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班干部制的历史演进及改革趋势

2023-03-13汪丞吴豪爽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小学班干部

汪丞 吴豪爽

摘要:班干部长期被优等生“垄断”及其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日渐被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质疑。在传统班干部任命制的基础上,各地先后试行了选举制、双轨制、轮换制和轮流制改革。然而,这些改革争议颇多,毁誉参半。因此,厘清各项班干部制的优点和不足,探究班干部制的未来发展趋势,对营造健康的班级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应实行班干部全员轮流制,使班级教育由等级性的层级管理走向平等性的多元共治,培养每个学生平等、公平、协作共生的发展意识,实现教育过程机会公平。

关键词:中小学  班干部制  班干部  全员轮流制

引用格式:汪丞,吴豪爽.中小学班干部制的历史演进及改革趋势[J].教学与管理,2023(07):27-32.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班干部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建设的重要助手。班干部制的实施是班级管理和建设的重要举措,班干部群体已经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有研究表明,担任班干部会使学生在获取学习机会方面形成明显优势[1],无论是对促进学业成绩提升,还是对学生未来成才都是一项重要经历。然而,班干部长期被优等生“垄断”而导致班级阶层固化及其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日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质疑,甚至引起关于班干部制的存废之争。因此,推动班干部制改革,提升其岗位教育成效,成为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于是,在传统任命制的基础上,各地先后试行了班干部选举制、双轨制、轮换制和轮流制等改革举措。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各项改革也一直争议不断。因此,系统梳理班干部制的发展脉络,厘清各项班干部制的优点和不足,探究班干部制的未来改革发展趋势,对营造健康的班级教育生态、促进教育过程机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班干部制的发展历程

班干部制是指班干部选拔组成制度。在人类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十人,由教师委派一名学生去管理[2]。在论述“泛智学校”时,夸美纽斯要求给十人组每组指定组长1人,授以指导员等头衔,其职责主要有:负责全组同学考勤;督促同学学习;帮助后进者或告知教师。组长应保护小组成员,在勤勉和德行上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若不能尽心履职,则应公开解除其职务,引以为戒[3]。在论述“创建纪律严明学校的准则”时,夸美纽斯提出:每班设立由正、副十人长组成的委员会;设委员会主席,由第一小组长担任。委员会主要职责:纠正违纪行为或规劝越轨同学改正,调解同学分歧。委员会每周在教室至少集中讨论一次班级违纪现象。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则求助教师。十人长由教师从本班挑选最有才能、学习勤奋或熟悉课程内容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督促本组同学按时上课和做好课前准备,维持课堂纪律,督促教室开关门及清洁(各长轮流),检查学习进度并给予指导。对于认真负责的十人长,授予教师助手荣誉称号,对玩忽职守者给予惩罚或撤职[4]。

作为班级授课制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对班干部的组成、功能、职责和奖惩等方面作了规定,奠定了班干部制的雏形。不难看出,其出发点主要是让班干部作为教师的助手,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维持上课纪律和教室清洁,更强调的是班干部制的工具价值,而对于班干部制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教育价值则未提及。

“班干部”这一称谓最早源自苏联。为了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强化组织作用,苏联在中小学普遍建立支部,在班级设立政治和行政两套组织。其中,政治组织由团支部书记、各委员以及干事组成,以支部书记为首;行政组织则由班长、各委员和小组长组成,以班长为首。中学两套班子并行,小学则是同一套班子兼任两职,即中队长兼任班长,中队委兼任班委成员,组长即小队长。担任上述职务者被称为“班干部”。

我国中小学班干部制是由苏联传入的。从总体上看,大致历经了三个发展时期。

起步发展阶段(1949-1966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苏为师”的教育发展方向。以凯洛夫《教育学》引进为开端,苏联的教育理论特别是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开始影响中国,并持续至今,成为班级建设的主要理论基础。民国时期的训育制、童子军制、级任教师制被取消。中学设青年团,小学设少先队,设立班主任制(1952年全国普遍实行)和班干部制。班干部由班主任指定成绩好、服从性强、家庭成分好的学生骨干担任,以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

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7年)。“文革”十年,教育事业遭受空前浩劫。中小学仿军队建制,实行军事化管理。学校、班级、学习小组分别被编成连、排、班。共青团工作陷于停顿,少先队组织被取消。班干部分别被“红卫兵”和“红小兵”组织所取代。原班长转任为排长,原班内小组长转任为班长。在造反有理和鼓励夺权的口号下,“红卫(小)兵”组织事實上占据了班级和学校教育领导权,其主要任务转为“破(四)旧立(四)新”、批斗“走资派”等。

改革创新阶段(1978年至今)。“文革”结束后,随着各条战线拨乱反正,教育秩序逐步恢复,班干部制也恢复了原貌。1990年代以后,在民主、平等诸多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各地开始尝试对班干部制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力图改变班干部由教师指定、少数优秀学生长期“垄断”干部职位、学生之间教育过程机会不公平等弊端,给学生以公平的教育机会,让班级教育更加民主、科学。

二、班干部制的几种形式

班干部制作为学校中具有独特育人功能的隐性课程,是学校制度中的重要一环。我国中小学班干部体系是由政治组织(团支部/中队委)和行政组织(班委会)两个系列构成,具有多层次化和多角色化的特征(见表1)。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先后试行了班干部选举制、双轨制、轮换制和轮流制等改革。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引发了众多争议。因此,系统审视各项班干部制的优势和不足,是推进当前班级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事关班干部制的未来改革方向。

1.班干部任命制

班干部任命制是指班干部由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学业成绩、日常表现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直接任命产生。作为我国产生最早且影响最为深远的班干部组成制度,任命制得以长时间存续下来,并在多数时候仍占主流,得益于其若干制度优势。

(1)任命制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领头雁”作用。任命制产生的班干部一般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由他们组成班干部团队,既有利于发挥其组织、监督作用,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又有利于发挥其引领表率作用,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第二,有利于新班集体迅速形成。班干部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少数。班主任接任新班级,直接指定能力强、威信高且服从性好的学生骨干担任班干部,有利于班集体迅速形成和后期良性运转。

第三,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班主任“钦点”自己赏识的精英学生协助管理班务,不仅有利于贯彻班主任的意志,树立班主任的权威,促进各项活动计划落实,还有利于发挥班干部的助手作用,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2)任命制的不足

第一,容易让学生及早形成社会等级观念。班主任一般视班干部为代理人,往往会在班上树立甚至过分强化班干部权威,授予其管理权力。部分班干部仗着班主任授予的“尚方宝剑”,对同学颐指气使,甚至“为非作歹”,而班主任常因“懒政”对此并无觉察[5]。绝大多数学生长期处于被管控的被动服从状态,极易自小形成社会等级观念,不利于民主、平等健康价值观的培育。

第二,容易败坏班级风气。首先,班干部任命极易滋长腐败之风。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对班干部岗位锻炼价值的看重,极易出现家长走关系给孩子谋求职位的现象。一旦“内定干部”在学业和品德上难以服众,行为上不能表率,极易引发学生对班主任公正性的质疑,加剧师生、干群间的心理裂痕,影响班级凝聚力。其次,易使班干部习得不良风气。有研究表明,任班干部三年以上,学生会形成较强的权威意识和趾高气扬的习气[6],甚至养成在班主任面前唯唯诺诺,而在同学面前嚣张跋扈的官僚作风。再次,班干部“特权”思想易引发不正之风,易诱发霸凌事件。可见,任命制及其导致的学生阶层固化极易蜕变为学生“官本位”行为,使得学生自小就滋生对权力的敬畏,感受社会不公,进而人格扭曲,身心受到侵害。

第三,容易导致复杂的教育公平问题。一方面,班干部岗位长期被少数“尖子生”垄断,阻碍了绝大多数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锻炼机会,易挫伤其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班干部群体而言,也存在另一种不公平:一是班干部长期承担繁杂的班级事务会挤压其学习时间和精力,甚至耽误功课,增加学习压力;二是班干部长期在顺境中成长,易产生过度的优越感,进而演化成极度自负,不利于养成健全人格,一旦步入社会,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经不起挫折,抗不住压力,遭遇沉重的角色重适压力,甚至形成严重的情绪困扰。

2.班干部选举制

20世紀80、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教育过程公平作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班干部岗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公平性愈发受到社会关注。受现代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影响,一些学校开始借鉴政治上的民主制,尝试班干部选举制。选举制是指由学生民主投票选举产生的班干部组成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班主任综合学生意见推出候选人,由全班同学进行差额投票选举产生;另一种则是班主任公布班干部职数,学生自愿参加竞岗演讲,全班同学投票,得票高者胜选。

(1)选举制的优势

第一,能培育民主、公平、竞争精神。与任命制相比,选举制最大的优势是将班干部组成的决定权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真正交给学生,体现了民主、公平的教育理念。它不仅能让公认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还是一个良好的育人载体。

第二,能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由于自愿参选并经投票选出,选举产生的班干部不仅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执行力,而且还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有效缓解班级“官民对立”现象;同时,还能接受全班同学监督,从而提升班级管理效力。

第三,能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选举活动能培养和提升全班同学的民主素养。参加竞选能培养演讲能力,锻炼胆量,增强信心。其次,选举制能促进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提升综合素养。

(2)选举制的不足

第一,学生受众面仍然偏小,难以辐射全体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给优秀者投票的心理定势,竞选中独占鳌头的还是少数成绩优异、威信高的学生。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仍与班干部职位无缘,事实上依旧缺乏锻炼机会。因此,选举制实质是以形式之公平,行大多数学生缺乏机会之实质不公平。

第二,选举制对班风要求较高,营造民主健康的公平竞争氛围是选举成功的前提,否则,选举中易充斥一些过度成人化的不良竞争手段。如一些学生会采用诸如宴请、送礼物等手段贿选,一些家长甚至亲自上阵拉票或对老师攻关,使选举变形走样,沦为利用民主之名行不公平推选之实。这会使全班分裂为几个“小帮派”,不利于班集体建设。

第三,竞选失利的同学易产生负向情绪。竞选本身会加剧学生心理紧张,增加压力,且既然是竞选,就必然会有失败者。竞选失利者往往会被同学嘲讽,容易挫伤自信心,产生自卑感,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人格健全成长。

3.班干部双轨制

班干部双轨制,是指班干部团队由两种方式产生:一是部分班干部由学生民主选举,二是部分职位由班主任直接指定中等生或后进生担任。后者人数以占1/3为宜。比例过大,则班干部团体的引领效应难以发挥;占比过小,则易使指定者在群体中没有相近的参照点而易自惭形秽。

(1)双轨制的优势

第一,能兼顾教育的效率与公平。在双轨制综合了前两种制度的优势,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契合点。一方面通过公平竞争实现“唯贤是举”,保障管理效能,追求的是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班主任直接指定,给在某方面有明显不足的中等生、后进生一些机会,保障这类同学享有平等的锻炼权利,目的是兼顾公平。

第二,能提升对后进生的转化效果。在双轨制中,班主任直接任命一些负向非正式群体的代表性人物担任班干部。实践证明,这种类似“招安”的举措,对促进后进生转化会产生良好的效果。首先,提升了后进生的角色期望。依据社会角色理论,个体行为受个体在一定社会场域中的社会角色地位和角色期望所影响,并与其角色身份相一致。后进生任班干部,必须使自我角色行为与班干部角色规范相一致,以身作则。其次,有利于促进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任班干部,在原本对立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中融入了共同组织管理的任务[7],而作为管理团队的一员,必须在班级管理中采取顺应与合作的态度,服从管理,这会加速班级负向非正式群体向班级建设者转化,减少班级管理阻力。

第三,能提升班级建设水平。首先,双轨制使班干部的组成更具代表性,班主任更容易听到班级各个层次学生的心声。其次,双轨制通过班干部的示范作用倡导后进生与优秀生平等合作,避免后进生因受歧视产生自卑怯懦心态而游离于班集体建设之外,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氛围。再次,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后进生任班干部,因与教师互动接触机会增多,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减少隔阂甚至消除叛逆心态,增加对班集体的认同感,从而降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阻力。

(2)双轨制的不足

第一,班干部团队的构建会更趋复杂。如何确定选举和任命的岗位范围,让后进生加入班干部团队如何发挥这种制度优势助其转化,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班主任厘清和抉择,从而增加了班干部团队组建的复杂程度。

第二,对后进生班干部进行培育的任务较重。个体遵循其角色期望的程度终究是受个体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后进生担任班干部是一柄双刃剑,需要班主任花大力气对其进行精心培育,要树立威信,强化权责。在岗位分工时,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逐步提升其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否则,就极可能陷入被动。

第三,兼顾公平与效率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怎样在确保管理效率的前提下兼顾班级学生群体机会的公平,这是班主任必须妥善处理好的问题。倘若班主任对任命后进生没有合理的解释以赢得学生理解,就极易造成学生乃至家长的不满,影响班级凝聚力。

4.班干部轮换制

班干部轮换制,是指全班同学通过公开竞聘,定期轮流任职的班干部组成形式。主要形式有:一是局部轮换,即仅在班干部之间进行职务轮换和更换部分班干部相结合。二是全面轮换,即定期由不同组班干部团队轮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即实行双班委制或三到四套班委制。轮换周期一般为二个月或一学期。轮换方式有:抽签、竞选、按顺序轮换等。同时,还辅之班干部“评议制”“淘汰制”。每届任期届满,召开评议会,总结上任班委工作经验和教训,调整不堪胜任者。叶澜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小学班干部轮换制实验。班干部通过竞聘的方式每学年轮换两次,主要岗位轮换比例在1/3~2/3之间[8]。实践证明,轮换制将竞争与轮换相结合,增加了班干部岗位锻炼机会,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拥护。

(1)轮换制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培育班级主人翁精神。轮换制旨在培养服务型班干部,通过竞争机制,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班级管理岗位中履职尽责,以豐富其角色体验。同时,不同组班干部定期、不定期地相互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班级管理活力。

第二,有利于涵养学生民主竞争意识。班干部定期轮换,鼓励竞争,每个同学都具有公平竞聘机会,体现了平等、竞争、公平的理念,有利于增强同学信心,培育自主、自决意识和能力。

第三,有利于更多学生得到多重锻炼和提升。在职前竞选中,学生会提出富有创见的“施政”举措,有利于培养民主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任职期间,学生创造性地组织班务活动,锻炼其领导力;非任职期间,指导现任班干部或者学习他人经验,积极配合管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轮换制的不足

第一,尚未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岗位锻炼机会的教育目标。尽管轮换制让更多学生获得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扩大了班干部岗位教育辐射面,但由于需要竞争上岗,中等生和后进生仍然缺少机会;加上轮换周期长,实际上真正能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还是少数,远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的程度。

第二,班主任培训指导压力加大。要使班干部团队都具备班级管理能力,班主任必须对这几套班子进行长期指导和培训,工作量倍增。此外,如何确定轮换比例和周期、采用何种轮换形式、如何保持前后班子施政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等等,都需要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综合考量。若处理不当,极易使班级管理变得繁琐复杂,甚至造成班级运转混乱。因此,该制度不适合对班级情况了解不深的新班主任,也不适合班集体尚未形成的新班级。

第三,有可能增加班级管理压力。班干部定期轮换,有人上位,必然有人下台,实施过程相对复杂。首先,易出现“官”“民”角色转换错位。部分轮换下来的学生容易产生失落感,滋生不满情绪,并常把内心的不快发泄到新任班干身上,从而加大了班级管理难度。其次,班干部“轮流坐庄”,难以形成班级管理核心,可能会影响班级凝聚力,降低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再次,由于任期限制,有可能出现班干部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降低集体教育效能。

5.班干部全员轮流制

班干部全员轮流制,是指由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班干部小组轮流承担班级管理职责的班干部组成制度,是班干部轮换制的升级版。比较而言,全员轮流制又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实行全员轮流制,班干部轮换周期缩短,一般为一两周或一个月,保证全班每个同学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岗位锻炼机会,实现了“人人参与管理,个个有锻炼机会”的目标,真正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均等地获得多重班干部岗位的工作体验。

(1)全员轮流制的优势

第一,变“部分发展”为“全体发展”。全员轮流制让全班学生都能承担一定的班级管理责任而获得均等的岗位锻炼机会,感受集体的尊重和需要,体验成就感,祛除了班干部岗位仅由少数精英学生长期担任的固化顽疾,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健康发展[9]。

第二,变“一岗定终生”为定期异岗锻炼。全员轮流制下,学生初次任职,尽量人岗相适,再次任职要异岗锻炼,这既能避免学生养成懈怠心态,又能弥补学生能力短板,促其综合能力持续提升。

第三,变“相互竞争”为“学习与监督”并重。不同组班干部在轮换中相互指导和学习,相互配合支持。同时,构建小组间相互监督及激励机制,确保班务管理的连续性,促进班集体建设持续进步。

(2)全员轮流制的不足

首先,班干部定期轮换,使班主任的组织工作难度加大。其次,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担任班干部的能力,一旦学生能力上无法胜任,会给班级某项的管理带来混乱。再次,班干部培训的任务加重。

一般而言,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的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方式来组建班干部团队。刚接任新班级,班主任应重在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可暂定若干小助手来协助管理班务。随着对全班了解程度加深,可直接任命学生骨干组成班干部团队,注重骨干班干部培养。当班集体初步形成,班主任可采用民主选举制来重组班干部团队,重在培养全班同学的民主素养。当班集体运转成熟,班主任可以有步骤地实施全员轮流班干部制。

(3)全员轮流制的实施步骤

①科学设岗。为避免传统班干部岗位设置职能交叉重叠的弊端,根据班级集体生活的需要,科学设置清洁维护、设施管理、纪律管理、体育及各科学习指导等服务性岗位,做到事事有人做。所有职位无高低贵贱之分,大家定期轮换,人人有事做。

②思想动员。轮流制实施之初,班主任要对全班同学作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参加班干部岗位锻炼的意义,树立“管理即服务”的责任意识。

③互补分组。按照优势互补原则,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班干部小组,每组5~7人,各组力求性格互补,男女搭配,组间能力均衡。同时,尽量将班级非正式负向群体拆分,并将原班干部分别安排进不同小组,由其带领所在小组轮流进行班级管理。一旦发现组内“内耗”,及时调整组员。

④设影子班委。在全员轮流制实施初期,学生并不都具备班级管理能力,故在值日班干部之外,可暂设常任班委。常任班委由前期通过指定或竞选产生的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在全员轮流制实施之前,他们全面履行班干部职责;在轮流制实施初期,他们退居幕后,主要职责转为指导和监督各值日班干部的工作,协助处理值日班干处理不了的问题,充当“顾问团”角色,并进行考评打分。当轮流制运行成熟,常任班委可退出历史舞台,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带领所在小组的履职尽责上。

⑤加强培训指导。实施前,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实际,组织全班学习日常行为规范,通过集体讨论明确各岗位职责及管理行动指南。同时,用班干部现身说法、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全班开展班级管理专题培训。在一届任期结束时,召开班级管理工作评议会,全班同学集中评议工作成效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分享管理智慧,明确改进方向和方法。同时,做好不同组间的工作交接,以保持班级各项管理工作的延续性。

⑥竞争性评议。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常任班干部结合学生个人、小组自评、组间评价,对各小组履职情况定期进行综合评估打分。每一循环结束,各小组进行积分评比,评分结果及每个同学履职表现将被记载和公布,并作为学生学期、年度综合考核以及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多元发展性评价,辅之以奖优罚劣,激发全体学生良性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每个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三、班干部制的改革趋势

班级是一种以促进全体而非部分学生发展为本的特殊社会组织。班级建设的目标是利用班集体教育形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班干部制设立的初衷不是为了划分学生的优劣等级,而应是着眼于班集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培养和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作为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机制,班干部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作为班主任管理助手的工具价值功能;二是对学生的培养、锻炼的教育价值功能。

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10]没有机会,就没有体验。不亲自参与的结果就会使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逐渐丧失对集体的兴趣和关心,最终导致缺乏责任心。民主主义“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11]。“儿童不只是要成为投票人或法律服从者……必须教育儿童既能领导又能服从,他必须具有自我指导能力和指导别人的能力、管理能力、承担负责职务的能力。”[12]传统班级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和学生角色地位的固化使大多数学生自小就缺乏在班级活动中亮相的机会,因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步入社会后极有可能磨灭其主动精神,并成为终身群众[13]。学校教育必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为“集体的教育力量取决于每个人所具有的力量”,关心集体的教育力量“就是要关心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精神上的不断充实和成长,关心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发展……”[14]

从国际上看,在班级授课制下,各国都重视班级管理,并大多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因倡导人人平等,故大多没有班干部之设。有些国家如美国虽设有类似班干部岗位,但學生都有均等的机会轮流担任[15]。日本中小学设立值日班长、小组长和一些委员会,但这些并非权力性岗位,而仅是服务性职位,由全体学生轮流履职[16]。我国香港地区一些学校设立轮流值日制,每学期每生值日一周。

纵观班干部制的改革发展历程,班干部角色由最初单纯的班主任助手向班级管理者,再向班级服务者转化,愈发注重民主与公平,并向服务性岗位发展。在未来的班级管理改革中,“干部”身份将被淡化,并逐渐走向“消亡”。班干部不再是个体在班级中地位的象征或标识,而会逐渐走下权威的高台,走向各个层次的普通学生中间,成为每个学生发展的权利和责任,以及自我发展的教育平台。班干部不再是特权管理者,也不再是班主任的“传声筒”“协管员”“情报员”,而是在某段时间负责某项具体工作的管理者,更是人人都可轮流担任且必须担任的普通服务性岗位。班干部与同学的关系不再是“领导—服从者”的直线关系,而是地位平等的合作与竞争的复合关系。教师也从强势的管理者退居幕后,变为知心的引导者和解惑者,其核心价值在于价值导向和策略选择。班级不再是等级森严的科层组织,而是同学之间平等互助、合作发展、相互激励、协同成长、自主发展的教育场域。

参考文献

[1] 柯政,李昶洁.班干部身份对学习机会获得的影响:基于4026位初中生的倾向值匹配法研究[J].教育研究,2020,41(05):112-125.

[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1.

[3][4]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53-254.

[5] 吴康宁.班级中的工具性角色、表意性角色及其引导[J].教育评论,1991(05):21-23.

[6]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82-284.

[7] 董海军.班干部双轨制: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新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04(11):77-79.

[8][13]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12-313,302-304.

[9] 赵洪湖.班级实施“小干部轮换制”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5(23):23-24.

[10][1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82,92.

[12] 杜威.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9.

[14] 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黄之瑞,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2-223.

[15] 原亮.美国的中小学班级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5(31):80-82.

[16] 张敏.参观日本小学随感[J].比较教育研究,2002(06):63-64.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中小学班干部
实习班干部的妙用
竞选班干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制度:好经别念歪
班干部的烦恼
选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