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破解培智生动手能力低下的策略
2023-03-12范晓云李怡倩
范晓云 李怡倩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核心,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树立正确劳动观,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的一门课程,也是立德树人任务落实的有效途径。“学会生活,融入社会”是特殊教育类学生的培养目标。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极大强化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培智类学生,教会他们基本的劳动技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生活是我们的教学重难点。
一、培智类学生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类学生好动,无视老师的存在,情绪不受控,甚至还有攻击行为,其中,孤独症儿童在信息整合和概念形成方面存在障碍,导致其不能建立社交关系。部分特殊孩子由于身体的先天不足,家长过度溺爱和呵护,致使其认知和动手能力低下,在劳动教育被弱化的背景下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一)自我认识存在偏差
积极的自我观念主要依赖于个体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能使人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找到自我认同感,积累与他人互动的成功心理体验,愉悦地生活。由于培智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这一群体在集体中常被隔离,甚至欺凌,时间久了负面情绪自然产生,不好的校园生活体验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找不到存在感,自我认同感不强,自卑孤僻,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二)存在退缩性行为倾向
培智类学生在处理应对问题时容易简单粗暴,不经过思考。由于他们的行为与其他学生有偏差,很容易被识别,同学们容易对他们产生歧视,打上标签,他们容易被孤立、被异化。偏见与压力必然使其产生焦虑、紧张情绪,为了维持自尊,他们不敢尝试新事物,不敢挑战困难,遇事易退缩、逃避。
(三)情绪性障碍严重
儿童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是发生在儿童和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发生概率在儿童精神障碍中占第2位。行为上表现为哭闹不停、辗转不宁、食欲不振、呕吐、睡眠障碍,不愿离开父母,不愿与同学交往,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自闭等,同时也不能更好地获得學习支持。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特殊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瞄准五个原则,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有针对性地帮助特殊儿童提高动手能力,在劳动中纠正自我认知偏差,找到自信和快乐。
(一)感官知觉刺激原则
以劳动教育、劳技课、生活适应等课程为载体,设置驱动性任务并让特殊孩子参与其中。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做到把握有效的教学时间,制定有效的教学动作。基于视觉和听觉支持,我们根据学生的个别化差异进行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提出适应学生个体的问题和任务,从可行性的角度细化教育目标,让学生有获得感,实现自我服务性劳动。例如,能够在一堆杂乱的物品中找出自己的东西,在嘈杂的环境中辨析敲门声学会开门,老师发出下课的指令,能够马上起立;新学期,学着自己包书壳,学穿套头衣服。教学中笔者还以主题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增长劳动技能。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窗明几净的环境、配乐,将学生带到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使其感到舒心。接着告诉学生,我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就要当好值日生,做好老师的小帮手。随后,再通过视频展示:教室里随地是果皮、纸屑、泥块,课桌、黑板一片狼藉。再接着展示:几名值日生在洒水、扫地、拖地、擦桌子、摆桌椅、倒垃圾。最后老师总结引导:我们要像视频里的小朋友一样认真打扫教室,当好值日生,做老师的小帮手。同时给做得好的值日生颁发小红花、小奖品,进行激励。通过这次主题活动,学生明确了如何做一名值日生,懂得做好值日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初步树立起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和主人翁意识。
(二)建章立制原则
培智生学习主动性差,部分学生受家长溺爱、呵护过度,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思想上养成惰性。教师应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其树立生活的信心,并结合《生活适应》《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学生的起居生活为契合点,明确劳动的目标和责任。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对学生的劳动实践加以规范。例如:建立班级劳动机制,约定教室的环境卫生由学生轮流完成,实现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劳动的强度和程度根据学情分配,劳动任务根据残障程度不同分配;通过学校探险、制作小玩具、饲养小动物、养育植物、观察季节等活动,激发培智生融入生活的兴趣;组长负责组员任务的指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建章立制可以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让培智孩子品尝到劳动的快乐,找到存在感,被教师和同学认可。
(三)精细化劳动原则
培智生完成精细化动作非常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设计了一些精细化的劳动,逐步帮助培智生回复劳动技能。劳动课上,笔者设计了“给最爱的人剪一朵小花”主题活动,孩子们带来剪刀、彩色纸片,情绪十分高涨。老师借机根据提示性教学原则,分步骤指导学生剪出花的形状。平时喜欢打闹的同学也集中了注意力,逐渐能够使用剪刀进行精细劳动。教师在一旁提醒使用剪刀的注意事项,排除安全隐患,并教唱儿歌:“小小剪刀真锋利,剪出我爱的小花。小小剪刀真可恶,一不小心就让我的小手出血花。使用剪刀要小心,不能说话、不打闹,好好听话做一个乖宝宝。”通过反复多次的精细化训练,可以逐渐构建培智生“我想做”“我要做”的想法,逐步化解他们畏惧、退缩的情绪。另外在感知训练、动作训练时,我们还相机渗透注意力、记忆、思维、意志等训练内容,帮助培智生克服心理障碍和畏难情绪。
(四)鼓励性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培智生的情况和程度不同,教师要立足培智生的学情设计教学,细化到每一个孩子,进行差异化教学并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教师要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残障程度、情绪状态、学习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学会技能,提升自信。我校培智孩子楠楠情绪难以控制,常常离开座位乱跑乱窜,特别是有公开课、示范课的时候,他的表现更让人担忧,情绪和局面的失控让老师伤透脑筋。为了更好地帮助此类孩子成长,教师有针对性地细分劳动,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树立自信心和纪律意识。教师手里拿1颗红色珠子,在孩子面前摆3颗不同颜色的珠子,让孩子找出和老师手里一样的珠子交给老师,然后把这两颗颜色一样的珠子串在一起。在这项活动中,有两个指令:一是找出一模一样的珠子,二是运用精细动作把珠子串起来。这样既可以锻炼大脑皮层和小肌肉,又可以提升智力。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表情和声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小声提醒,适当协助。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应该亲自示范,耐心讲解,分解劳动步骤,并积极鼓励他们不惧困难,勇敢参与并找到乐趣;对于没进步的特殊孩子,教师应及时鼓励,积极肯定他们的努力,帮助其不掉队。这样的活动可以激起特殊孩子的表现欲,求知欲,重塑他们的自信心和存在感。
(五)家校社联合协同原则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等都会体现在孩子身上,成为家庭教育的缩影。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在性格方面大多有缺陷,常表现出自卑、好动、情绪低落、自私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要帮助家长分解劳动的任务,延续学校教育,形成家校互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自己洗袜子、鞋子,帮忙摆碗筷,收拾饭桌,叠被子,扫地,倒垃圾等。在家长的配合下,简单的劳动经过反复练习,可以逐步帮助培智孩子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我们还建议家长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通过视频、照片把孩子的收获记录下来,更好地激发了培智孩子的劳动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劳动观念,并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三、结语
借力劳动教育解决培智生动手能力低下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要把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作为长期培养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参与到劳动中,积极锻炼劳动的能力,为培智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让特殊孩子自立自强,有尊严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