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构建大物流体系打造高能级物流枢纽城市研究

2023-03-11曹庆锋孙磊武建林丽凡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41

安徽建筑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通道合肥市枢纽

曹庆锋,孙磊,武建,林丽凡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1 引言

现代物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当前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物流枢纽城市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从理论研究进展来看,潘会红等[1]从国家物流枢纽发展问题出发,对我国物流枢纽布局的功能定位和未来物流枢纽布局的节点建设提出建议;阮清方、杨阳、李青[2-4]分别针对深圳、郑州、武汉开展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研究,探索从强化党的领导、物流业立法、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创新物流运营与服务模式、培养物流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孙东泉、熊巧等[5-6]从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提出物流发展总体思路与实施路径;刘启钢、王缉宪、李芏巍等[7-9]则聚焦于大物流体系的具体子项内容开展专项研究。总体上学者针对现代物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颁布后,确立了全国开展现代物流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蓝图,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将学术界理论研究、国家物流发展新要求和城市发展具体诉求相结合,开展物流枢纽城市建设路径研究,对推动城市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物流枢纽城市内涵和建设要求

2.1 物流枢纽城市内涵

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国家现代物流体系中承担重要功能的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物资的交换中心、存储中心、分拣包装加工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及物流综合配套服务基地[4],在全国乃至全球资源配置中占据核心战略要素地位。

与一般城市相比,物流枢纽城市的物流业规模往往较大、物流资源较为丰富、物流通道网络较为完善、运输方式较为便捷、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安全韧性的保障能力较强。现代物流的集聚规模效应给物流枢纽城市进一步带来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以及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商贸业、服务业、制造业等多种延伸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类型丰富性,有效地提高了城市在区域分工中的辐射力和向心力。

与传统交通枢纽城市只关注运输方式和运输作业过程相比,物流枢纽城市是交通枢纽城市更高层次的发展,即在交通枢纽基础上实现各项物流活动的集成优化[4],一般包括四大内容:基本物流服务,如仓储、运输、配送、转运、货代、加工等;政务服务,如工商、税务、报关、报检等;商务服务,如供应链设计、金融保险、贸易会展;配套服务,如停车、维修、加油等。

2.2 物流枢纽城市建设要求

建设物流枢纽城市要紧扣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的“高效服务、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韧性、智慧绿色、产业融合”的现代物流发展要求,重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高效服务层面,推动物流又快又好发展。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打造“全球123 快货物流圈”,实现物流快运国内1 天送达、周边国家2 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 天送达。在保障运输效率要求的同时,持续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促进全链条降成本,推进结构性降成本。

②供需适配层面,加快完善多层次物流设施体系。以公、铁、水、空重大交通设施为基础,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加快物流枢纽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强多式联运设施建设,补齐枢纽设施结构和功能短板。完善城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网点等下层次设施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实现物流设施供需适配。

③内外联通层面,畅通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两沿十廊”国际物流大通道、“四横五纵”国内物流大通道,加快城市物流设施与国家层面运输网络的互联互通,促使城市物流网络内外联通,实现物流要素高效集聚和运作服务规模化。

④安全韧性层面,强化应急物流的保障能力。完善应急物流设施布局,采用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产能储备等多种方式,平急两用相结合,全力保障各类生活类应急物资、救灾救援类物资的储备规模,提升应急物流组织水平,有效应对应急需求。

⑤智慧绿色层面,提升物流业科技赋能、绿色环保水平。智慧物流方面,推动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构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和监管平台体系,促进城市物流资源高效配置。绿色物流方面,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现代物流发展全链条,加快物流朝着绿色低碳、节约环保方向发展。

⑥产业融合层面,着力培育发展物流枢纽经济。推动现代物流和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围绕物流特点和城市产业基础,延伸物流上下游产业链,培育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3 合肥市物流枢纽城市发展现状

合肥市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处长江经济带沿线,是长三角向西辐射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枢纽,区位优势明显。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km 范围覆盖5 亿多人口以及全国50%的GDP、40%的消费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合肥市公、铁、水、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在全国物流网络中的战略地位突出,物流要素集聚能力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定位合肥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承载类型为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分别将新桥机场定位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中欧班列(合肥)线路网络覆盖18 个国家、114 个国际节点城市。全市共有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宝湾(合肥)国际物流中心2 个国家示范物流园,以及合肥中外运物流中心、徽运物流园等5 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已建成30 个百亩以上物流园区,大物流体系现状基础较好。但是随着近年来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对标发展要求,合肥市大物流体系在物流通道网络、物流枢纽能级、应急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领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4 合肥市打造物流枢纽城市的实施路径探索

围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发展目标,需要加快形成“开放畅达、集约高效、智能绿色”的合肥现代大物流体系,高效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连接中东部优势要素和西部广阔市场的战略枢纽,构建“三个中心、一个门户”(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江淮联运中心和面向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重要门户),显著提升“链接全球、辐射全国”的物流服务能力。

4.1 畅通双循环,构建东西互济陆海空联动大通道

面向国际,打造链接全球、覆盖广泛、多元畅达国际物流大通道。依托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港等枢纽,服务合肥市与主要进出口贸易国家及地区的货运联系需求,着力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中部陆海大通道和航空国际大通道。铁路方面,全力打造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谋划东盟战略通道,提升至东盟地区班列运力和效率,开辟至中亚、西亚的铁路班列新通道;航空方面,着力补齐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短板,加密北美、日韩、欧洲航线,新开香港和台湾地区、东盟等航线,拓展国际货运航线辐射服务范围,引导本地航空货源回流新桥机场;水运方面,加快打通兆西河一级航道,打造合肥近洋江海直达航线和远洋江海联运航线。

面向国内,构建畅达全国、便捷高效、多式联运的国内物流大通道。围绕合肥市家电、汽车、光伏、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的原材料来源地和成品销售地,以合肥为中心全力构建面向京津冀物流大通道、长三角沿江物流大通道、海峡两岸物流大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大通道、长江中上游物流大通道、西北陆桥物流大通道等六向物流大通道,实现多方式、多路径、多节点与国内物流大通道的融合。铁路方面,推动沪汉蓉铁路(合宁线、合武线)开行轻载货物(含集装箱)运输,构建沿江最便捷通道;开行点到点货运专线,促进货物列车客车化开行;探索发展至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重点区域的高铁快运。航空方面,加快提升新桥机场枢纽能级至4F 级,织密覆盖六大通道的国内航线,优先发展全货机航线;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持续提升新桥机场航线网络服务能级。水运方面,依托江淮运河黄金水道,全面融入国家“四横四纵”高等级内河航道网,打造江淮联运中心,吸引皖北、豫东南地区与长江流域货物在合肥港集散中转。公路方面,逐步完善“两环十七射多联”高速公路网网络体系,提高对外运输通达性和路网服务韧性。

4.2 服务新格局,形成多层次高能级的物流大枢纽

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和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特征,规划形成“4+4+N”的物流枢纽空间布局体系,即4 个国家级物流枢纽、4 个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和N 个城市物流中心。

全力建设4 个国家级物流枢纽。面向国际和国内,依托铁、公、水、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接驳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打造陆港型国家枢纽、生产服务型国家枢纽、商贸服务型国家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四大国家级物流枢纽,发挥合肥市在国家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功能。

重点建设4 个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统筹各县区交通区位、产业发展、物流基础条件,面向周边200~300km 范围,满足生产性物流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主要消费品就近服务需求,聚集干线运输组织、区域分拨配送、集中仓储、大宗物资流通贸易等物流资源,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沿外环高速沿线布局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近城而不进城,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干扰,每处占地面积控制在1.5~2.0km2。

完善N 个城市物流中心。面向合肥市区,服务家电、光伏及新能源、新型显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和居民商贸物流的配送服务需求,按照10km 服务半径设置服务企业的产业类物流中心和服务居民生活的商贸类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4.3 强化补短板,挖掘重点领域现代物流发展潜能

构建完善的城市配送网络。加快末端配送点建设,鼓励和引导共同配送网络发展。新增末端配送点作为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宜结合地块综合开发。居民社区的配送节点可利用社区中心、公服设施、物业管理用房等资源设立或经营企业按照市场需求配置,一般建议3~5km2设置一处。

完善产销兼顾的冷链物流。落实《“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合肥的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围绕合肥市农产品产地、源头交易市场和农产品物流园,打造若干个产销冷链集配中心;推进建设N 个产地田间地头冷链物流设施,满足产地预冷、仓储保鲜等需求。

补齐农村物流发展短板。整合城乡物流资源体系,共享共建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农村三级物流节点体系,加快补足农村工业品、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农村特色加工品上行“最先一公里”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整合城乡物流运营体系,借势借力形成规模集聚。在全市大物流体系架构下,统一城乡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标准,推动“物流配送专线”+“城乡客运线路”+“定制配送线路”三类配送模式,减少空载等资源浪费,破除农村物流季节性差异大难题[10]。

4.4 培育新动能,推动现代物流服务能力转型升级

壮大物流枢纽经济新范式。依托合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协调物流枢纽、合肥市现状产业结构、物流关联产业、城市生活承载空间关系,延伸布局周边产业发展功能区,推动与物流枢纽运行密切关联的产业集聚发展,先行先试打造全国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构建数字赋能的智慧物流。加大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5G 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推进物流要素数据化,快速匹配人、车、货、仓等分散物流资源与运输需求,加快要素之间的智慧协同联动,实现物流作业自动化、设施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高效化。建设面向物流企业、管理部门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和监管平台体系,促进资源效率最大化和管理精细化。

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物流。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港口、绿色机场。加快完善合肥市铁路运输体系和合肥港建设,提升铁路和水运比例。着力推广新能源货车、LNG 运输船等新能源运输工具的使用。大力发展城市、城乡绿色配送,优化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绿色运输组织方式。

4.5 着力强保障,夯实合肥市现代大物流发展根基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市大物流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和任务分工,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定期协调、推动和督促物流产业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合肥市物流发展。

优化土地要素投入。将重大物流仓储项目纳入合肥市国土空间规划,做好规划支撑保障。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采用高标准仓库,具备条件的鼓励建设“坡道式”等多层仓储用房,提高物流仓储用地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用地审批效能,开辟物流仓储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做好物流用地地价管理,降低物流企业建设成本。完善物流项目用地供应方式,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向物流企业供应土地。

精准把控资金支持。成立合肥市大物流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扶持重大物流枢纽建设、货运航线开通和基地航空公司建设、中欧班列补贴、物流企业坡道仓、智慧仓、多层仓的升级改建等领域,支持外贸和跨境电商发展,对物流企业加大冷链设备购置、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标准化装备应用与技术改进、绿色智能装备应用等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补助。做好国家物流枢纽、全国示范物流园区、多式联运示范等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物流项目专项资金支持。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加快枢纽实施主体培育,促进企业联盟形成。鼓励合肥市机场、港口、铁路运营公司和物流龙头企业共同建立“企业联盟”,提升在新格局背景下的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积极引入全球和国内物流龙头企业在合肥市成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总部,发挥上下游带动作用,形成物流产业集群,提升合肥市物流枢纽在区域中的核心竞争力。

5 结语

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当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城市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促进社会经济要素聚集,带动产业发展,进而重构在世界城市体系分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合肥市规划实践为例,从构建东西互济陆海空联动大通道、形成多层次高能级物流大枢纽、挖掘重点领域现代物流发展潜能、推动现代物流服务能力转型升级和夯实现代物流发展根基五个方面探索高能级物流枢纽城市的建设路径,旨在推动合肥市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支撑产业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大通道合肥市枢纽
京港澳高速:版图上的“黄金大通道”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合肥市朝霞小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关于物流大通道你需要知道这些
福建“物流大通道”畅通正当时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