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留学事业 增进人文交流

2023-03-13苗绿

神州学人 2023年3期
关键词:留学人员留学生人文

文| 苗绿

人文交流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等,从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高度对加强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要求。

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以官方为主体的“一轨外交”面临局限性,留学人员作为民间外交重要力量之一,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和重要使者,可对缓和国家间关系、增进中外民众相互理解及互信友好发挥积极作用。发展留学事业、鼓励出国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在来华留学生中培养新一代知华友华人士,是新时期我国大力开展人文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疫情下中外人员往来及人文交流不足

2017 年12 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并正式将中美人文交流视为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随着中美关系恶化,除中美交流机制陷入中断外,中国与欧洲国家人文交流高层机制也受到较大影响。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2017 年12 月第五次会议后就未再举行;中美、中法和中德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会议也于2017 年停办;2017 年11 月,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四次会议召开,直到2020 年11 月才召开第五次年度会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多国对华好感走低。国际环境越是严峻,越凸显人文交流的价值和重要性。人文交流作为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对于国家间加深相互理解与互信友好具有重要意义。受疫情影响,中外人员往来不畅更容易增加误解嫌隙,美欧对华负面认知上升也使很多人对于与中国开展人文往来存在顾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华人华侨及留学人员是国家天然的“民间外交官”,在开展国际传播及交流方面具有融通中外的传播优势,尤其是他们在海外工作生活中与当地民众长期交往建立起亲近和互信,也了解所在国历史、文化及习俗,使他们传播的信息在驻在国政府和民众心目中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开展民间外交的可持续力量。同时,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往往在了解真实中国后会对中国的认知发生很大改观,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潜在力量。

更好发挥留学人员中外交流桥梁纽带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新发展格局中,留学人员的作用也从科教兴国、创新创业、人才强国,到今天的中国全方位崛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方位、新重心。在国际上为中国树立正面形象、为国家发声等方面,留学人员将发挥更大作用。

从1978 年到2019 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超650 万人,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20 余万人。2019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超过70 万,虽然2020 年受疫情影响留学人员数量在短期内出现了明显下滑,但2021 年留学形势重新回暖。根据全球权威分析机构Frost &Sullivan 报告,2022 年我国出国留学生预计达到83.05 万人。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关系变化等因素加速推动留学人员回国潮流。2020 年,留学人员学成回国77.7 万人,2021 年回国就业学生估计达到104.9 万人,首次超过100 万。

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中,留学人员是国家形象的载体,也是沟通中外的使者。留学人员往往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拥有一定的跨国人脉,具有多重文化背景和语言上的优势,可以进行跨文化交流。同时,留学人员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也在传递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文明准则、信仰追求和当代中国的经验与发展模式,可以校准西方的中国认知,帮助国际公众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减少双方误读,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建设。

留学人员以侨联、学联、专业协会和智库等组织为载体开展民间外交,对国际关系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这些组织打通了民间“二轨外交”渠道,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增进彼此了解,弥补了以政府官方为主体“一轨外交”的局限性。其中,作为民间思想库的社会智库,为高层次留学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由于具有民间性、自主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特点,通过召开、参加国际会议,发起、参与国际组织,应邀参与境外访问等多种形式与国外学者、政策制定者交流,传递中国的政策与解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四川站,青年们在蜀南竹海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图|CCG

虽然疫情暴发及国际形势变化对我国留学事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出国留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大趋势。这是个人意愿驱使、学生对多元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及国家支持留学政策措施的实施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来看,2020 年6 月出台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重申,出国留学仍将是我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渠道,要克服疫情影响,拓展出国留学空间。2022 年5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勉励他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外交流的使者、助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留学生及海归群体的一项重要担当。

第23 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北京站的现场,中国学生和家长与海外院校展开面对面交流 图|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

推进来华留学事业发展,培养新一代知华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学生流动受到大范围冲击,来华留学也深受影响。疫情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留学目的地国,来华留学生人数接近50 万。2020 年3 月,我国因新冠肺炎疫情暂停签证办理后,大量留学生未能返华复学。许多留学生在线学习不仅有时差颠倒、网络延迟等障碍,还面临线上学习的局限性及学位价值下降的困境。

2022 年6 月和11 月,全球化智库(CCG)专家团两度开展二轨外交之旅,跨越三大洲,在新加坡、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与数百位政商学界有影响力的人士开展了近百场对话交流活动。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我们明显感觉到新生力量的缺乏。在美国,老一辈的知华派像李侃如和包道格年事已高离开了华盛顿,而新一代知华派因缺少足够广阔和深入的对华认识容易变得片面,再加上近3 年不能来华,新一代知华派也缺少足够的素材在国外发声。此外,多位高校教授向我们反映,他们很多学习中文或东亚研究等专业的学生都希望去中国大陆留学,但因疫情的不确定性,只能选择去新加坡或我国台湾等地留学。可以说,疫情暴发后,美来华留学生断崖式减少,使美国学者中的知华派损失了将近一代人。

2022 年6 月以来,随着入境隔离时间缩短、入境手续简化、国际航班数量增加、来华机票降价及熔断机制将优化等消息接连发布,对留学生返华复学带来重大利好。同时,我们了解到中国驻美国和法国使馆等也在积极协助所在国留学生返华复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7 月1 日,天津茱莉亚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的学生,苏世民奖学金项目部分学生,韩国留学生,30 名尼加拉瓜奖学金获得者,80 多名所罗门群岛学生等约数千名留学生陆续回到中国的学校。这为更多留学生返华复学释放了积极信号,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随着陆续放开,多国留学生相继踏上了返华复学之旅。

2022 年5 月25 日,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研究著作《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与发展》指出,我国国际学生年增长率下降,国际学生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值。数据显示,2018 年时国际学生年增长率已下降至0.62%,远低于21 世纪初以来全球1%-7% 的国际学生年增长率。中国国际学生人数占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数的比例为1.2% 左右,而该比例的世界均值为2.38%左右,北美和西欧地区更是高达7.33%。此外,来华留学生中近一半都是来华短期交流的非学历生,而英美等发达国家非学历生数量不到10%。而且,我国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美欧等关键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值得关注。因此,新时代我国来华留学事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留学中国”品牌也需进一步做大做强。

长期来看,深化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仍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强化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外人文交流重要桥梁的认知,通过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留学生,增进中外了解和互信。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也需要大量既熟悉国外环境又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国际化人才。来华留学生既对中国文化、社会较为了解,又谙熟母国语言与文化,是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急需的人才。

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中文热持续升温。目前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地区)将中文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俄罗斯、爱尔兰等国还将中文列为高考科目。2023 年,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及教学秩序已近在眼前。可以设想,随着国际往来更为便利,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将掀起新高潮。

猜你喜欢

留学人员留学生人文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人文绍兴
赴美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