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一盏灯,照亮同行路
2023-03-12高林福
高林福
张家海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初级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教师博览》杂志签约作者,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宜昌市初中生物张家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宜昌市义务教育学业评价命题组成员,枝江市初中生物张家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枝江市优秀中青年专家。有500多篇教育文字散见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生物学教学》《教师博览》《师道·人文》等教育报刊。出版参编《找到做教师的感觉》《做一个不再倦怠的教师》《名师说课·生物》《如何成为名师——名师工作室百问百答》《初中生学习技巧》等师生读本。
“一个人走,你会走得很快;一群人走,你才会走得更远。”这是张家海的肺腑之言。从农村田埂边走向教室讲台,他的成长可谓一波三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寻求各类机会不断突破。所以,他更懂得队伍互助的重要性。如今,作为宜昌当地生物教学名师,他通过辐射引领,带动一批教师走向更广阔的教育教学舞台。
以信念,助理想实现
出生在三峡农村的张家海,从小看着父辈脸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他内心萌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努力读书跳出农门!”
如今回忆,张家海坦言,进入学堂后,每当老师布置人生理想话题作文,大家都说着“当科学家”“ 当医生”等高大上的理想时,他却没有一点兴奋的感觉,直到听到一个同学的真实声音:“长大了我要当老师!”张家海才逐渐燃起兴趣,那是他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理想。不难看出,小时候的张家海看清了生活的面目后,选择用脚踏实地来“反抗”。之后的数十年岁月里,他依然用脚踏实地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工作,为教师生涯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路走着、想着、做着,每一次大型考试后,他都要拿着历届20%大学录取率的“尺子”悄悄比对自己的名次。
但是,生活总是喜欢开玩笑。第一次高考,张家海落榜了。但他并未气馁,复读一年,再接再厉。只是,第二次高考再次名落孙山,令他始料未及。就在他要放弃时,一个同学从复读班给他发来一封邀约信,给了他再一次捧起书本的力量。终于,在同学的鼓励下,第三次高考,他突破第二批录取分数线,被湖北省宜昌高等师范学校化学系录取。
带着“高考关都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信念,1995年秋,張家海满怀信心走上工作岗位,从年级主任到教研组长,外加五个班跨年级生物课,他在心里暗暗发奋:要把自己的课上好,要把分内的管理工作做好。
进课堂时,他把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教师用书摆在案头,指导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他一板一眼,围着学生打转。为顺应孩子们爱动好玩的天性,他向学校申请成立了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每逢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他和孩子们一起给校园里各种植物命名挂牌。开学一个月后,为迎接省里的验收,他又主动请缨,在校园里首次主办了生物成果展览。除了孩子们自制的各类生物标本,他还把当年大学野外实习时留下的昆虫标本、腊叶标本全部奉献出来。
可是,入职两个月后的期中考试,看着落后于其他班的成绩,张家海对自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正当我对自己所思所想、所做所为打上问号的时候,一群孩子神神秘秘跑来告诉我:刚办好的生物成果展腊叶标本和叶脉书签都不见了!失望,惊异,好奇,听候发落一一写在孩子们脸上。原来,孩子们是这般在乎这些小玩意儿,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他们的这一颗好奇心呢?我更加坚信教学要‘围着学生打转。”于是,张家海决心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前辈老教师指导下,他坚持课堂教学与反思实践两手抓,在“落实”两字上做文章,逐渐达到“育人”和“育分”的守恒。
以读写,寻教育本真
和张家海交流,在侃侃而谈中,方能窥见他教学之余广泛的阅读和广博的知识积累。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他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传统认知的理科范畴里,而是以阅读为桥梁,架构起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所以,在他的许多文字作品里,那些流露于扉页上的字词,带着些许淡淡的墨香。
张家海介绍,他的写作生涯是从师专开始的。那时候,他和几个离家远的同学,平时很少回家,只能和书本报刊做伴。“读着,想着,渐渐萌生模仿动笔的冲动。”有一天,寝室同伴告诉他“大作获奖了”,他的处女作《草垛》获宜昌师专橘颂文学社征文二等奖。信心加持和兴趣使然,他的第二篇散文《父亲,该有件新衣》发表在共青团宜昌市委机关报《三峡希望报》上。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暑期集训会上,张家海看见教务主任给论文获奖老师颁发奖状,那时候的他就在心底暗暗告诫自己:写作就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一定要写出成果来。之后,他相继有《汽水饭》《土豆情结》《家乡的石碾》等十来篇生活散文发表在《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上。
“在写作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作为教师,我的教学思想还十分浅薄,对课堂、对教室、对大教育缺乏系统的关注和思考。教师写教育,应该是教师的一份专业‘守望,正所谓教师要‘务正业,要不断地为教育、为教师、为学生鼓与呼,不断地在自己一亩三分地耕与锄,探寻真教育的那一方光和亮。”张家海流露出这样的信念。
教育“守望”促使他把写作更多聚焦到孩子们身上。校园、教室、课堂成为他思考、实践、写作的“试验田”。他更多关注课堂上的孩子,以“孩子”的视角,写了《被牵了一会牛鼻子》《课堂要“围着学生打转”》《课堂教学该读点脑科学》等教学随笔进行发表;以校园和大教育为着眼点,写了《“管”出精细,“理”出和谐》《打造家校目标共同体,只需缩小“两颗心”的距离》《“感恩秀”再多一些又何妨》《做教师,不做警察》等教学反思,分别发表在《教学月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等杂志上。
随着观察、思考、实践的深入,2010年,张家海加入50多个报纸杂志编读群,参与的征文和收到的约稿渐渐多起来,收获的反馈也日益增多。最多的时候,他平均一周有一篇文章见刊。2016年10月,他的第一本专著《找到做教师的感觉》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3月,他的一篇教育随笔《名教师是“写”出来的》在《师道·人文》发表后,很快被《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等多家教育传媒转载;2020年8月,他的第二本专著《做一个不再倦怠的教师》由民族与建设出版社出版;同年8月,他参编的《如何成为名师——名师工作室百问百答》出版发行。
“写作,不仅仅收到看得见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点燃一道思想之光。以写促思,打开了专业视角,变革专业理念;以思促行,启发了专业智慧,提升了专业品格。”张家海坚信地表示。
以平台,引队伍前行
“一个农村初中生物教师,能有今天的专业发展成绩,无疑依赖于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政策,无疑借能于全国各地名优教师同人的辐射之光,无疑借力于全国各地教育报刊编辑老师的引领之光。如何回馈社会?如何让自己走得更远?我认为唯有带着更多同伴发展进步,在同伴互助中共享资源,在相互映照中充电蓄能。”张家海望着工作室牌匾说道。
2016年5月,他被评定为第一届宜昌名师,枝江市教育局授牌成立初中生物张家海名师工作室;2021年8月,他被评定为第二届宜昌名师,宜昌市教育局授牌成立宜昌市初中生物张家海名师工作室。“作为市县两级工作室主持人,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张家海从容且坚定地表示:“建立工作室,我就应该‘工作!”为搭建研修平台,他秉持“感化一个是一个,能读一本算一本,成熟一个好一个”的信念,先后组织两级名师工作室成员制订研修员职责及专业成长规划,竭力量身定制把每个人打造得足够优秀,把团队淬炼成一个更强大的“发光体”,以期给团队成员更大的、持续的辐射力和引导力。2021年,他带领团队申请“宜昌市初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评价研究”市级课题,以“一道双翼”为载体,定期开展“每季一课”“每周一读”“每月一写”教研写一体化研学活动。
张家海介绍,通过“走出去”,工作室先后到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宜昌市金东方初中开展“送课下校”活动,到枝江市马家店中学观摩学习市级课题研究交流会;通过“请进来”,相继聘请枝江市教研中心主任李本法、枝江市科规办负责人谢远品、湖北省特级教师胡平先、四川省语文骨干教师张道明、广东省南粤名师周世恩等知名专家做客工作室,专题研修教育新闻写作、课题研究方法策略、教师阅读与写作等专业发展课程。“一句话,搭台子、压担子、给票子、辟路子,多措并举为团队成员‘收果子专业成长赋能。”张家海打开工作室订阅号“读写成长吧”,对着日更一文的点击率信心满满地表示。
2022年以来,工作室成员共读4部专著,发表论文随笔20篇,获市级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2个,5堂课获全国、省级、市级精品课。与此同时,张家海于2021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2022年获宜昌市委组织部和人社局联合颁发的记功奖章,顺利晋升为正高级教师。
“回溯走过的岁月,求学时,虽有厌学、辍学、复学、落榜;为师后,又有绩效垫底、优质课上砸、论文经常性被退稿,但这一系列看似坎坷的遭遇,实则是幸运之神一直垂青于我,每一步都赶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想,未来的日子,我仍将继续向光而行,让教育更明亮,让教师人生更明亮。”他满怀信心地说道。
成员感悟 >>
向着那一束光前行
付敏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初级中学教师。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一不留神,时间偷偷溜走。转眼间,我加入张家海名师工作室已经过了三年又三年。作为张家海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们一群同伴有共同的幸福感,在张老师的鞭策鼓励下,我们在各自“一亩三分地”里不断汲取养分,不断成长着。
幸福在身边
每个月,张老师都会提前为我们准备思想上的“营养大餐”。菜品丰富,形式多样,现场的、线上的,专家讲座、读书分享、写作培训、课例观摩、个人分享等等。集体活动,我最受益的是专家讲座。
湖北兴山特级教师胡平先老师善于写新闻,那一次,她为我们带来了《从教育新闻写作到教师专业成长写作》的专题报告,指导我们如何写出吸引眼球的新闻稿件。报告结束,我们纷纷尝试她的秘笈,多位同伴的新闻报道被三峡枝江网、三峡日报录用。四川宜宾的知名专家张道明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教育叙事《仓鼠风波》,一波三折的故事,娓娓道来的讲解,指导我们“写文章朝着深度开掘”。
最激发我的专家是广东的教师作家周世恩老师,他给我们带来报告《用阅读和写作点亮教师美丽人生》。周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我们,40多次投稿没有被录用,仍然坚持写作,最后终于走出一条大道来。周老师的讲座给我带来一股巨大力量:锲而不舍终能成功。我时常以他为镜,仿佛中觉得,我的写作真不再有先前的压力。
记得当初,每个月的云端研学,让我倍感压力。现在看来,过程是焦虑的,但结果却是幸福的。正如一句話说的:“你所有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相信那些“思想盛宴”的营养也会随着我的血液流动,融入我的神经细胞,在合适的时候发挥它们的能量。
成长看得见
就专业成长来说,无疑我们这群人是急功近利的。我们缺什么,要什么,张老师心里最为清楚。但他总是把“眼前的”和“未来的”都给我们考虑到。在他“每周一读”“每月一写”“每季一送”“每期一评”“营养大餐”中,我在不知不觉中成长着,尤其是阅读和写作方面收获着一个又一个“看得见”。
当初的我,很少想过阅读教学以外的书籍,难以静下心来啃一本专著。张老师建议同伴们或订杂志,或找杂志,先从小块头的、身边的、感兴趣的文章读起。在张老师的点拨下,近几年,我订阅了《教师博览》《家长》两本杂志。在《教师博览》里,我学习到前沿的教育理论,收获到创意的教学方法,领悟到知名教师的精彩人生。
我也在学校图书馆找了一套《新班主任》杂志。如今,每当我遇到教学困惑时,感到焦虑时,“鸡”娃苦恼时,我想到了手边的这些“老师”。每次翻开它们,都能从中找到办法,情绪很快平复下来。在张老师的引领与熏陶下,我买回了《园丁与木匠》《认知觉醒》《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人与物,道与术,无不激励着我一路向前。
随着不断输入,输出也见长。还记得张老师第一次布置我们写读后感时,我有多么无助,坐在电脑前东拼西凑,挤牙膏一般终于挤到1000字,实在写不出来。“课堂是跑道,读书和写作是一对翅膀。”为了专业成长的“一道双翼”,张老师申报宜昌市级课题《生物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评价研究》,亲自做阅读和写作专题研学报告,聘请专家讲座,组织成员分享,一篇篇地为我们修改文章。
每当看到“读写成长吧”公众号分享“录用通知”时,或《新班主任》,或《德育报》,或《莫愁·家庭教育》,或《三峡文学》,无不令工作室同伴们兴奋好一阵子。
三年缘分,一生勉励
熊文静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教师。
加入張家海名师工作室已三年。回望来路,是耳畔的声声叮嘱,是书架上渐满的杂志和专著,是电脑文件夹里渐长的原创文章列表,是教育阅读与教育写作两排路灯,一左一右,照亮我专业发展一路前行。
团队鞭策,阅读常态化
张家海老师常说,高密度的阅读是写作灵感的源泉。他不厌其烦地通过云端讲座、工作室读写研修群向同伴们推荐好书籍、推送好文章。正当我们泄气时,他会不失时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为我们树立了勤阅读、好阅读、乐阅读的榜样。
榜样的引领,团队的鞭策,“逼”我把阅读列为每日里的一件大事。各个渠道推荐的杂志和专业书籍,第一时间买回,列入阅读计划;开会前,我不再刷手机,而是带上一本书,沉浸于阅读;等待上课的十分钟,读一篇短小的千字文;办公室嘈杂的时候,读一读教育叙事,也能轻松释放压力;办公室安静的时候,啃读一篇教学论文,教学视野瞬间打开……随时,随地,积流成河。
随时读的同时不忘“随时记”。按照费曼技巧,我用一个固定的小本子,用简单的一两个词、一两句话记录阅读感悟,记录教育教学中的灵感启发、疑惑思考;课堂成功点、失败点、碰撞火花点,课堂没落笔,也要利用下课后的五分钟及时回放记下来。
专家引领,写作专业化
三年来,张家海老师不仅亲自开展研学讲座,更是调动人脉资源,邀请全国教育写作名师、杂志主编、高校专家做客工作室做专题辅导报告,覆盖教育新闻、教学叙事随笔及读后感等等涉及教师专业成长领域的多个专题。
2022年1月,聆听《中国教师报》文化周刊的韩世文主编的《读书笔记写作的法与术》专题讲座,“教育写作的三重门”令我大受裨益。因为那次讲座,我认识到教育写作的三个视角——有时代视角,选题立意要紧扣新理念、新发展、新主题,而不是作简单的倡导、浅层地阐述;有个人视角,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针对问题的症结处、矛盾点做建设性的、辩证地分析,思想要有深度、有碰撞;还有读者视角,不是自己明白就行,要想办法要读者明白,语言和结构要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
自那以后,我将这种“慢写、快改”改为“快写、慢改”,写作的效率和成果发表率大大提高。三年来,我累计写出教育随笔15篇,教学论文3篇,在《德育报》《未来导报》《三峡文学》累计发表文章6篇,在《中学生物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篇。
个人复盘,成长加速度
成长道路上总是激情与懈怠并行。为此,张家海老师经常引领我们复盘,复盘自己的课堂,看品位提升度;复盘自己的读书计划,看完成度如何;复盘自己的写作成果,看起步加速度。多次通过云端微讲座的形式在同伴之间进行研学交流打气鼓励。
通过复盘,我改进了自己在阅读、积累上的很多习惯。我把订阅的杂志放在案头显眼处提醒“尽快读”;把计划近两个月读的专著放在床头,逼我“随时读”;把记录的小本放在手提袋里、把速记放在手机主页上,做到常记录、常翻阅、常思考;把写作范文和自己的文章分别建立单独的文件夹放在电脑桌面的中央,对好的文章常体会、常研究其写作思路,对自己的文章常审视、常修改;把张老师分享的征稿信息截图粘贴在文档里,经常看一看、想一想,有时第一遍看没啥想法,第二遍、第三遍看就有了一点想法。
通过复盘,我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育写作方法。2022年9月,我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经验,进行了微讲座——以“问题解决”破解教育写作的迷障。我从三个方面分享自己的教育写作方法:发现、提出问题,教育写作之“眼睛”;分析、解决问题,教育写作之“血肉”;归纳、提炼经验,教育写作之“灵魂”。提出的建立自己教育教学研究的“试验田”、进行专题阅读、磨炼写作提纲等具体做法,得到张老师和同伴们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