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五位一体”育人机制的生成逻辑、基本框架与实践路径

2023-03-14赵学瑶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高素质育人

赵学瑶

(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450)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决定着相应劳动力需求的层次结构与类型结构[1]。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正影响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规模、结构、类型、层次。对高职教育而言,通过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来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水平、应对人力资本贬损及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成为其应对工作世界变革与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共识性发展战略。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这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育人实践中,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场所,其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双高”建设的总体进程,事关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培养模式创新不足、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3]、高质量育人体系尚未形成[4]、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有待健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5]等 “内生性”问题[6]。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突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困境,亟须立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在学理上对“五位一体”育人机制的建构逻辑、框架结构、实践机制、案例创新这四个关键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与解析,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五位一体”育人机制的生成逻辑

建构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特点的“五位一体”育人机制,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新机遇,也是高职院校深化育人方式变革的具体举措与机制创新。其兼具协同性、系统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是对“努力造就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人才”这一重大问题的系统回答,是高职院校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彰显实践伟力的基本主张与实践共识。“五位一体”育人机制作为一种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稳定的概念模型,是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能够为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创新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

“五位一体”育人机制的整体建构,亟须厘清其生成逻辑。从理论逻辑上看,建构“五位一体”育人机制,是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旨归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常,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整体性的一般规律。“五位一体”育人机制的整体建构,要以遵循上述规律为先决条件,并在育人实践中不断强化认识。

从实践逻辑上看,建构“五位一体”育人机制,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与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构成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五位一体”育人机制,既是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调整及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要求,也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由此可知,推进高职院校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行动,一方面来自组织外部,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来自组织内部,是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五位一体”育人机制的内容体系

何为“五位一体”育人机制?它是指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引领下,将事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五个关键环节相互关联、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协同促进学生技能成长成才。从构成要素看,它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各核心要素的集合体,体现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特色与机制创新。这一机制的核心内涵是以“技”育人,具有整体共生性、目标一致性、结构聚合性、内容融通性的基本特征。

其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由“专业育人、课程育人、课堂育人、名师育人、环境育人”五大要素构成。五者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支撑起学校以“技”育人的长效机制。从衔接机制看,由专业育人到课程育人,由课程育人到课堂育人,由课堂育人到名师育人,由名师育人到环境育人,每个环节的存在都服务于培育完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而每一次的衔接转换都更加趋于过程完结与目标实现,它是结构各异的要素有序组合而成的逻辑链,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新的突破点和质量增长点(见图1)。

图1 “五位一体”育人机制

实施这一机制,需要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在育人实践上从单一化模式向多元协同模式作出改变,而这种改变则需要专业依托、课程保障、课堂联动、名师引领、环境支撑。简言之,专业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课程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课堂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名师引领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优质环境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四、“五位一体”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五位一体”育人机制是高职院校在“孕育时代新人”[7]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经过长期探索实践与深入思考而形成的。实施“五位一体”育人机制,是高职院校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具体举措。其核心意蕴是“育人”。实现这一机制从理论框架到行动自觉的基础性转向,这对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规格要求。在育人机制的具体行动中,要从整体性与生态性出发,追求协同育人效应。

(一)专业育人:打造“专业+”育人模式

实施“专业+”育人模式[8],是高职院校推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专业+”育人模式,其旨归在于造就时代新人,是由“专业+产业”模式、“专业+行业”模式、“专业+企业”模式三个子要素构成。

一是实施“专业+产业”模式。高职院校应紧跟国家与区域“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育“双向奔赴”,科学设置并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做到融专业育人于产业发展之中,实现专业育人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以电子竞技专业为例,近年来我国电子竞技产业规模逐年扩大,电子竞技赛事经济效应较为显著,线下赛事活动异常火爆,游戏电竞平台与网络直播深受青少年喜爱与青睐。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紧扣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步伐,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配置专业电子竞技赛事教练,指导学生开展电子竞技赛事训练,同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力度,高质量建设适应电子竞技赛事需要的电子竞技场馆与赛事直播实训室,以及配备相应的竞技设备,提供电竞数据分析、俱乐部运营与管理策略等优质课程与赛事服务,形成了专业招生、过程培养、就业服务的联动育人机制[9],学生技能竞赛效果尤为显著。

二是实施“专业+行业”模式。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须秉承为区域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宗旨,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行校融合为媒介,协同行业领域顶级专家共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联合开发实践教学案例与课程资源,同时行校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和产学研中心,创新模式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

三是实施“专业+企业”模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向配合。实行“专业+企业”模式,高职院校应该主动与企业建立密切的无缝对接,将企业需求与专业育人相结合,校企协同培育优质创新创业合作项目,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与产教融合实践基地。通常,每个专业要与行业领域内的龙头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让高职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就如同工作在企业里一样,去了解企业组织文化,掌握企业先进的技术。反过来,企业也会把他们研制的先进的设备,率先放在高职院校,企业会把他们得力的技术骨干,派到高职院校进行双向的配合。这样才能让专业发挥出真正利于学生发展的功效。

(二)课程育人:参照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建资源

专业课程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课程育人方面,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建设质量与使用效益为目标,以选优、选新、选特为原则,参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地方课程框架,结合学生发展兴趣及需要,按照既定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推进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多年来,各高职院校均以主干核心课程为重点,先后建成一体化课程、精品课程及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了优质系列化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包。目前,各类课程资源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且资源应用效果较好。此外,各高职院校从优化课程目标与完善课程内容两个方面推进大赛成果转化工作。在目标优化上,充分学习借鉴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技术文件中的“相关工作岗位或职业描述内容”,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职业领域、所从事的技术工作要求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就业前景和方向、职业素养等内容,特别关注过程能力目标和设计能力目标的实现。如深度剖析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的竞赛试题和备集训试题,选取有学习价值的、符合学生学情的任务,并遵循高职生职业技能成长规律合理安排定向任务、程序任务、问题任务、未知任务,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职业技能成长和发展。在内容优化上,从完善组织领导、强化分工落实、组建成果转化团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学习工作页及有关配套资料等层面逐步落实育人任务。

(三)课堂育人:“三个课堂”联动共育人才

课堂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育人方面,高职院校须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强化第一课堂的基础中心地位,有序推进“第二课堂”,丰富拓展“第三课堂”,整体推进“三个课堂”[10]融合发展、协同育人。

第一课堂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与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专题培训、专题教研等形式,从学校组织与二级学院层面,大力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学校层面上,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成效纳入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及各二级学院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中。在二级学院层面上,引导教师在教学实施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同时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示范公开课听课与评课活动。除了行动导向教学外,还推行以“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互动”为表征的混合教学模式,从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探索混合式教学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提升的行动路径,扎实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第二课堂开展以课业训练和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课业训练是专业教师依据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课程具体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以企业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环境为背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学生团队利用课余时间以开放性作业形式完成的训练任务。课业训练分“做”“展”“评”“聘”四阶段进行。

第三课堂积极推行顶岗实习三导师制。组建了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导师队伍,指导下厂实习学生的学习行为。通常,专业导师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学习指导,及时解决下厂实习学生的实践困惑。企业导师与职业指导教师在学生下厂实习期间定期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第一时间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及时反馈给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并协商解决学生提出的合理诉求。三导师制在加强校企沟通、提供优质实习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用人单位、实习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四)名师育人:名师引领促技能成长

名师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能成长的引领者。在技能习得中,名师的技术指导、动作示范、任务设置、适时反馈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形成与发展尤为重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习得过程,是沿着观察、示范、模仿、指导、反思、训练和考核评价的过程展开的。技能习得的核心要义,在于高职生将名师口口相传的缄默知识通过情境学习将其转化为个体的实践知识的过程。基于前述认识,高职院校须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强师工程”,携手行业技能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传授精湛技艺,传承匠心精神。如广州松田职业学院与国家级粤菜烹饪大师林壤明共建大师工作室,携手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意大利米兰最高奖“金顶奖”、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计文波先生共同打造国际时尚设计学院。国际时尚设计学院由计文波先生出任院长并领衔办学,联合全球知名时尚学院和国内外顶级设计师共同为时尚大都市培养国际型时尚设计人才。在教学实施上,名师们都积极践行“活动即教育”的育人理念,以特色活动为抓手,精心设计了系列化教育教学活动。近年来,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计文波先生携手高职院校,组织开展“UP武汉”公益活动,让高职学生在系列化的特色活动中累积经验,从而获得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环境育人:创设高品质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是一所高职院校整体精神面貌的客观表现[11],蕴含着强大育人功能的教育资源,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实质性影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要把引导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大实训场室改建与扩建、推进宿舍改造升级与运动场地迭代升级等方式,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和服务保障。

在实训场室建设方面,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稳步提升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理应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及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完成技能实训场室的升级改造。在宿舍改造方面,分批对学生宿舍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为学生营造出更加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在运动场地迭代升级方面,以强基建促学生发展为牵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设施提升改造,对运动场所进行提档升级,从而渐进改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以促使学生教育获得感、幸福感的不断提升。同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文化育人工程。高职院校还应将文化育人工作融入到人才培育各环节,如定期举办文化学术讲座,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读书节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校园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具有浓厚文化的校园环境与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

五、“五位一体”育人机制的多案例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一项以实践哲学取向为主来设计的案例分析。之所以如此,是考虑到揭示机制是“如何”被实施的,这类探讨“怎么做”的问题,案例方法比较适用。本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样本案例,以考察“五位一体”育人机制在前述高职院校的实施情况。上述案例均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其积极回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人才需求,遵循“合力育人”的根本理念,聚焦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构建了“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提供了可推广的“五位一体”育人工作新范本。案例学校的育人经验与做法,能够反映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模式创新的基本共性,以他们为样本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首先,依托优势产业办专业,打造“校行企”育人共同体。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地处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腹地的区位优势,与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合作协同联动的育人优势,坚持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将整个园区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空间,将学院“院园融合”的触角逐步延伸到中山新兴产业带,以做强优势专业,培育特色品牌专业,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此同时,校行企联合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生产性实训校区,构建了“校、企、行”多方联动育人机制。

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该校包装设计学院紧紧抓住地处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区位优势,主动对接珠三角地区印刷包装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印刷包装生产基地”,与全国前20名的“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所园区企业进行订单式或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学生在企业边工作边学习,在实际岗位上培养成才。此外,引行企资源驱动协同育人内驱力,校企协共同开发集教学、技能提升与职业素养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优质资源并切实推进共建、共享、共用,畅通技能人才成长成才资源,打造校企行系统育人机制。再者,还以区域行业企业为依托,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到印前设计与处理人才培养中,将需求前置到印刷生产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前沿技术要点与岗位新要求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遵循行业企业生产标准与岗位标准进行学徒岗位培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印刷包装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该专业现成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

其次,以竞赛标准为载体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扎实推进职业技能竞赛成果转化工作,积极组织职业技能领域内相关专家深入研究竞赛规则、技术标准、赛项流程,努力在组织形式、比赛内容、评价方式上对标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并将竞赛标准向教学标准转化,将竞赛成果向教科研成果转化。

具体来说,一是要对照标准规范,优化课程模块内容。宁职院按照生产流程确立课程体系结构的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关注生产流程的完整性。二是要对接测试题目,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宁职院深入分析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试题和备集训试题,选取有学习价值的、符合学生学情的任务,并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合理安排定向任务、程序任务、问题任务或未知任务,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

以职业技能大赛成果转化课程“机械子系统的制作”为例,在其普通铣削加工(基础零件加工)模块,设计了压板的制作、平行压板制作、对分夹板的制作三个逻辑关系明显且“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任务。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根据不同零件加工的特点和原理去思考加工工艺和尺寸控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实现迁移和内化。

再次,抓实“三个课堂”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金华职院”)立足学校这一主阵地,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狠抓“三个课堂”建设,有力有效促进课堂育人高质量发展。一是筑牢第一课堂主阵地。在第一课堂,金华职院大力推行以行动导向法为核心的教学形式,丰富多途径课堂教学形态,保障教学形式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二是延展第二课堂。金华职院相继制定了《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意见》《第二课堂建设工作评估考核办法》,建构了以社团活动与作业训练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育人体系,常态化开展“作+展+评+聘”活动,定期举办“科技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实现了活动育人与作业育人的深度融合,彰显了作业育人的价值及社团活动育人的功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三是强化第三课堂。金华职院结合高职教育各学段不同学生的教育特点,全力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多举措并举打造劳动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最后,名师领航打造育人育才新路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工院”)构建起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枢纽,以国家技术能手工作站为载体的一体化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北工院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效发挥其带徒传技与技艺传承的育人功能,实施“校企共建+周期培养+师徒传承”的育人机制,持续施行“培训+竞赛”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与岗位需求、生产实际相对接的专业课程,设计更加系统实用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参与各类竞赛中,实现技能提升与成长成才。最后,优化校园文化多维育人环境。自2016年以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职院”)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与持续优化育人环境的同时,积极推进校园文化提质增效,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价值载体作用,着力培育时代新人。如统筹推进校园文明建设与书香校园建设,不断增强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又如,以黄梅戏曲社等专业社团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融入到育人全过程中,更好发挥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还充分发挥校史馆、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不断扩大文化育人覆盖面,提升其文化育人影响力。

六、结论

“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因其独特价值、丰富内涵,为推动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贡献了典型范式,为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方式深度变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但也要辩证认识到,这一机制厚植于特定高职院校这一教育组织及其文化体系中,其机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在育人机制的整体建构与育人实践中,各高职院校理应秉承在差距中建统一标准、在差异化中求特色发展的理念,整体架构、系统推进与产业发展高度耦合的新型育人机制,实现高职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高素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培养造就高素质咨询工程师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