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戏曲的魅力

2023-03-14许石林

全国新书目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中华

◆文/许石林

《戏曲里的中国》许石林 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23.8/49.80元

欲探求传统中国戏曲与当代人是否有隔阂,是否彼此亲近抑或是相互抵触,唯一的前提和原因无非是看当代中国人是否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观。

那些多多少少自觉承继中华传统人文价值观的人必然接受中国传统戏曲所承载的主旨、意趣,自然会接受戏曲的审美方式。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如下问题,比如:为什么那些识字不多的老人可以畅通无阻地欣赏戏曲,并且能够准确地领会剧中所传达的意旨,毫无障碍地接受戏曲带给他们的审美享受。从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表达中,往往能道尽戏曲艺术的美妙和要义。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年轻的时候非常抗拒甚至厌恶戏曲,上了年纪却越来越接受、亲近、喜欢戏曲。那些身在外地的人偶尔听到一声家乡的戏曲,就能让他们感动不已,大慰乡愁。这就是人上了年纪、经历世事之后,心性逐渐复归平和,自然回归到一种本该有的“务本”状态,虽然心里不一定能明确认识到,口中也不一定准确说得出,但自己却在潜移默化地一点点回归中华传统人文价值观。因此,戏曲的声腔才能如此容易地拨动他们曾经冷漠、现在又逐渐敏感的文化神经,这是一种文化价值基因的觉醒和呼应。

总结近代以来对中国戏曲的研究,可以将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归纳为:“假象会意,自由时空”(张厚载),“轻写实,重写意”(余上沅)。

前贤所言皆切中肯綮。

而我本人在接受前辈的观点基础上,更喜欢持这种认识:戏曲艺术“叙事为辅,抒情为主”,即戏曲是抒情艺术。正因如此,许多人即使一生就熟悉那么几出戏,就会唱那么几段戏,在一次次的引吭高歌或是低声哼吟中,甚至仅仅是在内心盘旋,就足以抚慰其人生许许多多灰暗的日子,抒发其丰富复杂的生活感受和人生况味。

旧时俗语曰:“不看影戏,不知礼义。”盖言文以载道,戏曲教化之功。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品类繁多,但能以歌舞艺术演绎故事、表情达意、激发人心的,非戏曲莫属。汉语的意、音特性造就了中华戏曲独特的艺术抒情形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而戏曲的发展历史,不断完善的审美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资源和宝藏。

作为中华特有的艺术品种,戏曲兼具文化义理和世俗美学,其剧本概源自经史子集、小说稗类乃至坊间传说。编剧前贤皆饱学之士,经史学问在胸,诗词曲赋功底深厚,熟知稗记、野史、掌故、小说,又深谙世道人心,所以前代每多佳作。

及至当代,传统戏曲遭遇了发展和生存困境。这种困境是戏曲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落后而导致的吗?抑或是传统戏曲的艺术表演方式跟不上时代?戏曲又该如何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这些问题需要对经典戏曲剧目的内涵义理、表现形式、表现细节、唱念做打程式进行细致分析与讲解,解析戏曲艺术的文化精神和审美魅力后,才能做出回答。

我从小喜欢戏曲,戏曲给我的读书、写作、工作,甚至为人处世、理解传统文化的要义等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孔子的教育思想曰“兴于诗”,而戏曲正是这样为我的求学和读书营造了一个写意的、非现实的心理环境,我因而获得了一种“兴于诗”式的教育。在此,我很愿意将自己对戏曲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各种方式分享给更多的人。

恰逢国家实施“戏曲进校园计划”工程,数年来,我应邀到多所学校做戏曲的讲解推广工作,结合教材中的文史内容,联系相关的戏曲剧目,向师生做戏曲与课文贯通式的讲解,所到之处,广受欢迎。许多讲座对于历史、文学课程的打通,比如从曹操的《短歌行》到戏曲《横槊赋诗》,从《李陵答苏武书》到戏曲《苏武牧羊》等,以及“三国戏”“杨家将戏”“东周列国戏” 等系列曲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理解课程的角度和兴趣,同时激发了师生对于中国戏曲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讲解戏曲侧重于戏曲中动人的主题和细节,以文史掌故穿插兼顾戏曲表现的形式,将这些写成赏析文字,引得许多学校的师生争相阅读。现在将这些文字结集出版,作为“戏曲进校园”的推荐教材,以期裨益于更广大的师生和其他读者。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这是戏曲的容量。

“上台莫太逞雄,不慎其始,不保其终,从来你当奸徒,问有几个好下场;看戏岂是无益?善以为法,恶以为戒,参透人情天理,是一篇醒世文章。”这是戏曲的作用。

“悲欢离合,前代即如后代;功名富贵,古人就是今人。”这是戏曲的境界。

我希望在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能够有更多的人从戏曲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启迪。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戏曲中华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