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3-03-12吴家庆唐林峰
吴家庆,唐林峰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科学体系的形成是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以系统完备的理论形态,对当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科学判断,是指引新时代全党和全国人民齐心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行动指南。梳理学界(本文仅限国内学界)关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科学建构这一思想科学体系、深化对这一思想理论的认识、深化人们对新时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理解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发端于2014 年,发展于党的十九大之前,兴盛于党的十九大之后。在研究对象名称的表述上先后经历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三大过程。当前,关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已成为学界最热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从横向看,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关于科学体系的构形
关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构形问题,是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学界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归纳之,主要有如下几种体系构形说:
二元体系说,即“总论”+“两个体现”。这种体系构形说认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是由一个‘总论’‘两个体现’构成的”[1]8-14,其中,“总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体现”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三元体系说,即“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这一体系构形说提出,“‘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主干内容”,“‘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是为贯彻落实‘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精神和要求而制定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5-14。还有学者提出“理论主题”+“核心内容”+“精神实质”的三元体系说,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是其深邃的精神实质”[3]7-12、257。
四元体系说,即“主题+内容体系+方法论体系+思维逻辑体系”。这一体系说认为,这一思想“内容丰赡,思想成熟,系统完整,总系统和子系统有机联系”[4]79。它突破内容体系的局限,从不同维度来建构这一思想科学体系,认为其体系构成如下: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内容体系,以“八个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方法论体系,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六大思维”为思维逻辑体系。
五元体系说,即“理论主题”+“哲学基础”+“理论主体”+“基本方略”+“价值核心”。这种体系说进一步扩展了其体系构造要素,认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围绕时代课题形成‘八个明确’的理论主体、理论主体向实践转化形成‘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贯穿于思想体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核心”[5]13-19。
六元体系说,即“一个理论主题”+“一个理论基础”+“三大追求”+“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各领域各方面具体政策措施”。持这一体系说的学者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思想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是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和为世界谋大同是这一思想的“三大追求”,“八个明确”是这一思想的核心主干内容,“十四个坚持”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主干内容和行动纲领,各领域各方面具体政策措施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5-14。
八元体系说,即“世界观和方法论”+“远景目标”+“价值旨归”+“永恒主题”+“战略举措”+“物质基础”+“发展环境”+“根本保障”。这种体系结构说认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远景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永恒主题,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战略举措,以“五位一体”治理体系为物质基础,以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发展环境,以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6]42-47。
九元体系说,即“指导思想论”+“理想信念论”+“历史方位论”+“总体布局论”+“战略布局论”+“军队和国防建设论”+“国家统一论”+“大国外交论”+“党的建设论”。这一体系构形说着眼于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认为其理论体系由“九论”构成,分别是“论指导思想、论理想、论新时代、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军队和国防建设、论国家统一、论外交、论党的建设”[7]85-91等。
有的学者虽未提出具体的体系结构说,但提出了构建和把握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内在逻辑的思路与建议。甄占民、牛先锋等认为,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大的逻辑线索来思考”[8]: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最本质特征和政治立场、发展理念和施政布局、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各领域基本思路和宏观部署、战略保障和外部条件、关键所在和决定性力量等。周廷勇建议,构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既要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又要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还要“从结构性的‘五位一体’、功能性的‘四个全面’、保障性的‘内外条件’、主体性的加强党的建设、做到‘ 两个维护’等维度下功夫”[9]185-200。
(二)关于科学体系的层次结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博大精深,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从不同角度探讨其体系问题,从而使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样态。
一是价值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崇高的价值追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价值体系。有论者提出,这一思想的价值体系“以初心为价值取向、以美好生活为价值目标、以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为价值主体、以‘五位一体’为价值实现方略、以‘四个全面’为价值实现路径和价值评价标准”[10]86-88。另有学者表示,这一思想的价值体系由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三个层次构成,“是一个信仰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体系”[11]46-51。
二是范畴体系。阐释一个理论体系的关键是把握和认识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基于这一认识,有学者另辟蹊径,创造性地提炼了“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新时代与百年变局”、“制度与体制”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二组范畴,并认为“十二组范畴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并构建了一个具有严整性的范畴体系,从而建构了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12]41-48。这种研究视角较为新颖独特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人们认识这一思想科学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
三是内容体系。内容体系在这一思想科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把握了其内容体系就把握了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关键与核心。有学者提出,这一思想的内容体系包括三大主要内容、涵盖十大基本问题、统摄十七个方面,三大主要内容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的重要论述’”[13]6-10,十大基本问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十七个方面即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这一概括相对较为全面。也有学者表示,这一思想“就其理论构成而言,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各种命题和论述”[11]46-51,第一层面为根本论述,由历史方位论、主题方向论、根本立场论、目标使命论、根本领导论等“五论”构成;第二层面为基本论述,包括战略安排论、发展理念论、宏观格局论、安全保障论、大国外交论、政治保证论、能力建设论等“七论”;第三层面为重要论述,涵盖前文所述的十七个方面。还有学者提出,构建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应根据这一思想围绕主题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关系来考虑”[14]32-38,大体可归纳为基本国情、发展目标、行动纲领、保障条件等四个理论板块。
四是话语体系。是否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是判断一种思想理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围绕话语体系,有学者认为其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新发展理念为主线。有的学者认为,其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话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国家建设话语”,“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军队建设话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外交话语”,“‘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党建话语”[15]9-13等。
五是方法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并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学界普遍认为,其方法论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顺序,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宏观层面的根本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层次为中观层面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第三层次为微观层面的工作方法,“集中表现为顶层设计、狠抓落实、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等”[16]10-20。
(三)关于科学体系的形成逻辑
任何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也不例外。学界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逻辑理路进行了探讨。
第一,历史逻辑。历史逻辑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继承和发展,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基于此,有学者提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历史逻辑表现为对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年、新中国成立70 余年、改革开放40 余年历史规律的深邃把握”[17]5-12。另有学者表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历史逻辑体现在它凝结于近代以来特别是党百年奋斗历史中、发端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演进历史中、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历史中[18]。
第二,理论逻辑。理论逻辑是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及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由此,有学者认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理论逻辑表现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17]5-12,并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
第三,实践逻辑。实践逻辑是对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概括。基于此,有学者提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实践逻辑表现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时代解决新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17]5-12。另有学者认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实践逻辑体现为精准研判新形势聚焦实践课题,深化规律认识推进实践探索,提炼升华经验实现理论突破[20]。
第四,价值逻辑。价值逻辑是理论所追寻的使命,是思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学者提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价值逻辑突出表现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秉持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情怀[21]。正是以上价值推动了该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形成体系。
(四)关于科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对这一过程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学界关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三阶段说”。秉持此说的学者,以官方有关重要著作的出版为依据,将其科学体系的建构与形成划分为“初步建构、深化探索和成熟稳定三个主要阶段”[22]13-20,初步建构阶段以两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出版为标志,深化探索阶段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的出版为标志,成熟稳定阶段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出版为标志。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这一思想体系形成的时间起点定位于党的十八大。另有学者提出的“三阶段说”则把这一思想体系形成的时间起点置于党的十八大之前,认为这一思想的体系构建可以划分为“十八大前的奠基期、十八大后的成长期与十九大后的成型期”[9]185-200三个阶段,作如此划分的依据同样是官方有关著作的出版。
二是“四阶段说”。持此说的学者认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开始形成阶段(2012 年11 月至2013 年11 月)、初步形成阶段(2013年11 月至2015 年2 月)、基本形成阶段(2015 年2 月至2016 年10 月)和发展完善阶段(2016 年10 月以后)”[23]22-29等四个阶段。开始形成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初步形成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本形成阶段的主要标志是突出强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和确立“五大发展理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总体部署,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顶层设计等。发展完善阶段则将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小阶段,随着每一小阶段的演进,这一理论体系还会继续增添和充实新的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三是“五阶段说”。持这一说的学者认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从形成到发展,大体可分为理论准备时期(十八大以前)、初步提出理论主题时期(十八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形成基本框架并逐步展开时期(十八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正式形成理论体系时期(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丰富发展时期(十九大之后)[24]97-103等五个阶段。这样划分的依据是:第一,党的十八大前习近平个人在工作实践中提出的许多创新性论断和观点为这一思想的形成作了理论准备;第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是习近平在引领全党全国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逐步确立提出的;第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新方略,此后又相继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观点新举措,初步形成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第四,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确定了其核心内容,标志着这一理论正式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第五,党的十九大以后,这一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发展,日趋完善。
(五)关于科学体系形成的判断标准
对判断标准的研究,是关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研究的难点。尽管如此,仍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如有学者提出了较为科学全面的“五大判断标准”,即“以鲜明的理论主题为时空标准”,“以坚定的人民立场为政治标准”,“以系统而严谨的思想论断为科学标准”,“以广泛的社会认同为共识标准”,“以重大的国际影响为话语标准”[25]54-60。综合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以上五个标准,因此这标志着这一思想已经发展成熟并形成了完整严谨的科学体系。
(六)关于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本质。在我国学者看来,这一思想科学体系主要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整体性。整体性,是指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各部分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整体性是构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因而不少学者对之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学者提出,这一思想的整体性体现为“时代课题的整体性”,“理论要素的整体性”,“历史使命的整体性”[26]72-78。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思想的整体性体现在其“理论的整体性”,“发展的整体性”,“空间的整体性”[27]8-16。还有的学者以为其整体性体现在理论体系、价值体系、方法体系的有机统一,“一体三面地展现着思想的不同侧面,同时又有机统一于整体性的科学思想体系之中”[11]46-51,还体现在“遵循着历史、现实与未来相链接,理论积淀与实践指向相契合,国内关切与国际视野相关联的逻辑机理,彰显了时代课题、内容体系与价值关照的整体性统一”[28]71-77等等。
二是贯通性。贯通性,是指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密切联系、相互贯通。有学者指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贯通性,集中表现在“打通了历史—现实—理想、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中国与世界、人类与自然、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最为关键的环节和最为重要的关系”[29]30-35。另有学者表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宛如“一块整钢”,“贯通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域”,“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间域”,“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内容的空间域”[30]17-24,等等。贯通性与整体性相辅相成,贯通性蕴含了整体性,整体性必然体现为贯通性。
三是层次性。层次性,是指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具有不同的逻辑层次,在不同的逻辑层面上进行理论延展。有学者提出这一理论体系“包含三大层次八个基本领域和一个脉络,体现出一个立体的系统架构”[31]1-5,有的学者提出“这个科学体系由价值层、理念层、方法论层、制度实践层组成”[32]5、12-23,“还可以划分为价值、方法和战略举措三个层次”[33]78-85。这些论说,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层次性,反映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二、研究成果评析
总体来看,我国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从学理层面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完整构建奠定了基础。分析之,既有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研究重心聚焦于对体系结构的研究探讨
逻辑结构是支撑思想理论科学体系的框架,研究一种思想理论科学体系,关键是要发现和揭觅内嵌在这一思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逻辑结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国学界在关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问题的研究上都是以探寻其逻辑结构为出发点,且视为研究重点。尽管在体系逻辑结构阐释的具体路径方面呈现出不同取向,但最终目的都是以揭示其逻辑结构为指向。有的侧重探讨其结构,有的倾向于梳理其要素,但无论是对结构,还是对要素的探讨或梳理,都是“殊途同归”,都旨在剖析这一思想理论科学体系的逻辑机理,力求找到最能够解释、最合理、最契合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框架。现有研究成果呈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体系结构说”,就是学界将研究重心聚焦于体系逻辑结构研究的最有力证明。另有为数不少的学者聚焦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围绕探寻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而展开。
(二)研究视角以整体性为主、以单向性为辅
我国学界在关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阐释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一种是整体性视角,把这一思想视为“一块整钢”,从整体上探讨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如关于这一思想的整体性研究、科学体系研究、逻辑结构研究、层次结构研究等。另一种是单向性视角,这种视角是从这一思想体系的某一部分出发,探讨其某一方面思想的科学体系,或者探讨作为整体性的科学体系的某一层面的子体系,前者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等等,后者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体系研究、范畴体系研究、话语体系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等等。这两种研究视角各有优点和长处,二者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将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探讨引向深入。
(三)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科学体系的认识
现有研究成果极大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对这一重大思想科学体系的认识。第一,深化了人们对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判断标准的认识。有的学者创造性地提出和论证了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时空标准、政治标准、科学标准、认同标准、话语标准,增强了人们的理论自信。第二,拓展了人们对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多维认识。有的学者分别对这一思想的价值体系、范畴体系、内容体系、话语体系、方法论体系展开研究,充分表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具有多维性、多层性、多面性,拓宽了人们对这一科学体系的认识维度。第三,使人们对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一些重要问题形成了诸多共识。如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题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的成就”,精神实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等等。
但既有研究也还存在明显不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判断标准的研究不深入
学界对这一重大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判断标准的研究有所涉及,但还远未深入。有的学者仅从普遍意义上谈及思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判断标准问题,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任洁表示,“是否包含鲜明的主题,是否系统回答了所处时代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结构并且不断开放发展,是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成为科学体系的标准”[34]142-156,但并未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这一具体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判断标准问题展开讨论。目前大概只有湖南师范大学周小毛教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判断标准》(《科学社会主义》2021 年第4 期)一文专门对此进行了详尽论述。可见,这一问题还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
2.关于体系结构的研究重复化
既有研究成果虽然众多,但不难发现很多都是重复性研究,守正多于创新。这集中表现在研究范式上,多数是从内容体系的层面展开,以内容体系为探讨的着力点,认为其内容体系从宏观上看贯穿一条主线、包含两大理论支柱、贯通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覆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等三个层次九大领域,从微观上看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十大基本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科技等十七个方面。而在价值体系、方法论体系的研究上,也同样存在很大的趋同性,就价值体系而言,基本是围绕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价值实现方略、价值实现路径等逻辑结构展开;就方法论体系而言,基本从根本思想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基本工作方法三个层面展开。
3.关于研究方法择取的单一化
既有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的是系统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系统分析法主要借鉴运用现代系统论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体系结构的分析,如对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以及体系层次、体系结构等的分析就渗透了系统论的理论观点与方法。文献研究法主要体现在一些学者通过对官方出版的系列著作的内容结构的分析来阐释其科学体系建构的历史过程和概括逻辑,如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4 年版、2016 年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4 卷)、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思想三十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著作在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它们都是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建构的最权威文本依据。比较研究法体现在一些学者通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四版纲要的比较研究,发现其中关于科学体系建构的共性特征和普遍规律,以此启发和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建构的合理路径。总体来看,研究方法趋向单一,缺乏实证分析和跨学科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前景展望
尽管学界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研究还有待更加系统和深入,在某些问题上尚有较大的突破空间。
(一)深化科学体系的重大意义研究
深刻回答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展开对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学理分析的逻辑起点。科学体系的形成是思想理论以实践发展为基础、遵循自身内在发展规律行进到相对比较成熟完善阶段的特定样态,是思想理论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必然阶段和必然结果。如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一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开启和引领一个新时代,是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的科学系统的战略思想体系。“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没有革命的行动。”[35]249这一科学体系,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实践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和实现“四个伟大”使命的行动指南。新的征程上全面推进“四个伟大”,须臾离不开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全面指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的“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对此已有定论。只有深入阐述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才能增进全党深入学习贯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行动自觉,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同时也能为学界持续探寻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在规律提供强劲动力。
(二)深化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研究
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形成为体系,必然具有清晰而严整的逻辑,这种逻辑将散乱的理论要素有机整合,从而支撑起科学体系的理论大厦。逻辑结构就像一座大厦的骨架,它在思想理论科学体系中发挥着组织、连接和支撑作用。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既要从整体上尽可能地把握这一科学体系全貌,又要从个别论断出发仔细审视其内涵及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因此,对逻辑结构的探寻,就是对科学体系的探寻;而要研究科学体系,关键就要廓清其逻辑结构。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逻辑结构的探寻早已有之且众说纷纭,基于不同的逻辑结构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进行建构,得出了形形色色的“体系结构说”,折射出学界在这一思想科学体系逻辑结构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疏离与分歧,同时也映射出关于这一思想科学体系逻辑结构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精进探索。
(三)深化科学体系形成的判断标准研究
如果说这一思想已形成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是既定事实,那么,考究其形成的判断标准,则是对这一既定事实的确证。这种确证是否有必要呢?首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科学体系”,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识出发而形成的感性判断,而考究其形成科学体系的判断标准,则是对这种从感性认识出发作出的感性判断的理性追问,通过理性追问形成理性认识作出理性判断,能够佐证感性认识与感性判断的正确性。其次,考究其形成的判断标准,是对这一思想科学体系进行的二次测度,是以跳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之外的“第三只眼”视角来审视这一科学体系,相较于在体系之内言说体系、就体系而论体系更具客观性,更具说服力。总之,深入考察这一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判断标准,能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提供更为客观、更为全面、更为充分的依据,进而增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的可信度,为确立和巩固其指导地位提供学理支撑。
(四)深化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比较研究
三者均是破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体系,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在体系的建构路径与概括逻辑方面,有着很大的一致性,都是围绕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特定时代课题而展开,都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取向,等等。但它们也有很多不同点,例如它们所处的时空背景不一样,它们所要解决的时代中心课题不一样,它们的主要内容与逻辑结构不一样,它们的理论特征与理论使命也不一样,等等。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论特质和理论魅力,有利于深刻揭示其原创性贡献。
(五)深化科学体系的创新发展研究
这一思想科学体系虽已发展到比较成熟完备的理论形态阶段,但作为这一思想科学体系深厚基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一刻不停地运动发展,因而决定了负载于这一伟大实践之上的伟大思想必然还不是最终的定型的理论形态,这一科学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继续向着更完备更成熟的形态发展演变,也就是说,这一科学体系还将继续实现着自身的创新发展。从最初的“中国梦”,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次“蝶变”轨迹,生动诠释了这一思想具有自我成长、自我充实、自我壮大的巨大张力、理论活力和实践伟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这一科学体系的理论主题所蕴含的时代课题“由一而三”,作为核心内容的“八个明确”拓展跃升为“十个明确”,在具体理论观点上也新增了诸如“两个确立”“两个结合”等极其重要的新论断。党的二十大把“十三个方面成就”也纳入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这都充分说明这一科学体系在形式和内容上依然在变化着、创新着、发展着。学界应对这一科学体系的创新发展和变化在理论上、学理上及时予以回应和阐释,不断推进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同频共振、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