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与工业企业绩效关系探究
2023-03-11李劭卿
●李劭卿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产力水平决定实现共同富裕的速度[1],减少“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2]。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理性思考共同富裕的含义,即允许不同程度富裕以及率先实现富裕,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价值、创造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有与精神富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劳动者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基本路径。广义上,劳动力指年龄和能力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人口总数。国际社会多次修改劳动保护法律条文,我国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出台一系列政策;国际、国内趋势表明劳动者自身权益应该被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指标如何计量也一直备受关注,主要分为最低工资与工资薪酬。
作为劳动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低工资政策在19世纪末兴起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3],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我国1993年在部分地区实行《最低工资标准》政策,2004年做出进一步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实施,明确国家关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依据和范围,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及对企业的约束。近几十年我国职工平均薪酬增速较快,据我国国家统计局与美国劳工部的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劳动力年薪为447美元,是同年美国劳动力薪资的1/50;但在2015年,我国劳动者平均工资已经接近10000美元,达到了相同年份美国工作者薪酬的1/5,中美劳动者薪资差距在逐渐缩小。
学者研究劳动保护大多将最低工资政策和工资薪酬分别作为影响因素或研究最低工资政策冲击效应,本文以工业企业平均薪酬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差额衡量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考察工资薪酬与最低工资标准的协同影响效应。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企业绩效影响因素视角转向劳工市场,研究劳动者权益保护对上市公司或工业企业绩效产生的作用及其机制,但关于劳动者权益保护促进还是抑制企业绩效仍然存在分歧。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的提升究竟会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的学术贡献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考察平均薪酬与最低工资变化的综合影响。以各地平均薪酬与最低工资标准的差距计量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其对工业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主要机理,丰富了工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文献,有利于企业通过保护劳动者权益实现绩效提升,有助于政府根据地区属性、企业属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劳动者权益保护政策。
二是有助于逐步稳健实现共同富裕。劳动者作为企业生产力,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一环。本文在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际,研究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对工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升工业企业绩效,对接劳动者与企业,保障劳资关系稳定发展,为我国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参考与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
(一)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的计量和后果影响研究综述
劳动者权益保护指标如何计量一直备受关注。微观层面,学者论证企业劳动密集度与政策效应虚拟变量的乘积变化能否有效衡量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4];发现工资薪酬与福利可以大幅提升劳动保护水平[5];宏观层面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外生变量反映国家劳动保护力度变化趋势[6];劳动法严格程度代表劳动保护政策环境是否稳定[7]。而关于技术变革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衡量[8]开辟了劳动保护计量方式新思路。
关于劳动者权益的后果影响,学者发现: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的提升会加大企业成本黏性与工资黏性[9]、降低企业对外投资水平[10]、加大企业向银行筹资难度[11]、使企业所有者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12];但也有学者认为劳动保护质量的提高会促进企业创新[13]、增强企业生产柔性与适应能力[14]、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者工作时间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15]。
(二)劳动者权益保护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关于影响,有学者认为: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提高会降低企业绩效,具体路径研究发现劳动保护会给企业施加“成本约束”与“现金流约束”[16]、降低企业反应敏感度[17]、减少流动资金、降低企业生产能力与经营效率[18]、减少劳动者自主学习、自主创新主动性[19]。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发现: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提高能增加企业绩效,机制检验表现为劳动保护增加企业劳动产出、增加科研投入、改进企业技术、加大企业经营利润[20];提高企业价值;促使劳动力合理配置;培养劳动者学习热情、促使劳动者实现价值。
三、理论分析
劳动保护所带来的平均薪酬和最低工资标准的上升会增加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如薪酬成本、解雇成本等,进而损害制造业企业发展;除此之外,劳动者自身议价能力的高低间接影响企业劳动力成本。成本增加带来的“负效应”却只是表面现象:一方面薪酬成本、解雇成本只占企业总成本的一小部分且大部分为沉没成本,已无法为企业产生价值;上述成本的增加处在企业的合理预期范围,深层现象即成本增加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分配各项业务活动;另一方面,劳动者平均薪酬的上升会直接增加自身收入,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而某些企业还会根据劳动者的独特技能进行奖励,有利于技能丰富劳动者进行再学习、再创造,提高自身效率积极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价值;直接受益者为低技能劳动者或没有一技之长的员工,既维持了基本生活需求又给予劳动者充分时间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低技能劳动者快速学习一门技术,提高平均工作能力;员工薪酬的变化,会加大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提高管理层业绩关注度,具有成本效应且激励员工实现自身价值;间接受益者为企业:根据颁布最低工资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地区最低工资每提高10%对企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水平分别达到1.7%和2.0%;最低工资上涨会增加企业出口额,且涨幅大于成本增加额;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的提高确实对企业劳动生产起促进作用。“成本效应”对企业的正向影响大于成本增加所带来的负向影响。
“成本增加”的其它负向影响即降低持有现金数额、减少流动资金,资金储备被用于薪酬支付,且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更大,带来一系列经济后果如加剧企业避税、企业重组、利润再分配等。外部筹资难度的上升会导致企业更多从内部寻求资金支持,筹资内部化趋势增加,管理层开始将短期贷款运用于长期投资,不利于企业经营运转。企业投资活动与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同等重要,投资效果影响企业运营结果,即企业绩效。微观层面,高效率投资能有效维护企业日常经营运转、提高企业绩效。宏观层面,投资高效化有利于经济增长,能有效拉动消费、提高消费水平,推动我国经济顺利从高速增长转型为中高速稳定增长。因此,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提高会间接影响投资效率,推动企业绩效良性变化。
因此,本文认为: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提高会促进工业企业绩效水平上升。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劳动者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担。因此,保护劳动者自身权益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能有效提升企业价值与市场地位。为此,本文聚焦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工业企业绩效,以国家颁布《最低工资标准》政策作为外生事件,以各地区平均薪酬与最低工资标准差额计量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分析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对工业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显著提高工业企业绩效。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各地政府要及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调整最低工资制度,对社会低技能劳动者进行保护,稳固基层劳动力基础;同时促进基层劳动者积极参加企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第二,企业应该积极聘用基层劳动者,同时注意内部薪酬差距的合理性,不要拉得过大;要通过调动全体劳动者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投资效率,增加企业绩效,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在东部地区率先建立改革试点,针对企业试行不同劳动保护改革方案,试点成功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发挥国有企业劳动保护调节企业绩效的优势,确保非国有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积极遵守劳动保护政策,保护劳动者自身权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第四,劳动者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努力为企业、为国家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