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融入奋斗精神的方式
2023-03-12李晓英
文/李晓英
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往往过于关注职业技巧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项素质——奋斗精神。将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更能塑造他们的品格,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面对挑战。因此,高校应重视将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
奋斗精神的定义与内涵
奋斗精神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不屈不挠,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勇于挑战的精神。奋斗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包含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卓越等多重元素,包括努力奋斗的应然性、艰苦奋斗的实然性、不懈奋斗的持续性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奋斗精神需要笃实力行、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笃实力行即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而是把奋斗精神融于日常,脚踏实地,做实做细,从自己做起、点滴做起,从身边手头之事做起。笃实力行也需要坚持不懈、永久奋斗。力行需要苦干也需要实干,实干就是要实事求是。因此,奋斗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场必备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坚韧不拔、有勇气等品格,使他们在面对职业和生活压力时,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在就业教育中融入奋斗精神,就是要在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强化大学生努力进取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理性的就业观念推动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还能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
如何在就业教育中融入奋斗精神
丰富就业教育内容。首先,要拓宽大学生职业视野,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师在课程中要拓展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高质量就业。应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前置,即在大一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在大学的开端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清楚认知“因何奋斗”“为谁奋斗”“如何奋斗”,科学规划自身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让学生了解各个岗位所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让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对目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以及毕业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最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奋斗育人元素。将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奋斗精神内涵。特别是要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用生动的故事增强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强化大学生奋斗信心,凝聚大学生奋斗决心。
拓展就业教育形式。首先,高校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树立榜样,通过讲述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奋斗精神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比如对学习进步大、实践项目多、参与比赛多的学生,授予其“奋斗标兵”之类的称号。举办“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身边的奋斗榜样”等主题活动,把奋斗精神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使其对标先进,从而激发大学生奋斗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与科学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其次,推动“产学研”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加强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宣讲,鼓励毕业生创业。部分想要创业,但是资源、经验都略显不足的大学生,可以先在实践基地就业,积累相关经验和行业知识,让大学生拥有可以创新创业的空间和平台。满足大学生奋斗所需的资源和现实层面的利益诉求。合理争取并分配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资源,确保就业渠道畅通无阻。最后,就业指导教师可举办模拟招聘会,采用虚拟扮演的形式,从简历指导、自我介绍、沟通技巧、着装谈吐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底气。
拓宽就业教育维度。首先,强化校内党风廉政建设,用优秀党员事迹,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懒惰思想,促进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其次,增强教师对奋斗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认同感。教师应该认识到奋斗精神既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之钙”,也能成为教师的“精神支柱”,它可以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激发教师奋斗的力量,进而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增强对奋斗精神的认同感。最后,加强对奋斗精神的推广与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讲具有奋斗精神的劳动模范的事迹;在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增设新时代奋斗精神专题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在网络专栏上讲奋斗,为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培育、奋斗精神培育构建良好的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精神环境”,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而奋斗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养分”,它可以不断丰富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容,拓宽和深化校园文化环境的领域,提高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作用。为让奋斗精神更好地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高校要用奋斗精神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奋斗信心。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发酵的热点话题,要敢于及时发声,积极亮剑,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思潮的危害。要积极宣传全国范围内的奋斗典型,用英雄模范的英勇奋斗事迹,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担当。充分利用校内新媒体平台、展板、条幅、交流分享学习会等线上线下的方式,营造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要将奋斗精神融入社团文化。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可以将奋斗精神与社团活动相融合,如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奋斗精神。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育人功能。就业教育不仅包括职业技能教育,还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奋斗精神不仅是展现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奋斗精神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树立健康理念,拥有阳光心态。另一方面,奋斗精神可以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艰苦奋斗、矢志奋斗和踏实奋斗是奋斗精神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可以让大学生理性认识奋斗,矢志奋斗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踏实奋斗可以让大学生的人生脚步走得更踏实、有力。高校应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
此外,还要强化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认识到这是成长的一部分,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坚持学习的习惯,让他们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
奋斗精神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关注和引导。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奋斗精神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让奋斗精神在就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得到体现。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奋斗也不只是个响亮的口号,更需要担当作为的铁肩膀、真本事,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个人的奋斗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之间的联系,发扬奋斗精神,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勤奋学习,增长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为国家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