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芭蕾基训在中小学普适性教育中的思考

2023-03-12潘瑞琪

艺术大观 2023年36期
关键词:普适性中小学

摘 要:芭蕾基训作为一种严谨而优雅的舞蹈形式,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协调性。其在舞者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如何将芭蕾基训的专业特质融入中小学的普适性教育中,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普适性教育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审美情感和协作能力,与芭蕾基训的目标有着天然契合,通过融入芭蕾基训,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探讨芭蕾基训在中小学的普适性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深入剖析芭蕾基训在中小学开设的可行性、芭蕾基训在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适应中小学生的教育及教学方法,为中小学舞蹈艺术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以期推动芭蕾基训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发展。

关键词:芭蕾基训;中小学;普适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6-0-03

芭蕾在西方社会、宗教、人文等文化要素影响下,展现出独特的身体“美感”——开、绷、直、立的审美标准,同时也奠定其延伸感与表演性的审美特征。“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新时代背景下,为适应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给中小学舞蹈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家常说,芭蕾是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它也因其严谨的训练体系与科学的发力方式成为全世界人们舞蹈艺术的启蒙,作为舞蹈基础训练的一种,它的规范与标准毋庸置疑。在当代教育中,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不仅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身体协调、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探索将芭蕾基训融入中小学普适性教育的可能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芭蕾基训作为一种有机的身体鍛炼形式,是否能够在这个阶段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当前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芭蕾基训的特点

芭蕾舞历史源远流长,在这个以西方为整体背景诞生的舞蹈艺术影响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与推进。芭蕾舞艺术能够拥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内核,在于其标准性、科学性以及训练价值,在这三个特点的作用下,芭蕾基训体系得到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对舞者有效培养的方法。

(一)芭蕾基训体系的标准性

对于芭蕾基训来说,其训练的标准原则便是开、绷、直、立。在进行芭蕾基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开、绷、直、立”的原则,这样在进行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观众才能够感受到芭蕾舞轻盈飘逸、灵动有趣的独特美感与特殊感受,而它“开、绷、直、立”的原则是造就芭蕾舞艺术标准性的重要条件。任何事物得以不断发展的原因,便是遵循了其内在的特征,芭蕾基训体系的标准性,是舞者在诠释艺术表现时应予以遵循和思考的。不仅如此,芭蕾舞的标准性还体现在姿势与身体线条、脚下技巧、旋转和跳跃中。芭蕾舞强调身体的优美线条和姿势,舞者的上半身通常要求挺拔,展现出其修长的颈部和优雅的手势。在脚下技巧中,芭蕾舞非常注重脚下的技巧,强调每一个位置的准确性,并在“开、绷、直、立”的原则下不断训练舞者的脚下功底。芭蕾舞还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转体和跳跃动作,而跳跃则涵盖了各种高度和形式的跳跃,这些均是芭蕾舞标准性的体现。

(二)芭蕾基训体系的科学性

芭蕾基训极其重视科学性,有着一套相对固定的细致严密、相互交叉、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在训练意义上,它是能够科学使舞者增长功力的重要辅助训练,尽管不是走芭蕾专业的舞者,芭蕾基训的练习也必不可少。例如,芭蕾基训课程分为地面、扶把、中间和斜线跳跃四个部分,这部分组合的动作设计,对人体骨骼关节、韧带的训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学龄来说,应从地面开始最终到跳跃一步步来实施,这四个部分也构成一套完成的基训内容,并根据训练的侧重点来不断调整训练的重点,达到最终效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舞者能够不断提升自身肌肉素质,掌握正确方法不仅能够避免伤痛,还可有效锻炼肌肉保护骨骼韧带[1]。

(三)芭蕾基训的训练价值

“站得稳”是检验舞者在舞蹈艺术中功底扎实与否的重要条件,这对于舞者的重心以及稳定性有相对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技巧动作中,没有良好的稳定性无法完成腿部更深层次的训练动作。芭蕾基训对于舞者脚下的稳定性训练有较大影响,如看似简单的“Tendu”擦地动作,实则是经过半脚掌一节一节的擦出与擦回,既要保持整个腿的开,又要求脚背的绷,一个细小的动作要求很高,在日复一日的与地板增强感知力的过程中,随着舞者腿部能力的不断提升,在“量”的不断积累下,才会出现“质”的稳定与提升。芭蕾基训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有助于塑造舞者优美的舞姿和体态,大量的脚步、核心、上肢的力量训练,能够发展舞者的肌肉力量,尤其是腿部和核心的区域,那么这两个区域也是舞者诠释与掌握剧目的核心能力,通过芭蕾基训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最终舞蹈表演的呈现,是具有极大训练价值的。

二、芭蕾基训在中小学开设的可行性

(一)基础设施与教学资源

在考察芭蕾基训是否适合中小学开设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设施、教学资源,以及与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契合度。中小学必须提供适宜的舞蹈室,确保足够的空间支持学生进行芭蕾训练;舞蹈室应配备必要的器材,如杆和镜子,以支持基础训练,地面应平整,同时需要有完善的紧急疏散计划,舞蹈课上使用的用于播放音乐和音效的音响设备也必不可少。作为教学工作者,应把学生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舞蹈服装和鞋类,以确保他们在训练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还应准备急救箱、防护垫等,用于处理突发伤害或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

除此之外,学校需要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芭蕾基训教材,在保持专业性及规范性的同时加入趣味性元素,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当下的知识储备,简化芭蕾术语,在强调肢体表现的同时使学生正确看待这门起源于西方的舞蹈艺术,加入自己的理解,全面看待芭蕾舞蹈。配合着生动的教学辅助工具,如示范视频和图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二)学科整合与跨学科联动

为了更好地融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艺术与体育课程应该进行融合,如与“五育”融合,与其他相关艺术融合等。在芭蕾基训的教学过程中与体育、音乐等学科协同,形成综合性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科间的相互关联。还可与学生正在学习的主科课程相融合,如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的显现,无不是芭蕾严谨规范的动作要求。在中学数学教育枯燥难懂的几何图形篇章,在学生学习艺术审美的同时,教师以学科融合的方式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给出图例进行肢体动作的分解与挖掘(如图1-3所示),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知识,还可提升学科间协同效应,通过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创设跨学科的课程,以及组织跨学科的艺术活动,均可有效做到学科整合与跨学科联动。

三、芭蕾基训的重要作用

(一)身体素养与健康发展

芭蕾基训强调正确的身体姿势、柔韧性和力量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坐姿、站姿,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通过舞蹈训练,学生可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芭蕾要求各个肌肉群协同工作,而通过频繁的练习可有效地增强腿部、臀部、核心和上肢的肌肉力量。作为教师,我们应正确地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正确掌握芭蕾的技术要领,如“核心控制”“腿部内侧”发力等,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

(二)审美情感与艺术修养

芭蕾基训注重对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学生在学习芭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感,还能提升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在严格遵守素质美育教育中的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让中小学生从审美出发,一步步深入文化理解的内容层面,在保持本民族高度文化自信的同时,正确认识西方文化的起源,合理看待其对我国文化的影响[2]。

(三)综合学科能力的提升

芭蕾基训的学习涉及音乐、舞蹈理论、历史等多个方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科综合能力,此外,学生在学习芭蕾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学科自学能力和学科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芭蕾舞通常需要集体训练学习,学生需要密切合作,协同完成舞蹈动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共同追求舞蹈的协调和完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集体观念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芭蕾基训,学生可以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在舞台上的表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展示能力。总体而言,芭蕾基训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审美情感、团队协作和综合学科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而有益的教育资源。

四、芭蕾基训在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学阶段开设芭蕾基训,尽管具备潜在优势,但同时也伴随一系列教学上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寻找解决方案。

(一)身体健康与安全问题

学生身体生理发育差异显著,可能出现因材施教难度,需要教育者巧妙处理。此外,芭蕾舞技巧要求较高,存在一定受伤风险,因此必须强调安全意识,提供专业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学生在训练中的不会受伤。

(二)学科平衡与课业压力

芭蕾基训容易被视为独立的学科,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这可能导致学科分化,使学生难以维持学科平衡。同时,学生可能面临来自芭蕾训练的额外课业压力,教育者需在教学计划中谨慎平衡,确保学生在学科学习和舞蹈训练之间取得适当平衡。

(三)教育资源与师资不足

芭蕾基训所需的专业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相对不足。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提升对芭蕾基训的社会认可度,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同时,建立完善的芭蕾教师培训体系,吸引更多高水平的芭蕾教师参与中小学教育,成为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的关键。

综合上述分析,中小学开设芭蕾基训在普适性教育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然而亦面临一系列教学难题。身体健康与安全问题需要通过因材施教和提供专业防护措施来解决。学科平衡与课业压力的问题要求教育者巧妙平衡学科整合,确保学生在学业和芭蕾训练之间取得适当平衡。此外,教育资源与师资不足的挑战需要通过提高社会认可度、争取资源支持以及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来逐步解决。然而,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促使我们更深入思考、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的契机。通过更好地整合资源、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及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芭蕾基训在中小学普适性教育中的目标。

五、适应中小学生的教育及教学方法

在实施芭蕾基训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芭蕾舞的整体认知。

(一)课程设置

教育者应当合理安排芭蕾基训的课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课时分配需要考虑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提高技藝水平。除此之外,周计划的制定也至关重要,以保障训练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二)教学方法

在中小学的芭蕾教育中,教育者应用身体姿势与形态的培养强调正确的站姿、转身和腿部形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基础体态,并通过简单而重复的动作,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身体姿态。在动作技巧训练方面,介绍简单的舞蹈动作,如跳跃、旋转等,使学生初步体验芭蕾舞的优美动态,并通过反复的训练,巩固学生的基本动作技巧,以打下良好的舞蹈基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训练内容也十分重要,要避免过于强调技术细节,注重培养学生对自身身体的感知。制定渐进的训练计划,逐步提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以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引入富有趣味性的训练活动,增加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投入度。

(三)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创新

应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结合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和趣味性。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对于初学者,侧重于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身体姿势和动作基础;对于高年级学生,逐步引入更复杂的芭蕾动作,注重技术的提升。考虑到学生年龄段特点,注重基础训练与身体灵活性的培养。

在芭蕾基训的教学中,示范与模仿是关键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正确的动作形式,鼓励他们模仿示范,逐步提高技能水平。个性化指导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其身体条件与进展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与反思中,还应设立评估与反馈的环节。芭蕾基训的评估与反馈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关键环节,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采用观察、演示和书面测试等多种评估手段。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努力进取,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艺。

芭蕾基训在中小学的教育应用涉及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审美情感、团队协作和综合学科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小学芭蕾基训应当在提高学科整合度的同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联系,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通过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模式,芭蕾基训将更好地为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盼盼.芭蕾基础训练在舞蹈训练中的实用价值[J].戏剧之家,2018(10):201.

[2]马晓飞.芭蕾基训的科学性[J].北方音乐,2016,36(22):169-170.

作者简介:潘瑞琪(2003-),女,湖北武汉人,本科,从事舞蹈学研究。

猜你喜欢

普适性中小学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分层均匀结构地电阻率影响系数一个重要特性普适性的证明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舞蹈进入中学教学课程的实效性研究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