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唱教法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2023-03-11张赟
张赟
[摘 要] 接唱是歌唱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适用于各个年级的音乐教学,常见于年轻教师的课堂中,易于上手,实用性强,同时也存在着被滥用的情况。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接唱教法的作用及灵活运用接唱教法的途径:接唱教法帮助学生感知音乐要素,接唱教法强化学生的音乐技能,接唱教法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关键词] 小学;歌唱教学;接唱教法;有效策略
在小学音乐的歌唱教学中,有多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最常见的如模唱、视唱等,而对于想要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教师来说,接唱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常用教法。在近一段时间的观摩、教研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滥用接唱方法,不管歌曲的体裁、结构是否合适,不充分考虑接唱的分配安排,一味地为了接唱而接唱,导致学生没有理解教师授课的用意,没有掌握应知应会的歌唱技能,甚至对歌曲的内涵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为此,探讨接唱这一教学方法的作用与用法,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
何为接唱?简而言之即在不停顿的情况下,由一个对象或群体的演唱过渡到另一个对象或群体的演唱。它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探讨接唱教法的作用及灵活运用接唱教法的途径。
一、接唱教法帮助学生感知音乐要素
(一)接唱教法可幫助低年级学生理解节拍或小节的概念
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缺乏理性认知,需要首先建立节拍、小节这样的基本单元概念。如果空洞地向学生描述,一是乏味,二是难以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此时在歌唱教学中运用接唱教法,可以让学生在互动游戏中锻炼数节拍、数小节数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聆听和演唱的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乐谱上。
例如,《两只懒乌鸦》一课,歌曲本身结构简单,共十六小节,可分为四个乐句,每四个小节一句,但由于曲谱排版并不是一句一行,且每个小节的宽度也不一样,学生稍一走神就会看错位置,尤其是第三乐句由两个重复的小节组成。此时可运用接唱的教法,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演唱,学生演唱前两句共八个小节,教师演唱第三句,再由学生演唱第四句。
低年级学生比较乐意和教师互动演唱,为更好地与教师配合,他们会认真地看清曲谱并数着小节等待接唱。此时如果教师再运用一些手势、律动的方式强化,学生会清楚地感受到以乐句、小节为单位的旋律。
(二)接唱教法可帮助中高年级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结构
随着年级的提升,歌唱教学不再满足于唱准音高、节奏这样的基本要求,学生需要去感受乐曲的结构特点,如乐句的重复、模进等,有针对性地划分接唱部分,有助于凸显旋律进行的类型、旋律发展的手法。
例如,《送别》这首歌曲用了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结构,可以在教学时安排学生齐唱第一、第二句,教师接唱第三句,再由学生接唱第四句。此时由于省去了转句,学生更容易发现旋律的规律。一旦发现重复的情况后,再转换角色,教师演唱第一、第二句,由学生接唱第三句,最后教师演唱第四句,可让学生感受到这一乐句的不同之处,体会怎样在这一句内完成情绪的升华和回落,再自然过渡回到合的这一过程。
(三)接唱教法可凸显歌曲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
有些歌曲在不同乐段上有比较明显的力度、速度、情绪变化,这些变化表现是否合适决定了歌唱效果,接唱教法可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某些重点的乐段或乐句上,也可以让教师把控整体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凸显这些变化,使得歌唱的效果更好。
例如,《西风的话》四个乐句力度变化明显,课本上要求我们严格按照力度记号的提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然而学生演唱时常常是通篇一个力度,或是在第三乐句突然加强力度。此时可以前两句由教师演唱前半句,学生接唱后半句,强调第一句的后半句是渐弱,第二句的后半句是渐强,第三句教师接唱,第四句再由学生接唱。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每一次力度变化的基调都是由教师把握的,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渐强、渐弱做好准备,不至于任由学生夸张地表现,导致整首歌曲的情绪出现偏差,或是在学生完全没有体现出力度变化的时候,教师主动夸张地表现出力度变化,提示学生注意。总之,是将主动权通过接唱的方式掌握在教师手中。
二、接唱教法强化学生的音乐技能
(一)接唱教法可用于培养内心听觉与默唱能力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有唱不准音的问题,这很多时候与学生的内心听觉有着密切关系,学生自己的脑中没有一个音准,自己在聆听伴奏、前奏的时候无法跟着默唱,导致没能在张口的瞬间找准节奏和音准,影响了整体歌唱水平的提升。因此,培养学生内心听觉和默唱的能力可以强化学生的音准。
例如,《玩具进行曲》的旋律简单、节奏明快,十分受一年级小朋友的喜爱,然而一年级小朋友正处于学习音乐的初期,音准并不好,如果完整让他们演唱,也许会出现唱不准音的情况。观察乐谱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句结束和第二句开始都是sol,第三句结束和第四句开始也都是sol,且第一句和第三句结束时都有一拍的休止符,可以用来做好演唱后两句的准备。此时我们不妨由教师演唱第一、第三句,由学生接唱第二、第四句,并请学生留意教师演唱乐句的最后一个音,跟他们强调教师演唱结束的音就是他们演唱开始的音。此时学生会十分专注地听教师演唱sol,并在内心默唱sol音,十分努力地想要张口唱准,达到锻炼学生内心听觉和默唱能力的效果。
(二)接唱教法可用于解决重难点节奏
一些容易唱错的重难点节奏,可以单独提炼出来请学生接唱,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重难点乐句上,而简单的乐句由教师完成,强化学生的记忆。
例如,《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中运用了大量的附点音符,又并不是所有八分音符都是附点的组合,而由于歌曲速度较快,学生唱着唱着就会变成一直附点的节奏。此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位置安排接唱,如让学生唱一直在重复的第一乐句(前8小节),强调第一、三、五、七小节中都有两个附点,让学生反复演唱这一句,加强对附点位置的印象,避免在没有附点的位置也唱出附点节奏,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识读曲谱的能力和演唱的准确性都得到提升。
(三)接唱教法可用于辅助合唱教学
当然,接唱的形式也不拘泥于“你一句我一句”,稍加变化它就可以延伸为轮唱这样的简单合唱,可以借此完成由单声部齐唱到合唱的过渡,辅助合唱的教学。
《来和我划船》正是这样的典型课例,在学习完旋律的演唱后,教师可提出让学生在记号处接唱的要求,但不同于普通接唱的是,教师并不会停下演唱,而学生需要从头唱起,此时由于几乎每句的后两小节都是五拍的长音,从听觉上感受仍像是师生在完成接唱互动,只不过学生接唱后教师的歌声仍要保持,而教师接唱后学生的歌声也要持续,完成之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这样的接唱实际上是怎样的演唱形式呢?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可判断,这其实已经完成了一次轮唱,简单明了地从齐唱过渡到合唱。
三、接唱教法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除了上述“技术层面”分析接唱教法的优势与使用方法,接唱教法还可以通过增强歌曲表现形式增加演唱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对于一些山歌、劳动号子或是歌词有一问一答形式的歌曲,使用接唱能更好地模拟这些歌曲原本的演唱形式,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例如,面对《吉祥三宝》这样旋律简短又不断重复的歌曲,如果只让学生自己从头到尾演唱,实在是可惜了,这样的演唱会让学生觉得歌曲简单又无趣,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妨将学生分为“问句组”和“答句组”,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接唱,至最后结束句时再师生齐唱,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更好地还原了歌曲原本的风格。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如《打麦号子》《丰收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