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最佳契机彰显练笔效益

2023-03-13卓守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牧童随文毛主席

卓守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随文练笔关涉着学生从读到写的贯通思维,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下,很多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片段式的随文练笔对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的提高能起到重要的推动性作用,但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很多教师在设置随文练笔时,常常随心所欲而没有真正把握最佳的时机,导致学生在练笔时总是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之中,失去了练笔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只有真正在该出手时再出手,才能彰显随文练笔的教学价值,为促进学生“学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服务。

一、强化认知储备,让随文练笔有素材

表达输出的关键点主要在于“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一直以来,很多学生之所以畏惧习作,将习作视为语文学习的拦路虎,甚至一度达到了谈“作”色变的程度,其关键并不在于不知道“怎样写”,自然也不是写作方法的缺失,而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学生要想有所表达,必须蓄积丰富充足的表达素材,否则一切都将沦为空谈。对阅读理解的强化与反刍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认知的基础上。因此,随文练笔决不能随心所欲地肆意安排,而要把握认知的契机,在学生形成足够表达的储备时,达成随文练笔意欲展现的教学价值。

以教学统编版五下《古诗三首》中的《村晚》为例,这首诗展现了农村傍晚时分的优美景色和闲适的生活状态。诗的最后两句“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刻画了一位调皮可爱、天真烂漫的牧童形象。教学这两句诗时,很多教师都会设置随文练笔,要求学生将诗句以记叙文的方式加以改写,借以通过牧童的言行细节来展现其天真烂漫的特点,进一步凸显这首诗展现的生活“悠然闲适”的主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在简单地理解这两句诗的大意之后,就匆忙组织学生随文练笔。由于学生仅仅理解了诗句大意,只能获取最表层的语言信息,无法形成创造性的表达,因此,在“理解诗句”和“随文练笔”之间,为了帮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认知储备,教师设置了指导学生想象的环节,进一步感知并丰富牧童的形象,比如,牧童是怎样“横”在牛背上的?牧童在牛背上“信口吹”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状态?学生一方面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在细致观察后展开想象拓展;另一方面则是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关联,结合自己或者其他小朋友在生活中的状态,由此及彼,对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展开最为细腻而真实的探究,积极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此时,教师再相机组织学生展开随文练笔,将诗句改写为叙事的风格,让学生有了可以表达的丰富素材,才能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达成应有的认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后续的拓展和补充,则蓄积了丰富的资源,让本次随文练笔成为“有米之炊”,为推动和发展学生言语表达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方法储备,让随文练笔有支架

新课标积极倡导大任务、大情境、大概念的教学,试图通过鲜活的主题情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将必备的语文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做事”的过程中,逐步地认识概念知识,并转化为语文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彰显统编版教材文本的效能,找准课文体现单元语文核心要素的典型语段,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助力能力的有效发展。针对这一教学背景,对于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设置,教师就必须要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练笔过程中有基本的方法可循,真正做到练有方向,进而掌握相应的策略,在实实在在的练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

统编版教材将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定位于“舐犊情深”,选编了一系列亲子情感类的文章,其中梁晓声先生的《慈母情深》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情感震撼,而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则是充分体现了作者蕴藏在场景和细节中的丰富情感。一般来说,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主要分为直接表达,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内在的情感直接展现出来;其二则是借助具体的场景与细节加以表现。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抓住作者深入细致描写母亲言行举止的文字作为载体。比如“我”首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场景,被恶劣的环境所震撼,对母亲展开了一系列的描写,其中描写母亲在嘈杂的环境中转身的一瞬间,成为借助于细节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把握作者蕴藏其中的写作方法和言语智慧,以体会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现细节的表达效果,随后再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中选择父母关爱自己的素材,以一瞬间的视角捕捉蕴藏在言行细节中关爱的场景和细节,并依循着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进行实践性练笔。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彰显了教材文本的范例价值,引导学生充分关注了典型语段所体现的训练要点,以深入品味和感知的方式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探寻其中蕴藏的表达奥妙,在习得充分的文字表达的契机后,再相机为学生设置随文练笔,使得学生从阅读思维向表达思维形成了自然过渡。

三、强化情感蓄积,让随文练笔有冲动

文本并非无情物,任何文本的形成都是作者在社会形态、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内在认知的真实反应。因此,情感既是学生对文本形成深度解构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文本言语表达的内在动力。诚然,随文练笔需要有具体方法的加持,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于方法。事实上,随文练笔作为一种高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与表达者内在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真正做到情感和方法的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发挥随文练笔的内在价值,助力學生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统编版五下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描写了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知道自己的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同时在如何安葬岸英遗体的问题上,毛主席经过痛苦而艰难的抉择,最终决定将岸英埋葬在朝鲜。很多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般都是选择课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的语段,教师要求学生补充:这种状态下的毛主席,还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这种随文练笔,学生知识局限在对人物认知的某一个维度,即便有所表达,也是基于自身的逻辑推理而完成,无非来自学生自身的内在情感,所表达的内容自然也就不够全面。紧扣这样的载体展开随文练笔,时机尚不成熟。教师不妨利用第二天毛主席签好字,走出房间之后的一个细节,即“被枕巾打湿”的电报记录稿。首先,这段文字并没有直接描写毛主席的言行细节,给随文练笔的创设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教学至这一板块时,学生已经对毛主席作为一名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名国家领袖的“伟人胸怀”有了较为全面的感知,也积蓄了对毛主席的敬佩和敬仰之情。由此展开随文练笔,既有明确的方向,又有认知的储备,同时还积蓄了不吐不快的情感潮水,随文练笔的时机选择堪称典范。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猜你喜欢

牧童随文毛主席
牧童学画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牧童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