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探秘
——基于教师问卷与案例的研究

2023-03-13董少校吴国平兰保民

上海教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优秀教师培训教育

董少校 吴国平 兰保民 黄 音

(1.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 200031;2.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3.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 上海 200233)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条件。1949 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广大教师用知识和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2 年,中国有专任教师1880.36 万人,其中基础教育教师占将近九成。他们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全民族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他们能否得到健康充分的成长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基础教育教师成长的总体状况与基本规律是值得关注的教育命题。

2021 年,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开展新中国教师队伍建设调研,共回收来自1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效问卷41323 份,完成调查报告;同时,编撰新中国优秀教师成长之路案例集,汇集以“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等为代表的第一人称自述案例90 个,为大家认识基础教育优秀教师提供了可靠依据(调查报告和案例集皆未正式发表,下文引用时不再单独注明)。本研究从问卷调查报告和案例出发,结合公开报道的楷模教师事迹,描绘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画像,探析基础教育教师成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为推动教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并为个体成长提供参照。通过本土化的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有利于探究教师成长规律,推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一、 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画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014 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四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可以说,“四有”好老师是党和国家对当代教师的理想画像和行动期待。

1949 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发展中饱含着教师群体的辛勤付出,不断前行的中国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成长的舞台。一个群体里优秀分子的典型特征体现了这个群体的职业面貌,这些特征同时包含着自我修炼的目标、行业的倡导和社会的期待。七十多年来,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一批以“人民教育家”于漪、“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黄金莲和普琼等为代表的楷模教师。他们扎根教育事业,履行教书育人使命,为国家培育人才,彰显了基础教育教师的道德风尚和群体形象。在日渐发展和开放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教师的行为选择也存在差别。尽管现实中不乏平庸、消极乃至违法乱纪的教师,但他们并不构成主流。描绘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职业画像应当以楷模教师群体为蓝本,他们是信仰坚定的燃灯者、敬业乐教的奉献者、自强不息的求索者、弘爱扬善的播种者,堪为广大教师和社会公众的榜样。

(一) 热爱祖国,忠诚教育,是信仰坚定的燃灯者

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直至进入新时代,一批批教师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教育报国的历史进程。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领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更塑造学生的人格,作为燃灯者,照亮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人民教育家”、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奉献教育七十多载,面对各种诱惑依然坚守教育岗位,鲐背之年仍在研究教育课题,著书立说,推动教师发展。她怀着“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的责任感,让生命与使命同行,教育人生写就厚重人民情怀。“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把青春年华献给山区教育事业,历尽艰难筹建女子高中,十几年住在学校。她帮助上千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无私的付出凝铸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黄金莲忍辱负重,四处“讨”钱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把真挚饱满的爱带给孩子。“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普琼在生命禁区的高原上坚守,让牧民孩子一个也不少地接受教育。对楷模教师来说,教师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饱含着为国家培育人才、点亮学子生命之光的深沉担当。

(二) 为人师表,奋发有为,是敬业乐教的奉献者

教育是民生的重要领域,从业群体规模庞大,教师群体的工作与千家万户紧密关联。总体而言,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恪尽职守、淡泊名利,修身立德、为人师表,志存高远、奋发有为,是敬业乐教的奉献者,赢得学生爱戴、家长信任和社会认可。他们是一群值得托付的人,以实干精神开辟事业新局面,以律己态度塑造良好职业道德,堪为社会风尚的“定盘星”。

于漪曾因工作需要带“差班”,但她从来不把工作当作负担,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获得成长。她的从教历程充满了一往情深的执着、锲而不舍的韧劲、攻克难关的锐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成为师者模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把教育视作一生的使命,在校舍经风雨坍塌后,借债在自家房子上加盖一层作为教室,自觉担负对山里孩子的责任,课堂上洋溢着家的温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把幼儿的一点一滴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名儿童都视为一颗优良的种子,帮助他们自我成长,为一个个家庭带去欣慰与满足。“时代楷模”张玉滚矢志不渝奋斗在乡村教育一线,用扁担把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为孩子点燃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楷模教师用坚忍的毅力、炽烈的忠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全体教师和社会各界树立光辉的典范。

(三) 勤于学习,刻苦钻研,是自强不息的求索者

教师是一种保持终身学习的职业,单靠入职前所学的知识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教育教学工作需求。楷模教师勤于学习,不断弥补个人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缺陷,探究教育教学深层规律,提高育人本领和育人效能。他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在求索中练就扎实学识,养成勤勉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他们踊跃投身改革创新,推动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进步。

于漪坚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不断学习成为其从教历程中的基本姿态。她深研语文教学规律,倡导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她出版数十本著作,发表超过800 篇文章,融入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峥嵘历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窦桂梅在成为特级教师之前听过1000 多节特级教师的课,每次上课都要写3 遍以上教案,完成几十万字课堂反思。她提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设想,进而构建“1+X”课程体系模型,引领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提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宏克服左脚二级残疾的困难,积极参加培训,勤于总结反思,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用到工作之中,发表了一批论文并屡次获奖,以“学习型教师”的姿态成为教师团队的领头雁和带路人。

(四) 心怀大爱,有教无类,是弘爱扬善的播种者

基础教育教师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炽烈的爱,用良知和善心对待学生,让他们有学上、上好学,健康快乐成长。一代代教师满腔热忱满腔爱,把濒临辍学的孩子拉回校园,对后进或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弘爱扬善,播种人间大爱。他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深入发掘学生蕴含的潜能,让每名教育对象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于漪深信师爱高于亲子之爱,一个心眼为学生。她顾不得身体的疼痛,背着发烧的孩子到远处救治;她把调皮捣蛋的学生领回家指导,引其走上学习和生活的正路。从教几十年,她没因私事耽误过学生的一次课。她的仁爱之心温暖了学生,照亮了世界。“时代楷模”吴蓉瑾长期开展情感教育,让每个孩子被看到、被关注。她开设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用滚烫的情感建设充满爱的学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任维鼎在地震发生时临危不惧,从教学楼的废墟里徒手救出3名学生,甚至顾不得另一所学校里被压在乱砖断板中的女儿。学生至上,大爱昭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桂贤娣总结出“因生给爱教育法”,如进步生爱在赏识、后进生爱在鞭策、自尊生爱在隐秘等,把爱的教育细化到每一名学生身上。楷模教师用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成长,用爱的砖瓦建起教育事业的大厦。

二、 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的内部因素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从业人员,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他们的成长发展既符合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也体现这个领域的特点。教师成长亦即教师发展,是一个衡量教师个体或群体在能力、素养、成就等方面发展状态、程度或效果的概念。教师成长的内因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意志、情感、态度、方法等主观要素。当个人选择契合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规律时,教师处于前进、上升的过程中,体现为专业能力越来越强、职业素养越来越高、育人成就越来越显著,获得充分的成长,反之则体现为不充分的成长。从优秀教师的成长个案与调查数据分析,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的内部因素包括坚守理想、注重学习、勤于研究、仁爱学生等。

(一) 胸怀使命,热爱教育,坚守教书育人崇高理想

理想承载着人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是指引人前行的灯塔。新中国基础教育优秀教师胸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他们把教书育人视为崇高的理想,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坚定不移,执着前行,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育人成效。他们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修炼个人品格,从平凡变得伟大,从优秀走向卓越,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坚守理想是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发展的动力之源。

教书育人的理想在校园内外散发着灿烂的光芒。杨良雄“教我所爱,爱我所教”,担任校长之后依然坚持上课,用稿费买书奖励学生,在山区教学中得到人生的快乐。严开明从失败的公开课和比赛中奋起,苦练内功,厚积薄发,创建智慧课堂,开辟教学新天地,教学相长,成就事业和梦想。胡峥集训期间每天与学生一起备赛超过10 小时,脚扭伤后打了止疼针也不离工作岗位,舍小家为大家,守护深耕职教初心,为中国制造建功。育人的使命激发基础教育教师大胆开拓工作新局面,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扣好价值观的扣子。曹正礼创办我国首个盲人普通高中班,为盲人架起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五十载特教生涯带来精神富足的体验。敬鳗力在化学教学中浸润中华传统文化,培植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因为热爱,所以坚守,理想为个人成长提供不竭的能量。

调查显示,我国教师职业素养维度得分4.576,总体抱有积极的职业态度。95.4%的教师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表明教师对自我职业具有较高认可度和较强组织归属感。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是一支可信赖的力量。

(二) 直面不足,注重反思,持续学习,练就扎实学识

生命有涯,知识无边。基础教育优秀教师顺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状况,直面个人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注重反思个人缺陷和工作中走过的弯路,让教学认知从无意识性转向意识性,持续学习,在长期积累中练就教书育人的扎实学识。他们自学新知识新技能,开辟新学科新领域,不断从外部引入源头活水,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保持思想的锐度与深度,哺育万千学子。他们在学习中增进个人智慧,增强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不断跃上事业新台阶。注重学习是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路径。

读书是学习的常见形态,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尤立增认为教师不仅应有“一桶水”,而且应成为“一眼泉”,他花大量时间泡在图书馆,有计划地读书。乐燎原从教之初大量背诵古诗文,打下深厚的教学功底。林伟自费订阅十几种教育教学杂志,购买3000 多册教育理论图书,为高质量教学夯实基础。余映潮32 岁才开始做教师,手抄笔录,积累资料,做了数以万计的目录索引和资料卡片,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可靠支撑。优秀教师把反思作为成长的催化剂,建立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实现螺旋式上升。黄荣华自称“骨灰级青年”,大胆否定自己,不断总结、实践,探究以生命体验为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张安义从课堂动态生成研究课题,获得对课堂教学规律的深层认知。优秀教师还善于抓住进修机遇,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实现自我提升。刘海林自费去高校做高级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在课题研究中训练学术能力,进入职业生活的理想状态。优秀教师的持续学习既成就了个人成长,也成就了教书育人的事业。

调查显示,受访教师总体具有反思的习惯,其业余爱好呈现多元化趋势。97.8% 的教师每学期都有阅读计划和习惯,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持续阅读和学习是基础教育教师的基本姿态,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内部因素。

(三) 深入研究,勤于著述,潜心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教学的推进过程也是实践与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学为研究提供出发点和素材,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开展更高层次教学活动。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不仅脚踏实地、沉稳肯干,把日常教学工作完成好,而且深入开展研究,勤于著述,潜心探索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成为提高育人成效的科学参照。论文、著作等作为目标引领着教师不断向前,他们自觉研究与写作,构成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变得缜密,增进综合素养,产出智慧成果。勤于研究是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基础教育优秀教师既低头看路又抬头看天,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黄洪才从毕业从教到发表第一篇论文经历了12 年,把科研型教师作为目标,孜孜向前,发表论文50 多篇,主持省级研究课题。汪瀛既研究历史问题,又研究历史教法、学法、命题,在落地的研究中探寻历史育人真谛。张金良立足教学开展草根式教研,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以研促教,探索以自主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冯璐发掘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探索拼图说话、音频识字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优秀教师结合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开展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生产生活一线。张念军带学生解决大型冷库难题,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也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术,体会到工匠精神。教学研究为基础教育教师带来显性成果,赢得社会声誉,推动他们到更高更大的平台施展才华,获得更充分的成长。

通过比较教师调研问卷与优秀教师群体案例可发现,优秀教师具有更强烈的开展教研活动的自觉,也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教学规律探究层面还是在荣誉平台等现实利益层面,勤于研究都构成基础教育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

(四) 因材施教,平等待人,仁爱学生,托举未来希望

教育的对象是有感情、有能动性的人,教师用广博知识和个人魅力唤醒学生的灵魂,需要心中充满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常怀仁爱之心,把学生当作自家的孩子、国家的宝贝,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一个都不掉队。优秀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挥潜能,健全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秀教师架起师爱的桥梁,用大爱之心托举起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成全个人的成长。仁爱学生是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发展的可靠依托。

优秀教师把仁爱学生当作对个人品质的修炼,也视为工作的要求和理当养成的行为习惯,将爱学生与爱事业融为一体。于伟利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对43 名学生给予43 种不同的回答,用爱心和耐心达成教育良效,成为学生和家长信任的老师。严开明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给予个别化的鼓励和指导,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刻印记。吴增生怀着满腔的爱对待有缺陷的学生,把一名差一点被劝退的学生培养成为成绩全校第一的优等生,引其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以爱的教育创造奇迹。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力,与他们进行真诚深入的对话,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张金生担任体育教师43 年,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传授与引导融合、为父与为友融合,甚至为学生当助手,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贲友林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信任学生,做他们的旅伴,师生共同享受成长的美好。爱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也是方法。爱让教师达到更高的专业发展境界,也不断创造教育奇迹。

调查显示,在选择教师职业的多种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是“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和“喜欢与学生在一起”,表明教师群体总体上对工作对象充满好感,对学生怀有爱心。大多数受访教师倾向于以学生而非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认知,显示出尊重和仁爱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正在成为基础教育教师的共识。

三、 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

人的发展需要主观愿望,也无法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面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逐渐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强有力支撑,这些构成教师成长的基本外部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知识分子受到尊重,教师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破除了成长发展中的诸多束缚。一批教育和教师方面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尊师重教日渐深入人心。基础教育教师群体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发展红利的享受者。

认识教师发展的外部要素可有多种路径,如宏观教育政策与改革举措分析、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教师进修学院的学员参训反馈等。对在职教师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分析优秀教师自述案例则以更具普遍性与代表性的视角,点与面相结合,得到来自“教师”对个人成长外部条件的认知。概言之,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团队帮带、职业培训、比赛展示、前辈指引等。

(一) 教研团队建设营造出传帮带的进取氛围

基础教育学校往往设立学科组、年级组、教研室等基层教师组织,作为开展日常教学管理活动的基本单元。学科年级相同或相近的教师构成共同体,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示范、听课评课等常规教研活动,进行团队建设,个体从群体中得到常态化的专业支撑。教研团队往往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等方式,为年轻教师创造发展机会,营造出传帮带的进取氛围。年轻教师在亲密的交流中获得教学技巧和经验,从长辈身上习得师德师风,得以实现个人的快速成长。团队帮带是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发展的常规支撑。

诸多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从教研团队得到个人发展的能量,也常作为团队负责人给年轻教师以扶助。吕娟娟为教研室9 名教师进行微课专题培训,修改教学设计,开展试讲指导,他们最终全部获得一等奖。高建军组织生物教研组青年教师上过关课、汇报课,开展各类赛课活动,并实行导师制,通过拜师、磨课、做微课题等措施提升青年教师业务水平。

教研组为教师观摩和学习同事经验、发现和解决个人教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国际研究者也认同教研组是中国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调查显示,团队组室建设维度上的均值为4.431,整体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在影响教师外部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中,教研团队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最大,其他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绩效考核、教研员指导、学校文化、培训平台、工资报酬、劳动条件等。

(二) 职初与在职培训搭建起有效的成长平台

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院和学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设立培训项目,开展职初培训、学科教师专题培训、骨干教师研修等活动,为教师搭建起有效成长的平台。职初培训面向即将入职或新入职的见习教师,开展师德师风、课堂教学、班级工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并进行教学实践,帮助新教师完成从学生到先生的身份角色转变。教师在参加工作一定时间后,往往有机会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第三方教育机构等主办的研修培训活动,或成为名家工作室成员,或在学校支持下攻读在职学位,得以聆听高端讲座、与同行深入交流、参与课题研究等,在研修中坚定从教信心、开拓教学思路、增进研究本领,实现工作能力与思想境界的跃升。职业培训是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发展的加油驿站。

对基础教育教师来说,从高校毕业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事业发展的起点。诸多教师从职业培训中得到发展的助力。于利伟参加教育部首期“双名工程”三年学习,在导师指导下总结出“幸福+”教育思想,跃上专业发展新台阶。蒋一禾到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攻读教育硕士,三年学习后对学科育人的方法和功能认识更深刻,在完成硕士论文过程中得到扎实的学术训练。去国外进修,在文化碰撞中也能收获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廉双红受教育局选派前往英国进行为期12 周的教师培训,深入学习语言与教学法,把新的教学理念带回国,也给自己树立了更高的工作目标。路培琦参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Brenda Lansdown)的培训讲座,接触到“探究-研讨”教学法,将之应用于本土的自然教学,开拓出事业新空间。一些优秀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培训的巨大作用,自觉参与到带教年轻教师的过程中。长沙市高建军生物工作室三年一届,采取理论提升、课题研究、实践探索、专题总结的形式培训学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乃至产生质的飞跃。培训项目的合理设置使教师得到学习进修的机会,实现专业成长。

调查显示,教师最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包括学生心理特点、教学设计、科研方法、课程标准、国际理念等,最喜欢接受的培训方式有专家讲座、现场学习、在线培训、主题沙龙等,对校本培训认同度偏低。概言之,优质的培训资源、灵活的培训方式更有助于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三) 教学比赛与公开课激发教师的奋进动力

教学技能比赛、公开课、展示课都是基础教育领域常见的教学交流活动,其共同特征在于单个教师在教学中接受多名同行的观看与评判。参与者磨课备赛,学习钻研教学技巧与规律,补齐知识与能力短板。与一般的学习过程相比,比赛展示以其阶段性和目标性而产生驱动力,教师通过自学或借助同行帮助在短时间内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在参赛或展示过程中,教师释放个人才华,收获信心与荣誉,或者从挫折、失利中吸取教训,发奋努力。教师置身于教育从业者的共同体之中,受到外部引导与激励,产生强烈的成长愿望,增强专业实力与魅力,不断完善自我。比赛展示是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发展的有效牵引。

许多优秀教师从比赛展示中得到锻炼和启发,由上好公开课转化为上好常态课,快速成长。王崧舟经过长期的教学积累,在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公开教学展示会上执教一堂课,大获同行好评。朱玉宾把磨课作为自我磨砺的切入点,在艰苦的磨课中接受淬炼,教学指向从怎么教、教什么转向学生怎么学,接近教育真谛。林肃浩不是将展示课当作外部任务,而是愿意展示、主动展示,先苦后乐,在同行的赞许中厚植教育情怀。比赛伴随输赢,带有一定的竞争与淘汰特征。教学比赛的失利可能带来心理打击,也会构成激励奋起的缘由。李芳在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中获得市南区高中组第二名的成绩,但在市里比赛中只获得优秀奖,从此痛下决心,精心设计,备好每一节课,经历预设备课、现设备课、反思备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杨传冈因在市里的赛课中只获得二等奖而陷入困顿,在挫折中磨炼意志,修养品格,求索反思,追求开放生成的课堂,提高教学本领。从校级到省市级、全国级的教学比赛与展示课提供了交流的契机,引领教师苦练内功,有的放矢,实现成长。

调查显示,在教师职业生涯经历的关键事件中,影响最深的两种分别为名师点拨指导和出彩的教学展示,另外两种即事件失败的教育经历、委屈的职业生涯也或多或少与比赛展示相关。比赛展示的正面反馈与负面反馈都带给教师深刻的体验,指引他们在奋进中提升教学本领,赢得社会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四) 校长和前辈指引成为个人前行的关键事件

教师生活在各种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之中,既受到规则、制度的约束,又从学生、家长、同事、同行等那里得到成长的支持,校长和前辈的点拨支持会构成教师成长前行的关键事件。前辈包含教育家、思想家、文艺家等杰出人物,基础教育教师接触到他们崇高的德行风范、深厚的理论素养、精湛的教学技艺、高超的研究水平,受到感染启发,见贤思齐,在高远目标指引下涌起强烈而持久的前进动力。校长既是教育领域的行家,也是能够调配一定资源的管理者,其专业素养、领导风格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得到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便拥有更多的培训、展示、评优、晋升等机会,发展的可能转化为显性的成果。校长和前辈指引是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发展的关键助力。

给基础教育教师深刻影响的教师既有中外历史人物,如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也有现实中的人物,如于漪、叶澜等,通过阅读、讲座、培训等机缘结识。王伟娟曾经获得多种评比的一等奖,两次破格晋升,心境迷茫之时也未曾停下脚步。于漪“目中有人”的主张让她铭记几十年,始终保持前行的决心和勇气。周益民从李吉林为开展适切培训而帮自己改教案中得到启发,研究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从学生出发,将此作为自己的教学信条。校长对教师的影响会来得更直接、更明显。郑贤接过校长交付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任务,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学生参赛,取得优异成绩,找到了事业发展的方向。后来,他又在校长支持下建立计算机房,推动开展适切培训,促使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校长的赏识和支持与教师的成长愿望相结合,创造了教育奇迹。刘杰在业务校长的鼓励下,用一年时间准备申报区教学能手,在论文写作、赛课、展示课等方面都取得突破,迸发出巨大的成长能量,而且养成了树立可行目标并不断去实现的习惯。通常,前辈的影响是因著作或讲座等而偶然发生的;校长的影响则针对所在学校的某位教师,具有定向性。

调查数据显示,39.4%的受访教师把名师点拨指导选为影响最深刻的事。这表明前辈、名家、校长等指引感染是影响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

四、 推动教师成长的政策建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发展状况不仅关乎教育的质量、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也与教师群体的职业幸福感密切相关。推动教师成长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成长根植于个体的内在愿望和态度,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推动教师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唤醒教师的成长自觉,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各司其职,积极作为,形成关心教师、培养教师的合力。从问卷调查分析,提高育德能力、减轻教师负担、开展适切培训、发挥校长作用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四个重要着力点。

(一) 提高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良好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教师从教育人的灵魂。在一段时间里,应试教育受到追捧,素质教育被边缘化,一些教师把应试育分或讲授教材作为教学指向,自身思想境界不高,育德意识薄弱,育德能力不足。调查显示,占相当比例的受访者对楷模教师的优秀事迹缺乏认同感,现存德育问题主要包括育德时缺乏情感和信念投入、不能找到知识传承与思想情感熏陶的结合点、德育评价缺失等。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需要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机制,通过学习培训、榜样激励等方式增进个体师德,唤醒教师育德意识,帮助教师提高育德能力,推进育德能力跨学段、跨学科、一体化培训,寻找和设计有针对性、可操作化的育德路径。教师发展要着眼于从“教书匠”成长为“大先生”,促进教师成长应牢牢抓住“德”这个“牛鼻子”,强教师之德、育学生之德双管齐下,以教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去引领学生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 把教师从过重负担中解放出来

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要求和规范,过重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会造成劳动者的职业倦怠,给个人发展和工作效率都带来损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学校承载着公众对教育越来越高的期望,教师负担过重已成为无法忽视的教育问题。调查显示,59%的受访者感到附加任务越来越多,不胜疲惫;对于培训存在的问题,排在前面的是工作负担大、没有充裕的培训时间。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工作,教师往往还面临课后看护、评比检查、信息采集、抽调借用、家庭教育指导、社会事务进校园等计划外任务,在校时间长,加班成常态,疲于应付。过重的负担消磨了教师的工作激情,挤压了本可用于自我学习的时间,减损了职业幸福感。这些负担有的是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有的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任务叠加。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师工作负担较重的状况,对教师承担的附加任务加以甄别和限制,让教师回归教学主业,实现教师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 开展切合教师发展实际的培训

在职培训是为教师赋能的重要手段。教师因培训而暂时脱离原有的教学轨道,接触到新的人、新的环境、新的思想,在听讲座、研讨、参与课题研究等过程中打破个人习惯,在新的目标驱动下实现个人能力素养的提升。调查显示,教师除了面临工作任务重、时间不足的问题,还面临培训内容不切个人实际的问题,排在前面的要素环节包括优质培训资源稀缺、形式缺乏吸引力、占用过多生活时间、针对性较差、主题难以引起兴趣、在线平台用户体验不佳等。教师的呼声为相关方面改进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指引。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既要为教师创造更多培训机会,设置面向不同对象的长短期研修项目,又要改变大水漫灌式的培训方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基础各异的教师设计有特色的培训项目,集聚高校专家、教研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优质专家资源,合理设置培训时间,恰当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在职培训不构成教师的额外负担,而成为教师加油充电的机遇,如此才能达成培训目标,促进教师持续而充分地发展。

(四) 校长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

基础教育学校校长的职责不仅在于确保教学顺利开展,推进改革,提高育人质量,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培养教师。校长是学校的行政工作主持者,与教师关系密切,有可能调动相应资源去扶助教师成长。与上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下一级的年级组长或学科组长等相比,校长有更多义务也有更多条件培养教师,可以说是培养教师的第一责任人。在现实中,部分校长对教师重使用而少培养,或者多关注优秀教师与年轻教师“两头”而忽略其他处于中等状况的教师。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依托力量。校长应把全体教师的成长发展纳入工作规划,针对不同教师的年龄、学科、职级等情况,分别制订适合其特点的培养计划,如短期培训、在职研修、转岗锻炼、科研引领、荣誉激励等,实现教师的充分发展。校长在管理领域固然有专长,但培养教师时宜放宽心胸,不能把荣誉、头衔优先放在自己身上,本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声望可以超过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在选拔和考核校长时,应把培养教师情况作为重要考量指标。

五、 结语

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是一个宏大而重要的学术命题。本文采用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描绘职业画像、探析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提供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把握基础教育教师成长的总体状况与基本规律。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基础教育教师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描绘他们的职业画像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把握群体的本质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看,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形象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存在社会地位高与低、被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臭老九”之别;从即时的角度看,规模在几十万人乃至上千万人的从业者之素质分层明显,存在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平庸之别。在描绘他们的职业画像时,本文选择近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等表彰的楷模教师作为主要分析目标,聚焦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崇高的、符合党和国家期待的个人品质与职业特征,概括指出他们是信仰坚定的燃灯者、敬业乐教的奉献者、自强不息的求索者、弘爱扬善的播种者。这四个基本特征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大致吻合。原本变动不居、纷纭多样的教师形象得到相对稳定的呈现,足以成为广大教师和社会公众的道德榜样。

本文以41323 份调查问卷和90 名优秀教师自述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基础教育教师成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概括出内部因素包括坚守理想、注重学习、勤于研究、仁爱学生等,外部条件包括团队帮带、职业培训、比赛展示、前辈指引等,为探秘教师成长提供一种既可靠又具代表性的视角。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本文为推动教师成长给出提高育德能力、减轻教师负担、开展适切培训、发挥校长作用四方面政策建议,希望能为促进基础教育教师成长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优秀教师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
——记全国优秀教师朱阿娜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