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当代价值

2023-03-14舒心心陈慧超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党和国家民众群众

舒心心 陈慧超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通辽 028000)

建党百余年的伟大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得到充分彰显。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厚重的理论渊源,是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彰显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本思想。

首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论思想。《神圣家族》中指出,实际生活中,人凭借生产活动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伴随生产工具的持续改进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获得了愈加丰富的物质及精神财富。从科学层面看,社会形态的变革能够深入地挖掘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关系得到发展。马克思表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1]充分阐明了在社会历史过程发展中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恩格斯也指出工人才是真正的创造者,他强调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大贡献者,人民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都对历史发展中的人民主体性持肯定态度。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充分重视人民的主体作用。

其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论思想。很多与经济相关的因素都会导致社会的变革,尤其是当经济基础难以让民众的精神及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更突出,是推进社会变革出现并获取胜利的决定力量。列宁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指出:我们只是亿万人民群众里的渺小存在,我们管理民众的前提是能够使人民的期盼得到实现。否则共产党便难以引导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也很难引导群众,进而导致整个机器的损毁。可见,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人民总是会凭借长效的、推进历史变迁的行动促进社会发展和变革,他们是决定历史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思想精髓并付诸实际行动,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充分凸显人民群众的力量,引导人民群众建构历史伟业。

最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发展时不断努力完善自身,共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工人被解放,喻示着社会突破了私有财产、奴役制等元素的束缚,这不仅仅是因为工人获得了解放,而是因为工人获得解放也代表着普通人得以解放。归根到底,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并实现充分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过程中不断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首先,爱民思想。“爱民”之说,古已有之。《左传》中明确记载:亲其民,视民如子。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思想,推动仁政的实施,《孔子家语》中也明确指出:上古时代,对人民的爱是最伟大的;《晏子春秋》曾提及:没有比爱人民更伟大的意图,没有比让人民享受富足安定更伟大的行动。陈寿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所以要珍惜他们的粮食,热爱他们的生活。“爱民”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一直备受推崇,时至今日,这一思想依然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不断与时俱进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时刻谨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断造福人民。

其次,重民思想。商周时期贵族精英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人民是立国之本、立国之实。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强调“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孟子·离娄上》认为赢得人民是赢得世界的重要方法。荀子用“君舟民水”形象地比喻君民关系,强调民对君主地位的重要作用。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正是看到了民的重要性,才有了后来的唐朝盛世,他指出:人民是水,君主是船。水能载舟,也可覆舟。[3]可以说,古代重民思想已在中华文明史上存在了五千年之久。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是汲取了古代重民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指引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做出正确决策。

最后,利民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用民”“富民”思想,强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核心;孟子强调“制民恒产”“薄税敛”,进而使民生得到充分保障,使国协和;荀子提出“节用裕民”“开源节流”以维护人民利益。明代张居正主张改革赋役制度以减轻百姓疾苦。我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思想与古代哲人思想一脉相承,人民利益始终是一切政策的核心切入点,以真切之举、诚挚之心为人民服务,甘做人民的公仆,时刻强调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三)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首先,毛泽东的人民思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4]毛泽东领悟到人民的力量是庞大的,带领人民军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为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带领广大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党的事业获得了人民大众的支持,引领中国人民从落后挨打到自立自强。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明晰关于人民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凝结在“群众路线”之中:“一切为了群众”强调人民利益应始终放在第一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一切依靠群众”强调要发动群众,向人民虚心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主要强调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民情,集中民智,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然后再把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拿到群众中去进行检验。可见,毛泽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时刻不忘人民。

其次,邓小平的人民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人民观,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阐发了自己的人民观。他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科学层面看,社会主义相较于资本主义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生产力发展得更快、更高,但社会主义不能单单发展生产力,还应使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获得巨大改善,社会主义的主旨即实现全中国民众共同富裕。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提出改革开放理论主张,多次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分批次实现共同富裕设想;他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分别是能否使综合国力得到加强、能否使生产力得到提升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突出强调了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标准,这三个标准均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只有国力与生产力同步增强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

再次,江泽民的人民思想。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的核心执政理念,这一理念深切体现出我党的为民情怀。江泽民强调要发挥民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长效发展。同时,江泽民也看到了民众的支持与信赖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领导地位是人民的选择,人民赋予了党手中的权力,只有赢得群众,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江泽民强调,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坚守与亿万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原则,一心一意服务人民,必须时刻相信并笃定群众才是真的英雄。

最后,胡锦涛的人民思想。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使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和发展。胡锦涛指出,群众利益就是天大的事,不得忽视一切有关人民的小事,时刻将注意力放在维护人民的利益层面,使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而不只是将服务人民的口号挂在嘴边。胡锦涛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入基层,对群众的事情上心,帮助群众摆脱疾苦,使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及利为民谋的理念落到实处。

由此可见,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唯一不变的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正是这些观点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

(一)发展为了人民。马克思主义在寻求人类解放之路时自觉与人民站在一起,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群众发声的理论。我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身,明确了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二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尽全力使最广大民众根本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保障,牢牢把握民众关心的核心利益问题,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回望历史,在战乱频仍炮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赢得国家主权独立,切实维护了人民利益。在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切实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立足当下,在民安物阜、天下太平之时,中国共产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新冠肺炎疫情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之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5]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依然是全心全意服务民众的宗旨、提升民众幸福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初心和使命。

(二)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真英雄,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国人民用非凡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并强起来,这一切都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回首过去,中国民众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缔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的胜利,改革开放的历史伟业是人民创造的。立足现在,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人民拼出来的。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无论是研制出C919国产大飞机还是成功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奋勇拼搏与不懈奋斗。毛泽东认为民众即战争的最伟大力量。习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地位,充分调动了人民的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还反复强调:如果忘记了人民甚至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没有源头的水和没有根的树,最后会一事无成。总之,在任何时候任何困难面前,人民群众都是党和国家无往而不胜的重要力量所在。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党和国家带领人民群众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要回归到人民身上,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做到发展成果由民众共享,使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得到长效提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党和国家秉承“一个也不能掉队”的理念带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方面,党和国家积极扩大就业,多渠道促进人民增收,不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层面,党和国家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下大力气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到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在经济层面,党和国家倡导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需求。在政治层面,党和国家不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了我国民主的人民性、全面性和过程性,让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在生态方面,党和国家提倡“两山”理念,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让人民享受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习总书记强调:坚持努力进取、矢志不渝,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借助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策略,使民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均衡性及可及性,将共同富裕落到实处。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新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踏上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站在新起点上,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2020 年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默默坚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和国家事业的先进人物,有扎根太行的李保国,有助力大山女孩圆梦的张桂梅,有用青春守护一方热土的黄文秀等同志,这些先进模范人物是为脱贫攻坚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民的缩影。正是无数人民群众投身脱贫攻坚事业所凝聚起的磅礴力量推动党和国家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今,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在奔赴新征程时依然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取得胜利,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发展的目的是民众、民众推动发展、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思想,这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凝聚磅礴力量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圆梦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有利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人口规模巨大”强调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在人数上也有着区别。“共同富裕”彰显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也不能掉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要克服西方式现代化两极分化的弊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强调既要富足人民群众的口袋,也要丰盈人民群众的脑袋,这与西方片面追求物质膨胀的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要让人民群众享受优美的生态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之路,同世界各国一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让人民群众享受和平发展带来的美好与安宁。不难看出,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与西方以追逐资本为目的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论何时何地将人民摆在第一位,想人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急人民之所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它凸显出我们党满腔热情服务人民的行为准则,表明发展主要依靠人民的核心唯物史观,不能将其视作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能只会喊口号。同样,中国式现代化也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脚踏实地干出来,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不渝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又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二者相辅相成。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有利于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更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迅速发展,为世界其他想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范例。

(三)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来崇尚“重民”“爱民”“利民”“惠民”的思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更是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光辉灿烂,“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习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所在。历史变迁时代向前发展,不变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根基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坚持和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在相互激荡的文化浪潮中坚定文化自信。

(四)有利于为其他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胸怀天下。所谓胸怀天下既指心中有家国亦指心中有大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7]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而“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来共享”等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波澜壮阔的发展浪潮中,党和国家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众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核心受益者也是民众。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解决国内重大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同时这一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推进各国间交流协作、解决全球发展难题、改善治理困境的一种颇为高效的方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已指引中国获取了很多重大胜利,比如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治理和发展问题上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必将为全球治理和发展贡献出中国独特的智慧和方案。

结语

党的二十大成功召开,再一次重申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一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深刻的内涵和重大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只有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才能发挥人民的强大力量,才能继续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猜你喜欢

党和国家民众群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图看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守牢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