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及对策
——以广东乳源八一瑶族新村调研为例
2023-03-11严兴文余竖丰张子豪
严兴文,余竖丰,张子豪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关系到农村居民的根本福祉,承载着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党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继承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1]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3]46战略部署。可见,党始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此工作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做到不获全胜决不鸣金收兵的。那么,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如何?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本文以广东乳源八一瑶族新村调研为例,以一孔之见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调研分析
农村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农村人居环境“是指农村居民生存的主要环境,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及乡村面貌等内容”[4],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对农村垃圾污水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层面和对农村文化建设等精神层面的建设。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时代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笔者在2023 年年初对乳源八一瑶族新村的人居环境满意度、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乡风民俗改善等方面进行调研。调研采取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访谈方式进行。发放问卷103份,回收问卷103 份,有效问卷103 份,其中线上调查问卷8 份,线下调查问卷95 份;访谈9 人,既有村干部(包括村委公共服务专职人员和村委调解员),也有村医和普通群众。调研情况如下:
(一)关于人居环境满意度问题
在“对所在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否满意”的单项调研中,当地村民对自己所居住的人居环境满意的为69.90%,基本满意的为28.16%,不太满意的为1.94%,不满意的为0。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比98.06%。同时,村民对在自然村庄设有公共厕所的满意度为96.12%。这说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二)关于污水处理问题
经实地调研,当地村庄建设有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从村民家中排出的污水全部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备,处理后再进行排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34%村民家中的污水都通过排水管道进行集中处理,而通过车辆运走和沟渠排放的各占5.83%,问卷调研结果与在当地农村实地考察情况基本吻合。
(三)关于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关于“平时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单选中,“集中丢弃到指定的垃圾箱中等待回收”的占93.21%,“丢到自然形成的垃圾堆放点”占4.85%,“放在自己屋子的周围”占1.94%。这说明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正在形成,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正在树立。
(四)关于农村建房统一规划问题
该村村民曾经居住在低矮、潮湿、阴暗、破旧的泥砖瓦房或树皮木棚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后在对口帮扶单位广东省军区的帮助下村民从深山搬迁到平原地带,并为村民统一规划设计和建造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住房。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实地调研,该村除有2 栋泥砖房暂未拆除外,其余都是统一规划的建房,共占97.09%。这些说明,村民建房行为得到规范,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住房质量有了保障。
(五)关于村民乡风民俗改善问题
关于乡规民约问题,绝大部分村民认为虽有村规民约,但尚需完善。在对该村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的单选调查中,56.31%的村民认为需要解决的是改善乡风民俗,其次是制定与落实规划,占19.42%。可见,改善乡风民俗是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如何完善村规民约”的多项选择中,74.76%的村民选择倡导各地制定公共场所文明公约、社区噪声控制规约,68.93%的村民选择对破坏人居环境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约束管理,62.14%的村民选择鼓励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可见,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自我管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
(六)关于村庄公共环境改善问题
对村庄公共环境改善措施的多选中,69.9%的村民选择整治农村户外广告,规范发布内容和设置行为;56.31%的村民选择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50.49%的村民选择健全村庄应急管理体系。这说明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得到村民大力支持。
(七)关于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问题
在人居环境改善亟需解决的多选中,67.96%的村民选择了产业帮扶,66.99%的村民选择环境治理,56.31%村民选择人才支持,55.34%的村民选择农民培训,可见,人居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产业帮扶、环境治理、人才支持和农民培训等方面的综合发力。在乡村风貌引导措施的多项选择中,69.9%的村民选择加强村庄风貌引导、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60.19%的村民选择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54.37%的村民选择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53.4%的村民选择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庭院整治、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在如何有效改善生活污水处理途径的多项选择中,74.76%的村民选择完善相关惩罚制度,62.14%的村民选择引进先进污水处理技术,58.25%的村民选择政府加强管理、建立合理制度,51.46%的村民选择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这些说明,村民自主意识比较强。
由上可见,乳源八一瑶族新村经过多年的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比较显著,村民的满意度较高。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村民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当地党组织紧扣“党建引领,产业富民”主线,坚持问题导向,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和稻田养鱼产业,大力推广水果、蔬菜等经济农作物种植,大力发展瑶绣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邮乐购”电商平台,等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从而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党和政府强有力扶持,村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得到提高。党和政府对八一瑶族新村采取了许多有力扶持措施,开展了“厕所革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百姓舞台、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及“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工作,从而使八一瑶族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村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三是出台乡规民约规范,村民的环境意识得到提高。为了提高村民环境意识,八一瑶族新村村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积极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号召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成立以党员为主的服务队,建设宣传长廊、张贴宣传画,入户派发宣传单,用瑶语宣讲党的政策,带头落实环境卫生日常评比制度,带动村民参与村庄的村容村貌整治行动,从而使村民环境意识得到提高,使自己的村庄变得更加美丽。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村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大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措施有待完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复杂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靠几个干部就能完成,需要靠全体村民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久久为功,攻坚克难,统筹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才能做好。同时在整治过程中要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使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研发现,政府虽然大力宣传八一瑶族新村瑶绣文化,也举办培训班,但要熟练掌握刺绣手艺并非一日之功,在实地走访与调研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目前瑶族刺绣发展停滞不前,原因主要有:一是推广力度不到位,品牌知名度不高;二是人工刺绣成本过高,完成一套完整的刺绣耗时长,加之年轻一代很少有人继承瑶族刺绣这门绝活,因而存在失传风险;三是受大众审美意识影响,刺绣难以销售,因而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关活动引导,才能实现较好销售。在人居环境整治的评估与监督机制上不是依靠科学,而是依靠干部及有经验的村民的指导,因而存在治标不治本、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主体错位现象
人居环境整治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村民不仅是受益者、监督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主体错位现象。很多时候有关部门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替代村民完成工作,从而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调查数据显示,56.31%的村民愿意参与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工作,还有43.69%的村民对此无动于衷或不情愿。在基础设施的维修保护上,大多是靠村委会干部完成,没有充分发挥村民的能动性。因而造成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不强,存在高高挂起的心态。
(三)资金合力作用发挥不充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巨大的民生工程,资金需求量大。若没有国家财政和社会资本支持,单靠村民自身很难承担乡村清洁、保障设施正常运转及后期维护、垃圾及时有效得到处理的费用,从而导致村庄脏乱差问题出现反复。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因属公共产品和服务,民间商业资本投资少。八一瑶族新村虽有生态农业和依托云门山的旅游业等,经济收入也持续向好,但社会商业资本因人居环境整治利润微薄而投入有限,难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环境更高层次的需要。
(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缺乏长效机制
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治理缺乏持续性与效果性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为了让本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立竿见影,部分村庄采取了“运动式”大扫除管理方式。虽然村委会也招聘村庄专职保洁员,安排其每日对整个村落进行环卫保洁工作,但村民们长期形成的随意乱扔等贪图方便的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因而陷入打扫干净——乱扔——再打扫——再乱扔,或者清了堆——堆再清——清再堆这样“死循环”现象。再加上没有出台适用本地的人居环境治理处罚条例,因而农村干净整洁的面貌难以长期保持。
(五)人居环境整治宣传与引导不到位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5]313,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5]315。然而,八一瑶族新村村委会在宣传方面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主要表现为以工作人员上门口头宣传,发放相关宣传册。而上门宣讲时往往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没能准确地将人居环境整治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变化讲解到位,因而存在工作不到位不彻底现象。加之,村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甚至连读懂宣传册内容都成问题,故有的村民依旧按照自己惯用方式投放垃圾、排放污水等。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2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和重要任务。为此要采取相应对策和路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推动人居环境改善
“美丽乡村”不仅是村庄风貌美丽,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生活质量提升,村民生活更便利、更幸福、更快乐。在农村,人居环境要持续改善,需要拥有一定的产业特别是特色产业作为支撑。而拥有特色产业会使当地的经济和社会获得更好的持续发展,村民收入就会随之增加,从而才有更多资金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八一瑶族新村依山傍水,山林占地面积较大,适宜种植药材、茶叶等植物。为促进生态屏障到经济优势的动能转换,要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6],在山上种植的药材和茶叶,药效好、味道美、价格高,是增加村民收入可靠的渠道,因此,当地政府及村干部应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重视当地“土特产”发展,才能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以更好地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以多元化投资主体为形式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效率
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机统一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励各方参与,从而建立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综合治理模式。在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八一瑶族新村利用社会力量激发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因此,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汇集各种社会力量,打造一个有效沟通桥梁,营造一个公正、公益的氛围,带动重点难点村落的整治,让更多的村落环境得到改善,让更多的村民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服务,与政府、社会资本建立更有效的合作关系。此外,还需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三)以文明健康理念为引领提高村民健康素养
倡导科学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提出,“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群众动员优势,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卫生健康和疾病防控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健康素养。”[7]因此,在人居环境整治的宣传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鼓励村民讲卫生、除陋习、树新风,摒弃乱扔、乱吐、乱泼、乱贴等不良行为习惯;其次,把文明习惯养成、做好垃圾分类等纳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充分打好学校、家庭和社会“组合拳”;最后,加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内容的培训。村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离不开对村民的培训,使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道理,对村民进行宣传、引导、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升村民文明意识,才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使文明的生活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沁入心田,成为农民自身内在生活追求。
(四)以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加强宣传的力度,需要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一是通过自媒体视频平台、微信、电视等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人居环境整治意识深入人心。二是要根据群体对象选取不同的宣讲方式。当今在农村生活的主要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老年人因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而存在许多不良习惯,留守儿童受祖辈影响又易习得陋习。因此,对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宣传宣讲要做到耐心、细心,讲解到位,让他们打心底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三是要发挥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要配合村委会鼓励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到村庄清洁行动中去,自觉形成人人爱护、共担责任的社会风气。
(五)以合时合规的村规民约强化村民的责任意识
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推进过程中,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乡风文明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强化责任意识,要求村民自觉遵守。一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星级文明户”“善行义举四德榜”“红黑榜”“光荣榜”等评选活动并挂榜张贴公示,为乡风文明树立标杆,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比学赶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要强化村规民约的作用。村规民约对乡风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因此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制定和完善合时合规合法的村规民约,不断强化村民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为乡村文明、乡村振兴和和美乡村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