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以工程建造类课程为例
2023-03-11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
王 鹏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0 引言
当前工程建设领域正向着智能化和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方向不断转型升级[2-3]。传统的工程设计、建造与管理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必须与时俱进,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要主动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主动迎合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带来的更新和更高要求,将前瞻性与实用性知识融合,聚焦土木水利等建造领域的前沿、热点和难点问题,全面拓宽知识面,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4-6]。本文对我国高校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改革创新方向进行了探索,力争创新工程类专业培养模式,并提出有效改革建议。
1 全新的教学定位
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工程建造类课程,应主动迎合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带来的更新、更广和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将前瞻性与实用性知识相融合,聚焦工程建造领域的热点、难点和“卡脖子”等关键问题,致力于提升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核心竞争力。本课程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是重要的核心专业学位课,对于学生了解现代土木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工法、新设备等重要理论与实践知识具有先导性的引领作用。
同时,课程应以工程问题的贯穿式解决方案为主线,重构专业知识点,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可以考虑全面采用专题学术研讨式的开放教学模式,结合典型工程问题和案例分析,综合采用问题导向(PBL)和案例导向(CBL)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科研视角探索土木工程领域的科学问题。因此,研究生在学习课程后,能够了解前沿、掌握知识、扩充视野、激发科研热情。
以“现代工程设计与建造”研究生课程为例,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简单理论教学模式,突出研究生课程的科学前沿性和探索性,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知识重构和案例拓展,并全过程、全方位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以及警醒度。课程内容设置为现代工程设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现代工程建造技术、智慧建造与管理4 个版块。每一版块分别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任教,并进行有机衔接,从而更好地满足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
通过知识体系的重构,课程知识点涵盖现代大型复杂工程的设计、装配、建造、智能运营维护等阶段,通过具体的工程实践与案例,展现工程设计与建造的全领域、全过程、全周期状态。主要知识点有现代工程设计思想与理念、设计原理与理论发展、工程设计全周期的内容与问题,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受力特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方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拆分原则与连接方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造要求,现代大型复杂工程地基处理技术、地下空间工程开发、超高层建筑关键技术、跨江跨海通道建造、智慧公路建设,智能建设的内涵与特征、智慧工地的技术架构、工程质量安全的智能化监管、智慧建造实验体验等内容。
课程总体安排及定位是基于本科土木工程施工及技术与管理类课程的进阶课程,课程的立意更高、知识点更新、内容更丰富,并突出“以问题为导向、以研讨自主学习为手段”,探索工程建造领域新知识、新工法、新方案、新发展。如果说本科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工程建造技术的能力,那么研究生课程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面向大型复杂工程,综合运用各种前沿技术解决大型复杂工程难题的能力。前者是静态的被动式教学,后者是动态的启发式主动探索。
2 全新的教学理念
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确定全新的教学理念。以“现代工程设计与建造”研究生课程为例,课程预期形成“以设计理念出发,融合课程思政,线上线下结合”的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授课理念。以下是具体改革措施。
①通过对现代工程的设计理念、理论方法、设计流程、实施方案、建造技术、施工设备和智慧建造等相关知识、方法、技术、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工程建设进展,掌握现代工程设计和建造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满足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
但面对面校访、家访,其作用是网络、电话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教师只有亲自接触家长,看到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家长只有亲自到学校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成长的环境和学习情况。
②融入“砥砺建造强国志,力践工程报国行”的课程思政主题,重点面向“中国建造2035”发展战略,树立土木工程大国与强国自信,强化未来工程建设者的使命担当意识,围绕工程设计的社会责任、工程监管的责任担当、工程建设的法制意识、工程施工的工匠精神、工程文化的人文情怀、智慧建造的创新思维等重要思政主题,坚定学生“工程报国”的理想信念,孕育学生“工程强国”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转化为未来立足岗位、服务国家的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
③注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积极进行网络平台建设,实时动态引领学生关注现代工程设计与建造的前沿知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研究生多样化学习需求,降低研究生获取学习资源难度,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率,使研究生学习效益最大化。
3 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现代工程设计与建造”研究生课程为例,预期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自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全面采用专题学术研讨、启发式教学、实践体验、情境观摩等开放的教学模式,结合典型工程问题和案例,综合采用问题导向(PBL)和案例导向(CBL)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下是具体改革措施。
①围绕现代土木工程建造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工法、新设备等知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问题,以工程问题的贯穿式解决方案为主线,重构专业知识点,形成教学知识体系。
②加强自主探索实践平台建设,将最新的前沿技术如无人机、深度摄像头、虚拟现实设备和系统等作为学生进行课程探索实践的硬件支撑,让学生在真实平台上体验所学知识,并注重线上资源的收集和建设,积极拓展渠道录制线上教学资源,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
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持续改革和创新,探索了4 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如引领启发式教学法,以教师和企业专家讲授为主,结合理论与实践素材,讲授专业知识;互动研讨式教学法,围绕工程实施中的重要复杂问题和任务环节,采用问题导向下的研讨互动式教学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体验实践式教学法,利用现有施工安全实验室、施工技术实验室、智慧建造实验室等,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做到知行合一;情境观摩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前往工程一线、实践基地、主题教育基地等,在实际工程环境和工作场景中,了解最新工程进展和实践做法。
4 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保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资源。首先,教学团队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题,始终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其次,课程建设应形成不同学科团队成员的交叉与融合,优化教师整体结构,增强教学团队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通过课程持续建设锤炼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团队凝聚力,提升课程认同感,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下是具体改革措施。
①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团队始终坚定政治信仰、扎实理论功底,彰显独特的教学风格,展示较强的教研能力,全面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学生,用优良的思想作风带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②在教学能力建设方面,面向和响应建筑业发展新要求,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参与建设教学团队,形成固定的教学队伍。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开展交流和研讨,洞悉学科前沿,形成资源分享、经验分享、心得分享的共享机制。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重视培养团队成员的自我学习和提升能力,通过网络培训、外出学习、内部交流等多种渠道和全方位建设,让团队成员接触了解最新工程建造的理论与实践进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同时,重视不同学科团队成员的交叉与融合,统筹安排、明确分工,从不同学科角度解析现代大型复杂工程的科学问题,体现学科的交叉性,在团队中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③教学方法改进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交流,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方法上着力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努力使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信仰体系构建助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在课程建设提升方面,明确教学团队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力求整体上提高课程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努力实现把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⑤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教学团队注重打造课程思政特色建设,在全方位提升的过程中还将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并将课程思政元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体现和传递时代主旋律。对团队每位成员都要求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并进行评比,最终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和支撑。
5 可持续的教学研究
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对土木工程建造领域前沿技术的自我探索和学习能力,教学上注重前沿技术的研究,给学生引入大量的科研知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钻研。课程本着理论“实用、够用”的原则,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继承性、适应性、前沿性特点,课程具备引导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的特征。以贴近学生、贴近专业为主要出发点,在与专业的紧密结合中,拓展教学课程空间,寻找“现代工程设计与建造”课程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扩大了教学课程的边界,给学生以全面而且充盈的人文关怀。采用主题研究、话题建构与案例切入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引入产业行业热点领域应用场景,注重了解和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最精炼和实用的知识支撑,同时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持续的教学研究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化教育原则。教学过程包括现场讲解、视频教学、嵌入式测试、课后测试、同伴互评、课程讨论区、线下互动、教学改进等。创建一个精彩的学生学习社区,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练习机会,嵌入式课程测试与评估,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上遵循积极反映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②产教融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课程定位与目标,通过学习课程,对现代工程设计与建造历程、特征、发展等有基础性的了解,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并在实训中应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团队合作精神。重点案例真实,案例设计与专业学习、行业需求密切相关,学生学完课程后,可以了解土木行业、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③面向大规模受众的易学易用特点。课程学习网站设计可让学习者明晰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关系,也能快速获取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要点等信息,同时给出具体的学习建议。学习者除了能完整的学完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课程上述特色模块拓展深化学习。
④着眼于终身教育的价值追求。建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不同维度,突出生命主体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