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不残,养蜂谱新篇
——记残疾养蜂人袁治敏
2023-03-13徐祖荫
徐祖荫
(贵州徐祖荫养蜂工作室,贵州 贵阳 550000)
袁治敏,41 岁,贵州省岑巩县羊桥乡杨柳村人。现任岑巩县土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县肢残协会主席,羊桥乡杨柳村党支部委员。
与大多数人平淡的一生相比,袁治敏身上多了几分坎坷和传奇。父亲早逝,他15 岁初中一毕业就外出务工,担起了养家的重任。2005年,24 岁的他怀揣打工的积蓄,回乡创业,养过猪,种过烤烟。入党后积极投入村两委工作,一直干到村主任,这一干就是6 年。
2014 年底,对小袁来说是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因脑干出血,引起左半身瘫痪,主治医生判断他下床行走的概率极低。这样在床上躺了一年半,连正常行走都成了奢望。
2016 年春,原残联两位领导上门家访,建议他使用扎蜂针的办法治疗。刚开始时他用3~5 只蜂蜇,只肿不痛。到第八天后,手脚开始有知觉了,被蜇的部位有了痛感。此后,他每天用5~10 只活蜂蜇刺。这样坚持了半年,在妻子悉心照料、鼓励和帮助下,小袁慢慢可以下床走动了。到年底,他终于可以依靠拐杖外出。
图1 袁治敏和他的爱人姚敏
图2 袁治敏现场培训养蜂员
在政府、残联和亲友们的帮助下,小袁家先是从事肉羊养殖,取得了一些效益,但几次赶羊途中摔倒的经历也提示他,这项产业并不适合残疾人。在残联的建议和帮助下,以及他康复过程受益于蜂疗的经历,开始吸引他从事对劳动力要求较低的养蜂业。
小袁从最初的15 箱蜂开始,逐步发展,到现在已发展到300 群。以他家为中心,他把蜂群安置在左右两侧20 km 的路途上,选择蜜源丰富、人烟稀少的地方摆蜂。每处放蜂不超过10 箱,共分散在51 个点上。分点多,蜜源有保证,同时每次检查时,都会有新鲜感。借助于交通工具,他每天通常会检查4 个点,检查完全部蜂群差不多需要半个月。他查蜂时会记住每个点上的问题,当看完最后一个点后,要对前面点上所出的问题,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另外,他按照2∶1 的比例,将300 群蜂在各点搭配成主副群养殖(主2 副1),大群、主群生产,较弱的蜂群作为副群和繁殖群。只从主群中取蜜,从副群中抽调蜜、粉、子脾补给主群,以蜂养蜂,不用另外补喂饲料。除点上蜂群自相调补外,也可在不同场地中调整,以确保蜂蜜的原生态。
养蜂事业的成功,不仅仅让他的家庭脱贫致富,也使他找回了自信。袁治敏常说:“养蜂好像是一项为残疾人量身定制的产业,它的成功使我感到自己重新活过来了”。腿挺不直了没关系,小袁养蜂后让自己的腰板挺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直。自我价值的回归和对政府、乡邻的感恩,使他坚定了回报社会的信念。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坚定地推动着两件事:一是带头致富。2020 年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了岑巩县土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其他4名成员共同养蜂。目前,合作社拥有蜂群700余群,可年产优质蜂蜜3 500 kg(小袁自己年产蜜2 000 kg),实现产值100 万元。通过免费提供蜂种和技术指导,直接带动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庭养蜂32 户;通过分红,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脱贫户40 户,其中残疾人户28 户,年分红2 万元;通过蜂群代管,利益联结周边农户70 余户。二是始终坚守蜂蜜品质。合作社成功注册了“蜜遇思州”蜂蜜品牌,统一养蜂关键技术,坚持原生态散养,只割成熟蜜、优质蜜。对他而言,拥有这项事业是他目前为止最大的骄傲,他不肯也不敢拿蜂蜜品质冒一点风险。对品质的坚持,使得“蜜遇思州”蜂蜜在本土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品牌效应初步建立。
勤劳、好学是袁治敏成功的秘诀,感恩与自强,也使他获得了更多人的肯定和支持。2018 年,个人养蜂产业被岑巩县残联评为县级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2019 年,在“英雄赞歌”黔东南州残疾人脱贫攻坚典范人物讲述竞赛中荣获二等奖;2020 年,合作社被黔东南州残联评为州残疾人扶贫基地示范点;在岑巩县“青创10 万+”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十佳青年”称号;2021 年合作社被省残联评为“贵州省残疾人乡村振兴产业基地”;2022年2 月,在岑巩县第一届“三名工程”人才评选中,被授予岑巩县“名养殖能手”称号;8月,被贵州省残联授予贵州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百名“优秀残疾人工作者”和“贵州省十佳扶残助残优秀企业家”称号。
图3 袁治敏的荣誉证书
袁治敏既是残疾人的骄傲,同时也是我们养蜂人的骄傲。在此,我们衷心祝愿袁治敏和他的社员们,在今后的养蜂事业中不断进步,基业长青。
图4 2018 年岑巩县养蜂精英培训班袁治敏与作者的合影(右:袁治敏,中:作者,左: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冯锡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