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外传播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术语英译原则

2023-03-13陈江宁

文化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历法霜降农历

陈江宁

一、引言

农历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涉及农学、物候学、气象学以及天文地理的重要科学知识。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节气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更加凸显。[1]鉴于英语的国际地位,将农历二十四节气术语译为英语是做好其对外传播工作的第一步。传播必须充分考虑受众情况。简单来说,译本不是给我们自己看的,而是要给外国读者看,要让他们理解、接受。如果外国读者看了不理解,就会失去阅读兴趣甚至产生误解,传播行为也就失败了。基于此,现有农历二十四节气术语的一些英译本并不完全符合对外传播的需要。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汉语表述简洁文雅,既富有诗意又便于记忆,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基于对外传播的英译应遵循规整性、规制性、规范性(以下简称“三规”)原则,力求让受众一目了然,无需额外查阅有关资料便足以了解其意义,同时又尽可能地感受到汉语原文的魅力。

二、规整性原则

规整是指规矩整齐,合乎一定的规格。规整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译文的长度和结构两个方面。每个节气名称都由两个汉字构成,整齐划一,且形成了朗朗上口的节气歌,极富美感,展现了汉语用词的精炼和雅致。节气名称的英译本也应尽量突出这些特点。

(一)译文不宜过长

译本应当言简意赅,冠词、介词等虚词可尽量省略。汉语两个字的长度大约只相当于英语四个字母的长度。英语单词往往由多个字母组成,超过两个英语单词的短语或词组就显得很长。过长的词组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压力,所以节气名称的英译本长度以不超过两个单词为宜。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表示季节开始的节气,其中的“立”字就是开始的意思,可采取“季节名称+beginning”的译法,如果译为“the beginning of +季节名称”则太冗长,这样不但不够醒目,而且在表格之类较小的空间中书写也比较麻烦。[2]

(二)结构总体一致

节气名称必然是名词,其英译应突出名词的性质。同时,节气代表的是气候变化,因此又带有动作的特性。汉语动词可不经变化直接作为名词使用,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分节气名称看似是动词的原因。英语中的动名词或现在分词即动词的“ing”形式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些。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的“立”字,在翻译时就可以用动词“begin”的“ing”形式,而不要使用“begins”等。24个节气名称的英译本都使用同样的结构非常难,更不必勉强都使用“ing”形式,但应总体保持一致。具体也可分几个组别,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一组,春秋二分、夏冬二至是一组,两暑、两寒是一组,分别保持结构一致,这正好也与汉语原文的形态相仿。

三、规制性原则

规制是指规则制度。目前,节气术语在对外传播中的表述尚无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长期以来也形成了诸多翻译方法。现有译本包括早期外国传教士的翻译、我国出版的各类汉英辞书中的翻译、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翻译、英语教材和参考书中的翻译、涉外文献资料中的翻译,以及一些研究人员和翻译爱好者个人的翻译等。形成的译本虽不同,但里面有很多内容和方法可以被认为是科学的定式,有的则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已被接纳,是值得借鉴使用的,这体现的就是规制性原则。

(一)要兼顾以往的翻译方法

对于以往已经过科学定义或充分论证的翻译方法应当充分肯定,尤其是经外国译者思考过且符合汉语原文意义的更加容易被其本国的读者所理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的翻译就是这样。英语中有“equinox(昼夜平分点)”一词,正好用于春、秋二分,可分别译为“Spring Equinox(春季昼夜平分点)”和“Autumn Equinox(秋季昼夜平分点)”;有“solstice(至日、至点)”一词,可用于夏冬二至,分别译为“Summer Solstice(夏至日)”和“Winter Solstice(冬至日)”。为了简明扼要,其中的“春”“夏”“秋”“冬”都无需再进行词性的变化。两暑、两寒体现的是气温升降的递进关系,用“lesser(更小)”和“greater(更大)”这两个比较级来表示是合适的,可分别译为“Lesser Heat(小热)”“Greater Heat(大热)”“Lesser Cold(小冷)”“Greater Cold(大冷)”。[3]

(二)要兼顾已经形成的习惯

翻译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分别是意译法和音译法。节气术语以往的翻译基本都是采用了意译法,这已经形成了习惯,不宜再打破体系改用音译法。同时,使用音译法时也必须加以必要的解释,不然就会使外国读者看不明白,不符合对外传播的行文需要。就具体节气名称而言,有的译法虽然在体现本意上并不完美,但也符合语言和认知的习惯,并且再没有更好的译法,也应当被采用,如将寒露译为“Cold Dew(冰冷的露水)”,小雪译为“Light Snow(轻雪)”,大雪译为“Heavy Snow(重雪)等”。

四、规范性原则

规范是指语言规范,既要符合译出语的规范,准确转达原文的意思,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规范,迎合受众的理解习惯。翻译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违背原文是根源性的错误,与读者的理解习惯相冲突则会给理解造成麻烦。

(一)要准确传达意义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准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农历二十四节气术语至少要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农历这一大概念;二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总体概念;三是各个节气名称。

1.关于农历

二十四节气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历法农历的一部分内容,节气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对农历的表述。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兼顾阳历与阴历,充分考虑到了地球、月球、太阳运转的周期,是比单独的阳历或阴历都要科学合理的历法。阳历、阴历均是历法的类别,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阴历是按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的历法。对于农历,目前使用最多的译文是“Lunar Calendar(月球历)”,这会使外国读者误认为中国的农历是基于月球产生的历法,即阴历。事实上,历法名称无需在字面上体现其类别。现行公历的英语名称为“the Gregorian Calendar(格里高利历)”,同为阴阳合历的犹太历为“Jewish Calendar(犹太民族的历法)”,从历法名称上是看不出其属阳历、阴历还是阴阳合历的。中国农历的作用,就是便于安排农事,因此可按字面意思译为“Agricultural Calendar(农业历法)”,这样既与汉语原意一致,同时也体现了农历的本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译法,就是直接译为“Chinese Traditional Calendar(中国传统历法)”或“Chinese Calendar”(中国历),这样既便于与其他历法区别,又突出了农历为中国独有。

2.关于节气

这里所说的节气是个总的概念,而不是24个节气名称。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而不是反映太阳的变化。目前用得最多的“Solar Term(太阳的周期)”,恰恰就是用太阳的变化来表述节气这一概念,显然是不合适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球气候的变化上,而气候变化又直接影响农事,所以节气正是将这些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间建立了科学的联系。节气并不是节日,因此也不应被译为“festival(节日)”。准确地说,节气其实是一种时间节点,这种节点可以精确到几时几分而非一天。这种时间节点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可译为“Climate Timeline(气候时间线)”。二十四节气则可译为“24 significant moments of the Climate Timeline(气候时间线的24个重要时刻)”。

3.关于部分节气名称

具体到节气名称,首先必须理解其内涵,明确其根本意义,否则要么无法展示出节气的精妙和汉语用词的精到,要么就会让读者无法理解。当前有很多译法未能体现节气名称的本意,其中最值得推敲的当属惊蛰。节气惊蛰是指随着降水增多、气温回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中的冬眠动物。冬眠的动物有很多种类,不光只有昆虫,所以译为“the Waking of Insects(昆虫苏醒)”是不全面的。其实英语中有“hibernator”一词可指冬眠的动物。另外,惊蛰这一名称妙就妙在一个“惊”字上,表示动物是被雷声惊醒而非自己醒来,所以这里最好使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来体现被动而放弃使用“ing”形式,可译为“Hibernators Woken(冬眠动物被惊醒)”。类似的还有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和处暑。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所谓的清清明明不仅是指天气,更多的是指万物生长给人带来的清洁、明净之感,故可译为“Brightly Growing(鲜明成长)”,而不是将“清”“明”二字按字面意思翻译成英语。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时节降水明显增加,可以很好地滋润新种作物的生长。谷雨是反映降水变化的节气,其关键并不在“谷”字上,同时“谷”也并非局限于谷子,而是代指多种农作物,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让英译本带上“grain(谷物)”这个单词,而应重点体现降水与种植的关系,可译为“Planting Rain(宜植之雨)”。其中的“planting(种植)”就能很好地体现作物生长。节气小满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南方)降水增多江河渐满;二是指(北方)麦粒趋满但还未满。英译本不宜倾向于其中的任何一层意思,否则不够全面,译为“Partly Full(渐满未满)”即可。芒种是有芒类作物可种的意思,有芒类作物南方为稻、北方为麦,可译为“Awn Sowing(有芒类作物播种)”。处暑即出暑,是暑热消退的意思,同理可译为“Heat Leaving(炎热离去)”。

(二)要便于读者理解

便于读者理解就要符合读者的阅读和获取、接受信息的习惯,有时候获取了但是接受不了也是不行的,让受众接受并产生共鸣才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有些节气名称,我们自己虽然未必知晓其涵义,但是并不影响理解和使用。外国读者由于没有我们的文化背景,单从字面意思是很难理解的。我们自己有使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需求,自然就会注意了解其意义,而外国读者并没有这种需求,我们要推介给他们,就要特别注意把意思解释清楚。比较典型的是雨水、白露和霜降。节气雨水表示的是降雨开始,其中的“水”字其实是“雨”字的额外补充,并不对其产生实质影响。汉语词汇雨水的核心则是“水”,“雨”是用来修饰“水”的。同样,在英语中表示雨水的“rainwater”或者“rain water”,其核心也是“water”,“rain”作“water”的定语,所以将雨水直译为“Rainwater”或“Rain Water”不妥。既然雨水表示降雨开始,那即可被译为“Rain Beginning(降雨开始)”。白露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出现露水。至于“白”字,只是修饰“露”字的,并无实质意义。所以翻译的时候不能把注意力放在“白”字上,否则就白白占用了字符空间。既然原文表示的是开始出现露水,即可被译为“Dew Appearing(露水显现)”。霜降这一名称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因为霜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一定在霜降这个节气出现。其实霜降表示的并不是降霜而是降温。初霜日期各地不同,而霜降时节普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用地面水气遇冷凝结成霜这一现象只是为了突出霜降时节的气候特点,译为“Frost’s Descent(霜的降落)”有可能让外国读者误以为到了这个节气天上要下霜了。之所以有可能产生这样的误解,仍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从一开始接触到霜降这个名词就是将其作为一个节气名称去认知的,不会将其与霜是否从天而降的事实建立联系,而外国读者除非全面了解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否则就只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既然霜降与温度变化直接挂钩,即可被译为“Cold Frost(寒霜)”,这样既保留了“霜”字的意思,又突出了一个“冷”字,而且还与前一个节气寒露形成了照应关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农历二十四节气具备很强的系统性,对相关术语的翻译也应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不应局限于单独名称。“三规”原则正是建立在系统性基础上的翻译原则,对于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对外传播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基于“三规”原则,24个节气名称可英译如下:

立春Spring Beginning雨水Rain Beginning惊蛰Hibernators Woken春分Spring Equinox清明Brightly Growing谷雨Planting Rain立夏Summer Beginning小满Partly Full芒种Awn Sowing夏至Summer Solstice小暑Lesser Heat大暑Greater Heat立秋Autumn Beginning处暑Heat Leaving白露Dew Appearing秋分Autumn Equinox寒露Cold Dew霜降Cold Frost立冬Winter Beginning小雪Light Snow大雪Heavy Snow冬至Winter Solstice小寒Lesser Cold大寒Greater Cold

猜你喜欢

历法霜降农历
霜降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深秋寒霜降
发明新历法
2020农历庚子年鼠年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霜降
贵州各地节庆一览
Les 24 périodes solaires
日历
新年快乐2017农历丁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