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遇·挑战·对策:人口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三维探赜

2023-03-13李永超路丙辉

关键词:中国式人口现代化

李永超, 刘 歆, 路丙辉

(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2.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可见,人口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学界曾从不同方面对人口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研讨,提出人口发展、人的现代化、人口现代化、人类革命等概念或理论。英格尔斯(Alex Inkeles)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因素……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2]国民只有从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方式上经历现代化的转变,形成现代人格,并与现代的制度、经济发展、管理方式、科学技术等内容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国内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对“人口现代化”理论开展了系统研究。刘铮最早提出“人口现代化”概念,主张人口现代化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和人口素质的现代化,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是人口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王秀银将人的现代化与人口现代化进行区分,提出人口现代化研究是对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拓展,是人的现代化研究的具体化,进一步提出人口现代化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4]。段成荣等强调了人口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口的变化与发展既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也是现代化进程的动态反映,人口现代化对于现代化的实现意义重大[5]。周学馨进一步分析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实践进路,提出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条件,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要从人口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社会环境、政策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推动人口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6]。综上,人口现代化或者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尽管这些理论提出的时间和情境有所不同,但是主要观点都注重人口在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口既是现代化的目标,也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主要力量。中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当前人口形势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牢牢把握机遇,同时采取科学的人口政策应对挑战,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一、人口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机遇

人口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要素。中国人口政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次调整优化,形成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1.人口数量优势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具有强大的人口数量优势来助推现代化建设。这种人口数量优势主要是指拥有庞大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因为充足的劳动力人口是恢复生产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毛泽东指出:“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7]直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实行宽松的生育政策,使劳动力人口在一段时间内迅速上升。此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又使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这种低生育率减轻了人口抚养压力。规模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和较低的人口抚养压力有利于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形成人口机会窗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口机会窗口迅速转变为人口红利。据统计,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比重从1979年的58%上升到2010年最高峰的73.75%,劳动力人口数量从1979年的5.7亿人上升到2013年最高峰的10.06亿人[8]。以经济发展为例,庞大的劳动人口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推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先后于1999年和2010年跨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今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比重虽然持续下降,但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仍然丰富。根据“七普”数据,中国15~59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3.35%,约8.9亿人。可见,中国传统人口红利并未消失,仍在继续释放。

2.人口质量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口数量优势的助推,同时也离不开人口质量优势的支撑。人口质量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才资源不断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9]33可见,人才资源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法宝。进一步来说,全民身体健康状况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程度的基本指标,中国能否完成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关键要看全民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根据《2022世界健康统计报告》(WorldHealthStatistics2022),2019年,中国整体预期寿命为77.4岁(男性74.7岁,女性80.5岁),高于全球预期寿命73.3岁。“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呈现改善趋势,在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同时,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也得到改善,不仅‘活得更长’,而且‘活得更健康’。”[10]根据“七普”统计,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约为2.2亿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 930人上升为15 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综上可见,中国人口身体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人口质量优势得到充分彰显,为推进现代化奠定了广泛、充沛且持久的智力基础。

3.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11]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居民收入实现了稳定增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一优势主要表现在超大人口规模与消费升级叠加形成的市场总量优势和市场结构优势。

从市场总量优势来看,中国拥有14多亿人口,占全球人口比例接近2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9万元,比2012年增加了2万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比2012年下降2.5个百分点。此外,截至2020年,中国有超过4亿并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12]。同时,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测算,到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望达到8亿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以及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快速增加带动了我国整体消费能力大大提升,推动市场规模持续迅速扩大,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支撑。从市场结构优势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居民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和个性化转变,再加上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消费绿色转型加速,“银发经济”和绿色经济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消费升级浪潮将会大大激发经济活力。可见,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防范和化解逆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经济风险提供了强大安全屏障。

4.城镇化发展优势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后,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限制逐步放松,从限制农民流动转向承认流动、接受流动、鼓励流动,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2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超过9.2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快速增长到2022年的65.22%。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达3.76亿人。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人才储备,形成了规模效应,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城市还会产生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从前景来看,中国城镇化率增长幅度会逐渐放缓,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据预测,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5%左右,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81%左右,总体完成城镇化的任务[1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9]32,这表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正在经历由高速向高质量的转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城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二、人口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挑战

当前中国人口形势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挑战。

1.人口年龄结构失衡

第一,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是老龄人口规模庞大。根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发布的《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二是老龄化速度快。据国家卫健委数据,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可见,“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比重逐年攀升,人口老龄化态势日益严峻”[14],人口老龄化程度在未来30年将呈加速发展态势。三是“未富先老”。虽然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世界排名并不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就提前步入了老龄社会,产生了“未富先老”危机。

第二,生育率持续低迷,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在育儿成本较高、孩子看护困难、大城市的住房支出占据了普通工薪阶层收入的大部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低生育文化,人们的生育意愿普遍低迷,生育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2020年,中国的出生人口1 200万,只有1990年代初的一半,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降到了1.3。而2022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再跌破1 000万,只有956万,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不到1.1。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全年新出生人口达到了1 883万人,生育率短暂提升,然而短短6年之后,2022年的新出生人口却跌破了千万级别。在短时间内,低生育率容易产生“新生儿赤字”问题。长期而言,低生育率不仅导致人口总量缩减,而且青壮年劳动人口规模和比重将会持续下降,造成“年轻人口赤字”。

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低迷、劳动力减少的问题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挑战。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会降低人口的消费能力,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的萎缩和经济规模的减小,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社会保障角度看,当社会经济规模缩小时,支撑社会保障运行的物质基础也必然随之减少,导致现有社会保障制度难以维持;从家庭发展角度看,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会使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弱化甚至丧失家庭的养老功能,影响社会活力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总之,人口年龄结构失衡问题给社会治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容易引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成为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2.城乡人口比例失调

城乡人口比例失调是指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城乡人口分布不均。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中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亿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1亿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4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6亿人,主要表现为大量农村劳动人口向沿海、沿江和沿线的部分城市群,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集聚。城乡差距是城乡人口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当前农村地区在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相比仍较薄弱,且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产生了城乡人口比例失调现象。

3.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凸显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面临资源和环境瓶颈的制约。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富饶的资源,但由于人口规模过于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量大概占全球平均水平的1/4,油气、铁矿等一些大宗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概是0.55吨标准煤,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产出消耗的钢材、铜、铝量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人民如果要享受与发达国家人民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福利待遇,就要创造出比这些国家更为丰富的物质成果,同时这也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资源被损耗,环境承载力也将会进一步降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较突出。人们需要更高品质的生活水平,以及不断提高的公共服务等,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前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

4.民生短板突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9]14这些民生短板是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的瓶颈。一是就业短板。从短期来看,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大。从高校毕业生人数来看,2023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 158万人[15],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用工荒”并存的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一线普工特别是技术工人短缺,结构性失业问题明显。从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发展趋势会导致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未来将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二是教育短板。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显:一方面,教育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比城市教育资源滞后、中西部比东部教育资源滞后、小城市比大城市教育资源滞后;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质量不均衡,不同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较大,且各类高校的布局结构、学科设置、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三是医疗短板。当前我国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偏低且分配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欠缺,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四是托育短板。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30%的家庭有托育需求,而入托率仅为5.5%左右,托育供需矛盾突出。另外,托育服务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与托育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机制不健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优质高效可靠的托育需求。五是养老短板。当前中国养老服务基础还比较薄弱:一方面,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不同地区老年人享受的服务项目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养老问题突出。六是住房短板。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为新市民,住房是新市民生活的刚需,从房价来看,部分大中小城市房价较高,且与收入水平脱节;从住房租赁来看,住房租赁供给主体参差不齐,经营服务不规范现象较为明显,住房保障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人口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挑战的应对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1]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面临人口机遇,也遇到人口挑战,因而需要根据中国人口发展实际情况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口发展道路,不断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

1.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第一,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是要针对老年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挖掘老年人消费潜力,发展银龄经济,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优化老龄产业布局,加强老龄产业市场的监管,规范老龄市场秩序,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二是要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一方面改善家庭和公共场所生活设施设备,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帮助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加快数字技术的适老化改造;三是要聚焦广大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重点关注失能失智、高龄慢性病、生活困难等老年人群体的特殊需求。第二,针对青壮年劳动人口不断减少问题,要提前布局以应对未来劳动力短缺。一是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第三,针对生育率持续低迷问题,要降低生育成本,鼓励生育,建立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具体来说,继续完善生育休假和生育保险制度,严格落实产假制度,增加父母双方的产假天数,加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降低生育医疗成本;加强现金、税务、购房等方面的补贴,对生育多孩的家庭给予现金补贴,对其个人所得税和社保进行减免,购房或者租房给予返息等补贴;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此外,要加快验证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可行性,进一步拓展生育的政策空间。总之,要不断推动人口年龄结构均衡化、科学化发展,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撑。

2.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9]25-26可见,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均衡、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城乡差距是人口城乡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因而破解人口城乡结构失衡问题就要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人口要素更加合理配置。第一,要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困难之处主要在于附着于户籍制度上的基本社会保障和福利存在差异。因此,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优惠政策等手段持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是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福利待遇均衡化的关键举措。第二,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县域是城乡融合新的发展点,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效也十分显著。因此,破除地区制度性束缚,实施省直管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吸引外出务工农业人口返乡和外流人才回归的有效举措。第三,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中国自身的大国雁阵模式。中国地广人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产业可以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促进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3.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问题,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对当前人口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并把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深入分析研判人口发展变化新形势,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更好地统筹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二,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态产业,不断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人民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文明意识、思维习惯、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绿色化,积极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第三,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体系,守好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优化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和环境治理体系,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继续以最严最强法治保障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4.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弱项

第一,针对就业短板,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采取更多稳就业、促就业措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更便捷有利的平台;二是完善落实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消除性别和身份歧视,减少户籍等制度方面的障碍;三是关注重点群体的就业情况,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四是建立和完善终生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技能人才发展体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第二,针对教育短板,一是要继续加大教育资源落后薄弱地区的教育投入,推动城乡和区域之间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二是加强教育领域改革,破解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从教材、教师、家庭、学生多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三是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提升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同发展,加快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培养更多高技能、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第三,针对医疗短板,要坚持健康优先发展,加快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一方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全民医保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发展公共卫生和基层服务等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学队伍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保障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和有关激励,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撑。第四,针对托育短板,要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统筹各方面的资源。一是加大托育服务总量供给,既要盘活现有资源,鼓励幼儿园延伸托育服务,支持已有托育服务点,又要新增便捷优质可靠的托育服务机构,积极拓展社区托育功能;二是政府要加强财政、土地、税收等相应的政策支持,减轻托育机构的运营压力;三是健全完善托育服务的监管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行业统一准入标准,培育托育服务专业人才,提高托育人员队伍的质量水平。第五,针对养老短板,要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多层次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养老服务资源均衡化、公平化发展,使“老有所养”制度机制不断发展完善。第六,针对住房短板,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培育专业化的市场供应主体,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租赁需求;二是要调控房地产价格,大力整治投机行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平稳推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人口因素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人是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当前中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这一转折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人口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更要积极采取人口发展战略应对人口问题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从而把14多亿人口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使其成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中国式人口现代化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