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文化背景下的展览馆建筑设计分析
2023-03-14刘慧
刘慧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5
城市繁荣发展必然离不开有力文化的支撑,文化发展状态直接影响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与灵魂,充满着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都发挥着重要意义。而作为城市文化与城市记忆留存和更新的载体,纪念性建筑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淄博是一座看似简单,却处处记录着革命老区、革命圣地峥嵘岁月的红色城市,这是烈火中诞生的革命高地,目前为止仍就保留着诸多革命旧址,比如,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等。其能够让更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轻松游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与红色革命教育,由此,红色展览馆就成了能够寓教于乐的场所,然而,怎样能够将红色文化的载体—展览馆给予更好的设计,就变得愈发重要。
1 项目介绍
淄博革命历史展览馆项目位于淄博高新区东南部,总占地约6.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现代化展览馆和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等。淄博市位于鲁中地带,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半干燥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季节性分明,年降水量集中,气候适宜。同时,淄博市又位于山东省中部,南侧与沂蒙山区相邻,北靠华北平原。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属于沟通中部地区与山东半岛的交通要道,是山东省重要交通枢纽,同时具有良好的旅游市场基础。
其中,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现状纪念馆于1996年8月1日落成开馆,整个展厅总共分为八个部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的整个过程。但针对淄博市以及山东省整体的红色文化展示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现状纪念馆展陈设施陈旧,展示规模有限,希望利用纪念馆的重新建设,来将展示的内容进行扩充,同时引进与时俱进的展陈设施与展示技术,从而更好地进行以淄博这座革命城市为依托的红色文化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1]。
2 展览馆设计目标
淄博革命历史展览馆项目所处的黑铁山片区正是其中的红色文化主题特色,项目规划结合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等事迹背景,打造出以黑铁山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纪念园。旨在加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保护管理,做好抗战历史资料、历史文物以及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发掘整理、宣传陈展工作,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拜谒、参观活动,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习和宣传抗日英烈的英勇事迹,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抗战精神。
该项目作为黑铁山红色文化纪念园整体参观系列中的关键环节,是走入红色历史追忆的门户要点,可以为参观游客作充足的背景知识储备以及形象展示,使后续参观达到更好的红色文化宣传效果,同时从规模、技术、内容上,都可以在城市尺度的范围,作为淄博高新区各现状展馆的扩充,树立淄博市红色旅游文化品牌,为广大群众服务[2]。
3 展览馆设计构思
3.1 总体设计思路
以中国共产党淄博历史为主体,将时间故事作为主线,突出时代、突出经典、突出人民、突出联动、突出鲜活,分空间、分内容进行科学的展示,同时结合红色纪念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需求,在建筑、景观中合理设置功能。空间划分、充分考虑红色展馆纪念的主体地位,还要凸显展示馆的核心地位;针对展馆功能分区,依据现有空间,充分考虑功能需求及旅游线路安排,突出轴线礼仪空间、突出舒适便捷功能;困难攻克土地边界及现场多变的地形条件。
3.2 单体设计思路
本次方案以淄博厚重端庄的历史建筑作为设计灵感,是原淄博革命历史馆及黑铁山革命纪念馆的延伸,以庄重的抽象性手法来纪念缅怀淄博红色故事及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是一座庄重大方的“中而新、新而齐”的现代纪念馆建筑。纪念馆总体布局采用轴线形式,强调纪念空间的礼仪性,同时顺应“坐北朝南”的纪念馆经典布局模式,也在山水与城市之间形成良好的轴线对应关系。主体东西向方体结构依附于中部门厅入口,象征淄博市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往直前。轴线南端的广场满足举办大型红色纪念性活动的需求,广场耸立着19.49m高的国旗杆,寓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筑正立面10颗坚固的立柱,象征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十个十年(100年),也寓意着淄博英雄烈士和共产党员共同扛起了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柱体上的“刀锋”形状也反映当地红色历史的特定情节,是建筑在地性很好的设计概念。整体建筑所用材料为本地黄石构成,体现了地域性。建筑大厅空间设计敞轩,采用“四梁八柱”的形式,寓意党中央为新中国搭建四梁八柱[3]。
3.3 单体设计发展方向
淄博革命历史展览馆项目的单体设计方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历史氛围、实事求是,端庄简洁。其二为历史特色、脚踏实地、精神特点。除此之外,本次展览馆设计基于坚持适度选择,恰当且得体,防止奢华与浮夸。在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首都北京中南海听取“中国共产党展览馆”建设方案汇报时进一步指出“建筑风格要庄重肃穆,拥有殿堂般的感觉。同时要与时俱进,别具一格,与既有展览馆相比,让人眼前一亮。”传承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经典建筑的文化基因,通过传统柱廊式结构,形成简约、大气、质朴的建筑风格。细节造型上充分提现中华文化特征。内部结构符合时代对展览馆的功能要求,实现纪念性、传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衔接。
图1 单体设计理念图
根据来向交通的道路方向,以及黑铁山抗日武装纪念馆旧馆、纪念碑及烈士陵园的方位,确定建筑在场地内的朝向。根据道路关系,确定建筑与场地的轴线关系。切割主入口方向建筑体量,形成退让的前广场,建筑体块坐北朝南以庄严大气的左右对称为建筑形式(图2所示)。
图2 单体设计理念图1
将“齐国古建”“100年立柱”“瓦”等符号融合于建筑主体,同时增加入口台阶等基座关系,强化构图关系和象征语言。建筑体量整体工整,高低错落与周边山地起伏形成呼应(图3所示)。
图3 单体设计理念图2
细化、丰富建筑体块,将“地方色彩”作为建筑立面主色,建筑内部轴线通过大台阶延续到东西向主道路,同时增加室外灰空间(连廊)以增进建筑观感,同时也为观众提供必要的休憩空间;整体立面象征淄博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拥护党的领导;整体场地视觉轴线感清晰,礼仪感强(图4所示)。
图4 单体设计理念图3
4 方案设计
4.1 总平面布局
规划设计着眼于因地制宜的布局,便捷合理的流线,结合新旧礼仪轴线进行总平面规划设计。
第一,建筑布局围绕南北轴线展开,东西对称,强调纪念空间的礼仪性,同时顺应“坐北朝南”的经典布局模式,也在山水与城市之间形成良好的轴线对应关系。
第二,建筑布置于场地北侧,退让出轴线南端布置礼仪广场,广场设置国旗杆,通过景观绿化围合,塑造空间的场所感,同时满足举办大型纪念性活动和应急避难的需求。
第三,建筑布局强调单体的形象塑造,进行建筑的造型和空间的限定。
第四,人行流线设计,以场地南广场作为参观主入口,通过礼仪广场空间序列的推进,将参观者情绪逐步带入;以场地西侧作为参观次入口,顺应太平村旅游游线打造东西景观轴,利用场地高差设计气势磅礴入口景观台阶和大门,将西侧参观人流自然导入南侧主入口;以场地北侧作为内部出入口,为办公和后勤开辟独立流线,与参观流线互不影响。
第五,车行流线设计。在对外车流流线上于场地西北角和东南角各设计一处地面停车场,靠近参观主次入口,保证了参观流线到达的便捷性;场地交通设计人车分流,使环境设施完全达到了为“人”服务的目的。同时,交通组织将机动车流线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行驶环境中运行,避免了行人的突然行为对机动车交通流线的影响,提高了机动车交通的效率。场地主、次入口开向规划路,出入口与相邻十字路口中心线的距离均大于70m[4]。
4.2 总平面竖向设计
场地形状基本方正,场地高差较大。场地东高西南低,东西高差18m左右,南北高差8m左右,局部存在坑槽、陡坎。竖向规划设计原则主要有:首先,区内道路顺应规划设计的微地形,竖向纵坡不超5%将地块处理成台地和坡地,通过绿化过渡,以自然的解决竖向高差。其次,根据场地标高和地形地质情况,尽量减少填挖土方。最后,以场地南北规划路中间标高倒推广场场地内标高,建筑台基和广场位于同一标高台地,突出建筑的平稳庄重和立面的完整性。
4.3 总平面景观设计
良好的绿地景观,应就近提供面积充分、设施齐备的硬质及软质场地,以创造与自然融合的氛围。景观系统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分层次展开,均衡的分布于场地周边,同时通过绿化微地形自然的解决场地高差。绿化种植采用有序列感的树阵,种植松柏等,与建筑和场地形成统一的礼仪氛围。首先,在种植原则上,本区域将其整体生态系统作为框架,秉持方案构思为原则,保留和保护基地内现状植物,优先选用本土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注意季向变化、乡土性植物及适地性植物的运用。其次,在公祭广场区种植上,突出轴线的庄严气氛,两侧列植高大乔木,在植物选择上选用松柏类树种,以尖塔形和圆锥形,蓝绿色调为主,渲染庄严肃穆的效果。并适当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植物,采用传统之然式种植,如白皮松、竹、梅花、莲花等塑造场所的象征意义。木、季节性盆栽等来丰富参观者对颜色、光线、气味和质地变化的感受,并在夏日提供遮荫。
4.4 建筑设计
第一,设计理念-中而新、新而齐。本项目方案以淄博厚重端庄的历史建筑作为设计灵感,是区域内原淄博革命历史馆及黑铁山革命纪念馆等建筑的延伸,是一座庄重大方的“中而新、新而齐”的现代展览馆建筑。
第二,建筑形制。展览馆总体布局采用轴线形式,强调纪念空间的礼仪性,同时顺应“坐北朝南”的纪念馆经典布局模式,也在山水与城市之间形成良好的轴线对应关系。
第三,象征手法。向心性的中庭空间组织,立有19.49米国旗杆,正立面坚固立柱的柱廊,大厅空间敞轩“四梁八柱”。
第四,立面材料。立面形式采用即传统又创新的风格,融入中国当代十大建筑经典设计语言,使得建筑形成沉稳、厚重的整体感,同时拥有丰富的细节。建筑立面材质采用当地黄石,色彩古朴,配合立面形体的变化和玻璃幕墙的应用,达到虚实结合的立体效果(图5所示)。
图5 立面材质图
第五,功能布局。建筑功能分区首层为陈列展览区、教育活动区和配套服务设施,其中包含入口服务大厅、序厅、两个主要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西侧为相对独立的教育活动区。二层为陈列展览区,包含四个主要展厅。三层为内部办公和业务用房。建筑地下为机动车库、设备机房及内部食堂。
5 红色文化展览馆以“中国共产党淄博历史博物馆”为例分析设计要点
红色文化展览馆的设计要尤为侧重较大空间的区域性划分,区域空间可大致划分成服务大厅、序厅、展陈空间、尾厅等区域,展陈空间的划分应该多数以陈列空间、参观流动空间、游客滞留空间与配套空间等多个使用大功能分区,展陈空间严以红色历史革命的时间年代以及历史事件的顺序进行章节的划分。在整个展览馆开始设计前,必须要有脚本及必要的历史资料来支撑,还要有观展流线,就如同影视剧中的剧本一样,观展流线的设计会对后续展陈的整体规划内容以及展陈的整体效果和精彩程度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观展流线是整个展览馆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设计中的灵魂所在。整体参观的流线顺畅、连贯、容易辨认、不出现交叉、不发生逆流、不出现漏看以及顺时针的参观流线比较符合大众参观的视觉习惯。根据整个展厅的实际特点,在对空间视线进行设计时,要高度注意与内容的紧密联系性、与平面布局的相互呼应性,结合陈展内容所拥有的内在秩序性,确保展览馆整体陈展序列左右有序,张弛有度,并富有坚强的节奏感[5]。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红色展览馆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的灵魂,把红色精神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赋有浓烈时代气息,浓厚城市特色氛围的时尚文化,这是促使红色革命教育与红色旅游不断散发魅力的基础性所在。在秉承纲要中有关红色旅游定义核心内涵的前提条件下,随着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纪念馆的红色教育、红色旅游持续的拓展与深化下,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回归本土、回归自然,回归现实生活,最终回归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从而打造出红色经典文化品牌,进而使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纪念馆等为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发挥更加辉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