生成频次≥3的主要作者见表1,科研育人文献的主要作者是刘在洲、杨兆强、于伟、刘建军、杜函芮、韩慧仙、高玄。

表1 科研育人文献主要作者发文量

(四)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可视化分析以机构为节点,获得235个节点(N)、40条连线(E),并且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15。运行CiteSpace生成频次≥3的研究机构见表2,科研育人研究机构主要是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纺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警察学院。

表2 科研育人主要研究机构

(五)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以关键词为节点,获得355个节点(N)、673条连线(E),并且网络密度(Density)为0.0107。科研育人研究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见表3;通过 LLR 算法对不同关键词聚类进行标识来确定研究热点,聚类关键词为“#”开头字体,规模越大,编号越小(见图2);剔除“科研”“育人”“大学生”等意义宽泛关键词,合并同义词和近义词,热点问题为三全育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工科、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德育活动。

表3 科研育人研究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

图2 科研育人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六)研究前沿

应用CiteSpace软件提供的词频探测技术提取关键词、时区图和突兀词,共发现4个突显关键词,时间区间是2014—2021年,分析科研育人研究的前沿方向发现,突显词“三全育人”见图3。

图3 科研育人研究前4位关键词突显词时区分布图

三、讨论

(一)研究现状分析

本研究回顾中国知网2013—2023年科研育人研究相关文献,从2017年起,科研育人文献数量明显上升,随着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制度,高校对科研育人更多关注;但从数量来看,关于科研育人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期刊来源靠前的期刊中,《中国高校科技》《思想理论教育》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对高校科研育人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不多;高级别基金文献不多,表明争取高级别科研项目的意识或能力不够突出,今后急需国家相关机构、研究人员、项目经费大力支持,支持研究人员积极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加强科研育人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归纳、推广应用。从事科研育人研究的作者之间缺少学术交流沟通,还需加强规模较大的科研团队建设。CiteSpace生成频次≥3的研究机构中,以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最为突出,机构集中在中部、沿海地区高校,西部地区科研育人研究还比较薄弱,力量有待加强,这一结果与姚威等[2]研究一致,西部地区科研育人效率有待提高;其中7所院校为普通本科院校,1所院校为职业院校,可见职业院校科研育人研究力量还待提升。

(二)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1. “三全育人”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4],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5],为“三全育人”工作的推进提供了行动指南;《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6]将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作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点任务。“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是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体现高校类型特征的实践创新。王久成等[7]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价值、难点与实施路径时,提出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难点,即全员育人的育人主体多,协同性不强;全过程育人的过程长、头绪多,契合度不高;全方位育人的协调性不够,资源难融合。还需研究有效实施“三全育人”路径,凝聚全员育人合力、健全全程育人体系、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张亚光等[1]研究“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科研育人路径时,提出构建“双主体”的科研育人引导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创新科研育人方式、健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建立科学的科研育人评价体系等具体思路。科研育人深入贯彻执行“三全育人”理念,通过项目化运作构建整体性和系统性育人体系[8],是当前高校科研育人研究中的热点和前沿。

2.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高校创新性技能人才的培育主体,承担创新性人才思想道德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实操技能训练等多方面培养;其中科研育人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性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高职院校科研育人功能较为薄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时主动承担育人职能的自觉性不够,关注学生不多,科研育人风气不够良好;高职院校科研育人制度不够健全,教师从事科研育人的积极性不够;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主要侧重于职业技能方面,忽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精神和综合素养[9-10]。还需健全科研育人机制,建立科研育人组织结构,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3.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要求,除了培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需全方位地提升综合素养,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科研育人是一个漫长过程,将德育教育和科学精神融入到日常科研活动中,将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案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科研活动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助推高水平科研团队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研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以科技服务为导向的科研育人人才培养模式[11-13]。

4.新工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构建新颖的工程教育体系,探索建立新工科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与新文化。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的“成电方案”将高水平“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计划作为重要建设内容之一[14],以高水平研究团队为主,核心课程纳入高水平科研项目,并创新逐级挑战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建立高水平“科研育人”成体系落地“第一课堂”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三峡大学构建的IIP 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5],进行跨学科科研育人,培养高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科研育人驱动新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已被新工科建设占据,引领和带动了新农科、新医科、新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5.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必由之路,在社会实践中明确未来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积累所需知识与技能。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是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有机融合[16],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赵超英等[17]研究实践育人新体系时,提出依托科研实践,依托重大课题和工程,寓研于教,塑造科研报国的家国情怀,构建科教融合的实践育人新模式,提升实践育人水平。戴绍港等[18]探索以创新实践课为载体的科研育人模式,以学术类创新实践活动贯穿大学期间,形成“科研—实践—竞赛—创新”为主线,采用个性化培养、小班教学、导师授课等实践做法的科研育人模式。杨基燕等[19]研究移动互联时代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时,提出创新高校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机制,加大顶层设计力度,激励、培育非专职思政教师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实效,巩固协同育人功效,达到科研育人与实践育人相辅相成。

6.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资源是满足人们述求与需要的物品、非物品及事件。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而与显性资源的公开性、专门性、直接性和规范性相比,隐形资源具有潜隐性、渗透性,使教育者无意识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刘松等[21]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及其整合路径时,提出科学家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乐于奉献精神,各学科所蕴含的科学伦理与道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研育人相关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锻炼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7.德育活动

新时代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得德育在育人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开展德育活动需以育人为导向。目前高校对德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停留在口头或文件;寄托于间歇德育活动,没有全方位挖掘资源与渠道;德育工作创新性不够;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张展等[22]基于“00 后”大学生的德育实效性研究,提出可通过搭建德育“大平台”,拓宽德育工作途径,如开展科研活动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使德育工作找到抓手,拓展了德育“大平台”的边界。孟一等[23]编写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研究》指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同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在科研育人过程中体现德育活动,全方位推进德育活动开展,使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更高道德观念、法治精神和文化素养,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目前科研育人相关研究进行特征性提取和分析,为高校科研育人提供发展趋势参考。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4],指导思想明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聚焦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家发展重要战略之一为科技创新,高校科研育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高校科研育人,应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拓宽合作交流渠道,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跨作者与跨专业、跨机构与跨区域相结合的科研育人研究路径,夯实高校科研育人平台;提高高校科研育人研究整体的综合水平,使科研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发挥高校科研育人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诚实善良、科研思维、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但本研究仅以CNKI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局限性,下一步将拓宽数据库,对国内外科研育人研究作进一步分析和对比;同时由于数据更新的差异,对检索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猜你喜欢

育人文献研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