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张力
2023-03-13池玉兰
【摘要】若教师只“扶”不“放”,则学生依赖过甚,似蚕作茧;若教师只“放”不“扶”,则学生自由散漫,似断线之筝。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扶”与“放”的比重,使两者形成内在有机体,是一种教学措施,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扶”是引导,“放”是放手,至于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扶”而有度 ;“放” 而不滥;“扶” “放”得章
作者简介:池玉兰(1979—),女,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舟山实验小学。
何谓“扶”“放”?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加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这其中便蕴含了“扶”与“放”的技艺。“扶”即教师相机引导,适当进行点拨。具体来讲,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其教学主导作用,做学生的提点者、引导者。“扶”需与包办明确区分开来,它并非机械化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一种在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一大前提下采用的教学手段。“放”则是“扶”的下一个阶段,更多地将注意力聚焦到学生主体上。“放”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品质。同时,“扶”与“放”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扶”是“放”的基础,“放”是“扶”的目的。古人总讲究文武之配合,这“扶”就犹如武将,而“放”则为文官。高堂之外,有热血英雄策马扬尘,一统山河;高堂之内,有文人墨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张一弛,一收一发,此为文武之道,亦是教学之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倘若能够充分对其进行综合运用,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学校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措施,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美育发展。
一、“扶”—传道、授业、解惑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育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扶”具有必要性[1]。小學生的美术知识储备较少,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扶得多些,帮助学生筑牢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时,教师要扶得及时,扶得精准,做到该扶就扶,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尽可能多学一点,切实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以“百变团花”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剪团花的方法,如折、画、剪等。剪出各种花瓣形状和纹样的团花的前提是学会折剪,而此前的教学中并未涉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这就意味着折剪对学生来讲是完全空白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若放任学生自己揣摩,不仅费事费时费力,而且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打击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致使其对此类新事物产生排斥心理。所以笔者选择手把手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欣赏团花,传授折法,示范折法,一步步教会学生折剪方法。
基础性的教学既能为之后的“放”也就是学生进一步创作团花奠定基础,同时也能保护和关注中低年级学生在面对全新事物时的自信心和自主创新意识。
再如,在五年级上册“认识抽象画”一课的教学中,在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时,学生们一开始没法从画作的各种色块与线条的组合、排列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在课堂上,有学生提问:“画面中的哪些元素是体现作品题目的呀?”对于这个疑问,笔者并未第一时间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选择临时给学生们增加了一个听音乐,画感受的教学环节,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乐感强劲的爵士乐,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利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脑海中的画面。笔者发现这时学生普遍在画纸上描绘出了跳跃的曲线、高低不平的折线和鲜艳的色块等。这时,笔者再展示一些喧嚣的城市、闪烁的霓虹灯等图片,辅以爵士乐强劲的节奏。在完成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到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学生发现整幅画以明亮的黄色为主基调,中间杂着红色与蓝色,一同形成缤纷的彩线,而在彩线中间又不规则地分散着红、黄、蓝三色的色块,营造出节奏变换和频率震动。学生通过听音乐,画感受的教学环节,直观地感受到这幅作品所呈现的明快和亮丽。
总之,“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归纳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其总结出相应结论。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扶”,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需求。此外,“扶”应始终遵循适量原则,即“扶”而有道,“扶”而有度,教师应明确“扶”的功能只是领进门或画龙点睛,而非全盘包办。教师在课堂中要运用“扶”的方法,做传道、授业、解惑者,做学生的引路人。
二、“放”—自主、探索、创新
文章的前一部分提到了“扶”的必要性,但是一味地“扶”容易导致学生创造力的缺失和思维的僵化,这涉及美育的另一个要求,即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将“扶”结合“放”使用。“放”即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空间和独立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独立运用学到的知识探求新的知识,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新的实践和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思考发现新的问题,探索解决之道,充分发挥创造潜力,并从中获得乐趣。笔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以色彩教学“三间色”的课堂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平时的油画棒接色中也已经发现两个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第三种颜色这一色彩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对三间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将其运用到绘画过程中。这时,区别于直接给出两个原色相加会得到怎样颜色的答案,笔者选择了游戏的方式,以轻快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随着音乐运用红、黄、蓝三色的水粉颜料进行绘画,在两种原色调和显现出全新的颜色时,适当地出声提醒,引导学生们发现与观察调色的奥秘。笔者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独立找到了三间色。恰当的“放”适用于多元的课堂场景,笔者上面所举的不过是其中一个案例,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放”践行了寓教于乐的理念,让学生们在玩中收获乐趣的同时学到了全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进行欣赏课的教学时,笔者也提倡教师学会“放手”。笔者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在欣赏课前一节课的末尾提前给出下一节课讨论的主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等,同时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展示时间,并鼓励学生随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的意见。采用这类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对课堂的内容初步形成印象,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较之于传统的单纯听讲,学生对这一方法更有兴趣。此外,通过课堂展示,笔者发现学生们在查找资料、表达描述等方面具有超乎预期的潜力。再比如,在上绘画课时,对于画面的排版、构图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范画,发表自己的看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每个学生的创造力是远远超出想象的,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只有大胆地“放”,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投入课堂当中,接受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同“扶”在课堂中的运用一样,对于“放”的运用,教师也应始终牢记过犹不及的道理。教师要学会“放”,但绝不是毫无限制地“放”,而应做到“放”而不滥。
三、“扶”“放”得章—善学、活学、乐学
“扶”而有度,“放”而不滥,由此便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张力—“扶”“放”得章。
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总是兼有较易上手和重难点两部分,这对教师在课堂上对“扶”与“放”两种方法的恰当运用和有机结合提出了要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精准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将讲课的主要精力投入其中,同时也应当提前评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此来判断重难点只需简单点拨还是需要全面讲解。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应当密切关注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反应,灵活地做出相应调整。
在学生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多“扶”一把,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保持积极心态;当学生的问题基本被解决,进入学生可解决的范围,教师就应该尽量“放手”。比起直接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案,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去亲身经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以“自行车局部写生”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每辆自行车的局部结构、形状、颜色与花纹,然后通过示范向学生详细讲解其中关键的绘画方法与步骤。当观察到学生对学习自行车局部作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时,笔者立刻“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绘画创作,进行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引导学生对绘画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写生习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取得比较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扶”与“放”在课堂教学中的占比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形象记忆、观察和接受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方式。与此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精神特质、性格和兴趣爱好。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扶”“放”措施。绘画水平一般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占比最多,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当“扶”“放”相济,依据实际情况略微调节比重。教师应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普遍特性,详细示范,增强他们的思维直觉和整体感受能力,训练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强化绘画实物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同时也需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步“放手”。而较为擅长美术的学生普遍绘画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扶”得少些,“放”得多些。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当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对于少部分对绘画的理解掌握情况不是太理想,但对于手工艺术品的制作、剪纸艺术等学习领域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以手工、剪纸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提倡教学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对于这部分学生身上独特的闪光点,教师应适当进行表扬,以增强他们对美术学习的信心,并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对他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多“扶”一把,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对于各种层次、倾向不一的学生,教师应当采取不同的“扶”“放”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始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真正的美育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育,也不是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的园丁式教育,而是一种兼顾知识和发展,旨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融合式教育,需以“扶”与“放”的教学逻辑贯穿。“扶”是引导,“放”是“放手”,二者從始至终是一个有机整体。至于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仍需要教师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杜卫.论中国美育学建构的问题和范畴体系[J].美术研究,2021(0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