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常识教与考的“三困境”“四出路”

2023-03-14司庆强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常识语境考查

司庆强

考查传统文化常识是近些年全国卷的不变项。此考查有较鲜明的特征:①延续久,始于2015年,2016—2022年全部延续;②考查方式一直是随文设置选择题;③考查范围课内课外兼具,且呈逐渐外延之势,有的还相对生僻,如“以字行”;④考查内容涉及面广,大致而言,称谓一类最多,其次是礼俗和官职方面,然后是宗法、地理和刑罚方面,而科举、文学及历法方面较少,2022年则扩延至谦称、词语解释,突出了选文语境中的词语与教材文本、现代汉语的对比判断;⑤官文化色彩较重,这和选文基本取自纪传体或纪事本末体史书有关。

实现高考“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实现传统文化常识的教学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不容忽视。

1.概念之困

(1)“常识”之困。常识,就是普通知识,是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但就知识特性来讲,何谓“普通”?就知识主体来说,何谓“一般人”?就知识运用要求来讲,怎么才算是“应该”具备?就知识运用程度来讲,如何判定“了解”?这些都是难以客观判定的。这些势必导致所谓常识考查的相对性、随意性、模糊性,又很容易导致教学无所适从。

(2)“文化”之困。“文化”这个概念太大。即便取其狭义,再以“中华民族”和“传统”限定,仍是浩瀚无垠。哪怕再圈定称谓、历法、节气、官职、地理、科举、风俗、宗法等条目,仍极其繁多,且难以穷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文化又不断变迁,又岂能囊括得尽?

2.考查之困

(1)素养之困。文化常识的学习离不开识记,传统考查方式基本也是识记。然而,如果考查缺乏相应的情境,缺乏相应的思维过程,那么,真实反映学生核心素养便成为不可能。

(2)随文之困。聚焦情境,随文设考,就可能会因选文而难以找到“常识”或常导致“超常”。比如高考已考查过的“庶务”“保任”“居摄”“追比”“践阼”“收考”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3.教学之困

(1)识记之困。对传统文化常识,即便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精细整合,仍不过是九牛一毛,并且,即便再努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但事实上,我们仍不得不督查学生是否反复背记住了这些知识。“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结果又不得不死记硬背,岂非谬哉!

(2)教考抵牾。传统文化常识,在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中,并不具有重要地位,同时课时毕竟有限,教学上也不可能对传统文化常识一一深入讲解、全面拓展,遑论促使学生自觉探究了。一带而过,淡而化之,概莫如此。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又多通过老师讲解为主的途径。然而,高考偏偏又要考它,且考得很不确定,这又意味着不得不学它,且花掉不少精力来识记它。

1.课内为基

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的抓手仍是统编教材。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考点,也多源自教材。但是基于教材,不是一味简单识记,而是通过思维借助语境,提升语文素养。为破解教学之困,有必要构建匹配的课程资源。资源的名目应源自教材中的古诗文,是经过逐篇梳理出的文化常识。其具体资源主要出自教材和高考文言,也就是说,这一条目所在的教材语境,要节选,若教材中另一处也出现了相应或类似的语境,也要节选。另外,高考所考文言中若出现过,相应或类似语境也要节选。那么,通过语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综合探究这些同类条目的语境义,或是借助教材所学旧知,推理判断高考文言新知,而不是直接将其字典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识记,将是一大挑战。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适当拓展出去。如此,既可减少文化常识教学忽略或无序的现象,减轻教学负担,又可扭转以简单识记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利于将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同时拓宽学习视野,激活思维,触类旁通,发展核心素养。

2.语境为水

语境,是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考查的关键词。“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传统文化常识,就如水草,若从语境的水里取出来,就不好,在其中,才好看。也就是说,通过探究语境发现文化常识的内涵,“看见”传统文化,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常识的考查,必然要提供相应的具体语境作为载体。这在高考试题中其实体现得已很充分。

考点要“生长”在语境中,语境提供了让学生真实探究的开放的场域。这个场域是相对陌生的,学生会遇到些理解阻碍,会激活相关资源,激发潜在情智,从而真正认知它,把它变成直接经验,实现语言建构,进而升格为活性知识。

3.思维为舟

基于语境的“词意+识记+旧知+经验”的综合思维是提升语文素养水平的关键。词意不容忽视,尤其是基本义。如,“司”乃管理,“司农”即管理农业,“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的解释似乎可通。再代入语境检验,并无不妥。由此大致判断选项不谬。词意还有引申义。2020年全国Ⅰ卷:“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何谓“辇”?两“夫”并行,拉车前进,其基本义即用人拉或推的车。《阿房宫赋》有“辇来于秦”,可推断“辇”义与皇帝有关。从“辇下震悚”看,“辇下”必是名词。“辇下”,作为京都的代称,从捕治“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成果看,可谓巨矣,从而震动整个京都,如此理解,符合语境。比喻义是特殊的引申义。2020年全国Ⅰ卷:“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轴”,是穿在轴承中间或车轮中间或齿轮中间的圆柱形物件,是极重要的部件。以“当轴”比喻当权者,应该不错,而且语境中有“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故解释正确。

旧知是综合思维的重要工具,联系旧知会给予思维以启发或验证。2020年全国Ⅲ卷:“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语境中没有相关信息可依,恐怕只能激活相关记忆了。在教材中“太守”是个高频词,若平时对太守职责有积累有拓展,对太守、郡守、刺史有辨别,那么就易判断。当然也可剑走偏锋——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而选文朝代为晋,故语境中的太守不可能掌管科举,也可判定有误。

除了词意和旧知,还可借助经验,尤其是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比如在许多戏剧小说或影视剧中,常有“西宫娘娘”之称,慈禧太后又被称为“西太后”,則可推知“东宫”指与太子有关,“东宫令旨”的“东宫”代指太子很可能没问题。

4.素养为津

传统文化常识素养,作为“文化传承与理解”重要模块,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以思维为驱动,与其他核心素养同融共进。传统文化常识的教与考,目标是语文学科素养,载体是选文语境,导向是综合性。凝视传统文化常识的教与考,窥斑见豹,真实切中核心素养的脉搏,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绘就“两岸桃花夹古津”的美丽画面,这便是本文的殷殷期盼。

作者简介: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常识语境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回归常识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