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城市街道更新设计研究

2023-03-14黄秋实

关键词:导则手册步行

黄秋实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1 引言

随着小汽车的发明与兴起,过去几十年里城市街道不断拓宽,汽车出行逐渐替代了步行或自行车出行,街道的交通功能成为了街道设计时考虑的首要问题,人们对于速度地追求引起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发生率高、街道丧失活力……城市街道转型设计成为应对城市病以及各种城市问题的必然需求。反思技术主义街道设计作为街道设计的主流范式给城市带来的诸多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地“城市主义街道设计”范式迅速发展,街道从单纯的交通空间变成了承担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20世纪90年代,城市出现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于是生态街道设计、绿色街道设计等理论被提出并完善,城市街道设计开始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1][2]。再这样的背景下各城市相继编制城市街道设计手册(图1)。本文选择上海、武汉、南京、纽约、伦敦、新德里以及阿布扎比的城市街道设计手册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几个城市都是所在国家发展水平较高的,它们的街道设计手册相对更科学和完善,而且城市分布范围广,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比如可以作为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典型城市代表,他们城市街道更新设计的方法。关于城市街道更新设计的研究,中国起步相对较晚,希望通过对这些城市街道设计手册地研究,为我国接下来街道更新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思路。

图1 各国编制街道设计手册时间轴[3](参考戴金、韩鹏旭.国际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综述——以萧山市北片区街道改造研究为例,结合作者总结绘制)

2 各国城市街道设计手册概述

街道设计手册是规划设计者在街道设计时的指导文件,同时也是面向公众的教育工具。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汽车快速增长带来的城市病困扰着世界上的各个城市,世界主要城市都希望能建设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街道空间,并随之形成街道回归的浪潮。纽约在过去几十年街道设计中优先考虑机动车,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和卫生等问题,后来规划从业人员认识到,对高质量街道基础设施的投资所带来的效益远远超过简单的交通,于是纽约交通部便联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编制了街道设计手册,以期给市民们提供一个安全、共享、美观、可持续的街道[4];阿布扎比政府为了协调和应对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建立规划性文化,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的编制充分反映了阿布扎比2030计划的目标[5];伦敦政府认识到街道的外观对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改善公共服务对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市区的活力至关重要,于是伦敦交通局便编制了《2009街景指南:行动纲要——指引更好的伦敦街道》,用以指导、规范伦敦主要道路网建设[6];印度既有的交通设计存在以机动车为导向的设计误区,使得印度的交通事故率居世界榜首,同时由于摊贩长期非法占用街道,难以清除,使得街道十分地脏乱差,随着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及安全、卫生等问题解决的急迫,为进一步改善街道布局、完善街道设施,2011年12月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环境规划协作组织编制了《印度街道设计手册》[7],印度的街道设计从此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成熟的指导文件[8][9]。

当前中国正处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时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更加强调质量提升。目前为适应国内城市生活的变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一些城市相继出台街道设计导则。南京期望通过编制街道设计导则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功能主导向文化与功能并举的城市建设方面的转变以及工程主导向城市公共空间综合性设计的转变[10];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一方面是响应了国家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推动实现《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中提出的“繁荣创新、健康生态、幸福人文”这一目标而编制的政策性文件[11];武汉市为缓解几十年来机动交通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慢行出行不便、生态环境不佳、风貌特色不明显等突出问题,2019年正式出台《武汉市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导则》[12]。

3 各国街道设计手册的设计内容对比

3.1 设计理念和原则

在汽车快速发展产生一系列城市病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以机动车为导向的街道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完整街道、绿色街道、生态街道、共享空间等一系列街道设计理论相继提出。各国对街道功能的需求变得多样化,街道需要承担的不仅是交通运输功能,还需要兼顾景观功能、公共生活功能、商业价值功能等,各国街道设计的原则也发生了由交通导向向生活导向的根本性转变(见表1)。

表1 各国街道设计手册理念或原则对比

3.1.1 以人为本

在传统街道设计车本位思想给城市带来各种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反思机动车优先设计方式的弊端,开始重新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上海市街道设计手册提出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变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转变,其中一个转变就是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从理念方面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11]。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不仅要在观念上实现转变,还要在实践中真正落实,运用系统方法综合考虑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静态交通和沿街活动。武汉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街道设计实现从“重点关注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活动需求”的转变。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在引言中就提出“良好的街道设计始于行人”,该手册按照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的顺序划分街道的优先权[13]。新德里街道设计手册提出要减少市民对机动车的依赖,规定人行道、建筑前区等行人使用区域的设计标准,从宽度的控制以及铺装材料的选择等方面保证行人的安全和舒适度,此外新德里街道设计手册还给街边的小贩指定了专门的区域,既保障了人行的通畅,又满足了街边小贩的使用需求。纽约和伦敦的街道设计手册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对各街道要素提出管控要求,在各街道要素设计时都通过各种手段,比如铺装材料的选择、行人方向标志的设置等方式,保障行人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实现以人为本。

各个城市街道设计手册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规划思维的转变和具体操作两个方面。在规划思维上,开始由车行优先向关注人的活动转变,对街道进行全要素设计,统筹协调街道上的所有活动;在具体操作上,对街道各个要素的宽度、色彩、高度等提出管控要求,给行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

3.1.2 可持续发展

街道设计者们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提供良好的步行或骑行环境,改善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便捷性以及舒适性,提倡公共交通出行或鼓励采用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多种手段,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各国街道设计手册在技术层面提出管控要求。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明确提出在街道设计过程中必须提交水资源管理计划作为设计审批过程的一部分。纽约市街道设计手册在每一项设计规范阐述完之后,都增加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明,例如在设计行道树时,在满足充分容纳行人的活动和路边通道的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扩大树坑面积,以增加雨水摄入量,并考虑试点使用雨水收集树坑。新德里街道设计手册详细阐述了自然雨水管理的方法,让雨水进行过滤并储存起来(图2)。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的街道设计导则都将街道绿化合理布局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街道绿化量宜采用各种方式来增加,发挥街道滤尘、遮阴、减噪等积极作用,并且鼓励将透水铺装应用于人行道,而将透水混凝土路面或透水沥青路面应用于非/机动车道,打造海绵街道(图3)。

图2 新德里自然雨水管理[7](资料来源:新德里街道设计手册)

图3 海绵街道示意图[11](资料来源: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

各国街道设计手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阐述主要体现在能源节约利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两个方面。能源节约利用主要指水资源,可采用透水铺装和设置下沉式绿地或雨水花园等方式增加雨水的收集,此外阿布扎比提出的提交水资源管理计划足以体现其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缓解其严重缺水的困境;减少环境污染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步行、骑行以及公共交通的舒适度,鼓励更多的人采用绿色出行方式。

3.1.3 混合土地利用

传统街道设计往往忽略了街道除交通功能外的其他生活性功能,而现在由于设计理念的转变,设计者们开始重视街道的商业功能、休闲游憩功能、景观功能等,街道上开始有了各种休憩设施、社交场所、儿童游乐空间和公共广场等空间,街道土地利用趋向于多元化,混合利用土地能给街道使用者提供多样化活动,从而能够提升街道活力,由此土地价值也会得到提升。上海市土地混合利用鼓励采用水平与垂直功能混合的方式,在商业与生活服务街道首层设置中小规模餐饮、零售、生活服务、产品展示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积极功能,形成连续界面,在不影响通行需求的前提下,鼓励在非交通性街道沿街设置信息咨询及售货亭等食品、饮料、杂志售卖等临时设施。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提出街道不仅是为了出行,更是为了支持他们的土地用途,街道要让居民和游客得到享受并带来商业价值,在街道设计时确定可产生大量行人活动的土地的用途,并考虑学校、餐馆、清真寺和其他专门用途的位置。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协调道路交通与周边建筑功能和用地性质的关系,从交通单一功能诉求向交通——用地发展复合的方向转变,提出城市设计可以将主街作为社区结构组织的积极要素,串联社区开放空间、主要公共设施等组织,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鼓励TOD开发模式,沿街紧凑开发,沿生活性街道鼓励形成水平或垂变化,将在街区内部不同地块或在建筑不同部位和不同楼层设置商业、文化、办公、居住等不同功能。

各国在街道设计时开始趋向于将各种积极功能设置在街道两侧,在街道水平和垂直方向设置适宜功能,从而达到土地混合利用,提高土地活力和商业价值。

3.1.4 良好街景设计

在国外街道空间占城市用地的25%-30%[14];在国内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25%。由于街道占城市用地比例大,且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因此拥有良好景观的街道能够充分地展现城市的形象。纽约市街道设计手册为公共路权空间提供了选择、设计、安装、维护景观绿化的通用准则,重点关注景观种植、行道树、树池、雨洪树池、广场种植等几个领域[15]。

对于街景设计,综合各城市街道设计手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对同一块区域,通过对街道要素在色彩、样式、材质等方面的统一设计,达到整体艺术效果;②对不同属性用地,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使街道景观各具特色。

3.1.5 智慧街道

新世纪以来各种智能化设施开始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也开始尝试将智能化设施应用于街道设计上,这在国内街道设计手册上有着较大的体现。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智慧街道的概念,鼓励通过智慧整合更新街道设施、普及智能公交、实现街道监控设施全覆盖、呼救设施定点化、设置信息交互系统以及促进智能感应等手段达到设施整合、出行辅助、智能监控、交互便利、环境智理五个目标。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建设智能交通设施,包括完善道路监控系统、建立智能停车系统及普及公交站台的智能信息化系统等。武汉市街道设计导则同样鼓励交通信息屏、智能停车系统、智能信息化公交站台以及道路监控系统等智能交通设施。

3.2 街道分类方法

各个城市由于需求不同,在街道分类方法上也有一定差异(见表2),一些城市将街道进行分级管控,例如新德里按街道高低等级分为主要公路干线、其他主要公路干线、主要集流道路、二级集流道路、地方街道五级;一些城市采用单一因素或多个因素将街道分类,例如阿布扎比根据街道周边用地的属性将街道按照中心区、次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以及无活力界面区几种区域来分类,又根据街道交通属性,将街道分为单行道、共享通道、步行街、共享通道和特殊街道五类;而中国各个城市则采用分级分类方法,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个城市略有不同,详见表2。

表2 各国街道分类方法对比

同一条街道在不同文化氛围中所承担的活动有所不同,不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街道地使用。因此街道分类方法各个城市因地制宜,但从分类依据上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按照街道周边用地属性来分类,这说明街道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单一交通功能,而是趋向于多元化功能,反映了从人的实用角度出发,摒弃了传统只按交通等级分类的方法。

3.3 步行友好措施

由于认识到过去机动车优先设计思想的弊端,现在的街道设计越来越强调步行友好的设计理念,各国在街道设计手册的编制从空间、设施和措施三个层面为公众提供良好步行环境。

3.3.1 空间层面

鼓励公众步行出行的首要条件是为其提供良好的步行空间。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合理控制机动车道宽度,增加慢行空间,设置共享街道和全铺装交叉口,改善慢行体验,同时统筹考虑六大因素,包括公交设施、道路等级、功能混合程度、开发强度、界面业态等;为避免沿街活动与步行通行相互冲突,根据步行尺度及通过量合理确定步行通行区的宽度,根据步行需求合理设置提供积极功能的临街建筑的前区。南京提出增加慢行街道网络密度,鼓励设置慢行专用道;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人行和非机动车行的需求,对现状步行或自行车骑行空间不足的区域,鼓励采用削减机动车路内停车位、缩减机动车道宽度以及设置单向交通等措施,保障行人优先权。武汉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设计时优先保证人行道宽度,在广场、交通枢纽等人流量大的区域需另外计算合理的人行道宽度,而用地紧张时考虑借用建筑前区通行。新德里街道设计手册提出要提供一定宽度无障碍物步行区域,并提出了不同土地用途步行道宽度的管控要求,同时对路缘高度、路缘半径也有相应的规定。伦敦街道设计手册提出要提供高质量的步行道,人行道必须足够宽,并且表面要能防滑和防水。

各国在空间层面的设计主要包括通过借用建筑前区、缩减机动车道宽度和机动车路内停车等方式增加慢行空间,同时提高慢行街道密度,并保证其高质量,对不同步行需求的区域,要计算出合理的人行道宽度。

3.3.2 设施层面

完善的街道设施能给行人带来更好的步行体验。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如步行区有高差,需要设置斜坡等无障碍设施,步行区内要有连续、安全的盲道;使用花坛、路桩、栏杆等设施对步行通行区进行隔离,防止机动车违规停放占用步行空间;根据行人的需求,合理设置过街设施,鼓励道路两侧建筑相互连通,通过地下通道或空中连廊的形式设置立体步行系统,保障行人的过街安全;街道特别是人行道提供充足的夜间照明。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在步行通行区通过铺装、划线、标识等手段明确步行范围,必要时使用花坛、栏杆、路桩等进行空间上的隔离,避免机动车违规停放;过街设施要根据行人的心理合理设置,并控制其间距;鼓励通过设置空中连廊和地下通道构建立体步行系统;人行道的铺装使用透水沥青、混凝土砌块等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并设置防滑条、雨水导流设施、汇水缓坡、排水暗沟等防滑设施。武汉市街道设计导则通过无障碍设计、设置立体步行系统、选择合适的人行道材料、设置夜间照明等方式为行人提供方便、安全的步行环境,行道树选用高大浓荫的落叶乔木,夏季树叶茂密提供大面积遮阴,冬季落叶后暖阳可以透过枝干照进街道。新德里街道设计手册通过设置缘石坡道、触觉路面、听觉信号、地下通道扶手等设施,保障使用轮椅、婴儿车、拐杖或者有听力和视觉障碍的行人能方便、安全地通过。纽约市街道设计手册通过设置减速带、减速弯等设施,使机动车降速,从而保证行人的安全。

在设施层面主要考虑以下需求:①安全需求:设置空中连廊、地下通道等立体步行系统,保障行人过街安全,设置夜间照明,保障行人夜间出行安全,设置减速带、减速弯等机动车减速设施,防止机动车快速行驶给行人带来不安全问题;②舒适需求:设置花坛、栏杆、路桩等隔离设施,防止机动车违规停放,影响步行体验,设置合理绿化设施,为行人提供冬暖夏凉的步行环境;③特殊群体需求:考虑到使用轮椅、婴儿车、拐杖、或有视听障碍的行人的使用,各城市都提出了无障碍设计的管控要求,主要管控内容包括盲道的宽度和材料、缘石坡道的形状、坡度和面宽以及无障碍标识的设置。

3.3.3 措施层面

除了为行人提供一定的步行空间和相应的设施,各城市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行人的优先权。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在街道活动较密集的街段或交叉口采用缩窄车道、全铺装交叉口、水平线位偏移等多种街道设计措施与管控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控制车速,并且合理控制路缘石半径,减少行人过街的时间,在交叉口采用交叉口异化设计、增加人行道宽度以及设置安全岛等多种措施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地块出入口处,通过限制车辆速度、采用特殊材质铺装等各种手段协调人与车之间的关系。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通过鼓励相邻地块合用一个机动车出入口,减少机动车出入口的数量来协调机动车出入口行人和机动车的关系,在交叉口减小路缘石半径,缩短行人过街距离,鼓励结合临时停车位设置路缘延展区,进一步缩短行人过街距离,对于社区生活性或服务性支路,鼓励通过机动车道窄化、道路曲化、设置路缘延展区、小型交通环岛等方式限制机动车速度,并且采用交叉口异化处理,比如:全铺装交叉口、抬高路面、路口采用特殊铺装代替人行横道。武汉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缩小转弯半径、设置安全岛和路缘延展区等方式缩短交叉口。阿布扎比街道设计导则将街道细分为步行区、自行车区、公交区、机动车区,并规定每一个区域的尺寸来平衡路权,同时又将步行区进一步细分为行人区、家具区、建筑前区,强调行人的优先权,偏移街区中间的人行横道,使行人面向迎面而来的车辆,保障行人过街安全,通过减少机动车道数、设置安全岛等方式缩短行人过街距离。纽约和伦敦街道设计手册鼓励将步行导向的街道设置成共享街道,让行人主导整个街道,通过路标、特殊材料、街道家具以及道路上其他视觉提示,使司机能够更加谨慎地驾驶,从而行人能更加自由地活动。新德里通过减少路缘、保持道路平整、清除道路障碍物等方式保证步行的连续性,同时通过设计元素颜色、纹理的一致性,提供视觉上的连续性。

在措施层面上,各城市主要通过缩短车道、采用特殊材质以及结合管控措施等方法控制车速,通过控制路缘石半径、设置安全岛、减少机动车道数等方式缩短行人过街距离,同时保障步行的连续性,并通过设计元素纹理、颜色的一致,提供视觉上的连续性。

4 总结

从各城市的街道手册中不难发现,在设计理念上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街道的路权分配,保障行人对街道的使用权,鼓励街道多样化的土地利用,为街道使用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也开始强调街道景观的精细化设计,同时在保障街道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也鼓励使用科学技术打造更便捷的智能街道;在街道分类方法上,渐渐摒弃了传统以交通等级分类的车本位思想,以人的使用需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街道进行分类管控;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实施以及运营管理过程,注重设计过程的完整性。在管控内容上,由于对街道的功能需求更加多元,各国的城市街道设计手册覆盖的管控要素更加全面;另外,各国街道设计手册都从空间和设施两方面提出了步行友好措施。未来街道更新设计会继续朝着人性化,可持续、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更加注重高科技的应用,将各项设施智能化,建设智慧街道。

我国是一个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较匮乏,因此在街道设计时要更加强调可持续化的理念,在街道设计时可以通过海绵城市的做法,节约水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鼓励更多人使用步行、自行车出行或者公交车出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环境。同时,我国正处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更注重品质的提升,良好的街道环境和丰富的街道活动是高品质街道的关键,建议把街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视觉设计,对街道材料、色彩等进行统一的规划,根据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设计具有特色的公共艺术品,同时为街道的各种活动提供合适的空间,并且,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在街道设计实施后加强运营和维护,使街道能持续地服务人们的生活;在街道设计时运用科技的力量,让街道能够提供更加多样的服务,这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建议可以在街道建设时提供一些智能化的街道设施。

猜你喜欢

导则手册步行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从步行到奔跑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一)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二)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八)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