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2023-03-14董洪亮
董洪亮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逐渐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更好地落实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进程,利用“互联网+”理念,将互联网和教育管理工作结合,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管理模式的共享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既可以降低教育管理难度,还能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帮助学生提高学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一、“互联网+”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工作模式丰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扩展实现全面的创新。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模式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大大降低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1]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通过“互联网+”模式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仅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加快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以最好的方式掌握所需要的学习知识。
2.优化资源配置。高等院校通过“互联网+”模式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管理工作人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极其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则可以全面实现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并优化整合各个部门间的管理工作,有效地解决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
3.增强协同教育。考虑到高校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源创造以及分布式架构特点,给教育体系添加横向力量,打破传统组织结构之间的教育壁垒,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组织的沟通,将扁平化的发展模式取代金字塔发展模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体系进一步推动协同教育模式发展,明确网络中个体的分工,从而顺利展开相互配合,高等教育组织模式逐渐实现协同发展。
(二)消极影响。首先,安全问题难以保障。互联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风险,而一旦发生上述风险则用户的信息安全难以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其次,高校在开展互联网技术、建设互联网平台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后续发展中还需要对设备进行相应的维护,这对于高校来说,无法承担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最后,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外加网络的自由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夹杂部分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例如游戏、电影等,导致学生的成绩不仅没有因为互联网的优势而提升,反而逐渐下降,加大高等教育的管理难度。
二、“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观念落后。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会遭受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而无法顺利展开。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通常会将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标准,忽略学生素质的培养。受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和学校认为只有提高学习成绩才是唯一的教育目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成绩已经不再是教育的核心。我国教育体系明确指出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体系改革时,依旧无法正确衡量学生的标准,在学生的考核标准设定上缺乏规范性,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依旧无法达到社会需求。
(二)管理方法单一。部分院校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无法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训导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告诫学生哪些可以做,哪些禁止做,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进一步遏制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是灌输方法。灌输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教标准的知识以及强硬地灌输,不考虑学生的主观思想以及个人情绪,事实上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教育管理,其本质依旧是以训导和灌输方式为主,并没有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
(三)管理制度有待更新。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事务不断增多。为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也要大胆创新。目前所使用的管理标准和预期的要求依然存在差距,大量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及时更新,无法贴合时代发展需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不理想。
(四)轻视创新风险。新时代发展下的高校应当实现“双一流”的教育标准,不仅要积极响应政策,同时还要吸纳市场良性竞争机制,通过和一流学校标准对比不断完善自身教育,其创新发展过程往往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高校要学会如何防范风险,控制改革成本,网络化教育管理建设要维护信息安全,合理规划风险等级,对风险进行合理的防控,推出创新方案,满足高校管理的发展需求。
三、“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路与路径
(一)创新思路。“互联网+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是对教育结构进行重新塑造、优化的过程。教育管理者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思维,优化教育管理模式,让教育管理过程更切合互联网的特性。教育管理者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训导教育形式,让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在教育管理理念上要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互联网帮助教育管理者更加充分、全面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要加强配合,为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基础支持,学校应当积极采取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教学管理理念推翻传统教育模式,发挥创新教育管理理念的优势。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注重对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理念,才能实现全面的创新教育管理。学校教育管理创新还应当明确重塑结构的理念重要性,在传统的教育管理环节、程序、模式和方法的基础框架之上对其进行重新编排,既符合创新发展理念,同时也坚持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二)创新路径。
1.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机构要想实现创新管理,必须明确创新管理理念。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互联网+”对创新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加强“互联网+”和教育管理理念的结合,从现代化的发展角度重新看待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结合互联网的理念,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2]例如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将课内教育转为课外教育,不仅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教育活动的空间限制。教师利用互联网让学生实现线上学习,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学习符合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进一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视频、图片、文字等元素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老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专业网站,让学生在网络上找寻到自身所需要的学习内容,便于课后自学,教师则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不仅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拓展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无论是在线上线下都能很好地处于学习当中。
2.创新教育管理的方法。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创新时必须注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全面融入创新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用互联网技术推动高校管理体系建设,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结合“互联网+”教育管理理念,提出创新教育管理方法。首先,教育管理要实现多元化。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彼此之间往往只存在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这种管理方法无法体现学生的主观性,管理的目的也难以达成。高等院校在展开教育管理创新时,应当积极吸收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并根据自身高校的发展特色制定符合高校发展的管理方法,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保障高校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高校管理体系的融合优势,加强高校管理体系建设,凭借互联网技术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促进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最后,高校应当建立信息分享平台,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互联网技术帮助下实现高效管理,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态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3.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制度建设,高校可以开展线上双向制度。在开展双向制度建设时,高校要结合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以及学校在“互联网+”技术融合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进行制度建设。在建设线上平台时,高校应当充分结合大数据,利用网络平台为高校创建高等教育工作管理APP,在校内论坛设置“置顶帖”,搭建管理人员沟通的桥梁,加大信息的采集范围,确保教育管理工作全面展开。[3]线上平台的建设可以帮助高等教育人员实现和学生的积极互动,打破传统的沟通壁垒,由于线上平台沟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咨询相关的管理问题可以随时随地给予答复。不仅如此,高等教育管理人员也应当定期开展线上教学,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教育内容,进一步解决教育管理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除了上述管理软件开发之外,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学校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优化,进一步完善学校数据库的建立,帮助学校改善信息储存和传输。高校要充分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高校实现创新发展。具体的建设过程,可以从以下3 点进行设置:首先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其次要结合传统的教育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工作模式的特点。最后要结合预期的发展情况制定具体计划。高校可以从上述3 点完成线下制度的制定,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针对性。总之,线上管理要参考线上制度,线下管理要执行线下制度,努力实现双向制度的结合,确保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4.创新配套措施。“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建设必须要以实现信息化教学为目的,深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总结工作过程,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高校要不断优化改善教育管理模式,力保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将“互联网+”技术全面应用在高等教育当中,不断提高高校发展的质量,凸显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让他们真正承担起社会基础建设以及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高校通过“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达到教育公平目的。此外,教育管理者应当及时发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缺少基础设施,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也无法得以体现,学生也无法实现自主学习,更不能培养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满足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在解决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上可以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申请教育建设基金。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呼吁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帮助,学校则为企业解决人才储备问题,彼此之间实现互利共赢。在校内网络设备维护和更新上,学校要聘请专业的技术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维护和管理,只有网络设备健全,才能有效发展信息化高等教育管理。
5.重视教育管理创新风险。首先,高校应当提高创新风险意识,对互联网和教育管理模式的结合进行风险识别、判断、评估、分析,根据学校的组织构架、资金条件、管理制度、发展需求、战略规划等规划发展前景,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其次高校要充分考虑综合性、系统性、发展性,及时关注可能诱发风险的各类因素,例如数据泄露、系统崩溃、设备老化等问题,合理规划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风险设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动态审视创新风险,大大降低风险造成的影响,让“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健康运行。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教育管理创新风险防范,如高校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管理,通过电商平台交易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判断市场情况,并通过市场调研行业信息搜集等方式获取行业发展变化,预测行业发展方向,将高校所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为受众信用等级评价,通过收集评级数据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为受众提供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同时还能降低高校科研成果承担的风险。高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交易成果等进行分析,进一步发挥科研成果的服务优势,为高校加强科研管理提供有力参考。
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其管理模式必须满足时代的基本需求,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我国高校通过“互联网+”和教育管理模式的结合,实现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有效改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大发展、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