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2023-03-12潘静
摘 要: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美育的主要途径和中坚力量,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的有效载体,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坚实阵地。本研究尝试设计公共艺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模式,对所在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验性课程改革,课前注重整体设计,课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艺术体验,课后围绕项目任务注重作品创作展现的艺术体验。充分对接学生的专业以及职业素养需求,在体验式的学习模式下,激发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6-0-03
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了多项有关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再一次明确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要求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要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实践体验。
作为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教学阵地——公共艺术课程,要根据新时代新背景,依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体验式学习理念为指导,设计了旨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感受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并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2021级学生为对象开展实验性研究。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依据
体验式学习指通过体验来学习的过程,更具体的定义是通过对做的反思来学习。体验式学习理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思潮和研究主题之一,其包含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以及积极实践四个环节,使学习者通过经验的转变实现知识的创造。
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学习艺术技能和鉴赏艺术作品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体验入手,经过观察反思学习,了解其内涵概念,并将所学经验应用于另一个创造性的任务中。这一过程正是本研究的课程设计依据,也是符合艺术学习的全过程。
二、公共艺术课程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一)公共艺术课程体验式学习的内涵
体验式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通过学习者深度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公共艺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是通过艺术游戏、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掌握各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体验艺术独特美,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的。学生深度参与实践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不再枯燥地讲述相关的艺术知识和鉴赏方法,而是利用可听、可视、可感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布置可思、可创的课堂学习任务,努力为学生做好全方位艺术体验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艺术创作的冲动,使学生在寻找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践行美的体验过程中提升艺术审美感受力[1]。
(二)公共藝术课程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参与有深度,增强课堂愉悦性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在《书巢记》中提道:“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意思是天下的事情,听到的不如亲眼所见了解得详细,亲眼所见的不如亲身经历的知道得详尽。体验式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参与的深度比传统课堂更加深入。在教师设计的个人、小组、集体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每位学生都通过亲身加入活动和观察其他人的活动得到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刻认识和了解。如在“音乐初体验”中,教师组织学生感受身体可以发出的所有声响,并组合成各种节奏型时,每位同学实践展示的形式都是不一样的,在个人探索、模仿、学习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层地理解“人类身体本身就是一件乐器”以及“节奏是音乐的骨骼”等概念,并能够激发学生去亲身探索用简单节奏及身体乐器带来的音乐片段创作,这个创作不单单以个人表演的形式展现,也可以以小组或集体接龙的形式展现,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快乐。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课堂氛围热烈。
2.感受有个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欣赏学习对象,艺术本身具有个体独特的性质。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艺术家都有其个性鲜明的独特性,艺术的优劣喜好更多的是依靠主观感受。作为欣赏学习者,学生的个体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性格、擅长领域及喜好,都会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综合成不同的观点,呈现不同的创作成果。如在“感受中国五色”中,教师展示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后,学生虽然对王希孟用色的方式评价不一,但都能够运用鉴赏知识陈述支撑观点的理由。在小组涂色实践活动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发送一样的素描母版,通过画图3D软件进行涂色体验。有的小组学生将青绿山水模仿得惟妙惟肖,有的小组则依据自己专业的职场应用,将山水涂得温柔清朗,还加上了卡通版的小动物。这些个性化的观点和形式多样的呈现,正是在体验式课堂学习中相互提升、相互借鉴的良好样本,也正是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之一[2]。
三、公共艺术课程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析
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高职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的专业实践综合素质也相对较高。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内容枯燥的课程,他们的学习效率可能会相对较低。
研究对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除了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尤其在艺术方面应具备一定的展示和创编能力。需要了解和掌握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引导婴幼儿参与艺术活动,以便更好地为婴幼儿提供艺术教育和指导。他们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对于提高婴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职业院校要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拓展性艺术课程。所以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遵循了以下特点。
(1)教学内容职业性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未来是服务于婴幼儿托育领域的工作者和专业人员。而艺术活动是婴幼儿精神生命活动的表现,是引导婴幼儿感性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方法。婴幼儿期的艺术活动对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以及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满足对学生艺术技能和素养的提升,又要利于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婴幼儿艺术活动。
(2)教学内容综合性
艺术体验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在各个领域中都能感受到艺术审美的存在。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艺术与不同领域的深度融合。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推崇项目式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建构知识、培养技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参与项目式音乐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
(3)教学内容实践性
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各个环节中的艺术实践活动,掌握必备的艺术知识和表现技能。运用观赏、体验、联系、比较、讨论、创编等方法,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表现,识别不同艺术的表现特征和风格特点,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艺术的风采。
2.教学内容重构
公共艺术课程整体教学内容由理论模块(艺术鉴赏)和实践模块(艺术实践)两部分构成。理论模块是各专业学生限选的基础性内容,包括艺术初识、音乐鉴赏、舞蹈鉴赏、绘画鉴赏、书法鉴赏;实践模块是面向于不同专业发展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选修内容,为依托专业的实践类核心组,包括建筑、设计、歌舞、话剧、传统工艺、影视等内容。
(三)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基于体验式学习,并面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线,整体规划设计课程,注重艺术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体验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艺术核心素养。
(四)教学实施建议
1.多学科教师集体备课
艺术包含的门类众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各专业艺术教师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团队的集体备课能够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验活动。在相互借鉴和学习中,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
2.应用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教学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教学团队可以利用各种新兴的互联网平台进行授课。不仅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资源,也产生了新的价值维度。教学团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制作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形象和生动。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完成高效的教学管理。
3.重视对学生创作作品的积累和应用
不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创作的作品,有其专业特性,对今后的教学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技能水平,还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让学生观摩、学习和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其次,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学生艺术作品展览,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学生作品可应用于社区环境美化、公共空间改造等项目中,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学团队可以将学生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艺术教育的新方法和策略,为进一步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四、体验式学习在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经过体验式的学习模式的教学改革后,公共艺术课程备受学生好评,学生在课后参与艺术类社团和展演的热情得到了提升。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效果不能止于课中部分,我们将课堂延伸到了学生的实习、社团、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打破艺术学习的空间壁垒,创造泛在学习的融通式学习场域,使学生获得了全方位的审美实践体验。
(一)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爱上艺术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对艺术活动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课中及课后的小组活动的完成度较好,能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艺术作品背景知识,开阔自己的艺术眼界。从课程前后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喜爱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更加喜欢进行艺术创作并逐渐乐于展示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交流学习。
(二)学习成果转化,课程高度服务专业
课程体验式学习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公共艺术的知识和技巧,并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积累一定的创作作品,能够将作品应用在学生校外实习和各类实践活动中。课程的实践项目成果——歌舞汇报演出,符合实习单位的实际需要,在不断的打磨提升过程中,学生也体会了艺术工作者精益求精、坚持刻苦练习的拼搏精神。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艺术情境,带领学生深入作品、体验作品,通过参与各种艺术游戏、练习等体验活动,理解艺术原理、丰富艺术知识,并依据自身体验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判断,丰富审美经验。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掌握艺术技巧,并进阶利用所学,创作个性化作品,增强审美理解,提高審美鉴赏力,提升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实现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大卫·库伯,著.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连生,王甲男,黄雪娜.体验式学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2):102-107.
基金项目: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项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艺术素养云课堂建设路径研究——以《高职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体验》课程建设为例”(项目编号:2020SJA1169);2.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点课题“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美育传播力实践研究——以《高职美育》为例”(项目编号:2023JSJG702)。
作者简介:潘静(1980-),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艺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