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美育对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探析

2023-03-11李卉菁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立德美育教育

●李卉菁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独特作用日益得到认可和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深入探析美育对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价值,有利于其更新美育理念,完善美育内容,改进美育方法,提升美育目标,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美育对高校立德树人价值的理论基础

(一)美育的内涵

古代的美育,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从属于道德教育。18世纪50年代,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写成了《美育书简》,正式提出了“美育”概念。书中指出美育的目的在“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席勒给予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以非常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美育,便谈不上完整的教育。

在中国,近代以来美育成为许多教育家、学者寻求救国之道的一个方向。梁启超最早将西方美学引进国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趣味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和美育。王国维将美育提高到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位置。近代美育思想集大成者蔡元培为美育呐喊几十年,且依托学校身体力行从事美育实践,他对美育进行了系统的阐发:“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综上,美育是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的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思维,因而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育逐步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新时代以来,美育越来越被重视。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最重要的阵地,认识美育价值,发展美育变得十分迫切。

(二)现实的人:马克思美育思想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美育的理论基础产生了根本的变革,从现实的人出发,在实践当中去把握美育超越了先验唯心论和直观唯物论,成为了现代美育的理论制高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正是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时,马克思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一命题,他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美的规律”所指向的自由的劳动超越了单一动物式“生产”,深刻对应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二、新时代美育对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

(一)核心价值:以美育德

明确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疑也为高校美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美育自古以来就鲜明地显现出育德的价值功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强调审美教育,音乐艺术对人的心灵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艺术和审美的熏陶,把人们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近代以来,蔡元培先生也曾明确指出:“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今天,面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外复杂多变的局势,青年人的思想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有抵触情绪,在个人和国家信仰方面存在缺失,单纯的说教灌输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德育的作用,重视发展美育刻不容缓。美育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可以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通过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在体验美,鉴赏美的过程中提高人的审美素养,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德育的任务。因此,高校应将美育作为立德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二)根本价值:以美树人

“立德树人”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核心在于“树人”,“树人”的首要任务在于立德,直接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另一方面“树人”的外延要比“立德”概念更广泛,“树人”指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归宿。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有着丰富的科学的论述,其一劳动、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人的本质;其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关系的全面发展等。这一观点正对应着审美的特性:“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人类本体的劳动结构是目的与规律相统一,涵盖了全部人类实践活动的核心结构。审美在其中处于源头位置,就根源来说,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活动产生的自由形式;就功能来说,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就价值来说,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的理想。合规律性的最高元价值对应着“真”,合目的性的最高元价值对应着“善”,“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逐步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新时代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高校必须深入挖掘美育树人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新时代落实高校美育价值的路径

(一)深化对美育价值的认识

当前,一方面国际形势多变,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社会思想意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的家庭与学校并没有认识到审美和人文素养对人成长的作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情况下,学校和家庭重点关注孩子考试科目的学习,多数家长也只有在文化课学得不够好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给孩子报考艺术类专业。

随着对美育的重视,学校美育的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出现多种弊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概率增多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认识到审美教育对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以及一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地,小升初考试取消,中考难度降低,中小学生的压力得到缓解,孩子开始有机会在艺术的海洋里徜徉,一旦开端良好,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就会伴随终身。

2015到2020年,中央两次针对美育发文,为美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文件中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高校应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设计、再推进,充分认识美育对于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综合施策,推动高校美育实践

高校美育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协同创新的过程。首先,高校要加强美育与其他四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的中华美育精神,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融入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除了传统科目中的美育素材,还要关注美育本身的基本理论,例如,美育思想史、艺术修养以及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在开展教学的实践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美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人格完善、专业扎实的教师队伍也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现有的美育条件培养教师,另一方面要与艺术院校合作,打通专业艺术教师的合理聘用,同时还可以聘任社会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作为重要补充。

再次,高校应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等硬件应多运用美的元素,有利于师生的身心愉悦,有利于发挥形式美对人格美的熏陶作用。此外,人文环境更加不容忽视,利于学生在良好的校风的熏染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建立常态化的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实践形式。邀请高水平艺术团体走进校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立德美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