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蓄水后近坝山体抬升现象研究
2023-03-14王晓光
王晓光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盘锦 124000)
某大坝蓄水后监测资料显示大坝、坝区山体均发生了竖向抬升。大坝发生抬升现象较为罕见,自发现大坝抬升,便逐渐开展对大坝抬升的研究[1- 2]。相关研究结论主要认为水位上升导致承压热含水层水头升高,不仅会引起上覆隔水层扬压力增大,更会导致含水层有效应力降低,使得含水层卸荷回弹扩容,成为导致大坝抬升的主要影响机制[3]。
本研究基于上述理论,通过分析大坝位移监测资料[4],基于回弹扩容机制分析大坝发生位移的原因,同时对大坝的安全性进行预测。
1 工程概况
某大坝地处U形峡谷,峡谷宽70~95m,左右岸顶标高为700~800m,大坝左岸边坡坡度平均值为43°,右岸边坡坡度平均值为52°,大坝两侧地形基本一致,呈对称分布。大坝基岩为二叠纪石灰岩,大坝上游分布有砂岩、粉砂岩等,大坝下游分布有灰岩、页岩、白云质灰岩等。大坝岩层倾角范围为35°~45°,未见断层分布,坝体两侧边坡可见大面积基岩,边坡稳定性较好,持力层为二叠纪石灰岩,持力层岩石力学性质较好,强度满足设计要求[5- 6]。坝址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特点如下。
(1)大坝所在区域地层含隔水层彼此间隔分布。
(2)由于含隔水层间隔存在,故而各层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少,独立性较好,地下水渗流通道主要为岩层发育的岩溶裂隙。
(3)该蓄水大坝独有的地质现象有:坝基下部为向下游倾斜、透水性好的D2y石英砂岩层,该层含水层为承压热含水层。承压热水含水层(D2y)所在地层位于江垭向斜下部,于向斜核部最大埋深1800m。地下承压热水水渗径长度约为20~25km,出露平均高程为127m。
2 位移监测资料
2.1 监测点布设
自大坝发生竖向位移以来,大坝相关位移监测设备逐渐完备。目前关于大坝相关监测系统有:大坝竖向位移监测系统、山体竖向位移监测系统、地下水流场监测系统。分别在坝顶、廊道、大坝两岸山体设置监测网,监测网在大坝下游设2个工作基点和1个校核基点,监测网定期联测国家水准点。直至2020年1月,该大坝的廊道、坝顶各自测了56、51次。
2.2 位移监测结果
2.2.1坝体抬升位移
大坝廊道内设7个位移监测点(1~7)。为整体分析大坝20a内抬升情况,以10a为一阶段,选取7个监测点位移,大坝廊道位移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如图1所示。
表1 20a内竖向位移分析结果 单位:cm
图1 廊道竖向位移典型过程线
根据廊道位移统计结果与竖向位移典型过程线可知,廊道抬升变化特征如下。
(1)廊道竖向位移趋势表现为连续上升,且上升速度逐渐减少,但未趋于0。
2010—2020年位移变化量是2000—2010年间位移变化量的4%~11%,由此可以得出近10a来,大坝廊道竖向位移量已大幅度减少。
(2)廊道竖向位移与水库水位呈正相关关系,大坝竖向位移逐渐上升时间段内,廊道竖向抬升与水库水位线同步变化。水库水位不变后,其他影响因素对大坝廊道位移变化影响逐渐突出。
(3)大坝廊道中心测点位移较大,两端测点位移较小,说明廊道中间部位位移变化最为明显。
大坝抬升现象被发现以来,在坝顶设置位移监测系统,共12个监测点。整理坝顶位移监测数据得到坝顶竖向位移统计结果与过程曲线,见表2,如图2所示。
由表2和图2可知,温度影响坝顶位移更明显,故坝顶位移比廊道位移更明显,与廊道位移变化趋势相同,坝顶竖向位移量逐渐降低,表明大坝整体都发生竖向位移。
表2 坝顶竖向位移统计结果 单位:cm
图2 坝顶竖向位移典型过程线
为了解坝区竖向位移变化情况,在大坝左右两岸、坝肩、坝趾布置34个监测点,根据各监测点数据,发现大坝两侧竖向位移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左岸山体监测点的竖向位移如图3所示。
图3 大坝左岸竖向位移过程线
两岸山体竖向位移变化幅度较大,这与水位、水温均相关,竖向位移变化量逐渐降低,但并未完全停止。左右岸山体竖向抬升量波动与水库水位以及温度相关性较高,竖向位移持续变化、且速率逐渐减小但并未趋近于0。两岸山体竖向位移抬升规律:坝体、河流近处竖向位移量较大,坝体、河流远处竖向位移量较小,说明大坝附近山体竖向位移变化与蓄水大坝抬升保持一定的同步性。
2.2.2其他监测情况
除位移监测外,还开展了其他监测项目,所得成果如下。
(1)接缝开合度与温度相关性较高,接缝开合度与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呈周期性变化,开合度位移变化较小。大坝接缝处开合度变化较为均匀,且已逐渐稳定。
(2)坝体渗压与时间相关性较高,渗压水位的变化规律呈现出随时间推进逐渐减小,且变化速率也逐渐减小,高程一定情况下,大坝下游渗压水位较上游更小,所有监测点渗压水位规律保持一致。
(3)沿轴线坝基渗压水位无一般规律。坝基测压管、渗压水位呈周期性变化,坝基防渗以及排水效果较好,坝体和坝基总体地下水渗流量偏小,稳定时与水库蓄水情况有关,地下水流量整体上趋势呈逐渐减小。
3 坝体抬升成因分析
3.1 模型构建
混凝土重力坝受温度、水压等因素作用,大坝任意位置的位移,均可分解为3个分量,即水压位移分量—δh、温度位移分量—δT、时效位移分量—δt,其公式可表示为:
δ=δh+δT+δt
(1)
3.1.1水压位移分量
受水荷载作用,大坝任意位置发生的位移形变可分为坝体本身位移、坝基面变形导致的位移、水自身重力导致的位移。基于坝工理论,水荷载导致的变形δh与水位hi(i=1,2…m,m为幂次数)关系表现为线性相关,其公式可表达为:
(2)
根据大坝形状选取不同幂次数m,该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幂次数m可取值为3,竖向位移基准值取值为当天水库蓄水位。
3.1.2温度位移分量
坝体以及坝基温度导致的位移组成了温度位移分量δT。基于弹性理论,蓄水大坝任意位置位移δT和各监测点温度变化值线性相关,当温度计数量足够多时,可将各测点温度计值定为温度分量因子,其公式表达式为:
(3)
式中,ci—系数;Ti—第i支温度计的温度变化值;n—温度监测点个数。该大坝内部、坝基处、近坝处均设置有温度监测点,考虑到部分温度监测点的温度计已发生损坏,本次建模在大坝各个部位选取1支数据完整的温度样本值。
3.1.3时效位移分量
水压位移分量和温度位移分量造成大坝发生弹性位移,大坝除发生弹性位移外,还将产生时效位移,时效位移是随荷载和时间发生变化的位移,混凝土重力坝时效模型为:
δt=f1t+f2lnt
(4)
式中,f1、f2—系数;t—时间,d。
实际上任意时间大坝承受的荷载都有所不同,大坝在不断发生卸荷和蠕变。故而,大坝承受各种变化荷载,补充时效位移后公式可转化为:
(5)
式中,f1、f2—系数;m取值范围为1~2,本次分析m值取2。
3.2 因子分析
选择廊道、坝顶位移监测点做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回归拟合曲线如图4—5所示。由表3和图4—5可知,回归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都高于0.95,说明建模结果较为合理有效。
图4 坝顶竖向位移模型拟合曲线
图5 廊道竖向位移模型拟合曲线
表3 坝顶、廊道竖向位移回归结果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坝顶和廊道位移监测点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经检验,各监测点的显著度均小于0.05,说明各变量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可进行因子分析。
表4 坝顶、廊道因子分析结果
各因子与主成分关系越紧密,其在主成分上占比越大。由此可知,温度位移分量、时效位移分量与主成分联系度比较大,水压位移分量与主成分联系度较低。
由大坝廊道竖向位移变化曲线可知,大坝抬升主要时间在2015—2017年间,抬升过程中,竖向位移量与水库水位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大幅度抬升后,竖向位移量与水库水位变化同步性降低。由此推测,水库水位使得大坝竖向抬升的变形主要在水位线上升过程中发生,水位线基本稳定后,坝体竖向抬升为蠕变,水荷载趋于稳定后,温度成为大坝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点与其他学者[5]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基于此,推测水库水位线降低时卸荷无法恢复,此时水位影响大坝位移程度较小,此预测结果与大坝位移分析结果相同,也证实了扩容抬升机制的合理性。
4 结论
本研究基于上述理论,通过分析大坝位移监测资料,基于回弹扩容机制分析大坝发生位移的原因,同时对大坝的安全性进行预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现阶段大坝竖向抬升还未完全停止,但是竖向位移速率较蓄水初始时期更慢,大坝整体形变基本保持稳定。
(2)基于廊道以及坝顶位移变化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水位变化导致大坝变形主要发生于水位上升时期,水位线保持不变后,影响大坝位移的因素为时间、温度,进一步证实了孔隙水压增大导致引发岩层扩容抬升机制的合理性。
(3)大坝位移、裂缝开合度、渗压、渗流场的监测数据表明,大坝抬升并未危及大坝的安全,不影响水库大坝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