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专项训练
2023-03-13许以智
许以智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早在12世纪,便有人怀疑亚里士多德“物体降落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但是直到16世纪才有人意识到,让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塔楼上坠落便可进行检验;在17世纪初望远镜发明后,中世纪关于天体运行的理论也不攻自破。上述材料反映出( )
A. 宗教神学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B. 文艺复兴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C. 理论创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D. 科学革命取决于经济的发展
2. 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的艺术品都是赞助人委托艺术家制作的。赞助人通常是怀着特定的宗教、政治意图来委托艺术家制作艺术品的。他们希望艺术家能够以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视觉符号或语言,来表达和宣传特定的信息和价值观念。这可以用来说明文艺复兴( )
A. 契合了民众的诉求
B. 体现了市民阶层建立自己教会的要求
C.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D. 反映了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
3. 16世纪,意大利学者瓦拉认为,虽然上帝能够预知人将来的某些行为,但是那些行为是在人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而非在上帝强制下发生的。这一思想( )
A.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思想
B. 肯定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C.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 迎合了新兴革命运动需要
4. 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说”,认为“谁将得到拯救,谁将被遗弃,取决于上帝预先的挑选。这是秘而不宣的,并且不以人的善恶功罪为转移。个人只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是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也就是死后灵魂可以得救的可靠证明”。这一主张( )
A. 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 弱化了西欧民众对上帝的信仰
C. 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束缚
D. 适应了新价值体系建立的需要
5.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上述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A. 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
B. 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 加强了德意志国家的中央集权
D. 影响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6. 下表反映的是在世俗权力支持下,欧洲出现的科学社团建立热潮。该热潮的出现( )
A. 源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
B. 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作用
C. 肇始于文艺复兴形成的理性精神
D. 有助于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7. 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永恒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随后,法国宣告推行以“米”为代表的公制度量衡。公制度量衡在法国的产生( )
A. 反映出启蒙与革命的延续
B. 加速了大革命时代的到来
C. 推动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D. 表明国民的科学素养提高
8. 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指出,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那么君主政体中被授予国家权力的君主也是只关心自己;而贵族政体中,由于贵族没有竞争对手,不受法律的约束,只会造成少数人武断行事。据此可推知,斯宾诺莎( )
A. 支持君主政体 B. 推崇民主政治
C. 倡导人性自由 D. 主张权力制衡
9. 18世纪60年代,有人在北美记叙自己的亲历见闻:“我们看到劳动者在主人的客厅里和主人坐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一同话家常。”当时,一位英国官员也写道:“在北美,一切令人难堪的身份差别都消失在公众的平等之中。上层分子也能以较平等的态度待人。”这是由于( )
A. 奴隶制度的废除
B. 启蒙思想的传播
C. 貧富差距的消除
D. 联邦制度的确立
10. 根据下表内容分析,与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 )
A. 更注重人在现世世界的价值
B. 更体现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
C. 指出权利是人类价值的载体
D. 强调以自我的意识为核心标准
11. 1870年,第一国际巴黎支部发展到20多个,并建立了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后成为巴黎公社的领导核心,在巴黎公社64名委员中,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成员占37名。由此可知,第一国际为巴黎公社( )
A. 准备了指导思想
B. 奠定了组织基础
C. 指明了正确方向
D. 提供了工人政党
12. 1847年,恩格斯提出:“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恩格斯这一论述( )
A. 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性
B. 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主张协调同资产阶级尖锐矛盾
D. 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
13. 在俄国革命早期,列宁认为社会动员工作要围绕城市工人展开,对于农民则是“间接动员”。后来列宁思想转变为“我们应该依靠群众,应该派鼓动员到农村中去”,要利用通俗小册子、图表、电影、苏维埃唱片等来传达农村社会动员内容。列宁思想的变化( )
A. 表明俄国农民受压迫最为严重
B. 得益于对俄国国情认识的深化
C. 显示出一战中俄国的损失巨大
D. 反映出当时已经形成工农联盟
14. 《礼记·学记》指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论语》也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上述教育理念在先秦时期( )
A. 有较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
B. 指导了基层教育的实践
C. 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
D. 体现儒家思想主流地位
15. 下表是西方一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这些措施( )
A. 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B. 突出了国家的主导作用
C. 凸显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D. 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
16. 下表为建国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统计,据此可知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 )
A. 率先实现服务职能的拓展
B.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C. 坚持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
D. 旨在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近代初期,西欧的商业和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西欧各国的贸易随着东印度群岛、非洲和南北美洲等新的海外市场的出现而大幅度增长,工业也取得了显著发展。英国采煤和炼铁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这些经济上的进步推动了技术上的进步,后者转而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远洋贸易刺激了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为了制造罗盘、地图和仪器,一批新的、有才智的、受过训练的工匠出现了。航海学校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相继开办,天文学由于其明显的实用价值而得到认真的研究。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天文学家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依靠数学推理分析数据,他们渐渐放弃了托勒密的理论,转而接受哥白尼的宇宙观。不仅如此,一些天文学家开始将这种分析方法应用到力学研究当中去,作为一个分支科学,力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主体。到17世纪中期,精确观测和数学推理已成为力学和天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正是依靠观测与数学,人们逐渐改变了对自然界的研究模式,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三 在科学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比科学革命时期得到了更为详尽的研究,然而这一时期的起止年限仍然是一个谜。有人认为它起于1500年,止于1800年,跨越300年时间,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科学革命仅仅是指17世纪的戏剧性进展。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关系,在任何一种时间界定中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摘编自〔美〕狄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
(1)关于科学革命的成因,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学者各是从什么角度予以分析的?并分析影响科学革命兴起的因素。(8分)
(2)材料三认为科学革命的起止年限是个谜,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此的看法。(6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英国出版业在1476年引入印刷术后建立。光荣革命后,出版业摆脱出版审查制度,促进了产业的自由化发展。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成功改造,出版业也开始使用蒸汽机进行生产。机器的使用,也使英国的造纸量成倍增加,这为出版业解决了原料的供应问题。英国在商业战争中不断地胜利,经济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的国内出版业市场体系,而且出版业海外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张。伦敦和美洲殖民地之间的出版贸易往来,增强了支撑美国政治变革的“公民和解放”。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民众的识字率有了一定的提升,受过教育的儿童,具有提高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能力,这刺激了民众对阅读的追求不断地上升。英国出版业在18世纪完成现代化转型,从一种主要面向上层人士的传统产业发展成为更多为民众服务的成熟产业。
——摘自龚敏《18世纪英国出版业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除了以出版经、史、子、集为大宗的官府刻书取得长足发展外,满足大众文化类出版物消费的民间刻书业也快速发展。但直到鸦片战争以前,官、私、坊三大体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一直未能摆脱中古时期的封建手工经营模式。当时的出版业以手工雕版印刷为大宗,期间杂以木、铜、铅、泥等各种活字印刷方式。北京、杭州、南京、苏州等成为明清时期的印刷出版中心,但未形成自己的行会和独立职业。晚清以前,历代政府均缺乏对出版业的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律例中对出版业并无专门的法律保护条文,反而对有悖统治阶级利益的出版行为有十分严厉的处罚,所以政府的管理行为多表现为“禁书毁版”。
——摘编自《明清图书出版特征及促销艺术》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出版业转型的背景和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的英国出版业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并简析其原因。(6分)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857年,伴隨着新的经济危机到来,又催生了新的工人运动,1859年,英国伦敦建筑工人罢工,随后,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工人相继罢工,争取工人权利,开展革命活动。1864年9月,“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马克思参与并领导了“第一国际”。马克思指出:“工人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
材料二 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材料三 在资本主义时代,革命运动的中心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随着自发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结合的程度日渐提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就是这一过程的自然结果。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其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1917年3月,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八个月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俄国劳动者及其领导,向全世界无产阶级作出了应该如何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范例,并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50—70年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4分)
(2)阅读材料二、三,围绕“理论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论题,运用20世纪初期俄国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0分)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根据布罗代尔的说法,从15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使“人”一步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不妨把认识和信仰关系的变化,分成以下四段:
根据材料,指出15—18世纪欧洲思想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