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健康教育学教学改革实践
2023-03-13陈小雪孙夫钦喻晓娇李爱玲
陈小雪,陈 润,孙夫钦,喻晓娇,范 颂,柯 磊,李爱玲
健康教育学作为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通过教育手段开展健康知识的培训等实践活动,使人们能够掌握健康的方法,领会健康含义。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卫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石,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部署和发展任务。健康能力的掌握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布局、城镇居民医疗、疾病预防、疗养康愈、改善人民亚健康状态、增强国民体质等产生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当今面临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环境恶化、灾害、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的背景下。但在目前的大部分医学高校中,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依然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过程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失去了健康教育实践的本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具备相应技术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健康教育学实践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1 健康教育课程特点
健康教育学是预防医学与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与人文科学有广泛联系,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1],近些年受到更多重视。健康教育是从实际出发探究人的行为,但人的行为理论研究复杂,不仅包括个人的行为以及与之结合的心理、态度等,还包括行为主体所处的环境,例如自然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均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以实践为导向,结合课程中质性资料的分析与应用,促进健康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与发展[2],丰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研究内涵。
2 以实践为导向
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的优劣与学生实践技能的强弱关系到高校的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早在2001 年,教育部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健康教育学是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对象,面向人群、强调现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医学高校承担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任,而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创新可帮助学生获得胜任工作岗位所需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这与公共卫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吻合。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设计可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因此,应加强学生面向全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从而持续地为大众健康服务。
3 扎根理论的内涵和特点
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的一种,强调定性资料分析,是一种通过系统化搜集定性资料并对该资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而形成验证性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3],其特点在于对研究设计、资料收集采用质化,对资料分解、归纳提炼进行量化分析。20 世纪70年代,扎根理论的应用开创了质性研究的革命,成为质性研究基石性的方法。研究者亲自收集的观察资料通常是具有直接经验特征的文字、图形、录音、录像等非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定性资料。作为质化研究革命最前沿的扎根理论,需要解决质性资料分析归纳的问题。扎根理论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研究者需要亲自实践,开展实地观察、情景分析,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归纳、汇总形成理论。②强调构建过程是连续的。扎根理论最基本的方法是不断比较和连续抽象,通过不断抽象真实数据的概念进行编码,范畴化归纳、提,建构理论。③强调多方法融合。扎根理论能够将访谈、实地调查、场景分析等多个方法融合在一起[4],收集的数据越多、越全面越好。
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包括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与选择式编码[5]。通过对编码资料的比较,根据资料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类别与归纳概念。
4 扎根理论应用于健康教育学教学的实践
教学团队确定好研究主题后,需要采用实地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健康促进的干预评价,并采用过程性评价。教学目的的实现要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和健康教育目标人群进行需求调查,调查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并进行反复修改和验证,使得书本理论方面教育与社会实际情况能够紧密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也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早干预,减少后续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得出一个符合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层面的设计。另一方面,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形成性评价指标和体系进行开发。教学团队参与到观察对象的实践情景中,应用介入观察或非结构访谈等方式系统地描述和反思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包括物质、精神、思想等层面,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归纳提炼。
应用扎根理论,一方面要针对健康教育学课程中的定性资料进行编码、深入挖掘分析,并进一步逐步归纳、发挥质性研究的效能,解决在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采用扎根理论指导课程实践的理论框架,从而以高效的方式讲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团队以实践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学实践,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与分析。该过程的第一步是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的梳理,并对类别进行命名;第二步是轴心式编码,是对大量开放式编码甄别后,发现类别和各条目之间的有机联系。最后一步是选择式编码,主要整合与梳理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范畴。
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后,建立健康教育学实践教学的模型。模型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以及12 个子维度,反映健康教育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和考核体系四个方面,以推进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4.1 强调以实践为导向,结合扎根理论的教学模式创新
健康教育工作的社会需求要求提升健康教育学实践能力;“大卫生、大健康”提出通过整个政府和全社会“健康共治”的路径,引导全社会为了健康和福祉共同采取行动,动员全社会承担健康的社会责任、共建共享。本课程着眼于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共36 学时,其中理论10 学时,社会实践26学时,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70%,尤其是让学生在课余组织参与各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度高,实施效果较好。
(1)理论部分:由于理论学时不足,通过超星平台创建了线上课程,将部分理论内容以教学视频的方式放在平台上,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理论课重点介绍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及如何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设计与实施,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制作以及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技能等,主要为开展以项目为模块的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线上互动、讨论区等方式持续开展理论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项目。
(2)实践部分:实践设计是根据健康教育学课程内容,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任务以及当前的热点健康问题,将社会实践活动分为针对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和针对一般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
4.2 强调以项目教学方法和TBL 小组讨论形式
(1)项目教学:在教学组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定项目后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健康信息的收集、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需要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贯穿健康教育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权。将中小学学校、幼儿园、社区、基层卫生机构等作为主要的高质量实践基地,特殊人群(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大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现阶段主要行为的相关健康问题为主题,有系统、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以提高实践效果,推动课程建设。项目教学符合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价值导向,发挥医学健康教育领域潜能,为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2)TBL 小组教学法学生参与方式:首先,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每组5~8 人,每组安排专业指导教师1~2 人,小组成员间团结协作。再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主题,每个组可参与2~3 个主题活动,大致将学生在以学校为主的实践基地和以社区为主的实践基地进行均衡。最后,对受众进行前期调查和需求评估,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确定具体的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如需要普及的知识、需要提升的技能或有待改变的行为;之后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项目计划书设计、实施与评价。活动结束后,各组进行分享汇报并交叉评价,全程指导教师参与,主要发挥专业指导和协调资源的作用,并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
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践活动中进行访谈,在经历实践访谈后再进行理论上的教育,能够让受教育的目标群体更快更加准确的理解理论教育知识。因此,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把在理论教学中的知识充分应用于具体社会实践,使得实践与理论紧密配合。
4.3 强调多层次提升学生的健康实践能力
健康教育学最终目的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如健康知识的培训等使人们能够真正领会健康含义。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项能力,最好的方式是参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如给学生一个项目和对象,并允许他们执行健康教育活动,然后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分享,来证明自己学到了什么。学生会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到不同的东西,其中主要是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健康教育的策划能力、事前准备、事中应急、事后反思总结的应对方式,以及活动结束后的小组讨论,多层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4 强调多方法融合健康教育考核评价结构
传统的健康教育考核评价一般采取笔试的考试类型来测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评价结构较为单一。应用扎根理论后,将考核中最为核心的笔试考核比例结构做出调整,把笔试考核部分的占比调整为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情况[6]、课堂模拟和社会实践,推动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和多角度评价,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考核评价结构丰富,为推动社会实践应用模式的转变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过程评价体系是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对各组成员的计划设计情况、实施情况、实施成效等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情况的考核,由基地工作人员和参与指导的教师进行评价,双方评定结果各占50%。见表2。
表2 课程考核内容及分值分配表
5 扎根理论在健康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展望
扎根理论应用到健康教育教学领域后,其质性研究和系统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推动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可实现友好式良性互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可及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针对目标群体采取更为有效的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为创新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新发展提供帮助。基于“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今后越来越多的预防医学相关课程会开展教学改革,并进行相应的设计。通过健康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及示范作用,动员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吸引各界中最优秀的人才参与健康人才的培养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同时,经教学团队参与研究观察与探索,建立了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对学生的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科学评价,对培养学生扎实的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