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深层次语文知识,提升学生思维高度
2023-03-12徐辉娟
徐辉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中要淡化或回避语文知识,应该在筑牢学生语文知识功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这就要改变当前教学方式机械,灌输太多,忽略学生主体性和思维能动性,学生知识建构还停留在被动浅层次的局面,走向深层次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生成的深刻性、创新性与运用性,学生通过主动深入的探究发现、批判反思、梳理关联生成新知识,并能灵活迁移运用,有效解决真实问题。
一、深层次知识建构的最大特征:提升儿童思维品质优势鲜明
深层次知识建构的方式将语文知识教学与思维发展相结合,既能活跃语文知识教学,又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层次知识建构是学生主动深入的学习活动。由于学习任务立足于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能够唤起他们建构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当他们遇到原有认知结构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时,就乐于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在沉浸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这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内驱条件。
(二)深层次知识建构强调探究发现、批判反思、梳理关联。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自主探究发现,多角度、多层面,向纵深诠释问题,有利于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当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后,教师还应引导他们对新知识反思与评价,对思维方式、认知策略等回顾与思考,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在自省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梳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提升思维的系统性。
(三)深层次知识建构注重真实情境中的迁移运用。真实情境是纷繁多变的。面对不同的情境,学生要准确判断并把握关键因素,选择最优的图式,调动实践智慧解决问题,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二、深层次知识建构策略
(一)探究发现,强化思维的深刻性。语文知识包括言语形式知识、基础理论知识、言语实践知识、缄默知识等,许多教师在语文知识教学中习惯用分析、讲解、记忆的方式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运用探究式教学则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亲历主动发现知识、自主深层次建构知识的过程。
探究的第一要点是引入问题。教师要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讨和合作交流。如学习五下第五单元的《刷子李》,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刷子李,为什么要花许多笔墨写曹小三呢?这个问题既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又指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质“侧面描写”,可以作为第二课时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设计具有挑战性又相互关联、拾级而上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曹小三的语句,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写下批注,再和同桌交流。
学习任务二: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思考哪些课文中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是如何侧面描写的。
学习任务三: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写你熟悉之人的特点。
通过探究,学生发现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更衬托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透过语言文字,抓住了侧面描写的本质。接着学生联结以前学过课文,结合具体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谈侧面描写的方法。如五下第四单元的《军神》中,写沃克医生心理变化衬托了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四下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节选)》里,写鬼子的凶狠奸诈是为了反衬雨来的宁死不屈;四下第八单元的《巨人的花园》中,写花园景色的变化衬托出巨人由自私到慷慨的转变。学生对侧面描写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全面,思维向纵深处漫溯。最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得出,侧面描写不但可以写周圍人的反应,还可以写周围的事物或环境,不但能正向烘托,还能反衬,总之要为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服务。这种探究发现,变“呈现知识——解读印证”的过程为“品读语言,探究问题——抓住本质,发现知识——纵横联结,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探究交流的时候,教师还应注意方法的点拨。采用对比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如教学五上第五单元《太阳》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比较的好处和注意点,先出示第一组对比:a.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b.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经过探究,学生发现文中的原句不但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让太阳的大变得具体而突出。教师再出示第二组对比:a.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b.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几百万个火星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学生进一步发现,比较的对象要选择我们相对熟悉的事物,才能产生鲜明的效果。
在深层次知识建构中运用探究发现,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在不断提升。在学生的头脑中知识不再是僵死的符号,而是带有个性体验的丰满的“私人财产”。
(二)引导梳理,加强思维的系统性。梳理即学生围绕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零散的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发现特点和规律,让知识间建立联系,建构个性化的知识图谱。在散点的知识不断串联,织就立体网络的同时,学生整体观照意识和思维的系统性也在不断提升。新课标也十分重视梳理,明确将“梳理与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四种基本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之一提出,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意在促进学习主动化、思维系统化、认知结构化、知识素养化。统编版教材采用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知识“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编者将语文知识有序地分散在不同的课文中,随年段呈现螺旋上升、由易到难的趋势,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教师可以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梳理。如六上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指向“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多个阅读策略,所以,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顾所学过的阅读策略,梳理阅读策略,学生会发现“预测、从不同的角度提问、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这条相互促进,又层层递进的策略线,更能从整体上掌握阅读策略,灵活地配合使用阅读策略。
教师还可以借助语文园地的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如三上第三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呈现了三组口字旁的字,供学生辨析发现。这为梳理提供了个性化空间及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口,结合新课标第二学段梳理字词的要求,即“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设计“人体汉字百宝箱”的大任务,分设“‘口的百宝袋”“‘耳的百宝袋”“‘目的百宝袋”“‘手的百宝袋”“‘足的百宝袋”五个子任务。梳理口字旁的字时,教师半扶半放,教以梳理方法,先启发学生思考每组内字的共同点和每组间字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发现三组字有三个类别,第一组都与吃的动作有关,第二组都与叫唤的动作有关,第三组则与声音有关。教师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口字旁的字?尝试归类。”学生从例举的字中选择出“呢、吗、啊、呀”等字,归纳为与语气有关的类别。接着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以前学过的字词,学生找到带有这一偏旁的字,比较异同,确定分类角度后整合归类,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梳理结果。
在深层次知识建构时,学生经历这一梳理过程,对跟人体有关的字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并能借助构字规律认识更多的新字,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三)情境运用,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语文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一种语文思维训练的过程。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将运用窄化成了做题。通过大量刷题,反复训练,利用答题套路的方式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这种单一、枯燥、机械的方式与实践割裂、与生活疏离,封闭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这也是深层次知识建构的最终目的。真实情境通常指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真实语境。这种语境是学生曾经遇到过或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境况,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真实情境可分为两种,一是校内外生活中真实的交际语境,二是基于学习需要的富有意义的拟真语境。创设真实的情境,可以让儿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运用语文知识生动活泼地“做事”,在解决各种新问题,机智应对各种新情境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日常生活是丰富的情境资源,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链接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如六下第一单元《腊八粥》的第一自然段通过分类写“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三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感觉,并综合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从食材、做法、味道等方面写出了腊八粥的美味和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在学生发现该段写作密码的知识后,教师结合学校美食节创设情境:
一年一度的美食节快要到来了,同学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食品,怎样才能让你准备的美食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顾客光临呢?请仿照《腊八粥》第一自然段的写法,为你准备的美食写一段广告词,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
美食节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每年的活动中美食摊位“老板”都为吸引更多顾客绞尽脑汁,教师创设写广告词的真实情境,激起学生的表达热情,让写作知识在具体可感的任务中被灵活运用。
语文学习也是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若能创设拟真情境,将学生代入文本之中,以文中的角色去思、去想、去运用知识,那么学生的思维将在角色转换中变得灵活。如四下第四单元的《猫》中写道“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其中“古怪”“淘气”都是贬义词,从表面看,作者老舍好像并不喜欢猫,实际上字里行间藏着对猫深深的爱。这就是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的高妙之处。当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明贬实褒后,教师创设带入性拟真情境:
如果你就是爱猫的老舍,一天,当你写作时,猫跳上桌子打翻了你的墨水瓶,你会对它说什么?请用上明贬实褒的方法说一说。
“如果你就是爱猫的老舍”将学生置身于角色情境中,启动思维开关,想老舍之所想,爱老舍之所爱。如有的学生说:“哎哟!你个小调皮!怎么还在我的桌上画上水墨画了呢!”语言表达活了,思维也活了。
總之,在基础教育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我们要认识到语文知识与语文核心素养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关系,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文知识教学,借助深层次知识建构创新语文知识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