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末散曲家汪元亨的创作思想

2023-03-11金建锋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双调散曲归隐

金建锋,甘 超

(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汪元亨,生卒年不详,字协贞,号云林,又号临川佚老,元末著名的散曲家和戏剧家。有关汪元亨的生平事迹记载有限,元末明初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云:“汪元亨,饶州人。浙江省掾,后徙居常熟。至正间,与余交于吴门,有《归田录》一百篇行世,见重于人。”[1]160可见汪元亨是有出仕经历的,与贾仲明大致处于同一时代,有较多的作品流传,受到时人的重视。汪元亨所作散曲今被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分别有小令100 篇,包括《正宫·醉太平·警世》《中吕·朝天子·归隐》《双调·沉醉东风·归田》《双调·折桂令·归隐》《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套数一篇,为《南吕·一枝花·闲乐》。根据记载,汪元亨另有杂剧《斑竹记》《仁宗认母》《桃源洞》三种,均已失传[2]1377。

目前学界对汪元亨的研究有限,多以概述为主,如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吴海《江西文学史》等,而柴琼《元散曲隐逸作品代表作家研究》第五章论述汪元亨的生平创作和作品分析,但是挖掘不够深入[3]。鉴于此,笔者在研读汪元亨散曲作品的基础上,结合汪元亨的生平经历,试论述其创作思想的转变及原因。

一、汪元亨创作思想的转变

一般而言,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家的创作思想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而文学作品中蕴含了文学家的思想。柴琼云:“汪元亨身处元末动乱之际,各地义军纷起,因此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他的这百首‘归隐’散曲反映出其人生境况的缩影和归隐思想发生形成的过程,也可以反映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之下中原汉族文士归隐思想的变化过程。”[3]可见柴琼注意到了汪元亨归隐思想的变化过程和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这是值得认可的,但是后文却未探讨汪元亨的创作具体如何变化。汪元亨的散曲并非一时之作,而是贯穿其生活的整个过程,因此本文透过汪元亨的散曲作品,从中归纳和总结出他创作思想的转变历程。因为汪元亨留存的文献有限,所以笔者只能就他为官前后的情况来推测转变时间。

(一)身处官场中期,因亲历官场的艰难凶险所产生的厌世思想

汪元亨于元至正间出任浙江省掾,即浙江行省的下层属官或文官,这就是说他有一段为官经历。元朝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的王朝,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极其严重。作为一个汉族知识分子,汪元亨进入官场初期,可能确实有施展才能抱负之心,想有一番作为。但现实是残酷的,汪元亨在进入官场后,所深刻体验的是官场中的艰难凶险,因此心头的精神压力无时不在。

汪元亨的散曲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和世人的趋炎附势,表现出自己的厌世思想。如《正宫·醉太平·警世》其一云:辞龙楼凤解,纳象简乌靴。栋梁材取次尽摧折,况竹头木屑。结知心朋友着疼热,遇忘怀诗酒追欢悦,见伤情光景放痴呆。老先生醉也。[2]1377

莫争高竞低,休说是谈非。此身不肯羡轻肥,且埋名隐迹。叹世人用尽千般计,笑时人倚尽十分势,看高人着尽一枰棋。老先生见机。[2]1379

前文“栋梁材”隐喻高层人才,“竹头木屑”隐喻下层人才,也就意味着当时汉族人才在官场上都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是官场的黑暗造成的,所以作者认为还不如沉醉于诗酒生活,去贪图一时的欢悦。后文着重就看不惯“世人用尽千般计”即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趋炎附势来表明自己不羡慕荣华富贵,宁愿选择埋名隐姓,与世无争。

汪元亨的散曲还揭露了汉族官员虽然为朝廷尽心尽责,但是结局可能是落魄甚至赐死,所以还不如放弃功名利禄。如《中吕·朝天子·归隐》其二云:

长歌咏楚词,细赓和杜诗,闲临写羲之字。乱云堆里结茅茨,无意居朝市。珠履三千,金钗十二,朝承恩暮赐死。采商山紫芝,理桐江钓丝,毕罢了功名事。[2]1380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其十五云:

二十载江湖落魄,三千程途路奔波。虎狼丛辨是非,风波海分人我,到如今做哑妆矬。着意来寻安乐窝,摆脱了名缰利锁。[2]1385

前文“朝承恩暮赐死”,即以当时一些汉人官员早上沐浴皇恩、晚上就被赐死的官场现象来说明官场的艰难凶险,因此还不如放弃追求功名而做隐居闲人。后文说自己虽然身居官场多年,却落魄潦倒,还要小心谨慎以免招来杀身之祸,因此不如放弃功名利禄。以汪元亨为代表的汉人官员身处官场中,虽不处于统治者政治漩涡的中心,但是他们身受高层所带来的残酷影响,可能无缘无故被革职、下狱,甚至杀头,所以他们往往把社会世态看得更清楚。可以说,身处那样的时代,即使是栋梁之才,他们奋斗一辈子,到头来可能是一无所获,更不要说一个小人物。总之,汪元亨看似沉醉于诗酒生活之中,其实是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人,他看到了官场中的黑暗和腐朽,从他的散曲作品中能体会到作者因为官艰难凶险所产生的厌世思想。

雄性ICR小鼠42只,SPF级,体质量18~22 g,购于长春市亿斯实验动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吉)2011-0007。动物饲养条件符合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要求,小鼠自由饮水摄食,在室温24~26℃、湿度55%~65%、明暗交替12 h(7∶00~19∶00照明)的环境下适应性饲养1周。

(二)身处官场后期,因看破官场的丑态所产生的隐世思想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知识分子认为读书的唯一出路是出仕。当然,出仕是改变身份、地位、实现理想的重要方式,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造成许多士人热衷功名利禄。古代知识分子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汪元亨进入官场的后期,“兼济天下”无望,在看破官场的黑暗不公之后,果断地选择“独善其身”,因此产生了走向轻松自由、没有束缚、坚决去官的隐世思想。

汪元亨看破官场后的隐世思想十分从容和坚决。如《正宫·醉太平·警世》其二云:

憎苍蝇竞血,恶黑蚁争穴。急流中勇退是豪杰,不因循苟且。叹乌衣一旦非王谢,怕青山两岸分吴越,厌红尘万丈混龙蛇。老先生去也。[2]1377

《中吕·朝天子·归隐)》其十七云:

白茅葺短檐,黄芦编细帘,红槿插疏篱堑。诗成一笑写霜缣,诲不厌学不倦。伴侣猿鹤,生涯琴剑,设柴门常自掩。沽村醪价廉,挑野菜味甜,绝断了功名念。[2]1382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其十三云:

志不愿官高禄显,心只图子肖妻贤。胸中藏班马才,舌上掉苏张辩,总不如问舍求田。家住青山古渡边,平隔断红尘路远。[2]1384

上述三篇散曲作品,或“急流中勇退是豪杰”“厌红尘万丈混龙蛇”表达了一种面对出仕凶险后的急流勇退和厌恶官场龙蛇混杂的心态;或“绝断了功名念”,以一种半隐半退的闲适生活来说明去官隐世的思想;或“志不愿官高禄显”,自己的志向就不在高官厚禄,而在于妻贤子孝、远离官场的悠闲生活。总之,这类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表达看破官场的险恶,所以内心从容,坚决去官,想要寻一世外桃源过隐居的快意生活,即使生活简陋,也心甘情愿。

汪元亨看破官场后对官场的丑态进行了讽刺,以《中吕·朝天子·归隐》其七来看:

繁华景已休,功名事莫求,算富贵难消受。匡庐挂在屋西头,终日看云出岫。瓜地深锄,茅庵新构,醉翁意不在酒。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拂破我归山袖。[2]1381

散曲用了匡庐、邵平种瓜、醉翁等典故来诉说自己想要归隐田园,用典故“襟裾马牛”“衣冠沐猴”来讽刺官场上那些徒有其表、寡廉鲜耻的小人,表达出一种厌恶。最后一句表明自己要拂袖而去,归隐山林。其中的“破”字形容毅然决然,态度坚决可想而知。

汪元亨像这种表达坚决去官、放弃功名利禄思想的散曲数量比较多。这类散曲作品不独有急流勇退、坚决归隐的思想,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清高自许的性格。

(三)脱离官场后,因走向山林所产生的乐世思想

脱离官场之后,汪元亨完全走向了山林隐居的田园生活。虽然他身处于元末动乱之时,各地义军纷起,群雄逐鹿,豪杰纷出,但他已无心功名,追求内心的宁静,选择了归隐之路。隐居的田园生活给他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使他返璞归真,心情自然喜悦起来了。如《双调·沉醉东风·归田》其二云:

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薰陶成野叟情,铲削去时官样,演习会牧歌樵唱。老瓦盆边醉几场,不撞入天罗地网。[2]1383

这无疑是汪元亨跳出宦海风波,归隐山林田园后的作品。作品描写他回归田园后,如鱼得水,如笼中的鸟回到了大森林,有一种解脱感,心情舒畅极了。他要远离城市,亲近山村;“熏陶成野叟”即自己变成田野老人,铲削去曾经的官样子,学会“牧歌樵唱”;以能在“老瓦盆边醉几场”而自豪,再不撞入那充满陷阱的官场。这种自然喜悦的乐世思想与之前的厌世思想迥然不同了。

还有其他曲子如《正宫·醉太平·警世》其六云:

门前山妥贴,窗外竹横斜。看山光掩映树林遮,小茅庐自结。喜陈抟一榻眠时借,爱卢仝七碗醒时啜,好焦公五斗醉时赊。老先生乐也。[2]1378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其四云:

旋葺理桑榆暮景,且安排诗酒新盟。爱烟云接四邻,喜松菊存三径,对芝山依旧青青。妻子团圆过一程,再不去离乡背井。[2]1383

这一首首散曲就像一篇篇宣言,各类隐逸人物成了作者的学习榜样,如陈抟、卢仝、焦遂等。而诗酒、醉卧、团圆等生活,体现了汪元亨走向山林后内心的自然喜悦。这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陶渊明避世隐居生活对他思想的影响。

综上可见,汪元亨的创作思想经历了三次转变,从身处官场中期因艰难凶险所产生的厌世思想到身处官场后期因看破官场丑态所产生的隐世思想,再到脱离官场后因走向山林所产生的乐世思想,这实际上就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三次重要认识和选择的结果。“言为心声”,汪元亨的思想转变就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使他成为元末隐逸散曲作家的代表。

二、汪元亨创作思想转变的原因

汪元亨作为元末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他的散曲创作思想转变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着时代背景、古代知识分子的隐逸传统和个人的选择等因素。

(一)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

汪元亨的创作内容转变,首先来源于他生活的那个特殊的时代。中国封建王朝发展到后期往往不可避免地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在封建帝王独裁统治的巨大阴影之下,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中下层士大夫官员,往往有性命之忧,因此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官场生活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于是就容易产生向往悠然自在的隐逸生活的心态。

元朝建立之后,仅有少数最高统治者重用一些出身于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大部分时期,元朝的执政集团对于汉人特别是南人采取不信任、不重用的民族歧视态度,“故元一代之制,未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4],导致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极端失望,转而投入文学创作中。他们“门第卑微,职位不振”[1]32,“沉抑下僚,志不获展”[5]7,“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纾其怫郁感慨之怀,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5]8由此,一部分文人直面现实,激烈慷慨,痛斥时弊,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另一部分文人面对世道黑暗,仕途凶险,选择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创作了大量的隐逸散曲。汪元亨无疑属于第二种,他的《双调·折桂令》云:“二十年尘上征衫,铁马金戈,火鼠冰蚕。心不狂谋,言无妄发,事已多谙。黑似漆前程黯黯,白如霜,衰鬓斑斑。气化相参,谗诈难甘,笑取琴书,去访图南。”[2]1391可见作者认为自己为统治者拼命了二十年,小心谨慎,白头到老还是前程暗淡,还不如拿起琴书去过潇洒自在的隐居生活,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和尔虞我诈。

(二)古代知识分子的隐逸传统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具有清高孤傲、追求自由、喜好诗酒、热爱田园的传统,这是历朝历代隐逸文学作品涌现的内在原因。如隐逸的典范人物陶渊明,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6]41。陶渊明挂冠归隐,“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6]123,“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6]124,这是多么适意舒心、狂放不羁的思想心态。后世文学作品对陶渊明等诸多隐逸人物的传颂,逐渐影响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文化传统,由此给元代散曲家们以极大的影响,而汪元亨作为一个汉族知识分子深受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汪元亨的《双调·折桂令·隐居》其一云:“叹功名一张故纸,冒风霜两鬓新丝。何苦孜孜,莫待偲偲。细看渊明,归去来辞。”[2]1385可见汪元亨认为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张旧纸,何必苦苦追求,还不如学习陶渊明,纵情山水田园。

(三)个人的清醒认识和选择

汪元亨创作思想的最终选择还在于个人的清醒认识,这是内因。他的清醒认识来源于自己的性格和志向的选择。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套曲《南吕·一枝花·闲乐》中,文云:

守茅屋,忘势利,甘贫何用王侯顾。倒青樽,拼趔趄,烂醉频教婢妾扶。世上炎凉久憎恶,敬于贤,慢于富。罢朝参,俭家务,叱阿谀,荐忠恕。视肥甘,若鸩蛊,惧功名,似豺虎。咏梅轩,钓菱浦,结樵朋,友渔父。陋繁华,尚雅素,远雕轮,避朱黻。老妻贤,酿醹醁,老夫狂,唱金缕。课耕男,教织女,推仁爱,给奴仆,颂歌谣,赞明主。尽红轮,换朝暮,任浮云,变今古。对猿鹤,做涛侣,喜烟霞,近窗户。但将那老鸠巢怀抱放宽舒,一任教竞蝇血儿曹谩欺侮。[2]1395

在此曲中,汪元亨坚定地用贫苦简单的隐居生活来否决凶险富贵的官场生活,体现出两种生活的对比,喜欢与厌恶的态度十分鲜明。这正是身处元末异族统治之下的汉人知识分子官员的心态写照,在为官与隐居的纠结之中,汪元亨最终有了清醒认识,放下官场包袱,选择走向隐居,由此在散曲作品中突出表现了高逸出世、洁身自好的隐者形象[7],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束语

汪元亨创作思想的转变经历了厌世思想、隐世思想和乐世思想的过程,可以说是元末士大夫知识分子心态变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时代的典型性。由于汪元亨有着切身的人生经历感受,所以自然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汪元亨散曲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性促成了其散曲艺术性不断深化、提高,具有个案的典型性。汪元亨散曲创作思想的转变,造就了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震颤感。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具有“豪”的特征。这实际上就是洒脱飘逸风格的表现,因此,李昌集评价——“在元末散曲家中,极其豪放者当首推汪元亨”[8],这是极为中肯的。

猜你喜欢

双调散曲归隐
学习民歌 拓展散曲创作之路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草堂归隐
双调词篇法例谈
天宫院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双调 水仙子 天源豪生度假酒店(外四首)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双调·沉醉东风】舞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