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天最是读书天

2023-03-14

全国新书目 2023年12期
关键词:灰灰阿拉善爷爷

编者按:寒冬已至,北风料峭。每年到了这个时节,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御寒妙招,也许是一首首温馨动听的歌曲,也许是一件暖和厚实的外套,也许是与家人彼此陪伴。而最熨帖的大概莫过于在冬日的暖阳下,泡一杯热咖啡或一壶暖茶,选一个喜欢的角落,找一个舒服的姿 势,读一本能让人回味良久的好书,用平缓静谧的时光,在阅读中体味世间环环相扣的美好。

公元759 年至765 年,杜甫先后寓居成都3 年9 个月,留下了240 余首“成都诗”。成都清澈的江水、丰富的植物、温润的气候、众多的古迹,以及时人的身影与生活场景、远山近水的城市气象,无一不在杜甫笔下有清晰呈现。本书作者饱含深情,通过精读150 余首杜甫成都诗,呈现出了一代“诗圣”杜甫在成都的悠然岁月。

友邻与画师

阿来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尘埃落定》《云中记》《空山》《格萨尔王》《蘑菇圈》等。2000 年凭借《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 年凭借《蘑菇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阿来 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3.9/49.80元

以杜甫的诗证他的生活,可以看出他是个充满生活热情的人,修养深厚,兴趣广泛。

他一到成都,不但与自然风光亲近,还能从人们见惯不惊的景象中探幽抉微,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在人际交往方面,似乎也很容易就和周围打成了一片。这和我们见惯的画中的杜甫和杜甫塑像总是愁绪满怀、落落寡合的形象不大一样。

草堂虽然地僻路偏,人烟稀落,但还是有些不一样的邻居,他很快就与他们熟悉起来,相与往还。

《北邻》:

明府岂辞满,藏身方告劳。

青钱买野竹,白帻岸江皋。

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

时来访老疾,步屟到蓬蒿。

首两句说,草堂北边的邻居是一位不到任满就辞官退隐的县令,他买了野竹栽在宅子周围。“青钱”就是青铜铸成的钱。这位前县令常戴着平民的白头巾,露着高而光的额头在江岸边走动,风度像是古代的两个名士——山简与何逊。山简是西晋时人,《晋书》说他“惟酒是耽”。何逊是南朝梁人,《梁书》说“何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北邻这位前县令像山简一样爱喝酒,和何逊一样爱作诗,见杜甫漂流在异乡,多病多忧,便常常来看望他。

除了这位北邻,南边的邻居也很有意思。

《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北边的邻居戴白头巾,隔着江是南边的邻居,他喜欢戴折角的黑头巾。这样的打扮有道家气象,和戴白头巾的北邻相映成趣。这个人薄有家产,地里也有些收成,“园收芋栗不全贫”。他一定是一个很好客的人,因为他家的儿童看到客人都感到欢喜,连鸟儿都喜欢到他家庭院里来寻找食物,自在得像家养的一样。在天高气爽的秋天,白天他撑着能坐两三个人的小舟接杜甫过江做客,黄昏时分送客回家时已是月色初照。

这位南邻姓朱,这我们也是从杜甫诗中得知的。

《过南邻朱山人水亭》:

相近竹参差,相过人不知。

幽花欹满树,细水曲通池。

归客村非远,残樽席更移。

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两家人隔江为邻,相距很近。江两岸还有竹林掩映,彼此往还时别人都看不见。经过的路很幽静,树满枝放花,顺着曲折的水流可以直接到达他家门前的池塘。杜甫归家经常很晚,不是因为路远,而是因为主人热情,都吃完晚饭了,还要再移席把坛中的剩酒喝完。

杜甫一生是儒家情怀,但也不避与释道往还。

天宝三载(公元744 年),仕途失意的他就曾和李白一起在山中访过道:“弟子谁依白茅屋,卢老独启青铜锁。巾拂香余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

当时,李白受了符箓,形式上就是正式出家为道了。杜甫适可而止,回到俗世,但这问过道的底子足够他和有道家气的“乌角先生”把酒言欢、谈玄论道了。“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老杜艺术修养深厚,年青时就与音乐家、画家多有交往。到了成都,杜甫遇到一个在长安时就已相识的画家韦偃,他此时也避乱寓居成都。

韦偃是那个时代入了美术史的大画家,画马可与韩干(幹)匹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他除了画马之外,还工山水、高僧、奇士、老松、异石,笔力雄健,风格高举。而杜甫年轻时代就喜欢写马和鹰:写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吟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描写生动外,其中寄寓的,是安世济民的雄心壮志。

杜甫和韦偃在长安时就已认识。于是,韦偃来到了新建成不久的草堂,他知道杜甫爱马,也许还读过杜甫以前写骏马的诗篇,比如《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此时,韦偃见草堂壁上空着,直接挥笔为他画了两匹骏马。

杜甫欣喜地为之题诗一首,《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渠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韦偃到草堂是来和老友杜甫告别的,避乱之中的人“有所适”,要去别的地方。他知道“我”喜欢他技冠天下的画,拿起大笔一阵狂扫,倏忽之间,两匹骐驎一样的骏马就出现在东壁之上,一匹正在低头吃草,一匹昂首嘶鸣。其白如霜的四蹄苍劲有力,看上去随时都可以奔驰千里,这样的好马真可以托付生死。至此,老杜又忍不住发出感叹:在这乱世之中,真能得到如此良驹?又或者,如果真有这样与人同生共死的良驹天马,能为世所知所识吗?

要是今天草堂东壁上韦偃笔下的这两匹骏马还在,那真的就珍如拱璧了。可惜的是,历史上的杜甫草堂屡次毁败于荒烟乱草中,历经重建,已经不再是当年杜甫辛苦营建的模样了。

但无论如何,韦偃前去辞行的那一天,草堂之中一定是置酒欢会,谈艺论文,笑语喧阗。

壁上画了马,杜甫还嫌不够,酒酣话稠之时,杜甫要韦偃再赐墨宝。你画马这么好,画松更加有名,那就再替“我”画幅松树吧。韦偃画了,杜甫又用诗记下来了。

诗名《戏韦偃为双松图歌》: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

已令拂拭光凌乱,请公放笔为直干。

《白石诗话》说这首歌行“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这首诗真是放情而歌。

先写韦偃画出来的松。韦偃不惜笔墨,一画就是苍老双松:藓皮惨裂,交枝屈铁,骨棱如龙虎,接天迎雷雨。静物画出动态。又偏有一老僧,袒肩露脚,坐禅树下,任松子崩落。动势中又偏偏写出渊静之态。

接下来才补写如何请韦偃为之作画,理由是“我”有一匹上好的东绢,一直珍藏着,就等着韦侯你这等高手着墨才相匹配。你看,“我”把这匹好绢展开时,上面映照的光影如水波凌乱,请你放笔“为直干”,画出松干遏云天的气韵吧!

东绢,确实珍贵,确实有来头。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云:“蜀盐亭县有鹅溪,县出绢,谓之鹅溪绢,亦名东绢。子美诗“我有一匹好东绢’是也。”

盐亭县是发明蚕桑丝织的嫘祖的故乡,唐时就有丝织上品东绢名闻天下。

可惜,这画今已不传。

杜甫交往的画家不但有韦偃这样的长安旧友,还有新结识的蜀地画家,依然有诗为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王宰,四川本地人,著名画家。《历代名画记》说他多画蜀中山水,玲珑嵌空,山水松石都可跻于妙品上品。

由杜甫此诗看,这个人作画认真细致,“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与韦偃落笔迅疾如风恰成对照。老杜如何夸王宰画得好的诗句不必细细分析,背后想向人讨画的动机却是显而易见。可见索名人字画古已有之。一来,当然是爱好艺术,讨来珍藏把玩;二来,急难时换点衣食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对流离中的杜甫来说,恐怕两者是兼而有之吧。

这是一部充溢着浓郁乡土味和烟火气的纪实性、人文类散文集。作者以一位平民、教师、读书人、文化人的视角,萃取生命历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抚今思昔,推己及人,深度解读张家港的历史、本真和人文,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呈现张家港的发展史、老百姓的生活史。

《我在香樟树下等你》

丁东

本名丁学东。长期从事教学、教研及行政管理工作,现任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大副主任。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新华日报》《半月谈》《散文选刊》《扬子江诗刊》《作家天地》《上海散文》《中国国家历史》《中国青年》《湖南散文》《苏州杂志》等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诗歌330 多篇(首),并有多篇作品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我在香樟树下等你》丁东 著/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22.2/58.00元

在树的家族中,别称樟树、乌樟、芳樟的香樟有着较高的声望,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

香樟喜光热,耐水湿,寿命长,对生长的土壤要求不高。初夏开花,黄绿色、圆锥花序,叶枝茂盛,四季常绿,浓荫如伞,深根抗风,是优良的行道树及庭荫树。又因其含有特殊的香气和挥发油,且具有耐温、抗腐、驱虫之特点,是名贵家具、高档建筑、工艺雕刻的理想用材。人们日常使用的樟脑就是由香樟树的根、茎、枝、叶蒸馏制成的白色晶体,无色透明,清凉馨香,可用于防蛀,也应用于医药等领域。

在民间,香樟被人们视作风水树,蕴含避邪、吉祥、长寿之寓意,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门前有三树,家兴富三世”,“三树”指的就是香樟树、石榴树和桂花树。此外,香樟还有他用。据传,江南自古有“生女屋前种樟树”的习俗,生一个种一棵,生几个种几棵,颇有点广而告之的意味。如此直接,源于古时信息闭塞,女孩又足不出户,父母期盼女儿长大后能有个好姻缘。“门前香樟高又大,吾家有女初长成。”往往这个时候,“一家女,百家求”,自然有人上门提亲,成就一桩婚姻,延续一段香火。女儿出嫁时,香樟木便制成新娘的妆奁。

也许是上述缘由,香樟深受人们的青睐。有不少城市将其选为市树,家乡张家港便是其中之一。

“香樟满城花竞放”。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张家港市,香樟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遍布道旁、河堤、湖岸、公园、小区、宅院……占据了城市乡村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与蓝天相互映衬,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竹篱桃梅、杏花春雨等精妙组合,那么美好,那么和谐,泅染了一幅秀美、柔媚、诗意的3D 水墨画,把水乡这个名词照亮,让这座不大的城市独具韵味,适宜人居,使其拥有了兴盛的风水、旖旎的风光和生命的张力。

真不敢想象,要是没有香樟,这座城市会是怎样一番模样?时光深处,傲然挺立的一棵棵香樟像长者一般深谙世事。隐藏在香樟树后的是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蕴和诉说不尽的故事,东山村的稻谷、河阳山的歌谣、徐家湾的鳞斧、鹿苑镇的典故、黄泗浦的风帆、韩山寺的钟声、庆安街的烟雨、谷渎港的罪柯、梅花堂的窗根、双山岛的传说、芦苇荡的火种……每一个音符都沉积着时间的厚重,每一段旋律都飘扬着岁月的沧桑。如今,所有的往事都被岁月回收,涵养着这座城市宽厚、儒雅、包容、仁慈的灵魂,孕育出这座城市刚健、大气、纯朴、厚重的风骨。

家乡这本书势必把自己拉回远逝的芳华。记得当年,在玲珑别致的中学校园里长着一片茂密的樟树林。那些散发着青涩香气的绿色果子悄悄地躲在树叶的背后,整个校园弥漫着恬淡的香气。我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一年又一年,从一楼升到三楼,整日与樟树林对视,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终于,在等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在樟树林下等来了一汪让我心跳的眼眸。从此,那个被定格的温暖瞬间成了我一生最难忘的风景、最动情的画面,睡梦中亦曾经无数次浮现那片湿润的绿色。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成家立业,与香樟厮守,一晃便是30 多年,大半生光华,不觉黑发积霜,不变的是我对香樟的深情。

人毕竟是从树上下来的。香樟的存在,让我对家乡的挚爱深入骨髓。数十年间,我曾去过许多城市,车水马龙,流光溢彩,而我却不怎么喜欢。那些繁华的都市虽然华丽,却少了秀气;虽然热闹,却少了宁静。因为我在抬头时,在林立的楼群中能看到的只是一小片天空,大多是灰色的;因为低头时,在街角的拐弯处能听到的只是高分贝的声响,大多是嘈杂的;因为……每每此时,我便会念及家乡疏朗的天、温润的绿和宁静的夜。

无数次,我徜徉于家乡的街巷,在香樟树下遇见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异国他乡的客人,看见他们愉悦、舒心的笑脸,一种无法言表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偶尔攀谈两句,他们都会夸赞:“你们这里的香樟真美!你们这里的环境真好!”而我则收敛笑容,以谦卑的神色回应道:“一般一般,有待提升!”客人们听闻此言,大都会心一笑。谁不明白我这是在假意客套呢?毕竟张家港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的名号可不是虚的。

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香樟一如往常,默默生长发芽,茂盛,叶落,再发……而这座城市的脚步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近七八年间,在高速畅达、大桥建成、高铁通车后,我看见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来到这里,越来越多的下一代到这里上学,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在这里定居,以至于房价上涨,学位紧张,道路拥堵……我在赞叹家乡快速发展的同时,不禁隐隐担忧起来,照此下去,香樟还会像以前那样浓绿,卫生还会像以前那么干净,环境还会像以前那般宜居吗?

然而仔细品味,这样的隐忧既狭隘、自私,又荒唐、多余。一座城市能引得人们纷至沓来,不正彰显了她的魅力和价值吗?试想,倘若无人向往、无人眷顾,那么她离衰败也就不远了,又哪来的生机和活力,哪来的明天和未来?只是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需要城市的管理者以更高的智慧经营这座城市,需要城市的居住者以更高的自觉珍爱这座城市,从而让有限的空间和资源能妥妥地承载更多人的梦想,容纳更多人的幸福。

乡愁如密匝的叶片,我站在香樟树下,亲吻着粗糙的即将老去的肌肤。抬头,我看见天空依旧明朗,辽阔无边;看见香樟依旧浓绿,茂密的树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周遭被静谧和清香包围。我笑了,这数十年来家乡的面貌变化得这么快,家乡的环境被保护得这么好,只要有信心,那么下个十年,再下一个十年,也一定都会如此吧!

你来,或不来,我都在香樟树下等你。等你,在香樟开花时;等你,在香樟结果时;等你,在香樟叶落时;等你,在香樟发芽时。我坚信,只要香樟依然在岁月中挺拔,那么,你必定会带着盈盈如水的笑容,出现在我的面前。

本书以一个个片段式的故事作为切口,以作者的少年记忆、青年感触、当下思考为视角,展现了河北省承德市上沟村村民们衣、食、住、行的变迁以及他们的人生变化。作者将小山村30 年前后的人事进行对比,细致呈现了中国乡村在30 年里的巨大变化,真实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生命状态,巧妙地揭示了新时期扶贫富民政策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可喜景象。

下辈子还能不能做邻居了

李辉

河北承德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文苑》杂志签约作者。出版有《假如你在地铁里遇见我》,散文、纪实等作品见于多种报刊。

《岁月何曾隔两乡:上沟村三十年纪》李辉 著/黄山书社/2022.11/52.00元

李家在春天给郭家送了白菜籽,可是,秋天李家的猪拱了郭家的白菜,还差点把菜园踏平。

郭家的猫晚上到高家仓房里抓耗子,可是白天又偷袭抓伤了高家的一只小鸡。

高家帮张家把装满谷穗的小推车拉上坡推进院,可是后来高家的鸡吃了张家晒在簸箕里的小米,吃饱后还一脚踩翻。

张家送给刘家两根刺槐杆当锄把,可是张家砍回的刺槐压在墙头,伸进刘家院子刮坏了刘家晾晒的衣服。

于家的牛竟然在王家门口撒了一泡尿。

——冲这样,下辈子还能不能做邻居了?

…………

三十年以后。

王进财夫妻俩要到已经在市里买房安家的儿子双全家住一段日子。临走前,王进财把大门钥匙交给了于文武:“这些天你帮我喂喂我家那几只鸡,下了蛋都归你。”

于文武倒是尽心尽力,先把一个铁盆装满水,放到鸡窝旁;然后每天来喂鸡,多数时候是棒子粒,有时还有剩馒头、剩米饭、青菜叶。不过,他一个鸡蛋都没去捡——都是老邻居了,这点小事,举手之劳,何必喂了鸡就一定要拿人家的鸡蛋呢?

一个多月后,王进财夫妻俩回来了。一打开大门,惊得嘴里假牙都露出来:只见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正领着一群小鸡,在院子里悠闲地散步……

于文武不捡鸡蛋,于是鸡蛋被老母鸡孵成了小鸡。

王进财夫妻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于文武才好:“哎呀,要不咋说远亲不如近邻呢!你不要鸡蛋就算了,还想着把鸡蛋变成小鸡……”

双全听说了,笑得直拍大腿。下回回村里时,给于文武买了一大块炖牛肉,烂乎乎的,香喷喷的。

花花尝来到李秀秀家,围着她家的几袋棒子转了两圈,然后冲屋里喊:“嫂子,你家的这几袋棒子到底卖不卖?”

李秀秀从屋里出来。

“我是估摸一下你家的棒子有多少斤。”花花尝说。

原来,花花尝想把自家的将近两千斤棒子卖掉,于是打电话联系以前经常开车来村里收棒子的粮贩。可是人家提出两个条件:因为现在村里种地的少了,去一趟收不了多少棒子,利润还不够汽车油钱,所以至少要有两千五百斤才值得开车来一回;另外就是,价格按照八毛三分钱一斤,“到不了八毛五”。

花花尝之前听李秀秀说起过想卖棒子的事,就跟对方保证,肯定能超过两千五百斤,“要是够三千斤,就全都按照八毛五”。争了半天,对方答应了。

“你家棒子应该有一千多斤。我跟人家说好了,够三千斤就按八毛五。我这可是费了半天劲才谈妥的,别人家我就不去找了,谁让咱两家是几十年的邻居呢……”花花尝情真意切地跟李秀秀说。

“卖!卖!都八毛五了,能不卖吗……”李秀秀赶忙把花花尝拽进了屋里,“快坐!哎呀,到底是几十年的邻居,啥好事都先想到我家。”

第二天,收棒子的真的来了。

“一共三千三百斤,八毛五一斤。这个价你们可别跟村里人说。”

“哪能说呢!就我们两家知道。”花花尝说。

“下辈子,咱两家还当邻居!”李秀秀揣起钞票,向花花尝竖起了大拇指。

于大路家和张树早家的关系早就正常了。

有一年,大年腊月二十九,于大路夫妻俩正在屋里忙活着炸丸子。于大路媳妇无意中往屋外瞥了一眼,失声叫了起来:“妈呀,外面着火了!”

两人跑出大门外一看,自家堆在院墙外的二三十捆棒子秸秆已经从一角燃起了大火。

夫妻俩赶忙回屋拿出两个铁桶,到院子里的压水井拼命压水救火。

这个时候,隔壁张树早家也发现了火情,一家人从家里一桶一盆地往外接水救火。

二十多捆秸秆差点就全烧光了,还好火情没扩散。

后来于大路和张树早分析,很可能是坡下有人放鞭炮,没准是二踢脚,落在干燥的秸秆堆里,给引燃了。

于大路媳妇给张家送过去一碗丸子表示感谢,张家说昨天刚刚炸完,就没要。

“幸亏咱两家都打了井,要不然,这火可就烧大了。”回到家,于大路媳妇说。

那个春节,两家人第一次凑起了一桌麻将。

二娟曾发誓下辈子再也不跟彩霞家做邻居,可是,还没等到下辈子——刚刚到下半辈子,两人就换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做起了邻居。

高小帅和王大帅从小一起长大,大人间曾经的“斗争”再激烈,也改变不了哥俩纯粹牢固的发小情谊。

两人都在市里工作:小帅当厨师,大帅开装修公司。

这哥俩不知道是怎么商量的:前几年买房时,买在了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同一单元,同一层,门对门。

户型也完全一样。

大帅还帮助小帅装修了房子。

两年后,二娟去小帅家帮着带孙女;又过了半年,彩霞去大帅家帮着带孙子。

平时,要么二娟带着孙女去大帅家,要么彩霞带着孙子去小帅家,要么两个大人一起带着孩子下楼玩。

“到你家怎么跟到我家一样。”彩霞说。

“看这样,下辈子咱俩还得当邻居。”二娟说。

本书收录了《到山中去》《花朝手记》《六桥》等精品散文,记录下作者多年来在国内外游历的见闻感受。她用通透的文字描绘了山中的灼灼桃花、猗猗绿竹,更写出了山民的勤劳淳朴、时光的变迁与沉淀,以及风物中的历史故事。

狭路相逢的桃花

张晓风

浙江金华人。当代散文家。曾任教于东吴大学、香港浸会学院、阳明大学。主要作品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花树下,我还可以再站一会》等。

《到山中去》张晓风 著 徐学 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8/39.80元

女孩来,叫我跟她去采桃花,她说那是她家的桃花,我就跟她去了。那一年,我七岁。

我们一直走一直走,三月的阳光在我们走过时一摊摊皆化成了水。融融暖暖,溅溅有声。

桃花林终于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晴空下,桃枝交柯,纷纷扰扰,桃花菲薄迷离,因为人小,显得桃花高大饱满,蔽日遮天。

那天黄昏回到家里,我交给妈妈一整抱的桃花。母亲只是奇怪,为什么脱下毛衣竟抖出一捧花瓣来?

“怪事,你是怎么采花的,怎么采到衣服里面去了?”

那桃花林在柳州城,那城后来对我而言竟不再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种无限依柔的感觉。记忆中满城都是山,山上有树,人和树常在雾里浮着。至于浮桥则搭在水上,柚子花香得无处不在,柚子熟时大大的,一个个堆在路边,那么圆,那么大,世上再难找到那么壮硕喜气的果子。

然后,柳州就消失了,消失了四十年。

桃花因而成为我最脆薄、不堪一触的记忆,连母亲当年的唠叨和责骂,我后来想想都觉甜美,因为帮我牢牢记住了桃花瓣柔柔腻腻的擦触的感觉。衣领里能抖出一捧花瓣的记忆,真是豪侈。

中国人如果有一个理想国,它的位置必然在溪水最清处,桃花最炽处。它的名字必然叫作“桃花源”。

因为回不去,桃花林于我便愈来愈成为一个似真似幻的梦境,我和它之间有些纠缠不清的东西,那是我第一次被植物的美所刺激,也是我第一次眷眷然了解了人世中有令人舍不得、放不下的东西。

我所眷眷不能忘情的就是桃花,桃花不会老丑,而且不一定要到柳州去寻找。柳州那山城太好,前人说“死在柳州”,原是指柳州有好树堪做好棺木,但对我而言,一度活在柳州也是幸福的,那样好山好水好花好树的地方。但不去柳州也罢,留一点怅惘在远方也很好,然而桃花林却非回去一趟不可。我知道我欠桃花一段情缘,我必须再去看一次盛放到极致的桃花,我必须把七岁那年两相照面之下没有看清楚、讲清楚的情节再重复一次。有许多感谢,有许多思忆,都必须我自己与桃花当面说明。我确知在这个世界上,桃花这种花无论浪迹到天涯海角总是美丽的,但重逢的时候,我能否无愧故友?我是否仍有小女孩的丰颊黑睛,与桃花灼灼相对?

今年春天,听友人说太鲁阁山里桃花开了,我便一径投奔而去。峡谷极窄,刚能容人,一路上台湾榉独排众议,不肯跟樟树、桑树以及荚迷同绿,它的颜色介乎烟红与肉红之间,时不时地冒出一两棵来。山路惊险繁奥,每转一个弯,就把自己的风景彻底否定一次。

多么不可思议的一条路!峡谷中的立雾溪奔窜如白练,新栽的绿叶是翠绫,油菜花则黄如丝绢,好一条华丽的“丝路”。带路的人说桃花分六个台地,一台一台,层层涌动,我想该给它取名叫“六如”,《金刚经》中论世上万物谓“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这六层桃花美到极致,也只能如此看待。

我们终于停下来。面对四百多株桃花,我独自走开,倚石静坐,奇怪的是一点也不激狂。行过如此长长的四十年,行过窄仄刚可通人的峡谷,我在山坳里与桃花重逢,在别人的一片探亲潮中,我的亲人是桃花,我来此与它一叙旧情。

花色极淡,是试探地不想让人发现的胭脂。树干虬结,似乎怕花色太柔太浮,所以刻意用极稳重的青黑托住。一棵树上仿佛那树干是古典主义,花却是浪漫主义。神话中的桃花是夸父的手杖化成的,想来夸父逐日渴死的时候,手杖也正是这枯竭干皱的颜色吧?奇怪的是,在这肃穆庄凝如铁一般的意志上何竟开出那扑簌簌的如泪如歌的颜色来?那颜色是长虹之照水,是惊鸿之乍掠,那颜色是我贮存心头半生的一点秘密,是天地大化洁手清心之余,为最钟爱的孩子刻意酿下的一坛酒的酒色。

我安静地与此颜色相对,只觉满心“合当如是”的坦然,失去的岁月此刻好像忽然接上了,我仍是当年桃花林中的小女孩。只是以前必须仰视的,现在可以平视了。我斜靠在大青石上,望着桃花的江海,望着营营的蜂蝶,望着乌头翁和大卷尾扑翅有声的节奏,只觉是什么好心的神仙把天地和岁月的好去摄了来,放在这小小的峡谷中了。天空澄蓝无物,山径寂寥无为,阳光和好风都温柔千种。我有一笔一纸和一卷诗在手,但纸笔沉落,诗则如小鱼,自己倏忽游走消失,我于是垂首睡着了。四野桃花为我联袂圈出一片净土,并且守我入梦——这正是我要的,找一个幽隐邃密的桃花林子,靠着一块浑然天成、仿佛仙枕的大石头,然后借一梦幽幽把前缘旧事一一续上。

晋人王献之曾在桃花津渡上送他所爱的女子桃叶,并作《桃叶歌》。其实,在桃花季节,每一朵乍开的桃花都等于一处水光潋滟的桃花渡口,把凡人渡向不可知的前路。

真的很好,四十年后,隔着海,重新找到桃花渡口,清楚地感觉被天地和岁月爱宠的身份。生命此刻又可以从这里撑篙出发,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泻玉,桃花放焰,追日的神话四伏欲出。在一片坠落的花瓣将我惊醒之前,生命还有那么多那么丰富的情节可以一一来入梦。

本丛书是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散文集,每本书围绕一个主题,精选名家散文并配以阅读札记集结成册,与大师对谈,从文字间感受人生百味,重温那些沉淀在时间长河中的智慧与经典。在每一本书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这些名家对于人生与世界的思考,还能领略不同名家的行文风格。

北京的春节

文/老舍

唐婷婷

历史学硕士。参与编著《魏晋:名士风流》《南北朝:遍寻浮屠》《我笔写我心》等多部作品。

“名家散文精选”丛书(全7册)唐婷婷 编/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22.3/478.60元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阅读札记

春节一直都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八起,人们就开始忙碌,为春节做准备了。小年、除夕、正月初一,直到元宵节,这一个月的时间,在中国是属于春节的。北京的春节也不例外,而且北京的春节有着很多独有的特色。有忙碌,有热闹,也有悠闲。

本书描写了一位画家为摆脱俗世的羁绊,背着画箱来到深山,一路沉醉于旖旎的春光和秀丽的风景。他到达落脚的旅宿后,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和各种离奇的故事让画家在“非人情”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奇妙的故事情节中充满了作者对艺术、美学和东西方文学的独特见解。

《旅宿》

夏目漱石

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日本近代作家,评论家,对东西方文化均有很高造诣,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是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竖起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给后世作家以深刻的启迪。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多采的艺术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我是猫》《少爷》《三四郎》等。

一面登山,一面这样想:依理而行,则棱角突兀;任情而动,则放浪不羁;意气从事,则到处碰壁。总之,人的世界是难处的。

越来越难处,就希望迁居到容易处的地方去。到了相信任何地方都难处的时候,就发生诗,就产生画。

造成人的世界的,既不是神,也不是鬼,不过是那些东邻西舍纷纷纭纭的普通人。普通人所造的人世如果难处,可迁居的地方恐怕就没有了。有之,除非迁居到非人的世界里去,那恐怕比人的世界更加难处吧。

无法迁出的世界如果难处,那么必须使难处的地方或多或少地变成宽裕,使得白驹过隙的生命在白驹过隙的期间好好地度送。于是乎产生诗人的天职,于是乎赋予画家的使命。所有艺术之士皆能静观万物,使人心丰富,因此可贵。

从难处的世界中拔除了难处的烦恼,而把可喜的世界即景地写出,便是诗,便是画,或者是音乐,是雕刻。详言之,不写也可以,只要能够即景地观看,这时候就生出诗来,涌出歌来。诗思虽不落纸,而璆锵之音起于胸中;丹青虽不向画架涂抹,而五彩绚烂自映心目。只要能够如此观看自身所处的世间,而把浇季溷浊的俗界明朗地收入在灵台方寸的镜头里,也就够了。是故无声之诗人虽无一句,无色之画家虽无尺绢,但在能如此观看人生的一点上,在如此解脱烦恼的一点上,在能如此出入于清净界的一点上,以及在能建立这清朗的天地的一点上,在扫荡我利私欲的羁绊的一点上,比千金之子,比万乘之君,比一切俗界的宠儿,都更加幸福。

在世上住了二十年,方知世间有住的价值;二十五年,相信明暗同表里一样,阳光所照的地方一定有阴影。三十年的今日就这样想:欢乐多的时候忧愁也多,幸福大的时候苦痛也大。倘要避免这情况,身体就不能有;倘要根除这情况,世界就不成立。金钱是重要的,重要的金钱倘使增多起来,梦寐之间也操心吧。恋爱是欢喜的,欢喜的恋爱倘使累积起来,反而要恋慕没有恋爱的从前吧。宰相的肩上扛着数百万人的脚,身上负着天下之重。甘美的食物不吃可惜,少吃些不满足,吃得太多了又不愉快……

我的思想漂流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右脚忽然踏翻了一块没有摆稳的尖石头。为了保持平衡,我将左脚仓皇地向前踏出,借以补救这失错,同时我的身体就在近旁一块大约三尺见方的岩石上坐了下去,肩上挂着的画箱从腋下抛了出来,幸而平安无事。

站起来的时候向前面一望,看见路的左边耸立着一座山峰,像一只倒置的桶。从脚到顶,满长着苍黑的树木,不知是杉树还是桧树;苍黑中横曳着淡红色的山樱花,雾霭弥漫,模糊难辨。附近有一座秃山,孤零零地突出着,直逼眉睫,光秃秃的侧面好像是巨人的斧头削成的,峻峭的平面一落千丈,埋在深谷的底里。天边有一株树,大概是赤松吧,连树枝间的空处也可分明看出。前方两町(町:日本的一种长度单位,1 町约为109.09 米)远的地方断绝了,但是能望见高处有一条红色的毛毯飘动着,想来是要从那地方登山的。

路很难走。如果只是开一条泥路,倒也不十分难,可泥土里面有很大的石头。泥土虽然平了,然而石头不平;石头虽然砍碎了,然而岩块没有弄平,悠然地耸峙在崩下来的泥土上,并没有给我们让路的气色。对方既然不动声色,那么我就非跨过或绕过不可。没有岩块的地方也不好走,因为左右高起,中间凹进,好在这六尺宽的地方凿出了一条横断面成三角形的大沟,三角形的顶点贯穿在沟的中央,就是我所走的地方。与其说是在路上走,不如说是在河中涉水更为适当。我反正不急于赶路,就慢慢地爬上这迂回曲折的山路去。

忽然脚底下响出云雀的叫声,向山谷里望下去,形影全无,不知在什么地方叫,只是清楚地听见声音,急急忙忙地、不绝地叫着。周围几里内的空气似乎都被蚤虱叮住,有痒不可当的感觉。这只鸟的叫声中没有瞬间的余裕,它把悠闲的春天叫亮了,又叫暗,似乎不把春光叫尽不肯甘休的样子,况且没有止境地都在飞升上去,无论什么时候都在飞升上去。云雀一定是死在云中的,也许升到不能再升的时候流入云际,形骸在飘泊中消灭,只有声音留存在空中。

岩石突出一个锐角,山路急剧地转弯,右边下临无地。如果算命的瞎子走到这角上,一定会倒跌下去。向旁边望下去,但见一片菜花。我想,云雀大概是降落在这里的吧。不,大概是从这片黄金色的原野中飞升起来的吧。接着又想,大概是降落的云雀和升起的云雀作十字形交叉飞过的吧。最后又想,大概是在降落的时候、升起的时候、作十字形交叉飞过的时候都精神勃勃地、不息地叫着的吧。

春睡着了。猫忘记了捕鼠,人忘记了负债。有时连自己的灵魂都不知飞到什么地方,自身的存在都没有了,只有遥望菜花的时候才苏醒过来,听到云雀的叫声的时候才分明觉得灵魂的存在。云雀不是用嘴来叫的,是用整个灵魂来叫的。灵魂的活动在声音上的表现像云雀那样元气充沛的,更没有了。

啊,愉快!这样想,这样愉快,便是诗。

我忽然想起了雪莱的云雀诗,把记得的地方低声背诵,记得的不过几句,这几句里面有这样的话:

We look before and after

And pine for what is not;

Our sincerest laughter

With some pain is fraught;

Our sweetest songs are those that tell of saddest thought.

“瞻前复顾后,忽忽若有失。开颜恣欢笑,中心苦郁结。歌声最甘美,含意最悲切。”

对啦,诗人无论怎样幸福,总不能像云雀那样放怀一切地、一心不乱地、忘却前后地高歌自己的欢乐。西洋的诗自不必说,中国的诗中也常常有万斛愁等字样。因为是诗人,所以愁有万斛;倘是平常人,也许不过一合。这样看来,大概诗人比平常人劳苦,诗人的神经比凡骨锐敏一倍以上。诗人固然有超俗的欢喜,但是也有无限的悲哀。这样看来,做诗人这件事也是要考虑的。

道路暂时平坦,右面是杂树丛生的山,左面是连续不断的菜花。脚底下常常踏着蒲公英,锯齿一般的叶子肆意地向四方伸展,拥护着中央的黄色的花。我一心注意菜花,把蒲公英踏了一脚之后,觉得对它不起;回头一看,那黄色的花依然安坐在锯齿形的叶子中间。修养功夫真好!我又继续想。

忧愁也许是跟随着诗人的,然而听云雀叫声的时候心中毫无苦痛,看菜花的时候胸中也只觉得欢喜雀跃。蒲公英也是这样,樱花也——樱花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这样到山中来接近自然景物,所见所闻都很有趣。只觉得有趣,并不感到什么苦痛,要说苦只是两脚吃力和吃不到甘美的东西而已。

然而不感到苦痛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把这片风景只当作一幅画看,只当作一首诗读。既然是一幅画,是一首诗,那么既不希望购置地皮,从事开拓,也不企图铺设铁道,获取暴利。这片风景,这片既不能果腹充饥、也不能增加月薪的风景,仅仅作为一片风景来慰乐我的心情,因此既无劳苦,也无忧虑。自然力的尊贵就在于此。在刹那间陶冶我们的性情,使之进入醇乎其醇的诗境的,便是自然。

恋爱是美事,孝行也是美事,但倘身当其局,被卷入利害的旋涡中,那么即使是美事,也势必神昏目眩,因此自己看不到哪里有诗趣。

倘使要看到,必须站在有看到的余裕的第三者的地位上。

只要站在第三者的地位上,看戏剧也有趣味,读小说也有趣味。看戏剧而感到趣味的人,读小说而感到趣味的人,都是把自己的利害置之高阁的。看的时候,读的时候,这个人便是诗人。

这是一个暖心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陪伴与守护的故事。“白先生”是一只很老的大白鹅,“黑勇士”是一条浑身黑毛、体形健壮但性子温顺的中华田园犬。作者用温暖的笔触,以“我”——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写出“白先生”“黑勇士”和爷爷的相互陪伴、相互关爱、不可分离之情,不仅体现出了动物的机智、勇敢、爱心,还体现出了作者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白先生”与“黑勇士”

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各工作十余年,2002 年调入北京语言大学至今。文学创作范围广泛,小说、散文、社会时论、电影、电视剧等方面都有涉猎,极为关注中国少年儿童的读书情况。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白先生”与“黑勇士”》梁晓声 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1.1/28.00元

“白先生”是一只鹅,确切地说,是一只大白鹅。我爷爷曾指着它对我说:“估计它比一般的鹅重三四斤。”其实不必称也看得出来,它比常见的鹅大不少。

那时,它正从外边回来,迈着稳重的步子,高昂着头,长脖子挺得很直,像一位派头十足的人在散步似的。

它已经26 岁了。

一只26 岁的鹅是一只很老很老的鹅了。据我爷爷说,一般的家鹅,即使主人养得特别好,最长也就能活二十年。这足以证明我爷爷对它有多么爱护。

我爷爷并不是将它当宠物来养的,而是将它看成一位老友,心怀敬意和感恩地赡养着。是的,我爷爷完全是在周到地尽一份赡养的责任,如同人对人尽那种责任一样,它早就已经不下蛋了。

它不再下蛋以后,我爷爷对它更好了,并且开始叫它“白先生”。

我奇怪地问过爷爷:“爷爷,你为什么叫它‘白先生’啊?”

爷爷慢条斯理地说:“爷爷有时候不是怪闷得慌嘛,谁闷了都想跟别人聊聊天啊。你奶奶去世以后,爷爷身边很少有人,所以渐渐习惯了跟它聊天。聊天总得有个聊天的样子是吧?虽然它是只鹅,但我对它也要有个称呼才好啊。”

“可为什么称它‘白先生’呢?叫它‘老白’不行吗?”

爷爷笑了,捋着胡子说:“当然也行啊,叫它什么都行,对它来说肯定是没区别的。但是换算成人的年龄的话,它的岁数可比爷爷大多了,爷爷愿意对它用一个尊称。而且,你看它的样子,是不是像位见多识广的老先生呀?爷爷觉得它是完全当得起‘先生’这两个字的。”

听了爷爷的解释,我再看那只鹅时,觉得它真的很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之后我也开始叫它“白先生”了。

爷爷还告诉我,“白先生”对我们家是有实际贡献的——自从它由小鹅长成大鹅,能下蛋了之后,我爸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十二年里,每天都能吃上一个大鹅蛋。

“要不你爸的身体能那么好?从小营养跟上了嘛!”

爷爷表扬起“白先生”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像在回忆自己老朋友的可敬往事。

我却听出了破绽,不以为然地问:“爷爷,不对吧?称公鹅‘先生’还可以,可它明明是只母鹅呀。”

我这么问不是怀疑什么,我丝毫不怀疑爷爷说的是真事,爷爷从不跟我说没影的事,我是确实不明白。

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这你就不懂了,估计你爸也不懂。如果我们对一位女性特别尊敬,她的年龄又很大,按我们中国人的礼仪,是可以称她为‘先生’的。记住了,这是知识。”

“黑勇士”是一条普通的农村柴狗,一身黑毛,绝无杂色,黑得油亮。它还不到四岁,体形挺大,却并不凶猛。它是一条长腿狗,这使它看上去像一头黑豹,样子很酷。

爷爷捡到它时,它刚能吃食。

别人都说它肯定是野狗生的,劝爷爷不要养它。

爷爷却说:“我都发现它了,不把它抱回来,它不就死了?”

正因为它不同于家犬,爷爷反而更怜爱它了,决定给它一个家,做它的主人。

它长成大狗后,有一天浑身水淋淋地跑回来,像是在外边闯了什么大祸,趴在它一向趴着的草垫子上,不敢正眼看爷爷。

爷爷正疑惑,忽然来了些大人和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指着它说:“就是这条狗!”

它显得更不安了,躲到了爷爷身后。

爷爷心里“咯噔”一下,表情顿时紧张起来,又是鞠躬又是抱拳地问:“我家‘黑小子’做什么不好的事了?”

“黑小子”或“黑子”是我爷爷对我家狗的叫法。

不料那孩子的妈妈立刻对那孩子说:“快跪下磕头!”

原来,那孩子不小心滑落到水塘里了。水塘有两米多深,那孩子不会游泳,眼看就要沉下去了。危急时刻,是“黑小子”跃到水塘中,叼着那孩子的后衣领,将那孩子救了上来。

傍晚,孩子的爸爸也来了,送给我爷爷半扇猪排骨。

爷爷讲到“黑小子”这件事时,捋着胡子呵呵笑道:“那半个月里,我可是沾了它的光,我和它天天都有肉吃!”

这件事我爷爷就对我讲过一次,好像除了这件事,关于“黑小子”爷爷再也没什么好讲的了。而关于“白先生”,爷爷可讲的事却不少,一打开话匣子就是“白先生”这样、“白先生”那样,似乎总有回忆不完的事。

当时,我看着“黑小子”,替它不平道:“爷爷,你偏心!”

爷爷奇怪地问:“我怎么偏心了?”

我说:“你称咱家老鹅‘白先生’,叫咱家狗狗‘黑小子’,这还不是偏心啊?”

爷爷愣了愣,耐心地解释:“我孙子批评我偏心,还真冤枉我了!其实,它俩都是我的伴儿啊,没了哪一个,爷爷的日子都会少了些愉快。‘白先生’的辈分在那儿摆着嘛,以人的岁数来论,它都有一百二三十岁了,我不叫它‘白先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叫它了呀!而‘黑小子’呢,它还不满四岁嘛,与‘白先生’相比,它属于玄孙辈的狗狗,就是孙子的儿子的那一辈儿……”

我忍不住打断爷爷的话,说:“那以后叫它‘黑豹’吧!”

爷爷摇头道:“不好,听着怪凶的。它又不凶,性子很温顺。”

我又说:“那就叫它‘黑勇士’!”

爷爷寻思着说:“嗯,这么叫好多了,可只怕爷爷改不过口呀。”

结果,我白替“黑小子”不平了。我爷爷过后还亲热地叫它“黑小子”,却再也不叫它“黑子”了,而我从此以“黑勇士”来叫“黑小子”了。

我爷爷是河北沧州地区一个农村的农民,我爷爷的爷爷也是当地的农民。我爸和我是农民的儿子和孙子。

但我爷爷不是一般的农民,他的爸爸曾是沧州地区著名的农民武术家。听别人说,我爷爷的武功也很了得,但我从没见他与谁比试过,他只不过坚持一早一晚打一套拳,为了保持身子骨结实。

我几次说“我们家”对不对?

“我们家”已不是“我的家”了。

我爸妈已是县城里的人了,我已是一个有县城户口的孩子。也就是说,“我们家”是指爷爷奶奶仍在农村的家,那个家是我和我爸曾经的家。我奶奶去世时,我还不记事。

我奶奶去世后,我爷爷不再种地了,除了留下半亩地种菜、种几垄自己用的草药,其余两亩多地都租出去了。

现在我爷爷成了一个养蜂人,主要靠卖蜂蜜的钱维持自己的生活。

有时,我爸会给他钱,但多数情况下他不收。

我爷爷说:“我不缺钱,吃自己种的菜,生小病了用自己种的草药就可以治疗。我不抽烟,不喝酒,也没喝茶的习惯,花钱的地方少,总之我自己挣的钱够花。你们小两口带着孩子在县城里生活,挣钱更不容易,既要还买房子的贷款,又要供孩子上学,用钱的地方多,再不要给我钱了。”

我爸很孝顺,以后就常带着吃的穿的用的东西回农村看望我爷爷,也经常带上我。

我爷爷是一个对土地特别有感情的人。我奶奶在的时候,种地是爷爷奶奶共同的劳动。奶奶不在了,种地成了最容易使他想起我奶奶的事。我想,人思念亲人却又根本没有再见上一面的希望,肯定是让人非常忧伤的事——我猜这是我爷爷把地租出去的主要原因。

我爷爷很喜欢种花,成了养蜂人后就更喜欢种花了。除了冬季,其他三季我们家的院里院外经常是鲜花怒放的情形。尤其是各色蔷薇花,已经使四面院墙变成花墙了。到了蜂儿采蜜的季节,爷爷也会在自家院子里摆几箱蜂,让蜂儿们就近采蜜。

更多的蜂箱需要经常转移地方,哪里花多往哪里转移,但都不太远。方圆十里内,菜花、果花、树花、野花次第开放,足够爷爷养的蜂儿们采蜜了。割下的蜜由蜂蜜加工厂定期收走,转移蜂箱的时候,蜂蜜加工厂会派车和人来帮忙,我爷爷基本上累不着。更多的时候,他不住在家里,而是守着蜂箱,住帐篷。“白先生”和“黑勇士”总是陪伴着爷爷,爷爷在哪儿,它们就在哪儿。有时爷爷离开野外“根据地”骑着摩托去办事,“白先生”和“黑勇士”就共同担负起守卫“根据地”的任务。“黑勇士”贪玩,经常忘了自己的任务,离开“根据地”不见影了。“白先生”倒是忠于职守,爷爷不在,它绝不离开“根据地”。陌生人一出现,它就展开双翅,高昂起头,发出一阵阵警告的叫声,不许陌生人接近帐篷、蜜桶或蜂箱。“黑勇士”的耳朵可灵了,老远就能听到“白先生”的叫声,于是飞快地跑回“根据地”。那时,“白先生”也会对“黑勇士”叫几声,像是在批评它,甚至还会装模作样地啄它几下。这样的情况,我躲在帐篷里看到过。

这是一首记录90 后的青春与成长、踏过30 年岁月的歌,作者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与沉思诉诸笔端。这也是一首连贯的长诗,通过春、夏、秋、冬的季节轮回、日子的变换,以及不变的亲情、爱情、友情、人生洁白的理想和脚下浑厚的大地,让读者看到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值得珍惜。在作者一声声的询问与叹息里,在一个个心动与自我宽解的瞬间,随着一首首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诗歌,感受生命之爱、生活之美。

《为每一个日子命名》

林冬

诗人。写诗近20 年,诗歌充满灵气,语言灵动优美,心思敏感细腻,富有生命的浅思。于他而言,诗歌不是可有可无的圈地自嗨,而是一种对抗平庸生活的方式。我们难以抵抗命运的安排,但能决定生活的底色。

《为每一个日子命名》林冬 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23.8/52.00元

本书作者用哲理散文讲述沸腾的现实生活,从触手可及的一花一草中,从日常的琐事中,从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捕捉感动心灵的真、善、美。

无处不精心

崔修建

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畅销美文作家,《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等刊物签约作者,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专家组成员。作品多次入选中考、高考语文试卷或模拟试卷。

《拥抱最好的你》崔修建 著/济南出版社2021.9/49.00元

父亲退休多年了,仍闲不住,他将牡丹江边的一块荒地一锹一锹地开垦成一畦菜园。

我劝父亲:“您这么大岁数了,侍弄了大半辈子庄稼、蔬菜,该好好歇息一下了,不要那么辛苦地种菜了。”

父亲十分认真地告诉我:“种菜是一件开心的事,怎么会辛苦呢?再说了,我的身子骨还硬朗着呢!侍弄一下小菜园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每天有事可做,日子过得才有滋味。”

听他一下子说出那么多理由,我便不再阻拦他,任他沉迷于那方小菜园中。天光云影里,有期望,有欢喜,也有失落……

父亲当过40 多年的乡村老师,教出了不少很有出息的学生,在乡村里很受人敬重。同时,他也是一个种田高手,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那些地道的农民。他经营的那几十亩田地,无论是种植大豆、玉米,还是种植甜菜、土豆、向日葵,几乎每年都有很好的收成。至于房前屋后的小菜园,也被他照料得瓜香菜盛,年年丰收。

面对乡邻们的夸奖,父亲会欣然地回一句:“精心一点儿,谁都能做好。”

早春二月,父亲就开始在阳台上培育菜苗了,大大小小的木槽、瓦罐、铁盆里都装满了他仔细挑选的上好的菜土,然后撒下辣椒籽、茄子籽、黄瓜籽,埋下土豆、地瓜的茎块,时常浇水,时常松土。待菜苗破土而出时,他开心得像捡到了宝贝。

春种时节,他将精心培育的菜苗一一移栽到菜园里。每栽下一棵菜苗,他都要撒一把早已调配好的肥料,浇足水,还要覆上一层塑料薄膜。看到菜苗旁生出一棵小草芽,他立刻毫不迟疑地将其拔掉,那副认真的模样,颇像一个资深的老花匠。

父亲饶有兴致地忙碌着,日复一日,仿佛在干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丝毫不肯怠慢。

一个周日,我跟随父亲走进小菜园,看他一丝不苟地给黄瓜掐尖,给西红柿搭支架,给茄子除虫……他的脸上始终漾着笑意,似乎那一棵棵蔬菜都是他的知音,他不是在照料它们,而是在与它们亲切地交谈。他懂得它们的心思,懂得它们的喜好……从他沾满泥土的手上,我看到了他的惬意。

而父亲割韭菜时,居然是不分高矮一起割,而不是只挑选长得好的割。我惊奇地问他为何如此,他笑眯眯地说道:“我怕长得矮的韭菜不高兴。”

韭菜也会闹情绪?我可是第一次听说,蓦然想起父亲说过的很有意味的种菜经验:“每棵菜的性子都不一样,得区别对待,有的菜要给足了自由,有的菜则应加以必要的限制。”

父亲的精心付出换来了接连不断的欢喜。各色蔬菜纷纷光鲜地出场,不但摆满了自家的小餐桌,也点缀了不少亲朋好友的餐桌。到了旺季,收获的蔬菜实在吃不过来,父亲便挑一些眉清目秀的,担到早市上售卖。这些菜受到很多顾客由衷的赞叹,很快便被抢购一空。每到那时,父亲自豪得仿佛中了大奖似的。

收完秋菜,热闹了三个季节的小菜园安静下来。父亲仍旧闲不下来,他还要一锹一锹地把菜地全部翻一遍,疏松一下泥土,增添一些底肥,迎接冬雪来临,为明年的春种做好准备。

冬日,父亲从菜窖里取出储藏许久依然新鲜如初的蔬菜,炒了一盘清爽的干椒土豆丝、一盘醋溜白菜,还用胡萝卜雕了花,放在菜边,小饭桌上立刻充满了温馨。

那天,父亲和我一边剥着花生,一边聊起能在哪儿买到好菜籽的事,他说:“选到好的种子是种好菜的关键,一点儿也不可大意啊。”

他将颗粒较大的花生挑出来,留作油炒或盐卤;将颗粒较小的花生也挑出来,准备煮粥时放一点儿;至于生了霉斑的,全挑拣出来,用来沤肥。

看着父亲一丝不苟的认真神情,我仿佛看到了光阴里缓缓闪过的那些单纯的岁月静好。那些无处不在的精心呵护,点点滴滴,皆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

不着急的多肉

朋友送我两盆自己培植的多肉,笑着道:“这是一个新品种,皮实,好养,不用经常浇水,就是长得特别缓慢。”

我喜欢不用费时费力照料的绿植,它长得不着急,我自然也会不着急的。朋友十分懂我,知道我是个慵懒的家伙,干什么都慢吞吞的,火上房梁了也不知道着急。

此前,朋友送我的各种花都是没养多久便一一枯萎了,好不容易活下来的两盆绿萝也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这皆因我疏于浇水或浇水过量,至于时常松土、修剪和添加营养,我就更做不到了。

果然如朋友所言,这两盆多肉是天生的慢性子,一个月只需浇一点点水,大半年过去了,它们几乎跟刚来我家时一般大。它们似乎懂得“一分付出,一分回报”的道理,我在它们身上花费的心思少,它们也无需以繁盛报答我,彼此两不相欠,如此甚好。

偶尔,我翻书翻倦了,会走到窗台前,对着多肉灰绿的身姿赏上两眼,它们似乎总也长不大的样子其实也挺乖巧可爱的。

那日,有编辑来催稿,我赶紧厚着脸皮解释:“最近一段时间杂事太多,耽搁了,但我一定努力,争取尽快交稿。”

其实,我的生活并不像有些人那样被“千头万绪”缠绕着,我习惯了拖沓,凡事不着急,整天没心没肺的。我知道,凡事不着急并不好,有时应该紧张起来,干脆利落一些,可决心下过好多次,行动依旧如故。

刚放暑假,一位大学同窗便火急火燎地找到我,让我赶紧帮他约请那位名校的名师,给他家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女儿一对一地补习英语。

我不以为然地说道:“刚站上起跑线就急着冲刺,不怕累坏了孩子吗?”

“这都有点儿晚了,她的很多同学从小学就开始一对一地补课了。”同窗一脸的追悔莫及。

“都是家长焦虑惹的祸,整天着急地给孩子补这课、补那课,揠苗助长,没必要吧?”我心有戚戚然。

“敢情你女儿博士毕业了,不用着急了。”同窗觉得我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其实,对于女儿的成长,我也一直不曾着急过。她小学读的是城郊的普通小学,教学质量差,我便安慰自己,女儿可以玩得开心;她上中学时,考试成绩总在年级200 名以外,我和爱人满意地告诉她:“不错,后面还有不少同学呢”;她上大学时,我建议她好好游览一下大学附近的风景,千万别死读书;等到她博士毕业了,我更不急了,说她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太辛苦了,先玩一年吧,等碰到喜欢的工作再开始职业生涯……

同窗特别惊讶:“你真的不着急吗?现在哪个家长不在抢前抓早?”

“生命如此短暂,着急什么?”我闲云野鹤般地悠然。“正因为生命短暂,才应该着急啊!”同窗更加困惑了。

“慢下来,才可以好好欣赏注定只能走一次的人生路啊!”我想说,那么多人脚步匆匆地赶路,或许都忘了,有时该慢下来,听一听自己真正的心声。

其实,刚参加工作时,我也是个急性子,恨不得一下子就干出名堂来,整日加班加点地忙碌。结果,一场差点儿要了命的大病让我恍然发觉:不着急的生命也是很美的。

同窗觉得我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依然固执己见,我便不再多说什么,帮他约请到了那位名师,他便知足地走了。

站在街头,望着同窗远去的背影,我蓦然意识到,同窗的着急亦是无可厚非的,每一种活法都有自己的道理。着急的花朵,有着一次次绚丽的绽放;不着急的小河,有着一天天欣然的流淌。就像我的那两盆不着急的多肉,只要它们活得开心就好,而生命的本质不就是开开心心地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吗?

谢谢我的那两盆不着急的多肉,让我为一种个性鲜明的活法找到了一个极好的例证。

本书作者以小说著称,但其散文对人生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探寻、情感的真诚流露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极大的阅读价值。书中收录了《风吹一生》《祖母说》《母亲的牙齿》《生活在北京》《跑多远才能回到家》《祖父的早晨》等传播很广、诚挚动人的名篇,以及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全新散文,按主题分类,能够代表作者散文创作的至高水准,读者可以从中触摸到作者的文学世界与精神原乡。

给儿子的信

徐则臣

江苏东海人。著名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著有《耶路撒冷》《北上》《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青云谷童话》等。曾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18 中国好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冯牧文学奖等奖项,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英、日、韩、意、蒙、荷、俄、阿、西等十余种语言。

《无法返回的生活》徐则臣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6/36.00元

巴顿:

现在你只有一岁零九个月,但你已经让我享受了三十个月的做父亲的幸福,你要接受我的感谢。从我知道你已经做好了来到这个世界的准备,从我第一次听见你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心的震动,我就习惯了把自己称作一个“当爹的人”。我是如此珍守这个称谓,九百天里,一分钟都不曾忘记。我会抱你、亲你,在你睡着的时候把耳朵贴到你的小鼻子底下听你呼吸,以确认你和醒着的时候一样好好的;我会把你抱到镜子前,看你和我长得有多么地像。有生以来我从没有如此自豪自己的长相,世界上竟会有一个小东西长得和我一模一样,“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遗传的神奇让我深感作为父亲的荣耀。当然,当爹的幸福无原则地多:你哭,你笑,你闹,你发呆;你在梦里吧唧嘴,咯咯地笑出声来;你每天早上醒来第一声总是喊“爸爸”;你喜欢坐在爸爸的肚皮上骑大马,说“up,up,down”;你会穿着尿不湿偷偷地靠近爸爸,一屁股坐到我的脸上,然后坏坏地大笑——所有这些,都在深切地提醒我,因为有你,无论如何我不会是一个孤独的人。我小心翼翼地守着这些依赖,记下你第一次开口说的每一个字词,我出差尽量不超过一周,我担心在外时间久了,回到家你就不认识我了。

我对你有无尽的爱,跟每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一样。我给你取小名叫巴顿,只是因为这个名字可爱、响亮,希望你硬实、快乐、磊落地成长。也许你必将经历波澜壮阔的人生,但是我最希望的事情可能是你做一个健康快乐的普通人。让自己安于做一个普通人有多难,长大了你会知道。我没给你办满月,没搞周岁宴请,也没让你抓周。我担心过于仪式化会让自己从此变得迷信,我不想在任何心理暗示的背景下,引导你沿别人的道路成长。我努力只在最朴素的意义上表达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我力求让自己、让你、让生活顺其自然。

当然,如果说我还有什么隐秘的愿望,那就是希望你能喜欢上读书。这不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也不是为了让你当一个和爸爸一样的作家,而是想让你明白,世界上有无数种生活和人生,要从书本中获取足够的能力和平常心去做一个普通人。即使以后你有了天大的抱负,你也要以平常人的平常心去看待这抱负,不急功近利,不怨天尤人,不好高骛远,不志大才疏,你要为你的理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实现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也要坦然视之。就像爸爸现在这样,可以花好多年写一本书,仅仅因为我喜欢,所以多少年里努力去把它写好,至于能否写好,尽力之外的事情已经与我无关了。

儿子,爸爸本来是想写一封能让你笑出声来的信。虽然你有很多话还不会说,但我知道你都听得懂。你还不会走的时候,爸爸读诗、念故事、朗诵爸爸的小说给你听时,你躺在小床里一动不动,两眼瞪得溜圆,那时候你不说话爸爸就知道你都明白。可是这封信写着写着,我就让人厌烦地严肃起来,希望你不要烦,别转身就跑掉,看在我每次读书给你听都努力克服口音、务求字正腔圆的费力劲儿上,你要理解:可能所有认真的爱,归根结底都不会是儿戏。

好,我们继续说读书的事。我把家里旮旮旯旯的东西都瞅了一遍,最后发现,能作为成长的营养给你的,只有我的六大橱书。你要知足,这些都是爸爸多年来精挑细选留下的最好的书。这些书里有你成长所需要的几乎一切东西,包括你不可能再有的乡村。这个爸爸小时候有,出门就是野地,就是自然,就是麦田、草木、河流和牛羊成群,但是爸爸找不到几本书。我有梁头、墙角、床底下和抽屉里搜到的几本掐头去尾的小说,很多年后才知道它们是《艳阳天》《金光大道》和《小二黑结婚》。但是爸爸有乡村,有端着饭碗可以吃遍半个村庄的街坊邻居,有家里养的一头水牛、两只小狗、三只花猫和一群鸡、一群鸽子、一群兔子。现在这些你都没有,你看不见草生长,看不见玉米和稻麦拔节,你也看不见猫和狗一起守护着在草垛边寻食的两只鸡,看不见小牛想妈妈时也会掉眼泪;你能看见的是这个城市里,对门和隔壁一年到头关门上锁,看见同龄的孩子被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抱在怀里,手举起碰到一片树叶也得用消毒湿纸巾擦干净,看见满街的人都藏在车里,中关村大街像一条流动的钢铁河流,你看见一个老人坐在路边小声说话,路人都要躲着走。

你看到的爸爸都看到了;爸爸看到的,你没看到。那个时代过去了,你无须经历,但我希望你能看到。我的书橱里有。我可以把那些故事讲给你听,你长大了也可以自己读;你能看到的和你看不到的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你可以从容地读完的每一本书都会善始善终,生活不会随便在前后的章节里失踪。爸爸希望那些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健全的、自然的、可以俯仰天地之大、品察万类之盛的人。普通人必须依靠这些最基本的事实和真理才能心安地活着。

道理讲大了你听着会累,你才二十一个月,儿子,话说多了你听着也会烦。说个高兴的事儿,爸爸决定6 月6 号再给你理一个阿福头,只在头顶上留一小圈头发。四月份给你理过,你很喜欢,逢人就指着头发说“爸爸”。你在镜子里也指过爸爸的头发,又指指自己的,让我也理你那发型。不行,爸爸要是顶着阿福头出门,全世界都会笑疯的。爸爸只给你理,这样我看见你时,就像在照镜子,就当爸爸也理了一个只有你能看见的阿福头。你和爸爸长得如此之像,你是爸爸的好儿子。

三天后,你的第二个儿童节就到了。爸爸给你准备了一个小礼物,祝你节日快乐。

本书以十二月花令为纲,精选700 首古代花草诗篇、1200 个历史典故,以淡雅飘逸又富含趣味的笔调,解读了花草在诗词戏曲中传递的悲喜忧欢,讲述了古人与它们情感交织的故事。

带雪冲寒折嫩黄

石继航

笔名江湖夜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华情》“诗意系列”特邀撰稿人及文学顾问,《中华好诗词》第三季冠军,《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诗词达人。著有《宋朝的腔调》《长安月下红袖香》《唐朝入仕生存指南》等。

《跟着古人去赏花》石继航 著/新世界出版社/2023.8/69.00元

迎春花枝条纤细蔓长,可达三四尺,如柳枝一般婀娜多姿。初春开花时,尚无片叶,一朵朵鹅黄色的小花就缀满了整条枝身,因此古人又赠给迎春花一个别号——“金腰带”。清代叶申芗在《迎春乐·迎春》中写道:

春光九十花如海,冠群芳、梅为帅。斯花品列番风外,偏迎得、春来赛。未有花时春易买,笑还占、中央色在。谁与赐嘉名,争说道、金腰带。

这里说群芳之中应该以梅为首,但籍籍无名的迎春花却早早迎来了春光,最后又点出迎春的别名——“金腰带”。

那么,是“谁与赐嘉名”呢?民间传说中,西施用美人计灭了吴国后,与范蠡泛舟五湖,恰逢迎春花盛开之时,范蠡亲昵地折下一枝围在西施腰间,并赞为“金腰带”。从此,“金腰带”就成为迎春花的别称了。当然,这只是传说。

不过,在后世人的眼中,这“金腰带”更多的是象征官宦们身上的玉袍金带。身为赵宋宗室的南宋词人赵师侠有《清平乐》一词写迎春花,并在题中注明了“一名金腰带”:

纤秾娇小,也解争春早,占得中央颜色好,装点枝枝新巧。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与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

“乞与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这两句将迎春花写得很威风,够扬眉吐气的。

还有几篇写迎春花的诗值得我们欣赏。南宋董嗣杲在《迎春花》一诗中说:

破寒乘暖迓东皇,簇定刚条烂熳黄。

野艳飘摇金誉嫩,露丛勾引蜜蜂狂。

近现代 于非闇《迎春图》

万千花事从头起,九十韶光有底忙。

岁岁阳和先占取,等闲排日趱群芳。

北宋刘敞有诗《迎春花》赞道:

沈沈华省锁红尘,忽地花枝觉岁新。

为问名园最深处,不知迎得几多春。

北宋韩琦曾镇守西陲,威名颇盛,人道“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他的诗更是气势不凡:

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一句,将迎春花甘守平凡、默默奉献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

不过,从整体而言,古代文人对迎春花还是有所忽略的,他们更关注牡丹芍药、桃杏菊梅之类。有人曾由迎春花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迎春,说迎春姑娘像迎春花一样,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重视,诗会之类有时也不请她,上上下下多不把她放在眼中。这么说来,倒确实有几分相像。

而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于百花和天地灵气之间的关系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

合一岁所开之花,可作天工一部全稿。梅花、水仙,试笔之文也,其气虽雄,其机尚涩,故花不甚大,而色亦不甚浓。开至桃、李、棠、杏等花,则文心怒发,兴致淋漓,似有不可阻遏之势矣;然其花之大犹未甚,浓犹未至者,以其思路纷驰而不聚,笔机过纵而难收,其势之不可阻遏者,横肆也,非纯熟也。迨牡丹、芍药一开,则文心笔致俱臻化境,收横肆而归纯熟,舒蓄积而罄光华,造物于此,可谓使才务尽,不留丝发之余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一年中所开的花正像上天所写的一部文章一样,梅花、水仙是试笔文字,气虽雄健,笔法却生涩,所以花都不是很大,颜色也不是很浓。开到桃花、李花之类时,就“文心怒发,兴致淋漓”了,但这时花还不够大,色还不够浓,因为这时候思维太纷乱,笔力太过,还没有达到最上乘的纯熟境界。等到牡丹、芍药开时,文章功力才达到最高境界。

由此而论,那迎春花就像是起稿的第一句了。这让我不由得想起《红楼梦》中唯一出于凤姐之口的那句诗:“一夜北风紧。”书中借众人之口,评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迎春花亦是如此,“迎得春来非自足”,不矜不骄,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本书作者以中国34 个行政地域为背景,选取该行政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特色美食、地理景致等地域特色,讲述了34 个不同地域孩子的人生轨迹、生活习俗、成长特征以及他们如何实现中国梦的童年故事,呈现出中国不同地域中多元化的童年生活样貌,把中国孩子的生活图景与时代发展交融在一起,从而让读者看到更丰富的内涵——中国新时代的发展。

苏迪雅阿拉善

冯云

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东方娃娃》《小星星》《蜡笔森林》《早期教育》等刊物,出版图书《水天堂的春天》《幸运的芝麻》《夜味蛋糕》《变鱼山》等,并编辑过多部教材。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上海好童书奖、《小星星》年度金牌作家等奖项。

“中国的孩子”系列(全4册)冯云 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21.7/120.00元

阿拉善牧区,五月,清晨。微微泛蓝的天空以一个完美的弧形笼罩着大地,地平线柔缓而绵长,缝合着天空的弓弦。空气轻轻流转,在凉薄中传递着春天的气息。牧民的蒙古包三三两两地散落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而骆驼们早就醒来了。

苏迪雅是被爷爷奶奶叫醒的。

“产羔了。两只!”

苏迪雅趿着鞋子跑出来时,一只骆驼羔子正费劲地支起后腿,然后是前腿,颤巍巍地站起来。

“好样的!”爷爷奶奶欣喜地看着骆驼羔子挪动步子,去它妈妈肚子底下寻找乳头,喝上第一口奶水。

苏迪雅的眼光落到另一头骆驼羔子身上。它躺在地上,快速地喘气,几次想支起后腿,但都以失败告终。

母骆驼产崽后不舔羔子,爷爷奶奶忙完了那只赶紧走过来,帮这只小骆驼擦鼻嘴、擦身体。爷爷叹口气说:“太瘦了,小的像一匹马羔子呀。”

苏迪雅想了想,问:“把它叫阿拉善行吗?”

爷爷说:“行啊,你帮它取什么名字都行。”

在蒙古语里,“阿拉善”是“骏马”的意思。苏迪雅帮这只小骆驼取了和这片土地一样的名字,希望它能长结实,长大后像骏马一样。

二十分钟过去了,阿拉善还是没能站起来。苏迪雅想走过去帮它,却被奶奶一把抱住了。“一定要它自己起来,你帮它站起来,它还是会倒下去的。”奶奶说。

苏迪雅只好在一旁干看着,真急人啊。

母骆驼也耐不住了,它抬起前蹄,不住地拨弄、踢打着阿拉善。阿拉善似乎明白了妈妈的忠告,妈妈每踢一次就奋力站起,但它的腿异常细弱,像折叠了很久不能再舒展一样,才立起来一点,就又重重地摔下去。母骆驼踢打的次数越来越多,劲道也越来越大,阿拉善好几次被妈妈踢翻在地。

爷爷怕小骆驼受伤,拿来一根绳子拴住母骆驼的前蹄。苏迪雅说:“轻点,爷爷轻点,别把骆驼妈妈弄疼了。”

腿被拴住的母骆驼只能不断地探下头,伸到小骆驼下巴底下,提醒它赶快站起来。

风声越来越大,尽管是春天,但风暴随时会降临。小骆驼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它蜷在地上喘息了片刻后,再支起后腿,接着用前腿的膝盖顶着地面立起来,之后前腿的右前蹄扒住地面,最后是左前蹄……

“阿拉善成功啦!”站在一旁的苏迪雅忍不住拍起手来。

奶奶端来了一小杯骆驼奶,那是刚挤的母骆驼的初乳。

“快喝下吧,”奶奶对苏迪雅说,“小孩子喝了它就不生病了。”

苏迪雅接过杯子,想了想,说:“奶奶你不要挤阿拉善妈妈的奶,都给阿拉善喝吧,它太瘦了。”

尽管阿拉善喝了妈妈全部的初乳,但还是很瘦小,比起其他小骆驼来,它毛发稀疏,行动也迟缓。苏迪雅除了经常去看它外,还帮着奶奶挑出嫩一些的骆驼刺去喂阿拉善的妈妈,希望它能产出更多的奶水。可这只母骆驼胃口很差,几乎不肯吃什么东西,两个星期后,它死了。

爷爷说:“这只母骆驼一定生了什么病,所以阿拉善的体质才这么差。”

“妈妈死了,阿拉善吃什么呀?”苏迪雅哭了起来。

奶奶看见了,一手搀着苏迪雅,一手拉着阿拉善,把它领到别的骆驼妈妈那里。

阿拉善闻到了奶水的香气,跑到母骆驼近前,但它不敢走得太近,在一米多远的地方转来转去。

“快过去呀!”苏迪雅催着。

阿拉善饿慌了,它终于鼓起勇气把头探到母骆驼的肚子底下,可还没等吃到,就被母骆驼一脚踢了出来。阿拉善差点跌倒,等到它再次走过去的时候,另一只小骆驼也来喝奶了,小骆驼毫不留情地把阿拉善挤了出去。

阿拉善嗷嗷叫了两声,眼巴巴地在一边看着。

“哎,”奶奶叹口气说,“母骆驼都先喂自己的孩子,顾不了别家的了。”她拉着苏迪雅走回蒙古包,说:“我们给阿拉善喂牛奶吧。”

从此,喂养阿拉善成了苏迪雅的头等大事。

六岁正是赖床的年纪,但苏迪雅一想到阿拉善每天要喝五六顿奶,立马起了身。

她把几大勺奶粉舀到一个大搪瓷缸里,然后加一些热水调开,再冲入冷水稀释、降温,之后,她把搪瓷缸里的奶倒入大奶瓶中,拧紧盖子,再贴到脸颊上试试温度。

蒙古包旁边就是牲口栏,当苏迪雅抓着奶瓶出现在围栏外时,阿拉善立刻欢快地跑过来。它的个头比苏迪雅高不了多少,苏迪雅只要一抬手,奶瓶就能递到阿拉善嘴边。

阿拉善喝奶真快呀!它在噙到奶嘴的那一瞬间就狠狠地吮吸起来,随着柔软的唇一拱一拱,不到十秒钟,一大瓶奶就喝光了。喝完后,它仍衔住奶嘴不放,空吸着,仿佛这样还能吸出奶水来。

“你还想喝吗?”苏迪雅抱着阿拉善的脖子问。

阿拉善回过头,在苏迪雅的头边嗅了嗅。

“我知道你还想喝,你等着呀!”苏迪雅抓着奶瓶跑回蒙古包。

这次,苏迪雅偷偷地打开一个小铁罐,里面是奶奶为她挤的骆驼奶。驼奶的产量很少,牧民都不舍得喝,挤出的这点奶是专门留给苏迪雅的。

苏迪雅正往奶瓶中装奶时,奶奶进来了。

“又给阿拉善喝这个了?”奶奶有点生气,“告诉你多少次了,小骆驼不能喂得太饱,否则就不肯吃草了。”

苏迪雅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同时她心里又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眼泪忍不住滴了下来。

“可是……可是,阿拉善它没有妈妈了呀。”

苏迪雅的爸爸妈妈在南方工作,她已经快两年没有见到他们了,她想念爸爸妈妈。

奶奶看不得孙女儿哭,她走过来,把苏迪雅抱到腿上,帮她擦去眼泪,说:“好,好,去吧,去喂阿拉善吧。”

苏迪雅立刻笑了,用力点点头:“嗯,嗯。”

阿拉善的春夏很美,但很短暂,一转眼就到了冬天。

这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刚打开蒙古包的门,一张脸就对着苏迪雅。是阿拉善!它每天都守在蒙古包前,等着她起床。

不过,今天苏迪雅不能陪它玩儿,她要和爷爷去采锁阳。

锁阳是沙漠里的一种植物,长在沙地底下。野生锁阳很珍贵,拿到了采摘证的爷爷每次只采很少的几根。

“采锁阳不能用铲子,”爷爷告诉苏迪雅,“那会铲断锁阳的。”

冬天的沙地又冷又硬,爷爷用干枯有力的大手拼命刨着,不一会儿,就看到一段暗红色的根茎,顺着这条根茎继续刨,一段完整的锁阳就被挖出来了。

“看样子,今年能卖个好价钱!”爷爷显得很开心。

锁阳是名贵的中药,这一点苏迪雅早就知道,她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找到有白刺(一种植物)的地方刨下去。不过她惦记的不是好价钱,是爷爷的那个老规矩——采到的锁阳要先让骆驼们尝鲜。苏迪雅想采一根大锁阳给阿拉善吃。

生长锁阳的地方沙地不冻,积雪消化。照着爷爷的经验,苏迪雅走来走去到处找,终于,她挑准了一块沙地,开始挖了。

细细的沙子嵌进手套里,挖出的小坑越来越深。爷爷也过来帮忙了,挖着挖着,一截锁阳露了出来。

“这是我的锁阳,爷爷。”苏迪雅叫着。

“是你的,是你的。”爷爷笑呵呵地说,“这是一根很大的锁阳呢。”

大半天的劳碌之后,爷孙俩收获了不少锁阳,高兴地往回走。在家门口,药材商早等在那里了。

当他们看见那根又长又大的锁阳时,兴奋地说:“这根我出个好价钱。”

苏迪雅不高兴了,她嘟着嘴说:“这根是我的,我要给阿拉善尝鲜。”

可药材商出的价钱真不低啊,爷爷说:“苏迪雅,可以用碎的锁阳给骆驼吃。”

“不,我不要。”

奶奶也在一边帮腔说:“我给你做锁阳饼,加多多的糖。”

“不。”

爷爷又说:“那我教你唱呼麦,跳筷子舞。”

苏迪雅还是摇头。

“那我们带你去那达慕大会。”奶奶说。

那达慕大会每年在离这儿很远的呼伦贝尔草原举办,苏迪雅早就想去了,这个条件很诱人,她有点动摇了。不过想了一会儿后,她咬了咬嘴唇,坚决地说:“不要。”

“哎,这孩子!”爷爷奶奶什么办法都想了,苏迪雅就是不愿意交换那根大锁阳。

“你们改天再来吧,”爷爷对药材商说,“我下次再去挖。”

那根最大的锁阳最终给阿拉善尝了鲜。看着它吃得很开心的样子,苏迪雅笑了。

次年一月的时候,阿拉善的个头几乎和同时出生的小骆驼一样高了。它和苏迪雅很亲,只要她在蒙古包外面,阿拉善就和她形影不离。

苏迪雅和它对视时,阿拉善会注视着她的眼睛;苏迪雅说“蹲”,它就蹲下来,让苏迪雅爬到自己的两个驼峰之间。

沙漠空旷,阿拉善经常安静地注视着远方,苏迪雅也看向地平线,那遥远的城市是爸爸妈妈在的地方,阿拉善可能也在想念妈妈吧。

风大的时候,阿拉善会转向风口的那面,把苏迪雅挡在它的身后;雪来的时候,阿拉善用头碰一碰苏迪雅的肩膀,示意她躲进自己的绒毛里。阿拉善肚子下的绒毛长长的,驼绒里的世界真温暖呀。

一转眼,一年过去,夏天又来了,爸爸妈妈回来啦!这次他们回来,是要把苏迪雅接到城里上小学。

见到爸爸妈妈,苏迪雅特别高兴,但想到要和阿拉善分开,苏迪雅又十分难过。

她问爷爷奶奶:“我能把阿拉善带走吗?”

“傻孩子,人可以生活在城市里,但骆驼的家只能是沙漠呀。”

苏迪雅鼻子抽了抽,又哭了。这天晚上,她不顾大人反对,把阿拉善拉进了蒙古包,睡在自己身边。

阿拉善睡觉的时候很安静,四条腿规规矩矩地跪着,呼吸均匀,苏迪雅轻轻地拍着它。

苏迪雅想到了妈妈的话:因为路远,要过好几年才会回来。好几年是多长时间呢?苏迪雅听爷爷说过,骆驼的寿命比人短得多,那等我回来的时候阿拉善会不会死去呢?

苏迪雅想着想着又抽泣起来,忽然,她感到自己的手上被什么东西舔了一下,湿乎乎、暖融融的。是阿拉善!它也醒着,正回过头来舔着她的手呢。

终于到了分别的那天,苏迪雅抱着阿拉善亲了又亲,然后坐上了爸爸的摩托车。阿拉善看着苏迪雅渐渐走远,嘴里哦哦地叫着,在围栏里不住踢着栏杆,想冲出去,它急得团团转,不住伸头望着苏迪雅远去的方向,直到他们消失在视野中。

六年之后,阿拉善牧区,七月。

“产羔了,四只。”

苏迪雅被爷爷叫醒,她一下跑出了屋子。

小学毕业的苏迪雅回到牧区时,爷爷奶奶已经住进了新砖房,他们的牧区里骆驼也越来越多了。

在产仔的季节,每天都有新生命诞生,不过这个早上特别令人兴奋,因为阿拉善做妈妈了。

苏迪雅看见阿拉善的羔子在落地的几分钟内便站了起来,探头到母亲身下去喝奶水。

“好样的!”十二岁的苏迪雅一下跳起来,搂住了阿拉善的脖子。

阿拉善现在是一头健壮高大的母骆驼了,苏迪雅够它的脖子有点吃力。阿拉善还记得苏迪雅,它探下头,用和以前一样的方式嗅了嗅苏迪雅的头,又用下巴轻轻敲着她的肩膀。

它要我做什么?苏迪雅猜测着。

阿拉善接着用下巴敲打着她的肩,这次力道明显大了,仿佛要把苏迪雅摁到它的肚子下面去似的。

苏迪雅一下明白了,阿拉善是让我喝它的奶啊。

六年前,苏迪雅把阿拉善喂大;六年之后,阿拉善却把她当成了宝宝。

当苏迪雅拿着小杯去挤阿拉善的奶水时,它安详地站在阳光里,脸部的阴影让它看起来笑意盈盈的。

本系列是由多位深受孩子喜欢的动物小说名家强强联手,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一部动物传奇力作,通过精彩纷呈的故事,展现出一个生命力蓬勃、情感真挚的动物世界,让孩子们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动人情感,体悟动物身上顽强的生存信念,了解成长的曲折与无畏,见识自然界的真实生存状态,收获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整套书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贯穿其中,包含动物科普知识和阅读指导,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

兔奶奶救回一只野兔子

沈石溪

当代动物小说作家,被誉为“动物小说大王”。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其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已出版作品500 多万字,其中《狼王梦》《第七条猎狗》《最后一头战象》等作品被多所学校选为教材。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奖项。

“写给孩子的动物传奇小说”系列(全4册)沈石溪 常新港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王焱 著济南出版社/2023.5—2023.7/124.20元

兔奶奶第一次见到灰灰时,看到了它一辈子也忘不掉的触目惊心的一幕。

灰灰是只兔子,一只真正的野兔子。

兔奶奶是在山上寻找被雪埋住的橡子时发现灰灰的,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灰灰救下来。当时的情景真的恐怖极了,灰灰的腿被专门套野兔子的铁丝套子死死地套住,已经快断了。兔奶奶看见它时,灰灰的眼泪都快流干了,嗓子也哭得发不出声音。兔奶奶能想象出灰灰被套住之后挣扎着想逃出去的情形,以她的经验,被人的铁丝套子套住的动物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等死。因此,看着眼前可怜的野兔子,兔奶奶毫不犹豫地去咬铁丝套子,直到咬碎了自己的一颗牙齿,才把灰灰从铁丝套子里救出来。

得救的灰灰还想看一眼套住自己腿的铁丝套子,却被兔奶奶用手遮住了眼睛:“别看它!”

但最后灰灰还是躲过了兔奶奶的手,浑身颤抖地盯着那个邪恶的铁丝套子。铁丝套子是被人隐藏在半人高的灌木杂草中间的。

灰灰倚在兔奶奶的怀里,抬头看见从兔奶奶的嘴角流出了血丝。那颗碎牙还被兔奶奶含在嘴里。

“你的爸爸妈妈呢?它们为什么让你独自跑出来?”兔奶奶一边抱着灰灰往家走一边问道。

灰灰委屈地眨了一下眼睛,已经记不得自己如何走到设有圈套的地方了。

一路上,兔奶奶歇了好几次。灰灰不知道兔奶奶抱着它要去哪里,它已经是半昏迷状态。刚开始,它觉得是在树林里行走,然后再经过草丛,它努力地想睁大自己的眼睛,但是觉得眼皮太沉,睁不开。之后,又经过了一个黑洞,可能是因为太累了,它又昏迷过去了。后来,灰灰才知道,刚才经过的黑洞其实是兔奶奶挖的一条暗道,这条暗道可以通向任何地方。

兔奶奶进了家门才把含在嘴里的那颗碎牙吐到地上,并用手挖了一个小坑,把那颗牙齿埋了。

灰灰睁开眼时,看见一群白兔子围着自己。它还在昏迷时,白兔子们就已经围观了它许久。白兔子们都瞪着大大的红眼睛,不明白兔奶奶为什么把灰灰抱回了家。灰灰长着一身灰毛,眼睛是深棕色的。当它看对方时,它眼睛的颜色就会变深,从它的瞳孔中可以看见身后的树林。

“奶奶,它是山老鼠吗?”

“山老鼠没有这么大,是狼崽子吗?”

“是山羊,是没长大的山羊!”

…………

白兔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躺在它们面前的陌生动物。

兔奶奶生气地说:“你们别再胡说了!你们一天到晚缩在家里不出门,除了认得自己的那张脸,这世界上的动物你们认得几种?”

被兔奶奶责骂了一通的白兔子们知道自己的猜测和正确答案差得太远,就停止了议论,眼巴巴地等兔奶奶讲这个陌生来客的来历。

兔奶奶突然想开一个玩笑,就故意压低声音,像在黑夜里讲恐怖故事一样,一字一顿地说道:“它——是——豹——崽!”

白兔子们都记得兔奶奶讲过的故事,一只饿坏的豹子一口气吞食了五只兔子之后,还意犹未尽地用舌头舔地上的血迹。它贪婪的胃口像无底洞,就算把树林里的活物都吃了也填不满。白兔子们不由得惊慌地四处躲藏。

兔奶奶说:“看看你们的样子吧!你们连谎话都听不出来,我刚才说的是谎话,是骗你们的!我想看看有谁不信我的话,勇敢地站在它的面前,结果你们全吓跑了,躲闪得都挺快啊。”

“奶奶骗了我们?”

“它不是专门吃肉的豹子?”

“它只是一只无家可归的野兔子。”兔奶奶说道。

“野兔子?!”

“这就是野兔子?”

“野兔子的毛是灰色的?”

兔奶奶摸着灰灰快断掉的腿说道:“你们看见了吗?通过它,我想让你们知道外面世界的险恶,学会如何辨别谎言。”

灰灰留在了兔奶奶的屋子里。它现在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它的那条快要断掉的腿被兔奶奶缠上了厚厚的刺菜。那些被兔奶奶揉碎了的刺菜渗出牛奶一样的白色液体,可以帮助伤口止血和消炎。

兔奶奶把一只只好奇的、爱看热闹的白兔子从屋里撵出去,不让它们打扰灰灰休息。因为失血过多,灰灰现在连眼皮都不想睁开了。

但是白兔群里的一只叫胖兔哥的兔子被兔奶奶撵出去三回,还是赖在门口不走,最后被兔奶奶吓唬道:“你再赖在这儿,晚上的零食就别想吃了!”胖兔哥一听连忙喊道:“我走,我没说不走!”胖兔哥真的担心兔奶奶取消自己的零食。胖兔哥跟兄弟姐妹们说,兔奶奶把留着过年的好吃的食物,像榛子啊、松子啊,都给灰灰吃了,还让灰灰睡在它松软的大床上。“奶奶的大床我才睡过一次,那还是在我生病的时候。平时我想在上面坐一下,奶奶都不让!”胖兔哥说这些话时,心里酸溜溜的。它离开了兔奶奶的屋门口,又赖在兔奶奶的窗前不走,把鼻子伸进窗口,像讨厌的狼那样,发出咻咻的声音,嗅着屋内的气息。

这一次,兔奶奶对胖兔哥的行为动了火,它从地上捡起一粒坚硬的橡子硬壳,朝窗口扔过去,正打中胖兔哥使劲闻味儿的鼻头。胖兔哥叫了一声,把头缩了回去。兔奶奶真生气时一句话都不说,只会动手,这一招让兔子们都很惧怕。

灰灰的腿一直在疼。半睡半醒中,它听见兔奶奶在训斥胖兔哥,却无力睁开眼睛。

临近黄昏时,灰灰终于醒了过来。它看见兔奶奶一直在忙着准备下次给自己换的药。

灰灰刚一开口,嗓子便发出了“咕噜”一声。兔奶奶听见了,直起腰望着灰灰,问道:“你醒了?有事吗?”

灰灰用眼神告诉兔奶奶,让它走近一点。兔奶奶走近灰灰,把耳朵挨近灰灰的嘴。

“我想告诉您,我是野兔子。”灰灰用微弱的声音说明自己的身份。

“我知道你是野兔子。”

“我跟你们不一样……”

“不一样也是兔子!”

“它们……好像不喜欢我……”灰灰担心地说。

兔奶奶说道:“不要想别的事情了。你静心养好腿,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听见兔奶奶的话,灰灰悬着的心稍微放松些了。兔奶奶心疼地用手把灰灰的眼皮合上,说:“做个好梦,可怜的孩子!”

灰灰即使在梦中,受伤的腿也在痉挛。它被自己梦中的哭声惊醒了两次,每次醒来都看见兔奶奶坐在床边,心疼地望着它,自言自语道:“可恶的铁丝套子!它把灰灰伤害得太深了……”

有10 层楼的樟树公寓高高地耸立在原野上,沐浴着风和光。公寓里住着鼹鼠管理员、狐狸音乐家、兔子护士、猴子木匠、松鼠厨师……他们一起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迎接松鸦宝宝的诞生,赶走危险的入侵者,用爱和包容把公寓变成一个温暖的家。

《樟树公寓》

[ 日] 武鹿悦子

著有《竹笋长啊!》《坏了的玩具》《弹簧猫》《云窗》《春天的路》《赏花》《朋友》《兔子雪橇》《月亮的笛子》等诗集和绘本。

[ 日] 末崎茂树

作品有“三个淘气包”系列、“山猫医生”系列、“最喜欢朋友”系列及《熊先生是医生》《一个非常好的地方》等。

《樟树公寓》(全9册)[日]武鹿悦子 著 [日]末崎茂树 绘周龙梅 彭懿 译接力出版社/2020.6/162.00元

黄昏的公园里,一个小婴儿望向天空,此时,一轮满月正徐徐升起。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在遥远的海上跃起的鲸,头顶都有满月在闪耀。夜晚,温柔的月光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公园里,一场热闹的节日庆典开始了……

《今夜是满月》

[ 日] 荒井良二

著名绘本作家。他以极大的热情创作出了众多优秀作品,包括《撒谎的月亮》《谜一样的旅程》《森林的绘本》《幸福先生》《太阳风琴》等。

奶奶喊爷爷吃饭时,爷爷总是喜欢藏起来,奶奶就找呀,找呀,找到了就开心地大笑;他们外出散步时,爷爷也总是喜欢藏起来,奶奶就找呀,找呀,找到了就开心地大笑。奶奶八十大寿这天,爷爷又不见了,这回全家人一起找爷爷,谁会找到爷爷呢?

《我爷爷我奶奶》

郑春华

深受儿童喜爱的“围裙妈妈”。代表作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郑春华奇妙绘本·了不起的职业”“饼丁和糖丁·亲情图画书”“郑春华奇妙童话”“小饼干和围裙妈妈”“非常小子马鸣加”等系列图书。曾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小松树”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桂冠童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奖项。

武芃

又名“巧克力电台”。艺术学硕士。自由插画师、绘本创作者。2017 年出版个人书籍《油画棒创想绘》。2018 年—2020 年连续三年入围中国上海童书展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2019 年和2020 年作品连续两年入选博洛尼亚插画展。

《我爷爷我奶奶》郑春华 著 武芃 绘天地出版社/2021.10/45.00元

本书以“树上的柿子越来越少”为故事主线,引出老和尚对小和尚循循善诱式的美德教育,以及小和尚自我启发式的思考,将分享、共情、感恩等传统美德融于巧密而精细的工笔画中,带读者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心中有爱,山中不冷,愿四季平安,“柿柿如意”。

《柿柿如意》

蟠桃叔

本名杨家辰。陕西淳化人。自由撰稿人,核雕工艺美术师。出版图书《唐诗江湖》《长安一片月》。在《读者》杂志原创版开设有个人专栏“长安客”。

费婧苗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在本书的绘画过程中,她将自己之前带孩子做柿饼的经历和与孩子相处的快乐时光融入了每一幅画面,打开书可以感到暖暖的爱意扑面而来。

《柿柿如意》蟠桃叔 著 费婧苗 绘现代教育出版社/2023.11/49.80元

猜你喜欢

灰灰阿拉善爷爷
阿拉善博物馆改陈的艺术创新与思考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小鸭灰灰学游泳
小老鼠灰灰的惊险旅行(41)
阿拉善的西夏建筑遗址
怕冷的灰灰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阿拉善群(狭义)的形成时代
徘徊(选自音乐剧《阿拉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