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2023-03-13王旭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媒介语文文化

王旭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当代文化参与”贯穿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在必修阶段占0.5个学分,共有9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上,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中,我们都无法回避“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与之相关的实践性研究与活动对核心素养的实施、新课标的落地、新教材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褚树荣先生在《保持在场:“当代文化参与”》中所言,它始终保持在场,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文学作品内部的文化贯通、文化典型现象与当下生活的结合,生活中热点问题与当下文化的探究,还是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学都将中学语文教学放置于民族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在陶东风主编的《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一书中提到:“在大步走向世界的同时,丧失民族身份的忧虑也时时困扰著人们。” 的确,面对西方世界“失语”的文化现象亟须改变,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当积极参与到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唤醒与建设中来,积极传承、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大众文化勃兴、商业资本异常活跃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更应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文化之中,将中学生的目光从课本知识投射到现实问题当中,为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创新奠定基础,从而开垦出“属于普通大众自己的中国中心想象”(陶东风主编:《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页)。为国家共同体的想象提供心理支撑、理论依据、现实关照。因此,新课改视域下高中语文开展“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微专题实践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阐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语文不可能也不应脱离母语环境、忽略日常生活中取之不竭的语言资源。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各类文化现象,是学习语文非常好的契机,也是应该辨识、学习的内容。另外,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受力与文化自信,为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实践活动,从文化的‘影响和‘化育角度,增强文化意识和规范意识,提高思想文化品位,进而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需要注意的是,本任务群的“文化”不是浮泛的存在,它反映在我们的语言文字生活中。

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中,我们应当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基点——语言,对有效的语言编码进行解码、转化,传递出语言背后的信息与潜在意义,打通语言通道,充分掌握语言逻辑,进而理解、把握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历史、哲学、民风民俗等更大的逻辑。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化现象、热点事件、经典文本中的文化、民俗等角度寻找具体的切入角度,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相关单元教学。用民俗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方式,设计、实施并完成小问题、大视角的微型专题实践研究。“以课程为载体,以实践为途径,以关注、剖析、评价、交流、传播等为手段”(万永翔:《“当代文化参与”阐释》,《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28期),使学生深入挖掘当下文化与过去和历史的勾连,思考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异同,从而使之作为学习主体真正深入到“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学习与当代文化建设之中。

在这一任务群的学习中,通过微专题的实践研究引领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建设,聚焦特定地区的某些文化现象并对它进行研究与评析,将学生学习兴趣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相结合,可以通过微专题的学术研究与写作,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当中去,将语文学习、课题研究、学术写作、文化传承、交流与创新合而为一。

黄甫全曾说:“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其特质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安放学生的灵魂,优化学生的生命。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教学的乐趣,以文化智慧、数据智慧、教学智慧来支撑“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学。

二、落实“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对应的单元学习

在统编版语文新教材的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首先,要引领学生观察真实的社会生活,将目光锁定在特定的文化现象上,然后以此为圆心,自主搜集相关文献、材料,并逐步聚焦直至确定最终的调查问题;组织学生编写、定制调查提纲,确定需要访问的调查对象,记录实际调查中的对话等内容,而后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学生思考、交流、研讨、探究,我们应当如何借助当代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在当代文化中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怎样凭借文化媒介传递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等等。

其次,指导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实地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整合资料后对社区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生活方式演变等进行分析研讨,通过各种媒介平台,搜索文化热点,解释热点所蕴含的文化现象,并就此提出问题展开调研。

最后,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在对当代文化现状的思考中,提高对当代文化现象的认知水平,提高对某一文化问题的见解阐释能力。

《语文必修(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提到,“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要让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学会调研、专题研究、合作学习。比如,记录家乡风物、调查家乡文化的现状,完成调研报告并运用于家乡文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同学都将家乡这一概念放置在自己的家乡,开展调研活动、专题研究,最后以完成调查报告写作的方式结束这一单元的学习,落实“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学习。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网络文化是当代文化最重要的表征之一。特定的媒介文化、网络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可以结合其他单元教学进行混合学习(郑桂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语文建设》,2021年第4期),比如针对“聚焦特定的文化现象”“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这三个目标,可以围绕新兴的网络用语、表情包背后的语言、媒介平台大数据指向的热点话题及评论、豆瓣高分电影及影评、高分书籍推荐及书评、经典名著的网络走红、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风向——“国潮”“怀旧”“古风”“汉服”等调研项目进行比较,在学生完成自主研究后,组织班级学习活动,在研习中引导学生回到语言本身,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策略实施

学习“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可与其他任务群整合在一起:

(一)整本書阅读与研讨

我们可以挑选出《乡土中国》《红楼梦》等作品在豆瓣、学术期刊论文、学术研究著作等平台的相关信息,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借助不同媒介平台的信息完成对文本及其内容的分析。

比如,《论语》中的“道义”在中国与西方的异同对比,从《红楼梦》中的美食之古今差异看生态变化,《乡土中国》中“乡土”的当代性表现,《水浒传》电视剧版与小说版的差异对比,《哈姆雷特》电影、话剧的评论与写作,等等。借助不同的媒介开展学习活动,如为这本书设计海报,进行宣传;为经典作品中的经典问题设计具有当代文化特色的知识问答,并与作品文本进行纵向、横向的对比。从文本研读、文本改编(影视剧、戏剧等)方向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文化论著提供了丰厚的文本资源与元问题视角,在帮助学生深化文本理解的同时,能使学生对当代文化有了新的发现。

(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中国革命题材作品研习、汉字汉语专题探讨

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在不同平台中搜索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国革命题材作品的专家讲座、名人解读等,比如搜集在线CNKI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百家讲坛》《经典咏流传》等内容,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分析中国革命题材作品,提升对汉字汉语的认知,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三)“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可以设计活动,比如,请你为《老人与海》设计封面,为海明威的这部小说选编优秀的文学评论,并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在网上推出。引导学生通过媒介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使得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辨析,在媒介平台中展开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表达与交流。

除了教材中教学资源的整合,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运用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要构建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手段,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

(四)网络媒介文化现状研讨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姚尚春《借我慧眼来识“哨”——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吹哨”文化透析》、钟文佳《当代大众文化参与的时代逻辑——以世界杯为例》等信息时代的文化研究类的文章,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而要求学生挖掘语言文字中的语言逻辑与文化逻辑。在文献阅读、筛选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生活当中的语言逻辑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社会逻辑等。

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现实问题,反思身边的文化现象与热点,以调研、专题、合作的方式寻找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某一个话题或现象的语言实践活动,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使学生与当代文化微专题实践研究共同成长,甚至为当代文化建设做出创新性的贡献,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生长。

这样一来,既可以指导学生真实感受体验和理性思考当下文化现象,真正地参与到当代文化中去,还可以深化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学生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

(五)从当下生活出发,进行“当代文化参与”的微专题实践研究

比如,提醒学生关注上海公交路线上的地方文化,进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性反思,追溯汉服流行的深层缘由、“佛系”青年的流行从何而来,聚焦“奶毒”等网络用语的传播方式,总结当代中学生爱国行为的表征,进行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票房电影研究等等,借此唤醒学生的语文知识、语言运用、理性批判、情感价值、思维提升,真正参与到当代文化建设中来。通过有趣、可行、深度的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学价值,拓宽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视野。

在此过程中,针对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技术搜索和语言表达。要始终以典型的语文学习任务为线索,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媒介扩大阅读量、丰富阅读类型、积累基于多媒体阅读的语感,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现代媒体环境的便利和信息的复杂,努力朝着语文学习目标去讨论媒体现象或社会问题(郑桂华2021),参与到当代文化的研究与建设中去,使学生扎根于民族文化,感受时代精神与当代生活,从根本上关注来自现实生活的文化诉求与呼唤,由内而外地延伸到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学生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汲取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用独特、深邃的文化目光创造性地发展、表现民族文化(王卫平、王平、徐立平:《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的重建与文学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75页)。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学策略与实施,关键就在于要从学生的知识图谱及学习经历出发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发现语言问题,并从语言现象上升到对于文化的理性认知,对于话语逻辑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中华人文精神及其他文化精神的核心精华,发现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走向,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于批判性思维中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引导学生发现学者思维及表述,如何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如何看待世界,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样的教学理念与微专题实践研究,才有可能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文化之中,将中学生的目光从课本知识投射到现实问题当中,为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创新奠定基础,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现实关照,切实有效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传承、发展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融入实践中去。

“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是大气、开放、独特的高位视角,使学科知识、文化视野、审美教育、价值引导、哲学思考等融于一体。它倡导的课程价值把语文教学推向了社会生活和文化意义的方方面面,大大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边界。这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实施这一任务群教学的便利性、可行性等,还应力求将之延伸到学生对当下文化生活的切实关注与思考当中,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更深一层讲,教育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决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代文化参与”的微专题实践研究,其本质也不仅仅在于开展文化调研、学术写作等,而是引导学生打通文化的关节,积极投身到国家、时代的潮流中去,积极参与到当代文化建设中去,承担起关注、反思、创新民族文化的重任,从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

猜你喜欢

媒介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谁远谁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