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历史批判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3-03-11刘薇薇

山西教育·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初中生历史

刘薇薇

历史的存在形式是客观的,不论后人如何书写、如何描绘,历史的存在形式都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课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信息的重要学科,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改变历史,而是通过回顾历史,知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但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研读历史时,他们的思维模式常常是“人云亦云”,缺乏自主思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历史知识积累不足,不敢表达、不敢质疑,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辩证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才能让其更理智、更客观、更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入剖析、理解历史问题,从而打破传统学习理念的桎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众所周知,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概念性、抽象性都很强的认知理念,如何确保初中生理解批判性思维,如何促使他们正确地运用批判性思维,这是摆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从三个层面出发,详细地阐述初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基于教材文本,用批判式的视角研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展开教学工作的重要媒介,学生接触的所有基础知识点几乎都与教材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深度研读教材,重置教学流程,无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教师在研读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教材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其中,有关近代史知识的介绍、排版、目标的规划,也均符合初中生的能力成长发展需要,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然而,在倡导利用批判性思维学习的今天,教师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传统的教学方案,而是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批判性建议,重置教学思路,为学生探寻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案。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两个单元为例。两个单元中前者介绍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者介绍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这样的板块规划或许是为了让学生分批次地探索1840~1915年之间的历史事件,但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关联性思考,学生在学习“洋务运动”或“戊戌变法”这段历史事件期间,无法将其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联系在一起,缺乏因果关联,从而间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当通过辩证思考对教材提出疑问,并在批判的基础上重置教学板块和教学流程。

以此为基础,教师要在教材中穿插批判性思维激活机制,让学生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自觉地对相关信息、问题展开批判性的分析。如,在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学生深刻意识到“缺乏对战争的预见”“过度依赖外交”“封建统治腐朽”“军队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此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抛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推动了哪些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接着,教师还可以针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根源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当时封建统治的腐朽与没落。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现代社会、国家政策等展开全方位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基于课堂活动,用批判式的思维分析问题

初中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心智、思想尚不成熟,生活经验积累不足,对于历史事件中隐藏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影响,难以独立完成批判性研读。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不同的合作学习机制,让学生在集思广益中汲取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活动时间,向学生展示具有批判性的问题和现象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利用批判式的思维分析问题,由此展开别开生面的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课为例。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网上的负面评论图片,向学生抛出问题:“当代一些反社会分子认为没有共产党也有新中国,这无疑是大错特错的。那么,为什么说有了共产党,才会有今日的新中国呢?”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寻找充足的论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共“取证→举证→质证→评议”四个环节。在作答之前,教师为学生预留5~10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材料,利用课堂中的信息技术资源查找相关视频、档案。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合理划分为旧社会现状、旧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由此,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分析与讨论了解到旧社会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等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到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新中国人民走向了富强、走向了和平与安定。随着批判式探究、分析的逐渐深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其次,在探究历史事件时,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在互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分歧,教师应趁热打铁及时就学生的不同观点展开课堂辩论,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辩论、思考和提炼核心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如,讲解“戊戌变法”时,有的学生针对康有为接受袁世凯,拒绝李鸿章的行为提出了质疑,并指出:“康有为的格局小了。固然李鸿章签署了不平等条约,但这并非他一人之意,更不是他所能左右的。如果康有为接受李鸿章的入会申请,那么戊戌变法必然会少走许多弯路。作为一名政治家,康有为忽略了李鸿章能带给维新派的诸多优势,可以说他直接断绝了戊戌变法成功的可能性。”对此,也有学生给出相反的看法,并指出:“可能不代表一定会发生,如果康有为那样做了,或许下场会更惨。”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掌握了历史知识。

三、基于教学模式,用批判式的教学巩固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托的步骤和形态对促进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重置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以《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设问和布置任务的模式,将更多的探究机会留给学生。同时,为了促使学生利用批判式思维分析问题,教师通过设置模棱两可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分析和探究中对书面历史资料有了更深度、更宽泛的理解和认知。

在辩论环节中,学生通过多维的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许有的学生的看法并不客观,但却为他们以后的批判式学习提供了经验。因此,在利用批判式思维分析历史和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分析,通过辩证、论证等方式,考量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同时,由于初中生年纪尚小,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应该在必要的时刻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通过提意见、反问等方式帮助学生完善学习过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批判思维,启发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思考历史问题,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通过史料实证渗透批判性思维,增加学生的思想维度,不断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今,互联网信息资源高度普及,学生很容易在思想上受到网络上不良内容的误导和影响,间接制约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提升。所以,教师要进一步开发历史资源,缔造科学讲堂,让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

猜你喜欢

批判性初中生历史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历史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历史上的6月