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魂”
2023-03-12任芳德
任芳德,刘 慧
(首都师范大学a.教育学院;b.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37)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是全社会的共识,推动着生命教育发展进入高潮期。2021 年11月,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是其中五大领域之一。2022 年4 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根据《指南》的要求,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作为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以提高课程的思想性。从政策文件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纳入生命教育之中。但是现实中,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存在多种理解,给《指南》的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实施等带来诸多困扰,长此以往也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思和定位。
一、“多元”认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关系及其成因与困扰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呈现“多元”状态
从多个维度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中的关系进行梳理,基本呈现出以下三种状态。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并在”
从国家发布的有关政策文件中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表述是“平行并在”的。如,2010 年6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生命教育”,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首次共同出现于政策文件中。2020年初,在“停课不停学”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有关部门连发多个文件,要求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3],将二者融入在线学习,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育人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至此,在国家政策层面,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均处于“平行”的位置。这种情况在实践中也常见。在对心理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过程中,有的学员认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各成体系,不能融合。因此,他们在实施教学时,既要组织生命教育课程,又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分别进行。
2.心理健康教育为上位概念,“包含”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生命教育的观点,可归为“上位论”,其实质上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生命教育为辅。在研究与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借助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范畴下思考生命教育。如,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4]52-53,成为学校教育新途径。有学者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实践角度出发,提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用生命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5]71-72。也有学者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提出用生命教育理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6]139-142。这些观点反映在现实中就是部分地区、学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时,放在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形式,由心理教师承担相关教学任务。在培训中,一位学员回答为什么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生命教育时提到,生死问题、珍爱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绕开的话题,因此,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维度。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重合,为“交叉”关系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交叉论”认为,两者既有区别,也有相关性和共通性,呈现“相互交叉”的关系。这种观点在教育研究中较为常见,一些学者积极探寻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促进二者“融合”发展[7-9],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发展新路向[10-11]。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观点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但同时也认为,二者在培养目标、理念、内涵、侧重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12-13]。这一观点肯定了生命教育的根本性,同时认为二者存在不同,因此其实质还是秉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实践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心理教师在遇到“生命问题”的时候,会有意识参考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但涉及内容有限,对生命教育理解不深刻,仅将二者在“某点”进行融合。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多元的原因分析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多元关系状态,实质上反映了视角或立场的差异。其中,“平行论”将二者看成两种不同的教育范畴;“包含论”认可生命教育的意义性、独特性,但更多只是将生命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内容与实现方式;“上位论”是站位于心理健康教育谈论生命教育,实质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话语体系下将生命教育作为日常教学的内容或方式;“交叉论”尽管意识到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但其实质依然秉持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对二者的深层逻辑关系并未正确认知。造成二者关系不甚明了的原因,可从历史及现实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1.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于生命教育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其产生背景主要是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心理品质。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以不同的角色进入政府的教育决策[14]40-48。《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 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 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 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 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2012 年)等文件相继出台,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重点、方法途径、组织实施等方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具体部署和要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展开,取得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逐渐完善。
我国的生命教育发轫于20 世纪90 年代,其诞生有两个主要动因:一是个体伤害生命等现象频发;二是教育理论界开始从生命视角反思教育问题,探寻本真教育[15]93-95。生命教育的发展是对教育改革现状与学生身心迫切需求的有力回应,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与本土化色彩。但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生命教育一直没有相关政策文件的宏观指导。直至2010 年6 月,《纲要》首次在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生命教育”。这也显示出,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对生命教育需求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从起源及发展脉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早于生命教育出现,因此有人将后产生的生命教育置于心理健康教育范畴下,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包含生命教育;抑或遵循了政策的安排与指引,认为二者是两种并行的、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些都造成二者不同的归属问题。同时必须看到,尽管在之前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生命教育”,甚至很少出现“生命”的字样,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早已关涉生命教育理念与内容。其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就是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全人发展目标。
2.对生命教育内涵理解不清
生命教育自诞生以来,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定义并未形成统一观点,因此许多实践者对生命教育内涵理解不清,造成现实中对二者关系处理存在多样化观点和方式。我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之道,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生命道德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16]39-43。从中可见,生命教育是一个大概念,不仅包括健康、生死、成长等领域,还包括生命意识、生命道德、生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
为应对学生出现的生命伤害事件,事实上许多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始进行生命教育实践,并将生命教育放置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这就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包含”生命教育的现实情况的产生与存在。与此同时,很多心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中缺少生命教育,因此其本身的生命教育素养不足。心理教师缺少生命教育素养的首要表现就是对生命教育理念理解不全面。这就容易将生命教育内容框定在生死问题、心理问题、珍爱生命等方面,认为生命教育隶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一方面,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三)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不清造成困扰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关系认识不清,给一线教师的实践带来生命教育到底“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等诸多问题。在对某省未成年人心理辅导骨干教师的生命教育培训中,学员时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应该如何定位本职工作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我如何理解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为何我做的生命教育效果并不好?心理健康教育中到底应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有的学员说:当我看到每个学生的时候,都会不自觉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学生的行为、语言映射中去尝试“解读”他们的心理状况,试图从语言行为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的学员说: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生命问题,但是自身现有的心理辅导方法并不能给出学生满意答案。因此,学员在教学中时常会产生“力不从心”“心怀愧疚”之感。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现象并非心理教师的个别现象,而是反映出许多心理教师的工作常态。因此,必须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关系进行澄清与定位。
当心理教师承担生命教育教学任务时,困囿于有限的生命教育知识储备,他们所选用的生命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往往有限,对生命意义、生命本质、生命价值、生命道德等层面的内容关涉较少,层次较浅。同时,他们没有经历过相关学习和培训,因此容易将教学方式限制在心理健康教育范畴中,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主。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心理教师无法有效应对学生出现的生命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无法有效回应并解决学生真实面对的深层生命困惑。
若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追寻以及学生表面困惑的解决,而不回归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寻。那么,那些隐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困惑在其未来生活中依然会反复出现,最终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甚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程度。
二、关系定位:心理健康教育隶属于生命教育
定位准确、清晰,行为才可能到位,才不至于出现错位、抢位、越位的现象[17]54-57。因此,只有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系统化审视和厘清,才能保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使二者的实践运用有的放矢。本文认为,生命教育是上位概念,心理健康教育隶属于生命教育。对此,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一)生命与健康:生命具有根本性
对于心理健康而言,生命具有根本性和绝对性,健康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本身是多维度的整合体,包括身体、心理、精神、情感、关系等多个面向,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生命健康是人的整体性健康,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一部分,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正如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1 世纪健康新理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基本需要,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自诞生伊始便带有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的使命。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18]85,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亦为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是提高其抵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潜能开发、智慧获得、价值实现提供稳定的内部心理环境。与此同时,生命教育不仅强调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更为关注学生生命整体性成长与发展,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充分挖掘生命潜能,陶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与意义。在此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是属于生命教育范畴的,而非“平行”或“交叉”的关系。
(二)现实探索:生命教育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在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大背景下,各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环境、方式均发生剧变,给他们的身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上学生的生命伤害事件依然频发。有些行为或事件,已经不足以用“心理问题”来定义或解释,其源头直指长期以来教育中存在的“生命空场”现象。现实生活中,诸多心理危机案例和极端事件也表明,个体生命意识淡漠、生命道德认知不清、生命意义感和价值感丧失是造成很多生命伤害的重要导火索。可以肯定的是,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需要。学生长久沉浸在知识学习中,其实更需要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引导,同样也需要对他们自我生命的认证和肯定,让生命回归应有的位置。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显示出对生命教育的迫切追求。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心理教师积极向生命教育“寻求”帮助,针对心理教师的生命教育培训需求量明显增多。生命教育的价值观、目标、内容与方式,强调遵循学生生命成长规律、顺应学生真实生命需要的理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上位的指导,生命教育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在现实层面已然存在。
(三)政策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生命教育之中
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可见生命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性指引。《指南》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命教育从顶层设计走向广大校园,开创了生命教育发展新局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指南》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提出5 个领域与30 个核心要点。其中,领域3 为“心理健康”,包括“社交与社会适应”“情绪与行为调控”和“心理问题与援助支持”3 个核心要点以及31 个一级指标[19]。同时,参考心理健康教育纲领性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其中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内容[20]。可见,《指南》中心理健康领域的3 个核心要点、31 个一级指标,均已经覆盖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重点。因此,从政策文件角度分析,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生命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整体来说,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政策文本中经历了“平行”到“包含”的关系转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蓬勃发展。《指南》的颁布正式一锤定音,将“心理健康”纳入“生命教育”范畴之中,以“生命之眼”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生命之魂。值得关注的是,《指南》提出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将“生命观”放置于“健康观”和“安全观”之前。这一转向并非偶然,而是对现实中二者发展现状及师生迫切需要的有力回应,为科学定位二者关系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根本的方向和目的。
从生命健康、现实层面、政策层面综合梳理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隶属于生命教育范畴的。这一理念传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两张皮,而是内在和谐的统一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在践行生命教育。这一理念实际也为一线心理教师进行“松绑”。只有正确定位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才能回应并解答二者的归属问题,才能解决长期实践中二者内容与方式相互割裂的问题,才能实现生命教育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发挥育人功能的目标。
三、一体化发展:生命教育“统领”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以生命教育统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遵循“生命至上”的价值引领,守持“生命意义”的核心要义,充分发挥优势,自觉推动生命教育实践发展。
(一)遵循“生命至上”的价值引领
“生命至上”意味着“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肯定生命的根本性与绝对性。“生命”的定义或许并不统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与生命相比,其他一切事物都是次要的[21]24-27。生命存在是第一要义,若生命不复存在,那一切教育都不再具有价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毋庸置疑。遵循“生命至上”的价值引领,实质上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看待问题的价值观念,即既要关注解决当下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又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站在更为高远的生命立场,引导学生悦享自己的生命,接纳过往、理解当下、应对未来。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要更加凸显“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必经之路。生命具有多样态共在的可能性和不完善性,这是每个人、每个生命都会面对的。所以,如果遇到问题,要敞开心胸,将之放置于漫长的生命长河,以及浩瀚的生命世界中去考量。同时,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成长环境与生活经历,懂得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从而接受已有、接纳自我。最为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生命出发,发现并回应他们深层的生命需要,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与关怀,为他们传递直面现实的勇气与信心,以积极的生命态度面对生活,为未来生命成长积攒生命能量。
(二)守持“生命意义”的核心要义
引导学生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义。守持“生命意义”的核心要义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转向,以追求生命意义的实现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建构对生命的整体性认知,发现自己生命中的优势潜能,为成长持续注能,追求成为优质的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停留在关注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层面,还必须回到生命价值实现与意义的追寻上。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个别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可能性,也并不否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危机的防治和干预[22]115-118,在长久的教育实践中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传统心理学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将学生看成“生病的”或者“有问题的”,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结果。生命教育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生命,认为所有生命都是有意义的、发展的、有潜能的,关注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问题解决”转向“追求意义”,引领学生建构生命教育意识,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构筑和谐的生命联结。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来获得生命意义[23]497-503。对学生而言,积极的、和谐的生命联结可以触发深层生命体验,激活生命意识,使身心呈现出和谐美好的状态,为生命意义的建构提供稳固的内部心理基础。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构筑生命体验场为主要实践路径,引导学生发现真实的自我。学生在体验中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其实就是在表达生命,其中蕴含着他们真实的生命样态和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理解自己的生命经历,悦纳自己的生命状态。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学生向生命学习,追求成为优质自己。生命教育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生命之眼”,将原本隐藏于生活的磅礴生命元素进行挖掘和重现,为学生呈现他人的生命故事,给予学生充分认识、理解多样态生命经历的机会,从中挖掘、感受他人的生命意义,并转化为鼓励自己成长的生命能量。
(三)充分发挥已有优势,自觉践行生命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整合于生命教育之中,落实《指南》相关要求,保障学生生命健康成长。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正确定位,即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为生命教育提供实践切入点。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充分发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服务本质”[14]40-48,借助生命教育寻求教育理念变革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的取向,探索教育实践新路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了丰富的理论,形成了丰硕实践成果,践行了诸如团体辅导、叙事治疗等优质实践方式。生命教育理念可以赋能心理健康教育现有实践方式,将其“转化”为适切的生命教育教学方法,互相赋能,实现学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践者,心理教师应该了解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正视自己“生命教育教师”的身份与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学习,提高生命教育素养,自觉实践生命教育。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是能够满足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实践需求的生命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统一于教师生命内外,具有动态生成性,是一种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信念等在内的,能够应对复杂生命问题与教学情境的整合体。教师生命教育素养与教师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的体验和经历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感悟、建构。其中,准确理解生命教育理念是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基础。教师了解生命教育的理念,会把学生的生命放在本职工作的第一位[18]85。随着生命教育知识学习与实践,教师逐渐形成的生命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是驱动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生命教师”之根本,也是教师生命教育素养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