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发展对县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2023-03-12郁少姝
□郁少姝
(福建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数字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党的二十大会议、“两会”均提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数字金融,建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赋能。同时,《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的出台,为新时期农村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指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福建省始终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大力发展乡村数字金融,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工作。在实践中,县域数字金融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困境,例如抵押物缺乏、信贷群体矛盾比较突出等,如何突破困境克服挑战成为当前研究思考的关键问题。
1 数字金融发展对县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1.1 直接影响
1.1.1 缓解信贷约束
数字金融依托诸多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降低了金融机构服务成本,进一步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克服了金融服务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满足不同层次金融需求的同时,极大地缓解了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约束、压力,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1.1.2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农业技术创新是建立在充足资金的基础上的。推进数字金融发展、扩大金融规模、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加剧金融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效率,有利于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充足的资金。
1.1.3 促进产业链融合
数字金融发展中,大数据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能够实现对客户金融需求、信用状况的有效分析,进而为客户提供相应的贷款、保险等服务。同时,数字金融依靠互联网技术,将农业产业链利益主体联通,创新了农业产业链融合路径。数字金融和“三农”的融合互动,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持[1]。
1.2 间接影响
1.2.1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2)热处理调质后变形风险大 根据技术条件的性能试料要求编制的粗加工图如图2所示,增加性能试料区和粗加工余量后粗加工尺寸变为φ6430mm×350mm。虽然在工艺准备时充分考虑到变形因素并适当增加厚度方向上的余量,力求在源头上保证热处理变形后尺寸能够满足精加工要求,但管板直径大、壁厚小、高径比小,热处理调质时容易变形,调质后变形风险大。
数字金融发展摆脱了传统金融时间、空间等方面的束缚,农民融资门槛下降,有助于农民及时获取资金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产出增长,从而获得更高的经营性收入。同时,数字金融将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进一步扩展,其主要应用于乡村产业通过互联网,包括手机银行等,大大减少了农村金融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农业从业者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金融支持提供了便捷服务,提升了农业从业者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获取效率。此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会投入更多的农业资本要素,进而带动农业经济增长,提升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2]。
1.2.2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数字金融发展使得农民消费及支付更加方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进行网上购物消费,在带动消费转型升级和优化消费结构的同时,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居民在消费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对各类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这会带动农业、畜牧业发展,增加农业产值。
1.2.3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金融发展建立在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基础之上。在大力发展数字金融的同时,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商品流通环境及消费环境,进而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推动乡村振兴。
2 县域数字金融发展困境分析
2.1 无法获取农民部分关键数据
当前,县域金融机构虽和网络平台合作后借助大数据技术即可获取农户信息,但仅局限于基本信息,无法获取关键数据。为保护个人隐私,平台也无法得到隐私类数据的授权,这些数据一旦缺失,将会对农民信用评级产生一定影响。以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为例,部分农户依然没有拿到土地权证,而且部分农户的土地确权证颁证数据和实际经营数据存在偏差,这主要是由部分土地边缘界限标记不准确、没有及时更正土地经营性质变化、人口快速流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缺少农民关键数据,再加上土地数据偏差较大,将会对农户征信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县域数字金融发展。
2.2 信息分散产生数据孤岛
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金融更方便获取农户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对农户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即可了解农民信贷需求、风险偏好。当前,县域大数据建设滞后,数据积累薄弱,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低,虽然建立了信息化平台,但各个部门及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问题依然存在,数据库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及流动,进而形成了数据孤岛问题。此外,数据提取技术、数据预处理方法缺乏准确性,数据格式不统一,降低了数据可利用价值[3]。
2.3 发展不均衡产生信息鸿沟
与城市相比,县域数字金融发展较滞后,缺乏健全完善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虽然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相应的数字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但因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导致农民无法及时享受到数字金融所带来的福利。同时,数字金融发展将农民的金融服务获取门槛提高,尤其是一些对互联网陌生的老年人,无法及时接触数字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此外,为防范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往往更愿意为具备完善通信设施的地区提供金融服务。
2.4 农民数字化技能有待提高
与城市居民相比,县域居民的数字化技能亟须提升,这对县域数字金融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据统计,县域网民数量大约是城市的1/2,大部分的县域居民学历和文化水平低,不懂网络、不懂电脑,导致城乡数字金融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数字时代,县域居民因不具备较高的数字技能,无法应用到数字金融服务中,更无法从中受益。
2.5 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数字金融的有序发展建立在完善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基础之上。当前,部分数字金融公司存在垄断行为,其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形成了科技金融特有的金融参与方式,极易引发风险。同时,在数字金融机构不断增多的背景下,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代理关系更加复杂,然而因县域数字金融发展时缺乏健全完善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极易引发一系列风险,威胁数字金融安全发展。
3 县域数字金融发展创新路径探讨
3.1 提高县域数字金融发展意识
数字金融发展是大势所趋。为推动县域数字金融良好发展,要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意识,摒弃传统落后的金融发展观念,树立现代化金融科技理念,提升县域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县域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应做好定位工作。1)经济定位。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的经济目标在于开发资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2)社会定位。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的社会目标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共同富裕[4]。
3.2 加强各信息平台数据互通互联
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数据是一项核心要素,将数据开放、共享,有利于将数据价值最大化,为经济增长赋能。金融机构结构化数据量巨大,虽具备较高的内在价值但是尚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基于此,在县域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应将各个数据平台相互联通,搭建数据协同开发、利用、共享机制的系统,将数据利用价值最大化。融资、保险、银行等各个金融机构,相互之间要加快建立交易数据互通系统,通过分析数据,即可了解农民贷款资金流向,带动农村贷款资金利用率的提升。此外,还要重视对数据信息共享合作机制的搭建,统一数据来源标准,对农民在医疗、社保、银行、税务等各个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将其开发再利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破除县域数字金融发展壁垒。
3.3 加快县域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金融发展建立在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基础之上。针对当前县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起来,将城市和农村放置于平等的地位,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向县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特别是加大对于偏远地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支出投入,推进县域金融数字化进程。与此同时,要做好县域金融数字化环境建设工作,从县域整体生活环境着手,不断优化县域金融数字化环境,保证县域金融数字化发挥效用[5]。
3.4 创新县域数字金融服务方式
县域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数字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工作。
1)要积极推行农业保险,近年来,台风、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呈现出高发趋势,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基于此,数字金融方面应加大农业保险推行和服务力度,鼓励商业保险增加涉农保险业务,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损失。2)加大农业信贷资金投入力度,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推进企业优质农产品建设,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3)要积极创新县域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建立专门的为农服务担保公司,为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提供担保,并将抵押、质押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根本上解决农企、农户融资贷款难的困境,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
3.5 加强数字金融风控体系建设
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加强风险防范是保障数字金融有效发展的关键。
1)对市场准入标准予以明确,做好对从事数字金融的经营主体的备案、市场准入优选工作,对数字金融活动予以规范,有效维护广大农民的基本权益。要进一步细化数字金融领域准入标准,但要避免矫枉过正。2)重视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全面预测分析数字金融发展潜在风险,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预警,及早做好应对工作,保障数字金融数据的安全性,防止引发监管套利等风险,保障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发展安全性[6]。3)重视对数字金融风险监管技术的升级工作,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数字金融风险监管智能化水平,实现对风险全过程的防范与管理,规避风险。
3.6 构建县域数字金融监管制度
目前,数字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虽然赋予了县域数字金融发展有利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改革时高度关注农业经济发展对金融方面的需求,通过加快构建有序、完善的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监管制度,引导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深度融合、配合,对配套基础设施予以完善,并发挥移动支付、网络贷款与融资、手机银行的作用,让数字金融资源更加合理地配置于农业经济领域。同时,银行监管部门要做好数字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信贷权益的保护工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信贷期限进行科学调整,让其和农作物、农产品加工制作时间相一致。
融机构要将数字金融普惠功能最大化,将数字金融供应商和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金融需求精准对接,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7]。此外,要加大金融机构的政策、财政方面的补贴、优惠力度,同时营造更加宽松的数字金融服务监管环境,扶持高新人才、企业,利用金融科技开展丰富的数字金融服务,提升数字金融服务性,促进农业经济有序发展[8]。
3.7 有效拓展金融产品的空间
近年来,农村金融保险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大部分乡村地区都已经被金融产业、保险产品覆盖,对金融保险方面的强烈需求被满足,使农业金融、农业保险覆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效覆盖。“金融+保险+期货”等模式获得了创新发展,其使得供需矛盾被解决,为乡村地区产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最终获得了互利互惠、共享共赢的局面。
4 结束语
数字金融发展对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加快推进县域数字金融发展是大势所趋。针对当前福建省县域数字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及诸多挑战,要高度重视起来,深入分析困境根源,以此为基础制订针对性、有效性的解决措施,创新县域数字金融发展路径,推进数字金融和“三农”工作融合,激发数字金融内生动力,提升县域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