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人际时机”,助力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2023-03-14黄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潜势茨威格斯科特

黄华

对于教学而言,识别和把握时机的能力强不强,直接决定教师能否发挥教学资源最大化的作用,能否激发出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能否最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所谓的“时机”,并不是时间意义上的机会,而是人际时机,即在师生交流中伴随的意义潜势,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新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厘清逻辑关系,更好地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眼界。因此怎样有效识别和把握人际时机是需要教师去思考的,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总结的经验。

一、制造人际时机教学新知识

人类从很早开始就了解识别和把握时机的重要性,如汉代《盐铁论》作者桓宽认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句话是说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会随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确定方法。对于教学而言亦是如此,教师对人际时机准确识别并作出行动判断,直接决定新知识的教授效率。有时候,人际时机类似天赐良机,教师只需稍稍带动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时候,人际时机千呼万唤不出来,则需要教师发动主观能动性去制造,渗透交流意义的潜势而教授新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不躁,找到适配每个环节的人际时机,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以《伟大的悲剧》为例,这篇课文是茨威格写的一篇传记,为我们呈现了斯科特一行人南极探险的壮烈。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教师进行恰当的教学导入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南极探险是初中学生很少涉及的知识领域,所以为了让学生自行进入对陌生知识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把握人际时机修筑知识间过渡的“缓坡”,再以此为台阶教学新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一次难忘的探险?”学生参差不齐地回答“有”或“没有”,教师可以叫起几名声音极大的学生描述自己的“探险”经历。学生的欢声笑语结束后,教师再意味深长地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去南极探险会是怎样的场景?”在这里,教师制造人际时机,逐步在交流中进行意义潜势的渗透,为引出新课进行铺垫。正当学生纷纷摇头之时,教师再引出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试验站,并由科学试验站的名字——“阿蒙森—斯科特站”引出南极探险队“斯科特队”,进而进入到《伟大的悲剧》的学习中来。如此,教学就变得顺理成章,学习过程任务性减弱,学生的探究性增强。

二、制造人际时机厘清逻辑关系

在学习中,学生会通过逻辑思考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并借此将知识内容联系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用于数学类科目,也适用于语文学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仍要将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帮助学生进行逻辑关系延伸作为重点任务。但是教学引导需要有利的时机,教师把握不好教学节奏就会使每一教学环节像飓风一样到来,这对学生的学习接受一定是有害无益的。所以面对一些需要厘清逻辑的阅读题,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反应给出答案。正确的方式是等待人际时机或制造人际时机,将有意或无意间产生的人际交流作为进入阅读理解的“道具”,利用意义潜势渗透的方式为学生指出思考方向,慢慢解除他们的疑惑,进而实现有效教学。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于1927年根据斯科特探险队留下的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创作而成。通过对创作背景的了解,我们清楚地知道斯科特队和阿蒙森队争夺第一个揭开地球秘密的荣誉的故事始末:阿蒙森捷足先登,且比斯科特队早五个星期抵达南极并顺利返回。而斯科特队五个人却遭遇了风雪,永远长眠在冰雪中。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疑问,教师要留出时间制造人际时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进行意义潜势的渗透。

例如有学生说:“同样是南极探险,为何茨威格不为成功的阿蒙森队作传,却为失败的斯科特作传?”学生的疑问是教师引导他们进行逻辑延伸的好时机,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判断出最佳的教学“下文”。“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我相信大家也有同样的疑问。要解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理解课文标题中的‘伟大和‘悲剧的辩证关系。理解二者的转化逻辑,也就会洞悉失败和成功的辩证关系。”为了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悲在 ,而 伟大。学生通过阅读,用教师给出的句式表达:悲在知道失败,而仍坚持冒险的精神伟大;悲在为另一个人完成业绩作证,而诚信的精神伟大;悲在死亡,而无私团结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悲在人们的悼念,而给人们留下的精神鼓舞伟大。为了圆满结束悲剧和伟大,成功和失败逻辑关系的思考,教师可以引用课文中茨威格写下的最后两句作为结束语:一个人虽然在与厄运的搏斗中遭到毁灭,但他的心灵却无比高尚。

三、制造人际时机拓展学习眼界

知识积累、眼界拓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在完成这些任务的时候,还需要教师提供一个知识基础和知识模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中提供的文本内容便是知识积累、眼界拓展的基础和模型,为学生圈定了主题,指引了方向。但是很多教师会发现,学生并没有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意识,他们会将文本作为唯一的知识载体,只深入,不延伸。所以,教师要制造人际时机,将知识拓展的意识植入到交流中,进而实现教学场域的延伸。

作者茨威格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按照历史事件带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作为写传记的价值标准。通过阅读,学生也感受到斯科特队的精神,但作者的目的绝不是仅此而已。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会给人以长久的思考,让读者由此发现另一些“因为精神而伟大”的人物。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拓展眼界。但好的学习效果需要自发性的学习状态去实现,因此,教师还不能将延伸学习作为学习任务安排给学生,而要制造人际时机,在不知不觉的意义潜势渗透中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知识学习的过渡。

例如,教师可以起带头作用,首先分享自己的感受:“浩渺宇宙,极古穷今,因心灵而伟大的人物比比皆是,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由斯科特队想到了我国西汉的张骞。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去大月氏国,中途被匈奴囚禁了11年。获释后,他仍毅然决然地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学生听到后,除了赞同之外还会“搜肠刮肚”地思考,说一说自己由斯科特队联想到的人物。例如有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回答:“我想到了麦哲伦,虽然死亡剥夺了麦哲伦成为世界第一位环海航行探险家的荣誉,但是他的探险精神将长久地给人鼓舞。还有马可·波罗、哥伦布、玄奘等都具有探险和献身的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设置任何任务,只是通过人际时机的制造,将学习目标变成意义潜势渗透在交流中,随着交流的推进,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暗示,學习情绪被调动起来,投入到自主的学习状态中。教学课堂由此变得轻松自在,师生之间更像是在交流中定义了教与学的关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潜势茨威格斯科特
呆伯特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贺兰山沿山地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临涣选煤厂浮选效果评价与尾煤再选潜势分析
氨对甲苯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