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与路径研究

2023-03-12□王

山西农经 2023年23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王 炜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

乡村振兴是满足人民向往、实现国家复兴的必然之路。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铸魂”工程,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乡村时代新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正确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价值,正视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路径,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1 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乡村人口数量多,是我国解决当前主要矛盾的重点区域。截至2020 年,我国乡村人口约50 979 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11%。人数众多,蕴含众多文化瑰宝的乡村文化对于乡村发展以及国家发展全局具有巨大意义。

1.1 乡村文化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规定

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村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负面文化渗透等因素都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是村民提升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路径,也是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打造和谐乡风的必要手段。

通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县、乡、村、户四级文化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弘扬先进文化,树立道德规范,发挥“精神导航作用”,解决乡村精神贫困问题。另外,文化不仅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更为物质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亦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通过乡村文化建设普及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创新生产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当前在乡村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封建文化残余,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及其影响总体说来还很微弱[2]。乡村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思想封建性、保守性、短视性都将阻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着力于突破文化发展瓶颈,以移风易俗为抓手,转变农民陈旧观念,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同时,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3]。乡村社会蕴含着无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根植于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准备与物质支持。乡村文化建设要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与新时代文化发展中寻找支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要在保留民族特征的同时创新发展。

1.2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引力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与基本内核。新时代的农民已不再是只会耕地种菜的“下里巴人”,很多农民已经走出深山,更新了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新时代,农民不仅对基本的物质生活要求更高,而且更加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既能满足人民期待,也是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就集体而言,文化具有形成道德规范和教化于人的功能作用,文化不仅为社会系统服务,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系统结构的塑造[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邻里友爱、尊老爱幼、重义轻利的优良品质日渐淡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在文化建设中保留优良传统思想,以乡村社会价值认同构建和谐乡风,是契合乡村振兴总要求,整合乡村发展精神合力的必然。

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在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保留的传统文化古迹、传统手艺以及传统美食等都可以作为乡村区域旅游特色名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生态宜居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具有生态保护文化,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与“道法自然”的辩证法则都将推动我国乡村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在乡风文明方面,文化建设融合了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博爱友善等美好行为规范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乡风建设;在治理有效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规范个人行为,培育道德标准的功能,具有稳定性。总之,文化振兴将为乡村振兴的各项事业提供动力,引导乡村更好更快发展、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1.3 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乡村文化振兴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推进全面现代化的必然环节。

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基本特征视角出发分析。

在人口规模巨大方面,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数近40%。作为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地,容纳5 亿多人的乡村区域没有实现文化繁荣,何谈国家现代化,所以乡村文化振兴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当前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乡村。通过乡村文化振兴丰富农村精神生活,满足农民生活新期待。在生产上,以先进文化知识提升农民素质,更新生产技术,激发其生产积极性,以此逐步解决物质富裕问题。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方面,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带动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更新技术理念,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提升物质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新时代乡风以提升精神文明。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乡村是我国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主要根据地,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更新农民生态理念,破除农民以环境换效益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可以整合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性,以生态保护发展乡村,以乡村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和平发展方面,乡村是我国文化的根源,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便包含着“和合文化”,既体现在个人处事上的“睦邻”“以和为贵”,更体现于国家层面的“睦邻友邦”的友好理念、“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理念以及“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乡村文化振兴不仅可以改善乡村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广“中国思想”走向世界。

2 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2.1 经济水平限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反映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来源于经济水平限制。一方面,当前我国通过各个层面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我国乡村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但是城乡发展仍不平衡,城市在教育、医疗、住房方面占有多重优势,导致农村人口流失现象严重,进而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导致思想封闭,致使乡村不良文化、陈规陋习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清除,在部分地区,封建残余、伪科学、低俗文化等仍不同程度存在,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

2.2 乡村人员流失严重

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没有谁比农民更了解乡村、了解乡村文化的变迁[6]。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镇,2021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 251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 172 万人。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造成乡村文化主体缺失,区域文化日益“空心化”,乡村文化建设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大学生与外出务工农民往返于城镇与农村之间,受城市巨大吸引力与纷繁复杂的信息影响,其乡土观念逐渐淡薄,难以对乡村文化树立自信。

2.3 文化中心的城镇迁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脚步逐渐加快,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使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并且使得文化发展重心向城市转移。虽然我国经历了从城乡二元对立到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现象。

同时,伴随城市工业文化向乡村文化的强势输出,基于“城市优越”文化逻辑,使得乡村的风土人情、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都受到影响,城市挤压农村土地资源、吸收农村优秀人才的现象严重,乡村文化日益成为城市附庸,逐渐“空心化”、边缘化。

2.4 内容供给错位

城市化迁移造成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乡村留守主体为老人与青少年,年龄跨度大,价值观念与文化需求差异较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供给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模式,无法满足多元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效率较低。

3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3.1 经济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中流砥柱

事实上,经济上的弱势往往会加速相应文化的灭失,使文化持有者丧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7],因此应该优先发展经济。

首先,依托本土资源优势,结合当前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生活新要求,推出绿色、健康农林产品+乡村旅游的发展新路径,实现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其次,深挖当地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名片。例如贵州省丹寨县拥有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贾里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将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形成游客消费、体验、参与的多元业态,使得当地文化建设渠道更加广泛,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加速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进程,为“人才回流”提供了优良条件。最后,识别筛选当地不良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策略下,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排除在外,优先选择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与企业。

3.2 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的组织保障

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领导,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上发挥作用。

首先,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文化树立正确导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弘扬优良乡风、传统美德,深挖乡村先进文化,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文化融入乡村文化,给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其次,基层党组织应厘清乡村文化建设思路,做到计划先行、事事落实。应明确乡村文化建设规划,整合利益,组织分工,落实文化发展,避免“无头苍蝇”式文化建设。随着物质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逐步扩大,应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和配套设施,着力解决文化经营产权、市场规范等问题,为吸引外资文化产业投入打好基础。最后,应加大宣传力度。要熟悉村民文化,以提高宣传工作的吸引力,贯彻群众路线,使乡村文化建设深入人心,也要提升群众的文化建设参与度,着力破除“上热下冷”“上动下静”的现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调动群众积极性,拒绝“等、要、靠”思想。

3.3 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做好统筹公共服务布局。

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更新,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农村公共空间的普遍弱化是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之一,公共文化供给失衡、建设主体“空心化”、传统价值认同危机都是其主要表现[8]。公共服务设施是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强文化自信起着重要作用,应提升现有乡村书屋、文化广场、地区文化展示馆等利用率,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空间。另外,要保护当地丰富历史资源,树立村民文化自信。文化价值观念常以碎片化形式融入文化实践中,如传统手工艺、古寺庙、宗族祠堂等,都是优良文化的物质载体。应当加大乡村区域古代遗迹保护力度,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乡村,挖掘当地文化瑰宝,让传统文化有根可寻。还要通过资金扶持与系统培训,加大当地传统手工艺培育力度,使传统手艺人、非遗传承人拥有优良环境,更好地发扬当地文化,提升整体文化价值认同感[9]。

4 结束语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一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层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决定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自信。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不在于一时之功,长期以来,乡村封建文化残余与外部多种不良因素的干扰都决定了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需要长期经营的事业。总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同时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带动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