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安徽省红色文化资源为例

2023-03-14杨清莹顾海棠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安徽美育红色

杨清莹 顾海棠

(1.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 安徽池州 247111;2.韩国加图立大学公演艺术文化系 韩国京畿道富川 14662)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1],与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净化心灵、振奋人心特性有着天然的互融性。“安徽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当地红色文化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内涵深厚且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遍布皖南、皖西、皖北等地域”。[2]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了丰富且优质的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元素,是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落实美育课程,以公共艺术课程和专业艺术课程为主”。[3]针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审美提炼和时代阐发,探讨并总结其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能够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

一、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审美意蕴与时代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美,为大学生筑牢爱国根基。一是革命战争时期救亡图存的信念之美。“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4]大别山区军民凭借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始终坚定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使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在熊熊烽火中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变,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凝聚起抗日救国的宏伟力量;渡江战役谱写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壮志豪情,彰显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二是和平建设时期“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之美。“人民至上是淠史杭精神的思想圭臬”。[5]淠史杭精神汇聚了皖西人民的澎湃力量,从无到有兴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灌区工程——淠史杭工程,使滔滔江河化为安澜清波惠及无数老百姓;王家坝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换来了淮河流域上下的安定与繁荣;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一心为民、锐意改革干部典范,用一腔热血带领小岗人书写农村改革乐章,被广大群众公认为“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如此等等,集中体现了安徽儿女们坚持为国为民的信念之美和时代担当,是取之不竭的思政教育元素。

(二)以“可歌可泣,壮丽辉煌”的崇高美,帮助大学生培育高尚品格。一是革命事业的崇高之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的事业”[6](P22),具体到安徽百年奋斗历史来看,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肆虐下,新四军与安徽军民百折不挠、同仇敌忾展开敌后游击战争,写下人民战争光辉的一页。皖南事变后,皖南成为中共中央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要地,为建立新中国提供了坚强的后方支撑。“崇高就是在主体与各种敌对力量的抗争中体现出来的”。[6](P19)在各个历史阶段,安徽军民所面对的敌对势力都是十分强大的,甚至远超过自身的实力,但他们并未因为敌强我弱而屈从,坚持斗争直至最终克敌制胜,这种精神和革命实践无疑包含着安徽军队的崇高精神。

二是安徽红色文艺作品的崇高之美。“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设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7]安徽红色文艺作品的崇高美源于安徽人民群众历史实践。“安徽革命先烈的红色诗词,如陈独秀的《金粉泪》、蒋光慈的《中国劳动歌》、俞昌准的《到天堂去》、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等;歌颂革命斗争的红色歌谣,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农民自救歌》《送郎当红军》《新四军军歌》等”[8];还有以史实为依托创作出来的大量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彰显时代担当的优秀美术作品。安徽红色文艺作品是革命斗争崇高性的直观证明和感性显现。

“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9](P220)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中,革命事业的崇高之美、人物形象的崇高之美、文艺作品的崇高之美为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大内容支持,为美育课程在“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提供夯实优质资源载体。

(三)以“敢闯敢试、锐意创新”的激情美,激发大学生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一是重大战役中的激情美。“苏家埠战役”“皖南事变”中,无数安徽英雄儿女们投身战场,出生入死,义无反顾。作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重要战场,安徽儿女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安徽考察工作时说:“鄂豫皖苏区能够‘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10](P47)一席话语饱含了对安徽人民久经风雨战斗历程的激情评价。

二是安徽红色文艺作品中的激情美。“以杜博斯为代表的激情导向的西方美学,认为艺术能唤起激情,让生命力活跃起来,从而解除生存的沉闷。”[11](P77)“杜博斯认为:“舞台上的英雄受难是对生活中的英雄受难的再现,舞台上的英雄受难是‘虚设的’,生活中的英雄受难是‘真实的’,但是这两种英雄受难都能够唤起我们的激情,虽然激情的来源不同,但性质相同。”[11](P80)安徽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说明了这一点,由鲍加、张法根创作的《淮海大捷》,以色彩明暗、冷暖对比昭示敌败我胜的总形势,凸显画面的激情之美。还有《百万雄师过大江》《千里跃进大别山》《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等众多作品皆是以激情之美“化人”的优质资源。

二、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设计

(一)以课程改革为阵地,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内化成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常态内容。

首先,明确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后,学校美育被提升到承担培根铸魂历史使命的重要高度。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大有可为的。由此笔者提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三进”美育课程,即一进人才培养方案;二进教学计划;三进课堂内外美育教学与实践,把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融入作为评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审定和评价教案编写的重要依据。

其次,确立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位置。教育部要求: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12]艺术经典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着陆点。“红色经典”是艺术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安徽红色经典作品鉴赏纳入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戏剧鉴赏》等课程中加大安徽红色经典作品鉴赏的比重,或者单独开设《安徽红色经典作品赏析》课程,以红色经典作品重述安徽百年历史。艺术鉴赏作为精神化育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了解并感悟安徽红色经典背后的历史故事、作品立意、人物形象、艺术表现,从而净化心灵,提升审美素养。

最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进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实效。将现代化多元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教师沉浸式讲演强调对红色话语进行审美表达,也鼓励学生通过舞台剧等方式,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双方均主动参与,把红色精神内化到情感认同中去,进而转化为涵养自我的涓滴甘露。

(二)以社会实践为桥梁,使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外化为“扎根人民、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优势资源。

首先,融入艺术专业写生、考察环节。艺术写生、考察是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对课堂专业学习内容的体会和验证过程,更是带领学生扎根生活、深入群众,为艺术创作搜集素材和灵感。通过引领学生进入革命圣地、红色旧址和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回顾峥嵘岁月,切身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人、物、事、魂,能使广大师生心潮澎湃,引发创作冲动。

其次,推进安徽红色文化创作研究。引导大学生以“四史”中的安徽故事、安徽人物、安徽精神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鼓励学生用绘画、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媒介传播安徽这一片红色热土上发生的故事,用艺术语言为安徽儿女塑造崇高形象、用艺术手法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安徽精神,传承中华美育精神。深入践行“艺术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的创作精神。

最后,开展传递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共建共育项目。贴合艺术学各专业优势,带领学生赴红色文化美育实践基地——美术馆、红色纪念馆开展“我是红色文化宣讲员”;赴社区开展“红色文艺浸润社区美育”;赴乡村开展“红色文化赋能乡村美育”;赴市委党校和福利院等机构打造红色文化体验专区,如,通过百年安徽精神文化长廊、红色安徽墙绘等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在社会服务和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安徽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文化自信,养成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三)以提高美育教师课程思政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手段,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首先,要做好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方法和美学原理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一是加强美育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将其内化于信仰之中。二是做好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审美价值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会挖”“善融”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审美内涵和思政元素是关键。美育教师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国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从中确立对“美的规律”、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对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审美提炼、审美接受、审美叙事和时代价值展开深入研究,以课堂教学的学术性“服人”。三是总结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对红色文化资源驱动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从中发现规律与线索。

其次,推进红色文化美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一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充分的教学研究对于增强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探讨运用互联网等多种新兴媒体助力课堂教学,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使“两张皮”真正融合成为有机整体。二是搭建美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平台。成立美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由理论成果丰硕、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美育教师引领,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美育课程教学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入等方面进行示范交流、研讨互动。二是开展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汇报、教材建设展示和讲课比赛等,以赛促教、以教促改、以改促建。三是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类传播介质,将交流成果实时呈现,起到成果宣传和经验互鉴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质量。

(四)以地域红色文化为抓手,锻造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示范典型,打造地域文化特色美育品牌。

首先,编写富有地域特色的安徽红色文化校本美育教材。安徽省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各地高校可以结合地域和校域优势,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应挖尽挖”,例如,皖西、皖南片区的高校可围绕大别山和新四军精神;皖北、皖东片区的高校可以围绕新四军精神、淮海战役、小推车精神、小岗精神;皖中地区的高校可以围绕抗战精神、渡江精神等开展红色资源的搜集与利用等等。[13]

其次,打造大学生心中“主流课堂”的特色美育课程。以突出地域特色和自身优势的校本美育教材为基础,高校应最大限度释放资源的教育作用,以资源为载体努力打造“特色美育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美育类课程”[14]。

最后,树立可资借鉴的安徽红色文化美育特色品牌。各高校属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差异很大,在挖掘、提炼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时,可以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地进行符合学校实际的探索并做好试点工作,勤于总结,由点及面地形成可以复制和参考的实践模式。目前已有高校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善用中凝练出了富有校本特色的经验。区域邻近的院校、特色互补的院校、性质相同的院校可以相互借鉴、深化协作,努力提高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美育思政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猜你喜欢

安徽美育红色
红色是什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红色在哪里?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追忆红色浪漫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