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谱新时代科普工作新篇章

2023-03-13潘春旭

神州学人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科普科技

文| 潘春旭

2022 年9 月,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新时代科普工作支撑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大局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近年来,科学普及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2021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2022 年8 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共同编制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科普事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02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极大地促进了科普工作。这次中办、国办正式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提供了实践指南,标志着新时代推进科普工作的系统布局已经形成。

《意见》发布后,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科技学术组织、学会、协会、大专院校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将科普工作推向新的高潮,展现出我国科普工作的强大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和新要求,对未来五年的战略擘画,处处显露出科普的责任和使命,这既是科普发挥基础性功能作用的着力点,也是科普为民的价值突显和重要性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时代科普工作作为创新发展的“一翼”,未来需要与科技创新比翼齐飞。科普具有跨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属性,最具有创新特征。不同学科、领域、行业部门都可以运用科普技术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科普的利他性和公益性,可以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科普日益与教育融合发展,不仅助力贯彻落实中小学“双减”政策,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更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科普工作者和参与者应该着力创新,主动识变,积极应变,及时求变,一定可以在各个领域大展宏图,大有作为。

政府民间齐发力

作为新时代科普工作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我了解和参与过的一些科普活动中,可以一窥国家科普工作的开展现状,希望能为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学成归国投身科普事业、参与科普活动提供参考。

在政府层面,我国科普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主体是各级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属单位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于2020 年9 月发起成立了“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这是一个由高校、科研院所、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科技企业中有影响力的科普演讲团组成的公益性科普报告协作平台,旨在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科普报告的形式面向广大青少年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这个平台还为各成员科普演讲团提供协调和交流服务,包括对接各地中小学需求开展科普报告巡讲活动,定期组织成员演讲团专家开展线上线下交流研讨活动,以不断提高面向不同年龄青少年的科普报告水平和针对性。我作为湖北省科协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团长,多次参加该平台组织的工作研讨会以及培训和交流活动。

具体到我所在的湖北省,2021 年省科学技术协会专门印发了《“科普湖北”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继续深入实施“五个一”科普工程,即举办一系列“荆楚科普大讲堂”,开展一批优秀科普剧目创作巡演,开发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科普基地,组织一系列科普主题活动等。多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提升了科普品牌影响力,湖北省的群众性科普活动开展形式多样、有声有色,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实施科技强省战略贡献了科普力量。

例如,具有湖北特色的“五个一”科普工程之一的“荆楚科普大讲堂”成立于2017 年,报告团成员主要由当地院士、知名专家和一批年轻的留学归国人员组成,我有幸成为第一批报告团成员。几年来,报告团成员下基层、进学校、走乡村,在线下线上开展了数百场科普活动,还举办了各种专场报告会,如农业专场、科学防疫专场、少儿专场等。特别是每年推出的“荆楚科普大讲堂”春节档系列节目,在大年初一至初五中午黄金时段于湖北电视台以及长江云、科普中国等新媒体平台推出,将湖北的科普活动推向了全国甚至全世界。今年的新春档系列讲座,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就地下水与环境、华中农业大学雷朝亮教授就昆虫与人类文明、华中科技大学陶光明教授就面向运动与健康智能化的智能纤维技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刘宏涛研究员就昙花这一物种,以及本人就物理与生活——探究自然等主题开展科普。

上图: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湖北校园巡讲活动

下图:作者进行科普讲座

2022 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科技点亮世界,科普筑梦未来——2022 年湖北省科普电视大赛”也以新颖的活动形式、丰富的知识内容收获了社会好评,我为该活动撰写了20 多道物理学方面的竞赛题。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下属单位湖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自2012 年至2021 年连续9 年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活动,足迹遍布省内15 个市州,共举办651场科普报告会,惠及师生达30 万人次。2020 年更创新开展线上科普报告会,点击量达121 万人次。近年来,在落实“双减”工作的背景下,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湖北省科协发布了《关于成立“湖北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的通知》,我有幸被推荐担任报告团团长。2022 年,我与青少年科技中心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起,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荆楚行等活动,推动了“双减”后丰富青少年科教活动的落地见效。活动中,我们组织院士专家,特别是留学归国的中青年才俊一起,在湖北省的中小学作了近百场科普报告。报告选题紧跟时代主题,如“逐梦空天”“不忘初心启迪未来——让五星红旗在南极高高飘扬”“旗开月表五星闪耀”“从游戏到诺贝尔奖——纳米材料之王石墨烯的秘密”“自然资源与日常生活”等,报告内容精彩纷呈、妙趣横生、通俗易懂,深受青少年喜爱。广大中小学生在这些科普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培养了科学思维,提升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科普活动的热情。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也将科普活动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成立了20 多个由在汉院士牵头的科普工作站。本着“科协引导、院士领衔、行业支持、团队协作”的原则,团结动员全市院士专家及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采取院士跨界对话、院士论坛、全民课堂等,以多种形式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我作为专家成员也参加了两个院士工作室——“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和“徐红星院士科学与人文科普工作室”的活动。

全国和地方的理工科学会也是开展科普活动的主力军。例如,中国物理学会有一个“科学1 小时”系列科普活动,其中一个系列是“大家说物理——中学生听得懂的物理前沿”公益科普课。该系列课程邀请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优秀的科学家和老师在网上授课,每周一期,听众主要是被学会授予“蒲公英计划基地学校”的学校学生,宗旨是助力“双减”,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培育具有未来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湖北省物理学会也积极参与了该项活动,曾在2022 年组织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的物理学教授及专家进行了6 次讲座,我也以“科技与考古:揭开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为题,分享了自己的知识和体会。

以上只是我参与和了解的国内相关机构开展科普活动的发展现状,虽然内容和深度有限,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以亲身经历感受到国家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对科普事业的重视,见证了开展各项活动时的热烈场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 的3.27% 上 升 到2015 年 的6.20%,2018 年 的8.47%,再到2020 年的10.56%,北京、上海、深圳更是超过了24%,可谓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意见》提出,到2025 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这一比例达到25%。相信在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顺应技术发展 创新科普手段

作为一名本世纪初的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多年进行国际交流的教育工作者,身处科普事业的新时代,我也开始了“从科学研究到科学普及”的角色转换。

30 多年来,我主要在高校从事材料物理、纳米材料和科技考古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招生宣传工作,我逐渐走入青少年科普的新领域。然而,最初“入坑”科普并不太成功,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直接以大学课堂或作学术报告的内容和风格,给中小学生做科普,显然,这会让他们听起来很吃力,甚至根本听不懂。这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做好科普,比如充分利用道具、针对不同年龄段准备多种版本的课件、穿插视频掌握节奏等,我的科普之路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在与中小学生进行的科普交流中,有两件事情让我深受感动。一是在每次科普活动中,我从孩子们认真的表情中看到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二是有一次在一所乡村中学的讲座中,当地老师对学生说:“这也许是你们这辈子唯一一次能听到武汉大学教授讲课的机会。”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激发了我以更大的热情和责任心投身到科普事业中。如今,工作之余,我差会花一半的时间在科普上。我经常想,做这些,都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物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科学,从小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创造力。说不定有孩子听了我的讲座后立志走上科研道路,将来能拿诺贝尔奖呢。

除了参与各级政府和学会组织的科普活动,我也会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科普活动,以及通过自媒体开展科普宣传。

例如,我自告奋勇在湖北省科学技术馆客串担任讲解员。2022 年初北京冬奥会期间,我先后两次为观众现场讲解“冬奥会中的物理学原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另外,我还为科技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讲解物理的力学和电磁学内容,传授一些做科普的“小诀窍”。目前,我已受聘成为湖北省科学技术馆第一批专家库成员,随时为科技馆提供科普支持。

我还在视频平台开通了账号“潘春旭科技与考古”,自己做科普up 主。我的初衷是希望能在线上进行知识分享,用科技揭开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让科学普及助力科技创新,让大学课堂走向全社会,成为真正的“公开课”。在平台上,我除了进行物理、考古、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科普,也把自己在学校讲授的《科技与考古》通识课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专业课等课程的内容做成课堂直播,放在线上供社会公众观看和学习。自2021 年初开通账号至今,我已经上传视频119 个,播放量10.7 万次。

2022 年10 月,另一视频平台的工作人员主动联系我,希望我能在他们的平台上进行直播授课,主要内容为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科普。自此,我走上知识类直播播主之路,让科普登上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目前,我每周讲授一次1 小时的直播课,已经讲授了10 多次,每次直播都会有数万人观看或收听,我的节目多次进入平台直播榜单。我的直播主题会结合社会热点,大多数为介绍科技前沿和启发创新类的内容,如《三体》中的纳米材料:科幻与现实;存储核废料为什么要用铜罐;隐身啦!吸波材料的秘密;诺贝尔奖与新材料:改变认知和生活的创新;氢能源应用的挑战:制氢与储氢;“黑金”石墨烯的秘密;仿生材料的魅力等。

科技创新是无穷的,科学普及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在科普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在经费投入、场馆建设、激励机制、支持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指定的方向,按照《意见》的要求,脚踏实地开展科普教育,我国的科普工作一定会欣欣向荣。

要落实好《意见》要求,就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开展科普的重大意义,树立“大科普”理念,压实社会责任,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时代发展为科普工作带来了理念、手段、方式、机制的新变化,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技术应用、教育文化再次呈现交互推动、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作为一名海归,我认为留学人员在科普事业领域大有可为。期待更多留学人员学成归来,共同谱写新时代科普工作新篇章。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科普科技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技助我来看云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技在线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